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全程式创新教育,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实践积累、素质培养和习惯养成等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增强,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文章介绍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将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体验融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使他们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流程再造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 就业竞争力 全程式
[作者简介]曹焕亚(1962- ),男,江苏无锡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制造技术、教育管理研究;朱蕾(1979- ),女,江西赣州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管理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KA100327,项目负责人:曹焕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99-02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周期的缩短,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发明和改进等创新活动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可以看到,在经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创新体现在产业更新、企业转型、技术升级,最终使得能源消耗降低、工作效率增长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相互匹配。在大就业背景下,需要改变工科高职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专业技能更强、软能力更硬,最终用其综合创新能力去赢得岗位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胜任首岗工作上升到了岗位工作的创新;其二是随着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学生从掌握一劳永逸的技能到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其三是学生对就业要求越来越高,从好就业到就好业。因而,高职院校必须瞄准这一人才需求变化,通过全员、全程参与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在岗位上的竞争力,使他们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流程再造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学校意味着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在发展上有更大的空间;对于毕业生意味着有较大的岗位选择优先权,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多的机会;对用人单位则意味着人力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在人才竞争上有更强的实力。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为高职院校、学生和家长、用人单位、社会所关注,也引起了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一、提升就业竞争力需要创新教育
经过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各院校在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改革,尤其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动手”能力提升明显,但在学生软能力的培养上还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工作创新能力,不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过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在职业发展中具有并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潜力和优势,形成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适应和创造能力,以及更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专业硬能力和职业软能力。这些能力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影响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就业竞争力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学校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在知识学习、实践积累、素质培养和习惯养成等过程提升“短板”,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增强。
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适合开展基于现有技术,面向企业需求而进行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形成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和新的方法,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更容易“落地”。跟随创新是指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扩展或变动,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创新是指把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技术,或者是把成熟技术引入到不同应用领域,从而使其创造新的变化。目前很多创新是属于多技术的交叉与合作的集成创新,它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创新教育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前提,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是以传授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培养创新方法、开发创造性潜能、优化知识关联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以此真正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是对知识传承式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其中,基本价值取向中属于动力系统的创新人格,包括强烈的创新动机,以及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道德感和义务感等;基本价值取向中属于智能系统的创新思维,包括思维敏锐性、变通性、发散性、流畅性、独创性等;基本价值取向中属于工作系统的创新技能,包括基本技能知识、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方法、操作能力与技法等。
可见,高职院校通过全员参与、系统化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方面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全程式创新教育需要构建全员参与、系统化的体系
目前,尽管高职院校特别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但在专业创新能力、职业软能力的培养上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将系统的创新教育融入学校的育人体系,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创新教育,与其他课程、实习和活动等教学过程相互联系、渗透和作用,产生协同共振效应,以达到全体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具有创新思维,一部分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因此,高职院校全员参与、系统化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就是对全体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通过系统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传授、创新活动与实践的组织,使得创新教育由零散的、感性的、知性的,上升到理性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创新的需求,让学生熟悉跟随创新、集成创新的流程和方法,将专业教育重点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创新的要求,引导学生完成由被动式创新(通过按照项目任务、竞赛主题的创新项目)向主动式创新(根据对技术的理解与需求的创新项目)的过渡,使创新成果更具有区域特征和专业特性。 1.创立全程式创新教育机制。高职院校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制度将系统化的创新教育融入高职育人的全过程中,通过创新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强,但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通过创新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真正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通过创新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只有教师单向教学,缺乏朋辈相互教育的难题;通过创新教育与学生职业成长相结合,有效解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在教学中以技术领域视角对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把创新教育覆盖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各个环节,用创新基金项目引导教师进行创新案例研究、鼓励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创新案例评比,激发师生们的技术创新精神和热情。创新课程、职业规划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精神,职业技能教学中更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社团、创新大赛等创新活动着重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产品,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将创新课程和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从创造学、心理学等视角了解创新,还通过技术创新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的结合、课堂内与外的结合、课程教学与项目竞赛的结合,将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促使师生们在实训、顶岗实习、学生竞赛和社团活动中有意识地挖掘、展示身边的创新例子,以此不断充实教学中的创新项目和案例,使其成为活页教材。教会学生事事可创新、事事能创新。
