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可用于交流和评价的导学方案(即学案),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学习。让学生首先课前根据学案自学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去初步探究问题;继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与学案中设计好的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究。在“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对“学案导学”一段时间的应用,我们发现,恰当运用“导学学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一、导学学案的设计
一份好的“导学学案”通常应包括本节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给出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提供“自学检测”、“探究活动”、“课堂例题”、“课后习题”、“课后小结”、“提高探究”等栏目。在实际操作中,学案的格式与模式是灵活多变和有所侧重的,完全由教学需要来决定,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处理编写学案。学案的编写基本上要求按章节进行,以章节为单元,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讲课应尽量精而少。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启发性,应当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和理解能力,由浅到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拾级而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学案的设计无论是在自学预习部分还是课堂的讨论,直到课后小结,都应该体现出教师适当的引导,以利于学生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程序
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提前2—3天发给学生。学案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自学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点和不明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生课前依据学案预习是“学案导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此过程中既充分体现了学案的导学功能,又实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2.课堂探究阶段。有了学生的课前自学作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师生互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有条件的最好能提供现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3.课后巩固、小结阶段。在每份导学案的最后都应该预留一定空间,由学生自主进行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当然,教师应该提示小结什么),然后在其后给出教师的参考小结。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教师的小结,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此外,教师要通过晚修辅导或者部分批改学案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以便下节课讲解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四、学案导学的体会与反思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学案导学”的优点有了一定的体会,不过也发现了实施学案导学时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前期实施阶段,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学案,工作量大,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负担加重。学生要借助学案提前自学,做好学习笔记,一时不适,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案导学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这是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然,对于学案导学这样一种新事物,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始终是难免的,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开拓进取的动力。我们深信,只要教师有让学生在探索的天空中自主飞翔的满腔热情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一定能让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趋于完善,最终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通过对“学案导学”一段时间的应用,我们发现,恰当运用“导学学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一、导学学案的设计
一份好的“导学学案”通常应包括本节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给出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提供“自学检测”、“探究活动”、“课堂例题”、“课后习题”、“课后小结”、“提高探究”等栏目。在实际操作中,学案的格式与模式是灵活多变和有所侧重的,完全由教学需要来决定,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处理编写学案。学案的编写基本上要求按章节进行,以章节为单元,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讲课应尽量精而少。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启发性,应当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和理解能力,由浅到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拾级而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学案的设计无论是在自学预习部分还是课堂的讨论,直到课后小结,都应该体现出教师适当的引导,以利于学生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程序
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提前2—3天发给学生。学案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自学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点和不明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生课前依据学案预习是“学案导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此过程中既充分体现了学案的导学功能,又实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2.课堂探究阶段。有了学生的课前自学作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师生互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有条件的最好能提供现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3.课后巩固、小结阶段。在每份导学案的最后都应该预留一定空间,由学生自主进行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当然,教师应该提示小结什么),然后在其后给出教师的参考小结。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教师的小结,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此外,教师要通过晚修辅导或者部分批改学案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以便下节课讲解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四、学案导学的体会与反思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学案导学”的优点有了一定的体会,不过也发现了实施学案导学时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前期实施阶段,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学案,工作量大,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负担加重。学生要借助学案提前自学,做好学习笔记,一时不适,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案导学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这是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然,对于学案导学这样一种新事物,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始终是难免的,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开拓进取的动力。我们深信,只要教师有让学生在探索的天空中自主飞翔的满腔热情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一定能让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趋于完善,最终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