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朝诗人赵贞吉以其诗文与任翰、杨慎、熊过一起并列为“蜀四大家”。其诗文题材广泛,既有为国为民的诗文,又有反映自身经历的诗文,还有赠别诗、游历诗、应和诗等。
关键词:明代 赵贞吉 诗文题材
引言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蜀之内江人。赵贞吉既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忠直大臣,又是一位文学家,他以诗文与杨慎、熊过、任翰一起被称为明中期的“蜀四大家”。[1]赵贞吉流传于世的著作主要为《赵文肃公文集》。其文被《明文海》《皇明经世文编》《明文选》等收录数十篇。其诗在《蜀明诗》《御选明诗》《明诗评选》《明诗综》等中多有收录。特别是在傅增湘的《明蜀中十二家诗钞》中,《大洲集》即收一百一十七首,约占六分之一。可见,赵贞吉在明代文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一、为国为民的诗文
赵贞吉以天下为己任,既有忠君报国之心,经世致用之志,又有伤世忧民之情,所以其诗文总是与此联系在一起。
赵贞吉反对大兴土木、提编加赋,在《与真定中丞吴望湖书》中说:“今天下皆贪弊于征科贪残矣,而畿辅为甚。”[2]而土木之役,于蜀扰民尤多,主事者唯“知了公家之急,而生民死亡不暇入念,蜀人不幸失所恃怙矣”。残酷的征科压榨,必然导致官逼民反。所以赵贞吉在《送闵提学水东之山西》一诗中,希望到山西赴任的闵煦在“他州已困牛羊赋”的情况下,谈兵问俗,体恤民困。[2]孙秋官去湖广复查案件,他要孙秋官对少数民族“网留一面惠三苗”。[2]他还在《赠张石渠佥宪入楚驻节长沙》中提醒“按节下潇湘”的张石渠“到日应怜众草香”,对那些“沦落士”,要“殷勤好赠芰荷裳。”[2]这些诗里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充满了对民生的关注之情。
嘉靖二十年赵贞吉作为副使持节册封肃王嫡长子朱晋炯为肃世子,出使兰州。这次出使任务还包括册封朱融丞为褒城王,赵贞吉在长安受到巡抚赵廷瑞的宴请,临别赠诗《荐福寺赠别赵中丞》:“长安春雪落片片,荐福寺中设高宴。出城淡淡风飘衣,入户盈盈香绕殿。塔上题名知几千,春风几度酒杯前。……主人重客若千金,意气不数平原君。幕中定足敢死士,看他塞上除妖氛。”[2]这首诗音调铿锵,情景交融,英气勃勃,表明作者强烈希望赵廷瑞甘冒矢石,亲率死士,为国靖边。
到了临洮这个古代边防重镇,赵贞吉察看了较场,不免浮想联翩,痛感边防废弛之失、边民无靠之苦,产生一种为民族自强而效力的强烈愿望,写下了《临洮院后半壁古城歌》:“君不见秦城万里如游龙,首接洮河尾辽海。三堵龙头势隐辚,至今不共山河改。何时山外起新陴,围绕古城当户楣。相逢若识桃源叟,应忆当时征戍儿。”[2]景向锋说道:“这是一首怀古诗,它对明以前的怀古诗有了新的发展。……‘相逢若识桃源叟,应忆当时征戍儿’写得轻巧,但却包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愤慨之情, 加上当时俺答正掠扰西北边陲,可见贞吉怀古诗曲通现实之径精巧至极!”[3]
二、反映自身经历的诗文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赵贞吉主战之议虽得到明世宗赞许,并加官去前线宣谕将士,却因得罪权臣严嵩而被贬广西荔波,路经湘南瘴疠之地,大病两月,止存皮骨,差点死掉。三年贬谪生涯,使赵贞吉成熟了许多。通过长期深沉的思索,他明白过去自己所为不过是匹夫之勇,仅仅是凭藉了一腔热情,其实于事无补。“夙昔秉微尚,几年江海心。风波白日晚,流落苍梧阴。惭负匣中剑,虚随车上针。重华去千载,云树杳难寻。”[2]“万里一身愁作客,十年两逐愧临岐。孤臣去国名难洁,弃妇思家步易迟。”[2]“平生一枕图南梦,散作江湘路几千?”[2]这几句诗反映出诗人本来心怀江海之志,图南之梦,却不料事与愿违,蒙羞忍垢,远窜边荒,恰如思家的弃妇,举步维艰。