2.构建系统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建立三阶段能力递进式的创新教育体系。一是“创新启蒙教育”阶段。依托基础平台课程和科普讲堂,帮助学生认识职业、认识创新,启迪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兴趣。二是“创新预科教育”阶段。在专业课程和实训中引入一定数量的创新案例和创新实务,将创新类课程规定为必修课程覆盖全校所有的专业,纳入学生的学习学分,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的能工巧匠或者工作业绩突出的校友给学生传授创新心得、分析创新技巧,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变化的趋势。三是“创新方法教育”阶段,让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进入“学—做—练”的循环中,通过产学研引入行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教师科技项目,以学生技能创新社团、创新项目攻关等组织形式,在课程中每次围绕一个特殊案例,解决一个共性问题,积累经验、学习方法、增加阅历。在每个阶段中,根据各专业的职业特点采取创新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与产学研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生职业成长相结合,教会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相互合作、创新方法等,着力培养的学生职业决策能力、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自我分析评价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全程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3.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专家团队。教师是创新教育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要求其既掌握新的应用技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又拥有健康人格、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智慧。系统的创新教育需要“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专家团队针对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每一个课程给出创新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求,引导教师们对自己的课程实施、教学方法进行设计、规划。因此,需要组建由理论专家、技术专家、政府人员、企业家、孵化管理者和风险投资家为创新导师的“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专家团队,将创新教育的思想通过教师们的行动贯穿到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测试的过程当中去,鼓励他们将创新成果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围绕文化建设的创新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竞赛和论坛,使学生既能用创新思维进行方案设计,又能用创新技能进行动手制作,还能用创新理念进行理性归纳。提高专职教师们的创新能力,完善他们的职业教育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在学校既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起点,又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全程式创新教育实践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从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素质结构出发,高职院校教育不单单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应是在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创新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采取了创新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与产学研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生职业成长相结合,以系统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将创新理念、案例、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进实践平台。
第一,学院根据各专业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将创新课程、创新训练和创新案例融入职业技能教育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尽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共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注重基础知识搜集和技术知识整合的方法,在专业技能训练上注重基本技能掌握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上注重创新案例和发明事例的收集,在毕业实习上注重工作中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案例的归纳,最终使学生完成工艺技术创新和改进的思想准备,形成创新思维,并尝试工艺技术的发明。第二,在职业技能训练中,以实践活动和项目竞赛为抓手,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建立产学研基地等形式,通过设立技术应用类、创新研究类的产学研项目,在导师的帮助下引导优秀学生成为科研中得力的助手,将产品创新活动及创业实践活动与职业技能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搭建由易到难的阶梯式创新项目训练。由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应用创新方法和工具完成命题作品设计,按照师徒制的方式由创新导师带领一组学生进行真项目实施,进行设计实验方法、准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让学生在自主开展的探索性学习中体验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然后逐步与实际应用对接,将教师和学生们的研究成果、科技发明、专利技术等转化为企业的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第三,针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专门设立“教学创新奖”、课程创新案例设计比赛,以教学竞赛形式使教学团队的研究精益求精,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最终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最精彩的课程。第四,利用书院制、寄宿导师制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创新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中得到锻炼,在创新人格、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团队中学生能够学会沟通、交流的方法,在观点碰撞时,善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融洽合作,以此解决学生朋辈之间交往中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如,通过学生参加创新社团的创新活动、科技节平台展示创新成果等,将以前创新的题目和作品,让低年级学生模仿去做,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激发创新思维、相互学习创新技能。
四、结束语
全员参与、系统化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因地制宜地将课程结构多样化,通过积极研究和试验一些新的课程,提供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要求的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等,随着学生创新知识、创新实践逐步丰富,懂得并掌握了跟随创新、集成创新的方法,职业经验不断丰富。实践表明,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越早、越深入、越系统,学生对岗位的胜任能力就越强,就业竞争力提升就越明显。创新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要出多少个创造发明、获得了多高级别的竞赛奖项,其根本意义在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形成创新人格,培养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探究“Why,What,How”中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学生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真正改变他们的就业质量观和人生价值观,使其知识面更宽、创新方法更多、就业竞争力更强。
[参考文献]
[1]陈錞,陶勇.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1(3).
