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晋城市是1985年靠扩大煤炭资源的开采规模,提高煤炭外销比重支撑起来的新兴城市。由于一直靠煤炭资源的消耗来刺激经济增长,造成产业结构畸形,给全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农民增收困难。资源的加速衰减,还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晋城的可惜许发展不能只把眼睛盯在煤上面,已成为今日晋城上上下下的共识。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晋城市委市政府从产业转型入手,极力推进整个城市转型,着力在培育新兴产业上求突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求突破、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求突破、在建设生态文明上求突破、在加快特色城镇化上求突破,探寻持续发展的发展路径。推出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实现的新突破,开拓的新局面,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中在加快特色城镇化晋城中实现的突破,取得的成效对同类城市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新思路:
以特色城镇化为纽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和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特色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晋城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中,确立了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的思路,为实现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一体化,以特色城镇化为纽带,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创建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镇辐射带动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
举措一,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指导作用,实现规划的全覆盖,指导城镇科学有序发展。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为契机,按照规划合理化、布局集群化、土地利用集约化、面貌特色化的要求,继续完善了城市和区域规划。并牢固树立了高起点、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理念,拉大中心城市框架,扩张城市规模,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提高编制质量和水平。重点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东南片区和西南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3个县(市)域体系规划、10个建制镇和16个集镇总体规划等主要规划项目,启动城市规划展厅建设。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建立严格规划的实施监管机制,依法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举措二,加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供热、供气、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积极推进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完成市区中低压管网建设,使城市管道供气能力和供气区域达到80%以上。筹备实施深度污水处理工程,加快规划中水回用管网,分步实施,完善配套,提高中水回用率。从保障城市饮水安全出发,坚决关闭水质差的水井,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城市公共用水管网改造,推进城市循环水系建设。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加快汽车客运东站建设,完成东南出入口通道工程和前进路南段改造工程,做好文博路、书院街、景西北路、步行街等拟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严格按规划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推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鼓励社会各方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举措三,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抓住国务院出台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扶持政策机遇,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加强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强化生活型、文化型、服务型功能。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煤矿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协商机制,编制整体转型规划和非煤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发挥合力,共同推进。
举措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运营领域,健全县域服务体系。以突出特色、服务农民为中心,加强20个中心镇建设。立足于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区域集中化、工厂园区化、产业科技化、设施现代化的方向,加快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戶集中,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城镇实力,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拓展农民创业就业平台。
现在的晋城,农村像城镇,城镇像县城。到过晋城市农村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在全国闻名的卫生模范村晋城市东四义村我们看到,这里已和城里没啥两样了。村中心的街道笔直而宽敞,农民的住宅美丽而漂亮,农民公园、幼儿园、敬老院、文化中心、洗浴中心等社会公共设施样样俱有。一位村民自豪地说:“城里人享受到的,我们也能享受到了。”
东四义村小村镇的实践,是晋城市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无论在中心城市,在城乡结合部,还是在沁河、丹河两岸乡镇农村,处处可见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新亮点。
高起点规划:
框架特色城镇化新蓝图
晋城市是从小县城发展起来的新建城市,中心城市空间过狭,城市规模过小,县城和乡镇发育不足,承载力不强,对广大农村辐射带动作用弱小,一直就是限制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瓶径。尽管从1985年建市以来,全市干部群众付出艰辛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截止2002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仅有38.4%,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也由2000年的1.75:1上升为2.99:1。