他甚至在《题江城赠别卷》中说出“莫学班生误投笔,直过蒲海觅功名”的后悔之语[2]。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还是渴望生还后能建功立业,步古代英雄的后尘,他在《沩山吊张魏公父子墓》诗中云:“慷慨尝谈绍兴事,魏公壮岁伸臣义。宣公讲道四十时,万马之群出良骥。吁嗟灭敌老英雄,复见法筵龙象空。故乡虚挂紫岩月,大沩老树号悲风。款段寻坟拨草者,正尔公卿后来也。啸咤竖儒几误公,抗志当年气难下。放逐今为楚泽臣,旧墟恻怆如有神。公家父子应相笑,亦是东西南北人。”[2]张浚、张栻父子均为南宋抗金名将,张栻又为理学名家,他们力主抗战,这与赵贞吉在“庚戌之变”时主张抗击蒙古俺答是一致的。在凭吊两位乡贤时,赵贞吉忽增勇猛之志,决心以四海为家,作个东西南北人。
三、赠别诗
赵贞吉一生为人正直,交友甚多,又不计较辈份,同僚友人、晚辈学子都是其赠诗的对象。对同僚友人多规劝告诫之语,对晚辈学子多鼓励言志之语。
(一)赠同僚、友人
赵贞吉此类赠诗较多,这其中最多的是为同僚友人赴任而作的临别赠诗,如:《送翁秋官见海江西谳狱》:“湖南使节出天京,符骑乘春蹴踏轻。三户寒芜烟里近,两孤丽藻雨中明。青衣入市人人喜,黄雀穿帘处处鸣。但遇江城丛棘吏,为寻龙剑倚天横。” [2]诗中极言为官要清廉,特别是要多为百姓着想,不夺民财,否则会官逼民反,这也是赵贞吉一心为国为民的体现。又如《送胡提学之云南》:“滇海车书大夏东,怜君此去作文翁。楚人旧姓鱼图里,汉将穹碑鸟迹中。秋涨楼船箫鼓壮,春风桃李管弦工。只应问俗传经暇,叹息当时战伐功。”[2]此诗蕴含着淡淡忧思,好友胡直此去边地,只能学文翁治蜀以文建业,而在楚地又是谈何容易?对这种境地的生动刻画让人不禁对赵贞吉的遭遇感同身受。
(二)赠晚辈学子
此类诗作多是对学子的劝勉。如《送汪子》诗中言到:“燕雀困短羽,黄鹄矫劲翮。劲翮摩南云,下作金陵客。金陵宫阙何嵯峨,鼎中龙去空江波。我有白泪湛如水,欲洒遗弓杳难似。”[2]诗人以燕雀与黄鹄来劝勉汪子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建功立业。
赵贞吉对自己的儿子和侄儿常常以诗文激励或指导如何为人处事。如《示鼎儿二首》其一:“鼎也汝知学,吾家有义方。入朝依节介,处世据谦光。一语不轻发,千人无敢当。风前脚跟稳,醉后指痕僵。荐士书恒达,爱人心不忘。旁通医卜业,余力扣严杨。”[2]这种教人与世无争的处事方法,可以说是赵贞吉对自己经历的总结,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吸取自己的教训,作一个息事宁人的人,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其子赵鼎柱有《赵台鼎脉望》八卷可谓是其“通医卜业”的一个实践。 (三)赠僧人
赵贞吉游历了很多名山,也结交了不少僧侣文人并为之赠诗。《送雾中山僧》一诗言道:“雾山中有云寮子,杨枝几滴西江水。为读顶轮一字经,勘破玄文六千纸。相逢落落与腾腾,后来蹴踏谁能禁。会有人问习凿齿,应识僧中支道林。”[2]《金陵送取经僧回蜀》诗曰:“洗钵长干寺,鸣榔一苇湾。经收唐藏译,歌学楚狂还。草绿金沙岛,云开石镜山。慈航偏易度,岂若世途艰。”[2]这几首诗既言事,又表达了赵贞吉对山林中僧侣的理解。
(四)应和诗
赵贞吉此类诗作很多,计有六十余首。如:杨升庵与赵贞吉同列为“蜀四大家”,他有诗云:“昨暝灵灯净土,兹晨云顶盘陀。三百六十飞升,八万四千崒波。诸峰须弥纳芥,众水阿耨萦萝。何处松涛清转,似演渔山梵歌。”赵贞吉以《和杨升庵云顶山石上诗》和之:“独石盘云冉冉,三川结字斜斜。望中下玄双鹤,坐处开白莲花。卖卜君平人世,思家杜宇天涯。成都仙人老矣,何地暂休吾槎。”[2]两人皆以超然忘我的境界来看待人世,诗中更有超脱尘世之心的表露。
(五)游历诗