[2]唐国庆,周振铎.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 就业竞争力 全程式
[作者简介]曹焕亚(1962- ),男,江苏无锡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制造技术、教育管理研究;朱蕾(1979- ),女,江西赣州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管理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KA100327,项目负责人:曹焕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99-02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周期的缩短,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发明和改进等创新活动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可以看到,在经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创新体现在产业更新、企业转型、技术升级,最终使得能源消耗降低、工作效率增长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相互匹配。在大就业背景下,需要改变工科高职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专业技能更强、软能力更硬,最终用其综合创新能力去赢得岗位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胜任首岗工作上升到了岗位工作的创新;其二是随着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学生从掌握一劳永逸的技能到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其三是学生对就业要求越来越高,从好就业到就好业。因而,高职院校必须瞄准这一人才需求变化,通过全员、全程参与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在岗位上的竞争力,使他们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流程再造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学校意味着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在发展上有更大的空间;对于毕业生意味着有较大的岗位选择优先权,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多的机会;对用人单位则意味着人力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在人才竞争上有更强的实力。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为高职院校、学生和家长、用人单位、社会所关注,也引起了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一、提升就业竞争力需要创新教育
经过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各院校在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改革,尤其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动手”能力提升明显,但在学生软能力的培养上还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工作创新能力,不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过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在职业发展中具有并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潜力和优势,形成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适应和创造能力,以及更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专业硬能力和职业软能力。这些能力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影响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就业竞争力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学校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在知识学习、实践积累、素质培养和习惯养成等过程提升“短板”,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增强。
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适合开展基于现有技术,面向企业需求而进行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形成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和新的方法,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更容易“落地”。跟随创新是指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扩展或变动,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创新是指把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技术,或者是把成熟技术引入到不同应用领域,从而使其创造新的变化。目前很多创新是属于多技术的交叉与合作的集成创新,它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创新教育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前提,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是以传授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培养创新方法、开发创造性潜能、优化知识关联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以此真正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是对知识传承式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其中,基本价值取向中属于动力系统的创新人格,包括强烈的创新动机,以及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道德感和义务感等;基本价值取向中属于智能系统的创新思维,包括思维敏锐性、变通性、发散性、流畅性、独创性等;基本价值取向中属于工作系统的创新技能,包括基本技能知识、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方法、操作能力与技法等。
可见,高职院校通过全员参与、系统化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方面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全程式创新教育需要构建全员参与、系统化的体系
目前,尽管高职院校特别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但在专业创新能力、职业软能力的培养上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将系统的创新教育融入学校的育人体系,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创新教育,与其他课程、实习和活动等教学过程相互联系、渗透和作用,产生协同共振效应,以达到全体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具有创新思维,一部分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因此,高职院校全员参与、系统化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就是对全体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通过系统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传授、创新活动与实践的组织,使得创新教育由零散的、感性的、知性的,上升到理性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创新的需求,让学生熟悉跟随创新、集成创新的流程和方法,将专业教育重点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创新的要求,引导学生完成由被动式创新(通过按照项目任务、竞赛主题的创新项目)向主动式创新(根据对技术的理解与需求的创新项目)的过渡,使创新成果更具有区域特征和专业特性。 1.创立全程式创新教育机制。高职院校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制度将系统化的创新教育融入高职育人的全过程中,通过创新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强,但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通过创新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真正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通过创新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只有教师单向教学,缺乏朋辈相互教育的难题;通过创新教育与学生职业成长相结合,有效解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在教学中以技术领域视角对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把创新教育覆盖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各个环节,用创新基金项目引导教师进行创新案例研究、鼓励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创新案例评比,激发师生们的技术创新精神和热情。创新课程、职业规划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精神,职业技能教学中更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社团、创新大赛等创新活动着重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产品,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将创新课程和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从创造学、心理学等视角了解创新,还通过技术创新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的结合、课堂内与外的结合、课程教学与项目竞赛的结合,将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促使师生们在实训、顶岗实习、学生竞赛和社团活动中有意识地挖掘、展示身边的创新例子,以此不断充实教学中的创新项目和案例,使其成为活页教材。教会学生事事可创新、事事能创新。