站在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个高度,重新审视城乡一体化发展,晋城市委市政府认为:城镇化发展只有由自发统筹向自觉统筹转变,工作重心由城市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城乡发展模式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城市建设重点由偏重形象向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转变,才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此,晋城市实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战略的重点为,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和乡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为重点,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科学布局:
以城带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去年,晋城市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了城市新格局。新的规划将晋城市定位为山西省东南部重要的门户城市,服务于能源、煤化工基地和旅游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太行山地特色的现代宜居城市。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将呈“两区四片”特点。“两区”,即主城区和东城区(金村区)。“四片”即巴公片、北石店片、南村片、高都片。以即将建设的环城高速为纽带,将环城高速区域内及沿线的乡镇和新农村有机联系,以城带乡,突出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和统筹发展,进而带动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晋城市政府副市长贾联庭说:“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纲。”晋城市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集镇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同时启动。新的规划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文因素和和谐发展。去年以来,陵川县、沁水县已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阳城县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也进入评审阶段。全市48个建制镇已有39个完成规划,26个集镇完成17个集镇的规划,全市2216个行政村有845个村完成了规划。24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性规划也同时展开。泽州县高都镇是夏桀王建都的地方,距今有上千年历史,古王城、古街道、寺庙、古院、等遗址有325座。镇长李敬芳在谈到高都镇未来的走向时说:“特色是城镇的生命。高都的特色就在于它有历史。近年来我们在高起点规划、特色化建设上下功夫,在2005年请专家作了辖区总体规划、高都文物与古建筑保护总体规划和旅游控制性规划。近期正在开辟镇西商贸区,保护性开发旧城区中重要人文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以适应城镇经济和投资环境的需要。”规划对于特色城镇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像高都镇这样前瞻规划工作,全市已经全面铺开,目前全市已有39个建制镇完成了规划,占全市建制镇的81%;17个乡完成了规划,占全市26个乡的64%;全市2216个行政村,已有845个行政村作了高标准的规划。历史名村名镇保护性规划也已铺开。
资源型城市要实现成功转型,就一定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晋城的科学转型,就要把着力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首先,着力改善民生要立足于每个社会成员,考虑每个人的具体利益,而不是从宏观的角度大而化之的看待问题。城市转型的过程意味着利益的分散化,着力改善民生需要基于个体利益,也就是实现民生状况的人性化,做到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夯实特色城镇化基础
今年4月5日,台商郭台铭先生再次到晋城富士康科技集团考察时,对晋城的变化说了三句话:“笑脸多了,干净了,绿色多了。”郭台铭先生质朴的话中,道出了晋城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关注民生,体现和谐,是晋城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的亮点。2006年8月上马建设的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东、南城市出口景观绿化工程,是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样板工程。这项工程,在规划建设中保留了太行山特有的地域特征。东出入口以市树、市花为主,结合草坪、开花地被,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多层次立体景观。南出入口以省树、太行山特有的灌木为主,结合草坪、开花地被、景石点缀,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为此,今年4月6日,这两项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被市民称为未来城市的“肺”和“绿心”的白马寺森林公园、连接四条高速公路的内环高速等工程也上马建设。
在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县城和小城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补充中心城市规模狭小的弊端,扩散中心城市部分职能。另一方面,它是城镇化的中间环节,是广大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对广大农村起着“规模聚集效应”。
晋城市在抓好中心城市拓展规模的同时,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抓特色城镇化建设就是抓经济、就是抓财源、就是抓产业提升的观念,按照规划,以人为本,适度超前,围绕道路、水、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等关系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设施,扎扎实实搞建设。