赵贞吉的此类诗最多,计有一百二十余首。赵贞吉游历了不少地方,每到一处他都要借景抒情或大发感慨。赵贞吉写景述怀之作,以七言歌行擅长,量多质高,文辞华美,有时又不避俗语,明白晓畅,音韵和谐,换韵自然,艺术上追踪白居易,如《长山馆中读白乐天长歌行有作同梅生及仲通弟》:“长山山上香山诗,我来醉酒长歌之。歌长酒醉眼迷离,吐出狂言君莫疑。香山老子曾学道,四十七时未臻妙。功名富贵是底物,坐向青山羡年少。纵令年少富贵多,太山毫毛添几何。景公老死千驷下,何如二子西山坡。男儿要当出有益,不然南山雾亦得。终不似前作碌碌,将人家国付一掷。颜生得道身方老,不比流光空草草。一弹指万八千年,乌用长绳系苍昊。朅来南昌仙尉孙,阿云叔度明乾坤。同予翻却白家案,为尔倾倒吴公樽。”[2]
赵贞吉好佛,游历了不少佛教名山。他对峨眉山情有独钟,写下了不少有关此名胜的诗句,如《宿大峨峰初喜亭》《宿大峨峰顶二首》《与蒋道林佥宪约游峨眉》《卧游峨山》《眉山歌》等。
赵贞吉到过不少佛教寺院,也写下了不少诗句。如《华山寺》:“焦家池馆劫灰中,谁写图南作睡翁。芳草白云浮世共,流年华发故人同。春生天上回阳雁,月抱江心起卧龙。我欲山间作新隐,关门深锁两三重。”[2]《诸古寺》:“万古奔流共一机,破尘经卷付阿谁?虚空兀兀盘陀石,漫与人间作钓矶。”《题燃灯寺》:“慧炬慈光焰焰燃,尘尘刹刹镜中天。只须一点如萤火,散与人间作法传。”[2]《书般若寺壁》:“拄杖芒鞋信步来,何须南岳与天台?陶君欲过东林去,早是闻钟却又回。”[2]这些诗中的语无不透出诗人出世的思想。语
参考文献
[1]雍正.四川通志[M].卷九上.人物.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9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明)赵贞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00)——赵文肃公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景向锋.浅谈赵贞吉七言歌行的艺术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2(3).
[4]杜志兵.寻找学习古诗文的有效路径——《北京八中高中古诗文校本教材》序[J].语文建设,2014(31).
关键词:明代 赵贞吉 诗文题材
引言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蜀之内江人。赵贞吉既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忠直大臣,又是一位文学家,他以诗文与杨慎、熊过、任翰一起被称为明中期的“蜀四大家”。[1]赵贞吉流传于世的著作主要为《赵文肃公文集》。其文被《明文海》《皇明经世文编》《明文选》等收录数十篇。其诗在《蜀明诗》《御选明诗》《明诗评选》《明诗综》等中多有收录。特别是在傅增湘的《明蜀中十二家诗钞》中,《大洲集》即收一百一十七首,约占六分之一。可见,赵贞吉在明代文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一、为国为民的诗文
赵贞吉以天下为己任,既有忠君报国之心,经世致用之志,又有伤世忧民之情,所以其诗文总是与此联系在一起。
赵贞吉反对大兴土木、提编加赋,在《与真定中丞吴望湖书》中说:“今天下皆贪弊于征科贪残矣,而畿辅为甚。”[2]而土木之役,于蜀扰民尤多,主事者唯“知了公家之急,而生民死亡不暇入念,蜀人不幸失所恃怙矣”。残酷的征科压榨,必然导致官逼民反。所以赵贞吉在《送闵提学水东之山西》一诗中,希望到山西赴任的闵煦在“他州已困牛羊赋”的情况下,谈兵问俗,体恤民困。[2]孙秋官去湖广复查案件,他要孙秋官对少数民族“网留一面惠三苗”。[2]他还在《赠张石渠佥宪入楚驻节长沙》中提醒“按节下潇湘”的张石渠“到日应怜众草香”,对那些“沦落士”,要“殷勤好赠芰荷裳。”[2]这些诗里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充满了对民生的关注之情。
