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耕舌耘奉献双语教育言传身教演绎爱的人生

来源 :考试·双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地唯一一名汉语教师,为了这片深爱的土地,周丽娜让“双语教育”之花在西部边陲卡依拉克村绽放。见到周丽娜,她正和双语幼儿园的孩子们做游戏,她爽朗的笑声和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一起,让整个幼儿园成了快乐的海洋。今年47岁的周丽娜,围着维吾尔族传统的花头巾,不仔细看,或者不听她说话,很难一下子分清她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我已经融入这里了,我爱这里,爱这里的孩子们。因为爱,我选择在这里扎根。”周丽娜自豪地说,“作为一名乡村双语教师,我倍感自豪。”
  超越两个民族的爱情缘
  跨越四个时区的教育梦
  周丽娜的老家远在万里之外的东北。周丽娜说,自己从小生活在沈阳,梦想着当老师,但因高考落榜早早踏入社会开始工作。“1993年,听说有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在市场门口卖羊肉串,我和几个朋友就想去尝尝。”周丽娜说,第一次见到烤羊肉串的乃斯如拉·吾买尔,她就心动了,“不光是羊肉串味道好,他长得浓眉大眼,挺帅的。”经常去吃羊肉串,两个同岁的年轻人在不断地交流中相爱了。1997年,两人结婚,一起卖羊肉串。第二年,他们有了爱情结晶。
  周丽娜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我想如果我能学会维吾尔语,来到新疆可以当一名双语老师,实现教师梦。”周丽娜说,丈夫每次在电视中看到关于新疆的新闻,眼睛放光一样,所以她决定跟丈夫去新疆,“我爱他,自然也爱他的家乡。”
  结婚后,周丽娜便跟随丈夫,来到丈夫的故乡新疆阿图什,在阿图什乡卡依拉克小学当上了一名临时双语教师。卡依拉克村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周丽娜成为这里唯一一名汉族代课教师。“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付出全部努力,让孩子们学好双语。”周丽娜说。
  走上讲台,周丽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不认识汉字。周丽娜没有着急,而是一字一句地教孩子们。“为了一个发音,有时候要重复十来次。”周丽娜说,“每当看到孩子们有一点点进步,别提我的心里有多开心了。”周丽娜从来没有生搬硬套地照本宣科,她常常把孩子带出教室,走到乡村田园里去。比如,在教“南瓜”这个词时,她把孩子们带到南瓜地里,让孩子们认识南瓜,然后记住这个词的读法。“这一招很管用,孩子们也爱学,在玩的过程中,就学会了。除了学习语言,孩子们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大自然。”周丽娜说。
  2010年,周丽娜参加了阿图什市组织的任职考试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上阿图什镇中心双语幼儿园一名正式教师,丈夫在幼儿园当保安。
  周丽娜扎根基层16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喜爱的双语教学奉献青春,无怨无悔!也因为爱上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她选择扎根在这里。她让“双语教育”之花在乡村绽放。
  “中国,我们的祖国!”“中国,我们的祖国!”
  “民族团结好。”“民族团结好。”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
  “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在教育过程中,周丽娜就是这样情景相融、不厌其烦。孩子们稚嫩的朗读声回荡在幼儿园周围。
  为了把双语教育教好,周丽娜颇费苦心。虽然累,但这样的日子对周丽娜来说,感觉自然、实在、快乐。
  在2700多人的卡依拉克村村民中,周丽娜是唯一的汉族人。刚来时,周丽娜同家人、亲戚和邻居们交流,最困难的就是语言。那个时候起,周丽娜就下定决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语言。为了学习好维吾尔语,她四处请教,丈夫也成了自己的老师。“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到知识。”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周丽娜发现,邻居们总是把语言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教给她。这种生活气息浓厚的学习方法很管用,半年后,周丽娜就可以用维吾尔语熟练地与大家交流了。
  “当上双语教师,觉得自己终于可以为村里做些有意义的事了,十分开心。”周丽娜说,她至今都无法忘记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激动得快说不出话来了,看到孩子们,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由于当地双语教学起步晚,孩子们几乎不会说汉语,初次见面,她教孩子们叫她‘周老师’,孩子们都说成了‘周老鼠’。”周丽娜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孩子们好可爱。”
  为了使孩子们尽快掌握汉语,周丽娜自创了一套“兴趣教学法”,请孩子们轮流上台进行表演,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说汉语。在互动过程中,周丽娜意识到孩子们也是她学习维吾尔语最好的老师,于是她也把孩子们当作老师来学习维吾尔语。几年下来,周丽娜和孩子们不仅能流利地用双语交流了,而且也学会了书写维吾尔语。
  “周老师特别负责任,我们汉语基础很差,但周老师耐心地一遍一遍教,直到我们掌握为止。”周丽娜曾经的学生、如今在石河子上内初班的阿米尼古丽·吐尔逊说。
  就这样,周丽娜扎根乡村,让双语教育之花在这里绽放。
  知识改变命运
  爱心成就教育
  周丽娜的选择,曾经让许多人不理解。她的朋友中,有人至今都不明白她的选择。“有人觉得我傻,从大东北跑到大西北,而且那里没有亲朋好友。”周丽娜说,“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里到处都是我的亲人。”“这里需要我,孩子们需要我。”周丽娜说出了内心的话,“在这里,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看到孩子们的双语一天天进步,我比他们的父母还高兴。”
  今年暑假,从这个幼儿园走出去的阿米尼古丽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为周丽娜买了影集送到她家中。孩子们在影集中写道:“感谢周老师,您教给了我们知识,是我们做人的榜样,我们永远感谢您!”如今,周丽娜经常接到学生们打来的问候电话,令她非常欣慰。“这就是我努力的最大回报,看到孩子们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周丽娜说。
  因为爱,周丽娜对工作付出了所有热情。虽然工资不高,周丽娜和爱人乃斯如拉仍然每月拿出100元资助贫困孩子,给孩子们买书包,给幼儿园买教学用的材料等。“我们周老师可好了,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周老师给我写字笔和橡皮。”“我病了,周老师来看我。”提及周丽娜关爱学生的事,上阿图什镇卡依拉克小学学生抢着说。她的同事更是有说不完的话。
  周丽娜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学生,让大山深处的孩子学会“用知识改变命运”。
  说起今后的生活,周丽娜说:“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也为了这片我深爱的土地和这里的孩子们,我会一辈子待在新疆。”
  她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儿女眼中的好妈妈。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爱。丈夫乃斯如拉·吾买尔和家人亲昵地称周丽娜为“古兰旦姆”,名字取自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女主人公古兰旦姆,意为“帕米尔高原上的花朵”。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而且做得游刃有余,周丽娜担得起“最美”的称号。“最美”的是她跨越千里来到大美新疆的果敢,“最美”的是她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担当,“最美”的是她努力学习维吾尔语的勤奋,“最美”的是她自创“兴趣教学法”的聪慧,“最美”的是她资助贫困学生的爱心。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发生,每天都有一些人默默地做着令人感动的事。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有壮丽的人生,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那就是让这些乡村孩子有了自己的乐园。周丽娜的育人事迹已经在学校开花结果。她的感人事迹默默地在大山中传播着、流淌着。“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人士在“最美乡村教师”的带动下投身到光荣的农村教育中去。