市委市政府在对特色城镇化建设进行了量化和标准化后,出台了配套政策,规定:采取调控手段,适当集中部分农村分散用地指标向小城镇集中;每年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村镇规划编制补助;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户籍实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政策,有合法固定住所并在此居住的居民,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每年安排3000万元城镇化建设激励资金,对县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中心城市有1至2个单项达到宜居城市标准;县城达到园林城市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三有”,即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生态文化公园,全市乡镇实现“五个一”,即一个康居住宅小区、一个标准化中学、一个标准化卫生院、一个自来水厂和一个垃圾处理厂;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实现48.4%目标。
阳城县多渠道筹资,三年规划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38项,总投资36亿元,向外扩张、拉大框架,城东开发、城西启动,打造阳城新空间,建成了滨河东路、东入口立交桥、双向六车道的东大桥和窑头桥,大规模实施了滨河东路城中村改造,新开发四个城乡居民居住小区,建成50栋住宅楼、一所医院和幼儿园。
目前,整今东城区建成和在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可容纳人口3万人,相当于又建了半个老县城,又有17个村进入了城市框架,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7平方公里扩至1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10万人。去年市政府一次拿出300万元对阳城县进行了奖励。陵川县去年一年完成了县城水网入户、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12项民生工程。高平市将去年作为“基础建设年、城市提升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神农路、北环路、世纪大道、丹河路延伸、友谊东街及友谊桥拓宽、泫氏街及赵庄桥拓宽、康乐街建设改造、长晋高速公路出口改建及南内环街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北固线建设十项重点工程。沁水县根据县城东西狭长,梅杏两河穿城而过,南北两山夹城而立的地理特色地形,在改造两河、绿化两山上投巨资,完成了梅河水上游园、碧峰公园,杏河改造一期工程也已基本结束,县宣传文化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梅杏大道、赵树理图书馆、沁水县博物馆、体育文化广场、育英园区等一批提升县城品味的工程也陆续开工。
小城镇和中心村,条件好的抓内涵,条件差的打基础,按照“五个一”标准,即一个康居住宅小区、一个标准化中学、一个标准卫生院、一个自来水厂、一个垃圾处理场,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和特色中心村建设。北留镇早在2004年便通过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实地考察、科学论证,编制完成了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镇域、镇区、旅游、工业、农业、交通等十多个专项规划。陆续投入3亿多元进行小城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建起了可供10万人用水的自来水公司,建起了以煤矸石为燃料的4500千瓦热电公司,完成了镇区主干道电都大街建设工程,完成了晋(城)阳(城)高速公路北留段貫通工程等工程,还对镇区主干道迎宾街进行了路面、街面改造和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建设,建成和完善了北留、南留等5所省、市级文明中小学校,健全了教、科、文、卫、体、娱等配套场所和设施。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北留小城镇“东西工业轴物流线、南北文化轴旅游线”总体架构已雏形初显,城镇绿化靓化效果喜人,人居环境大大改善,镇区建成区面积已达2.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5万人。
发展特色城镇,产业是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发展不起来,即便发展起来了,也是城市‘病’。为此,首先必须把产业支撑问题解决好。必须要在产业支撑上求得突破,才能避免城镇产业“空心化”趋势,实现产业充实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使城镇发展具有产业支撑和可持续性。
产业支撑:
丰满特色城镇化建设血肉
去年,随着最后一个工业企业二化的搬迁,晋城市中心城市完成了压缩和退出技术落后、污染大、占地多、有碍城市景观和与城市功能不符的传统工业企业。
中心城市向服务型环保型生态型转变,县城、乡镇则加强了产业集聚。山西省百强镇、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泽州县巴公镇党委书记郎诗华说:“一个特色城镇的形成,最终取决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好的产业,就像小城镇的血肉,没有好产业作支撑,拳头产品作支撑,特色城镇就是空壳子,没有生命力。”晋城市在全市一盘棋的原则指导下,在经济条件好沁河和丹河区域,规划建设了7个煤化工园区和1个建筑建材工业园区,围绕市里的“煤转电、煤转肥”调产战略,上马建设了一批重量级的大项目,引导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布局,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力和服务功能,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已初步建成巴公化学工业园区、北留周村电化工业园区、高平西部化学工业园区、阳城建筑陶瓷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北留周村工业区在建和筹建的5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288亿元、利税87亿元。巴公镇抓住市里建设工业园区的契机,加快了煤炭转型的步伐,发展富有特色和潜力的地面企业和产业,仅去年就完成了福盛128万吨中厚板、万鑫双汇洗煤项目、清慧汽配二期工程、东方实业内燃机项目等8大龙头项目。全镇已形成资源开发、冶铸、炼钢、建材、轻化工等企业体系。经济发展了,小城镇建设一年一个样。去年,他们投资3000万元实施了煤层气集中供气工程,辖区的东四义、西四义已经通气,巴公一、二、三村、西板桥5个村主支网管道已经铺设完成。目前,城镇里街道纵横,高楼林立,文化娱乐设施应有尽有。耸立在中心广场的“腾飞”标志性建筑,展示出经济强镇的风貌。
因镇制宜:
科学布局特色产业
要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首先是要准确进行产业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要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促使潜在的资源与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在城市迅速成长和集聚,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晋城市在推进特色城镇建设中,因镇制宜,科学布局工业条件较好的小城镇优先发展。纯农业区的小城镇则发展特色农业,并确立和培育了粮油、棉麻、林果、畜牧、蔬菜、蚕桑六个重点产业和蜂蜜、水产、药材、食用菌四个后续产业,引导各乡镇依据各自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据介绍,目前,已建成高平国家级、泽州省级两个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年饲养生猪近50万头,占到全市生猪总饲养量的60%以上。建成华北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年产蚕茧达300多万公斤,连续十几年雄踞华北之首;建成果品基地乡镇36个;发展蔬菜日光温室大棚2600栋,其中百栋以上的乡镇有16个,村10个。全市已建成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6个。城区西上莊办事处,根据本区地下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和紧邻城郊大市场的地理优势,确立养殖业为本处发展的重点产业,带动了全处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全乡已拥有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3个,百头猪场5个;万只蛋鸡场6个,千只蛋鸡场4个,小型蛋鸡场21个,万只肉鸭场1个,万只肉兔场1个,成为闻名全市、全省的养殖专业乡。陵川县古郊镇围绕4A级旅游景点王莽岭、锡崖沟,大做旅游服务业文章,富有农家风味的“农家乐”小旅店、小饭店,已成为镇里的拳头产业。富有“世外桃源”之称的仅有200多户的锡崖沟村村委主任赵满城说:“全村共办起51家‘农家乐’旅社。仅此一项,农民收入可增加30多万元。”