嘉靖二十年赵贞吉作为副使持节册封肃王嫡长子朱晋炯为肃世子,出使兰州。这次出使任务还包括册封朱融丞为褒城王,赵贞吉在长安受到巡抚赵廷瑞的宴请,临别赠诗《荐福寺赠别赵中丞》:“长安春雪落片片,荐福寺中设高宴。出城淡淡风飘衣,入户盈盈香绕殿。塔上题名知几千,春风几度酒杯前。……主人重客若千金,意气不数平原君。幕中定足敢死士,看他塞上除妖氛。”[2]这首诗音调铿锵,情景交融,英气勃勃,表明作者强烈希望赵廷瑞甘冒矢石,亲率死士,为国靖边。
到了临洮这个古代边防重镇,赵贞吉察看了较场,不免浮想联翩,痛感边防废弛之失、边民无靠之苦,产生一种为民族自强而效力的强烈愿望,写下了《临洮院后半壁古城歌》:“君不见秦城万里如游龙,首接洮河尾辽海。三堵龙头势隐辚,至今不共山河改。何时山外起新陴,围绕古城当户楣。相逢若识桃源叟,应忆当时征戍儿。”[2]景向锋说道:“这是一首怀古诗,它对明以前的怀古诗有了新的发展。……‘相逢若识桃源叟,应忆当时征戍儿’写得轻巧,但却包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愤慨之情, 加上当时俺答正掠扰西北边陲,可见贞吉怀古诗曲通现实之径精巧至极!”[3]
二、反映自身经历的诗文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赵贞吉主战之议虽得到明世宗赞许,并加官去前线宣谕将士,却因得罪权臣严嵩而被贬广西荔波,路经湘南瘴疠之地,大病两月,止存皮骨,差点死掉。三年贬谪生涯,使赵贞吉成熟了许多。通过长期深沉的思索,他明白过去自己所为不过是匹夫之勇,仅仅是凭藉了一腔热情,其实于事无补。“夙昔秉微尚,几年江海心。风波白日晚,流落苍梧阴。惭负匣中剑,虚随车上针。重华去千载,云树杳难寻。”[2]“万里一身愁作客,十年两逐愧临岐。孤臣去国名难洁,弃妇思家步易迟。”[2]“平生一枕图南梦,散作江湘路几千?”[2]这几句诗反映出诗人本来心怀江海之志,图南之梦,却不料事与愿违,蒙羞忍垢,远窜边荒,恰如思家的弃妇,举步维艰。他甚至在《题江城赠别卷》中说出“莫学班生误投笔,直过蒲海觅功名”的后悔之语[2]。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还是渴望生还后能建功立业,步古代英雄的后尘,他在《沩山吊张魏公父子墓》诗中云:“慷慨尝谈绍兴事,魏公壮岁伸臣义。宣公讲道四十时,万马之群出良骥。吁嗟灭敌老英雄,复见法筵龙象空。故乡虚挂紫岩月,大沩老树号悲风。款段寻坟拨草者,正尔公卿后来也。啸咤竖儒几误公,抗志当年气难下。放逐今为楚泽臣,旧墟恻怆如有神。公家父子应相笑,亦是东西南北人。”[2]张浚、张栻父子均为南宋抗金名将,张栻又为理学名家,他们力主抗战,这与赵贞吉在“庚戌之变”时主张抗击蒙古俺答是一致的。在凭吊两位乡贤时,赵贞吉忽增勇猛之志,决心以四海为家,作个东西南北人。
三、赠别诗
赵贞吉一生为人正直,交友甚多,又不计较辈份,同僚友人、晚辈学子都是其赠诗的对象。对同僚友人多规劝告诫之语,对晚辈学子多鼓励言志之语。
(一)赠同僚、友人
赵贞吉此类赠诗较多,这其中最多的是为同僚友人赴任而作的临别赠诗,如:《送翁秋官见海江西谳狱》:“湖南使节出天京,符骑乘春蹴踏轻。三户寒芜烟里近,两孤丽藻雨中明。青衣入市人人喜,黄雀穿帘处处鸣。但遇江城丛棘吏,为寻龙剑倚天横。” [2]诗中极言为官要清廉,特别是要多为百姓着想,不夺民财,否则会官逼民反,这也是赵贞吉一心为国为民的体现。又如《送胡提学之云南》:“滇海车书大夏东,怜君此去作文翁。楚人旧姓鱼图里,汉将穹碑鸟迹中。秋涨楼船箫鼓壮,春风桃李管弦工。只应问俗传经暇,叹息当时战伐功。”[2]此诗蕴含着淡淡忧思,好友胡直此去边地,只能学文翁治蜀以文建业,而在楚地又是谈何容易?对这种境地的生动刻画让人不禁对赵贞吉的遭遇感同身受。
(二)赠晚辈学子
此类诗作多是对学子的劝勉。如《送汪子》诗中言到:“燕雀困短羽,黄鹄矫劲翮。劲翮摩南云,下作金陵客。金陵宫阙何嵯峨,鼎中龙去空江波。我有白泪湛如水,欲洒遗弓杳难似。”[2]诗人以燕雀与黄鹄来劝勉汪子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建功立业。