2.构建系统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建立三阶段能力递进式的创新教育体系。一是“创新启蒙教育”阶段。依托基础平台课程和科普讲堂,帮助学生认识职业、认识创新,启迪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兴趣。二是“创新预科教育”阶段。在专业课程和实训中引入一定数量的创新案例和创新实务,将创新类课程规定为必修课程覆盖全校所有的专业,纳入学生的学习学分,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的能工巧匠或者工作业绩突出的校友给学生传授创新心得、分析创新技巧,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变化的趋势。三是“创新方法教育”阶段,让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进入“学—做—练”的循环中,通过产学研引入行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教师科技项目,以学生技能创新社团、创新项目攻关等组织形式,在课程中每次围绕一个特殊案例,解决一个共性问题,积累经验、学习方法、增加阅历。在每个阶段中,根据各专业的职业特点采取创新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与产学研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生职业成长相结合,教会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相互合作、创新方法等,着力培养的学生职业决策能力、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自我分析评价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全程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3.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专家团队。教师是创新教育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要求其既掌握新的应用技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又拥有健康人格、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智慧。系统的创新教育需要“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专家团队针对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每一个课程给出创新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求,引导教师们对自己的课程实施、教学方法进行设计、规划。因此,需要组建由理论专家、技术专家、政府人员、企业家、孵化管理者和风险投资家为创新导师的“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专家团队,将创新教育的思想通过教师们的行动贯穿到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测试的过程当中去,鼓励他们将创新成果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围绕文化建设的创新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竞赛和论坛,使学生既能用创新思维进行方案设计,又能用创新技能进行动手制作,还能用创新理念进行理性归纳。提高专职教师们的创新能力,完善他们的职业教育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在学校既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起点,又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全程式创新教育实践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从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素质结构出发,高职院校教育不单单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应是在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创新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采取了创新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与产学研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生职业成长相结合,以系统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将创新理念、案例、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进实践平台。
第一,学院根据各专业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将创新课程、创新训练和创新案例融入职业技能教育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尽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共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注重基础知识搜集和技术知识整合的方法,在专业技能训练上注重基本技能掌握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上注重创新案例和发明事例的收集,在毕业实习上注重工作中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案例的归纳,最终使学生完成工艺技术创新和改进的思想准备,形成创新思维,并尝试工艺技术的发明。第二,在职业技能训练中,以实践活动和项目竞赛为抓手,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建立产学研基地等形式,通过设立技术应用类、创新研究类的产学研项目,在导师的帮助下引导优秀学生成为科研中得力的助手,将产品创新活动及创业实践活动与职业技能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搭建由易到难的阶梯式创新项目训练。由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应用创新方法和工具完成命题作品设计,按照师徒制的方式由创新导师带领一组学生进行真项目实施,进行设计实验方法、准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让学生在自主开展的探索性学习中体验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然后逐步与实际应用对接,将教师和学生们的研究成果、科技发明、专利技术等转化为企业的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第三,针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专门设立“教学创新奖”、课程创新案例设计比赛,以教学竞赛形式使教学团队的研究精益求精,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最终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最精彩的课程。第四,利用书院制、寄宿导师制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创新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中得到锻炼,在创新人格、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团队中学生能够学会沟通、交流的方法,在观点碰撞时,善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融洽合作,以此解决学生朋辈之间交往中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如,通过学生参加创新社团的创新活动、科技节平台展示创新成果等,将以前创新的题目和作品,让低年级学生模仿去做,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激发创新思维、相互学习创新技能。
四、结束语
全员参与、系统化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因地制宜地将课程结构多样化,通过积极研究和试验一些新的课程,提供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要求的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等,随着学生创新知识、创新实践逐步丰富,懂得并掌握了跟随创新、集成创新的方法,职业经验不断丰富。实践表明,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越早、越深入、越系统,学生对岗位的胜任能力就越强,就业竞争力提升就越明显。创新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要出多少个创造发明、获得了多高级别的竞赛奖项,其根本意义在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形成创新人格,培养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探究“Why,What,How”中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学生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真正改变他们的就业质量观和人生价值观,使其知识面更宽、创新方法更多、就业竞争力更强。
[参考文献]
[1]陈錞,陶勇.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1(3).
[2]唐国庆,周振铎.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