  〖 编后语 〗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和媒体对乡村教师和农村教育的关心和赞美,但反过来也表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乡村教师收入总体不高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学校较快撤并,造成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学生上学路程变远,一些非寄宿学生上学要起早摸黑,交通安全存在隐患。他还谈到,如果确有需求,村教学点就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不要搞整齐划一,一个标准齐步走。办好村教学点,留住和吸引优秀的乡村教师是关键。唯其不易,更显难能可贵,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如周丽娜一样的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全社会也应对乡村教师给予更多理解、支持和关爱。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乡村教育更加湛蓝、更加明丽的天空!
其他文献
9月19日,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来了!今年的颁奖仪式于北京时间19日清晨6点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举行。“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又译“幽默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每年的九月举行“煞有其事”的颁奖典礼,由一位8岁小女孩来严格执行演讲不得超过60秒的规定,其奖项专门授予那些“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研究工作,其评委中有很多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也有搞笑诺
期刊
作者简介:  徐晋如,诗人、学者、思想家。深圳国学院教务长,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有《孔子的真精神》、《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忏慧堂集》、《人苏世——北大第一保守派思想文录》、《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缀石轩论诗杂著》等著。另主编中小学国学课本系列。  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词”之“词”,和它最早的含义已甚有不同。隋唐之时,由于西域
期刊
作者简介: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反客生,1978年生,天津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师从叶嘉莹教授,现执教于南开中学。当代著名青年诗人,吟诵家。著有《矫庵语业》,2008年中华诗词青年峰会屈原奖得主。  作律诗,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仗是作律诗的基础,一定要好好掌握。  对仗,也叫作对偶、偶对、排偶(排比对偶)、骈俪、俪句、俪语、俪辞、对句、对文、对语、对子等等,总之是成对出现的语句的意思。对
期刊
《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  贝拉克·奥巴马/著,洛伦·朗/插画,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社,2012-1-1/出版时间  【作品简介】  在这封写给女儿的信中,奥巴马用温柔优美的笔触,向13位具有开创性的美国英雄致敬!向塑造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诸项信念致敬!无论是乔治亚·奥基夫的艺术才华,还是杰基·鲁滨逊过人勇气;无论是海伦·凯勒的精神力量,还是乔治·华盛顿的爱国情操,奥巴马总统在他的女儿身上,在全国
期刊
中小学教材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引入教材,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东多位专家学者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均认为,经典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脉相承,作为教材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经典有助于在网络时代下成长的新生代提高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让他们在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中感受到民族血脉的跳动,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  ●经典教育种下“文化因子”  “古诗
期刊
编者按:  心态心态,“心大一点”为“态”;“心大一点”就是“心态好”。  只要我们都“心大一点”,就一定会有个好心态,有个好生活,有个好人生。  1.有人问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从不回应,这是为什么?余沉吟片刻答:“天天骂我,说明他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2.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说:“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
期刊
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语文民主教育的使命。  直到现在,说起创新教育,有些教师首先想到的往往只是思维品质和具体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以及“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应该说,针对学生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这些引导和训练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认为,我们更要思考一下,学生原有的创造精神是如何失
期刊
(黄红云 泉州市晋光小学教科室主任)  “现在都在提倡‘读经典,做有根的人’,全部删除古诗词的,违背了主流。”黄红云说,  “如今央视等主流媒体都在举办“成语大赛”等节目,就是传统经典文化回归的一个表现”。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其中深藏着古人的智慧,例如《锄禾》一诗就很好地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惜粮食,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黄红云说,晋光小学目前使用的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学期的课
期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据报道,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不久前,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中删去全部古诗,有关部门解释称是为了给学生“减负”,但依然引起了很大争议。近年来课本的每一次增增减
期刊
语文教学的纷争由来已久,莫衷一是。就目标而言,工具性、人文性之争是最激烈持久的。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语文本来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工具性;而词语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关怀和生活情愫,所有的人文精神不能不通过词语保存下来,所以语文又天然具有人文性。这两者根本不能割裂开来,广义来说,“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内容,而借助“听说读写”所表的情、所达的意,自然就是思想人文因素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