赵贞吉对自己的儿子和侄儿常常以诗文激励或指导如何为人处事。如《示鼎儿二首》其一:“鼎也汝知学,吾家有义方。入朝依节介,处世据谦光。一语不轻发,千人无敢当。风前脚跟稳,醉后指痕僵。荐士书恒达,爱人心不忘。旁通医卜业,余力扣严杨。”[2]这种教人与世无争的处事方法,可以说是赵贞吉对自己经历的总结,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吸取自己的教训,作一个息事宁人的人,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其子赵鼎柱有《赵台鼎脉望》八卷可谓是其“通医卜业”的一个实践。 (三)赠僧人
赵贞吉游历了很多名山,也结交了不少僧侣文人并为之赠诗。《送雾中山僧》一诗言道:“雾山中有云寮子,杨枝几滴西江水。为读顶轮一字经,勘破玄文六千纸。相逢落落与腾腾,后来蹴踏谁能禁。会有人问习凿齿,应识僧中支道林。”[2]《金陵送取经僧回蜀》诗曰:“洗钵长干寺,鸣榔一苇湾。经收唐藏译,歌学楚狂还。草绿金沙岛,云开石镜山。慈航偏易度,岂若世途艰。”[2]这几首诗既言事,又表达了赵贞吉对山林中僧侣的理解。
(四)应和诗
赵贞吉此类诗作很多,计有六十余首。如:杨升庵与赵贞吉同列为“蜀四大家”,他有诗云:“昨暝灵灯净土,兹晨云顶盘陀。三百六十飞升,八万四千崒波。诸峰须弥纳芥,众水阿耨萦萝。何处松涛清转,似演渔山梵歌。”赵贞吉以《和杨升庵云顶山石上诗》和之:“独石盘云冉冉,三川结字斜斜。望中下玄双鹤,坐处开白莲花。卖卜君平人世,思家杜宇天涯。成都仙人老矣,何地暂休吾槎。”[2]两人皆以超然忘我的境界来看待人世,诗中更有超脱尘世之心的表露。
(五)游历诗
赵贞吉的此类诗最多,计有一百二十余首。赵贞吉游历了不少地方,每到一处他都要借景抒情或大发感慨。赵贞吉写景述怀之作,以七言歌行擅长,量多质高,文辞华美,有时又不避俗语,明白晓畅,音韵和谐,换韵自然,艺术上追踪白居易,如《长山馆中读白乐天长歌行有作同梅生及仲通弟》:“长山山上香山诗,我来醉酒长歌之。歌长酒醉眼迷离,吐出狂言君莫疑。香山老子曾学道,四十七时未臻妙。功名富贵是底物,坐向青山羡年少。纵令年少富贵多,太山毫毛添几何。景公老死千驷下,何如二子西山坡。男儿要当出有益,不然南山雾亦得。终不似前作碌碌,将人家国付一掷。颜生得道身方老,不比流光空草草。一弹指万八千年,乌用长绳系苍昊。朅来南昌仙尉孙,阿云叔度明乾坤。同予翻却白家案,为尔倾倒吴公樽。”[2]
赵贞吉好佛,游历了不少佛教名山。他对峨眉山情有独钟,写下了不少有关此名胜的诗句,如《宿大峨峰初喜亭》《宿大峨峰顶二首》《与蒋道林佥宪约游峨眉》《卧游峨山》《眉山歌》等。
赵贞吉到过不少佛教寺院,也写下了不少诗句。如《华山寺》:“焦家池馆劫灰中,谁写图南作睡翁。芳草白云浮世共,流年华发故人同。春生天上回阳雁,月抱江心起卧龙。我欲山间作新隐,关门深锁两三重。”[2]《诸古寺》:“万古奔流共一机,破尘经卷付阿谁?虚空兀兀盘陀石,漫与人间作钓矶。”《题燃灯寺》:“慧炬慈光焰焰燃,尘尘刹刹镜中天。只须一点如萤火,散与人间作法传。”[2]《书般若寺壁》:“拄杖芒鞋信步来,何须南岳与天台?陶君欲过东林去,早是闻钟却又回。”[2]这些诗中的语无不透出诗人出世的思想。语
参考文献
[1]雍正.四川通志[M].卷九上.人物.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9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明)赵贞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00)——赵文肃公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景向锋.浅谈赵贞吉七言歌行的艺术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2(3).
[4]杜志兵.寻找学习古诗文的有效路径——《北京八中高中古诗文校本教材》序[J].语文建设,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