小城镇经济集中度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培育了市场,拓展了服务业领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了解,晋城市脱离土地到小城镇从事饮食、运输、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农民已达15万人。“农民离土不离乡,走出家门进工厂”,成为当地的一大亮点。农民脱离土地务工从商,增加了家庭收入。2008年全市涌现出7个税收超亿元的乡镇,3个税收接近亿元的乡镇,16个税收超5000万元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56元,比上年增长9.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383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市农村农民收入最高的皇城村人均收入2万多元。并涌现出东四义、山耳东、皇城等一批小村镇。
新思路:
以特色城镇化为纽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和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特色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晋城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中,确立了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的思路,为实现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一体化,以特色城镇化为纽带,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创建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镇辐射带动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
举措一,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指导作用,实现规划的全覆盖,指导城镇科学有序发展。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为契机,按照规划合理化、布局集群化、土地利用集约化、面貌特色化的要求,继续完善了城市和区域规划。并牢固树立了高起点、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理念,拉大中心城市框架,扩张城市规模,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提高编制质量和水平。重点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东南片区和西南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3个县(市)域体系规划、10个建制镇和16个集镇总体规划等主要规划项目,启动城市规划展厅建设。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建立严格规划的实施监管机制,依法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举措二,加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供热、供气、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积极推进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完成市区中低压管网建设,使城市管道供气能力和供气区域达到80%以上。筹备实施深度污水处理工程,加快规划中水回用管网,分步实施,完善配套,提高中水回用率。从保障城市饮水安全出发,坚决关闭水质差的水井,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城市公共用水管网改造,推进城市循环水系建设。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加快汽车客运东站建设,完成东南出入口通道工程和前进路南段改造工程,做好文博路、书院街、景西北路、步行街等拟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严格按规划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推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鼓励社会各方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举措三,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抓住国务院出台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扶持政策机遇,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加强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强化生活型、文化型、服务型功能。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煤矿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协商机制,编制整体转型规划和非煤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发挥合力,共同推进。
举措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运营领域,健全县域服务体系。以突出特色、服务农民为中心,加强20个中心镇建设。立足于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区域集中化、工厂园区化、产业科技化、设施现代化的方向,加快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戶集中,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城镇实力,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拓展农民创业就业平台。
现在的晋城,农村像城镇,城镇像县城。到过晋城市农村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在全国闻名的卫生模范村晋城市东四义村我们看到,这里已和城里没啥两样了。村中心的街道笔直而宽敞,农民的住宅美丽而漂亮,农民公园、幼儿园、敬老院、文化中心、洗浴中心等社会公共设施样样俱有。一位村民自豪地说:“城里人享受到的,我们也能享受到了。”
东四义村小村镇的实践,是晋城市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无论在中心城市,在城乡结合部,还是在沁河、丹河两岸乡镇农村,处处可见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新亮点。
高起点规划:
框架特色城镇化新蓝图
晋城市是从小县城发展起来的新建城市,中心城市空间过狭,城市规模过小,县城和乡镇发育不足,承载力不强,对广大农村辐射带动作用弱小,一直就是限制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瓶径。尽管从1985年建市以来,全市干部群众付出艰辛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截止2002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仅有38.4%,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也由2000年的1.75:1上升为2.99:1。
站在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个高度,重新审视城乡一体化发展,晋城市委市政府认为:城镇化发展只有由自发统筹向自觉统筹转变,工作重心由城市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城乡发展模式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城市建设重点由偏重形象向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转变,才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此,晋城市实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战略的重点为,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和乡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为重点,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科学布局:
以城带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去年,晋城市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了城市新格局。新的规划将晋城市定位为山西省东南部重要的门户城市,服务于能源、煤化工基地和旅游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太行山地特色的现代宜居城市。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将呈“两区四片”特点。“两区”,即主城区和东城区(金村区)。“四片”即巴公片、北石店片、南村片、高都片。以即将建设的环城高速为纽带,将环城高速区域内及沿线的乡镇和新农村有机联系,以城带乡,突出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和统筹发展,进而带动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晋城市政府副市长贾联庭说:“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纲。”晋城市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集镇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同时启动。新的规划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文因素和和谐发展。去年以来,陵川县、沁水县已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阳城县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也进入评审阶段。全市48个建制镇已有39个完成规划,26个集镇完成17个集镇的规划,全市2216个行政村有845个村完成了规划。24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性规划也同时展开。泽州县高都镇是夏桀王建都的地方,距今有上千年历史,古王城、古街道、寺庙、古院、等遗址有325座。镇长李敬芳在谈到高都镇未来的走向时说:“特色是城镇的生命。高都的特色就在于它有历史。近年来我们在高起点规划、特色化建设上下功夫,在2005年请专家作了辖区总体规划、高都文物与古建筑保护总体规划和旅游控制性规划。近期正在开辟镇西商贸区,保护性开发旧城区中重要人文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以适应城镇经济和投资环境的需要。”规划对于特色城镇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像高都镇这样前瞻规划工作,全市已经全面铺开,目前全市已有39个建制镇完成了规划,占全市建制镇的81%;17个乡完成了规划,占全市26个乡的64%;全市2216个行政村,已有845个行政村作了高标准的规划。历史名村名镇保护性规划也已铺开。
资源型城市要实现成功转型,就一定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晋城的科学转型,就要把着力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首先,着力改善民生要立足于每个社会成员,考虑每个人的具体利益,而不是从宏观的角度大而化之的看待问题。城市转型的过程意味着利益的分散化,着力改善民生需要基于个体利益,也就是实现民生状况的人性化,做到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夯实特色城镇化基础
今年4月5日,台商郭台铭先生再次到晋城富士康科技集团考察时,对晋城的变化说了三句话:“笑脸多了,干净了,绿色多了。”郭台铭先生质朴的话中,道出了晋城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关注民生,体现和谐,是晋城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的亮点。2006年8月上马建设的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东、南城市出口景观绿化工程,是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样板工程。这项工程,在规划建设中保留了太行山特有的地域特征。东出入口以市树、市花为主,结合草坪、开花地被,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多层次立体景观。南出入口以省树、太行山特有的灌木为主,结合草坪、开花地被、景石点缀,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为此,今年4月6日,这两项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被市民称为未来城市的“肺”和“绿心”的白马寺森林公园、连接四条高速公路的内环高速等工程也上马建设。
在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县城和小城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补充中心城市规模狭小的弊端,扩散中心城市部分职能。另一方面,它是城镇化的中间环节,是广大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对广大农村起着“规模聚集效应”。
晋城市在抓好中心城市拓展规模的同时,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抓特色城镇化建设就是抓经济、就是抓财源、就是抓产业提升的观念,按照规划,以人为本,适度超前,围绕道路、水、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等关系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设施,扎扎实实搞建设。
市委市政府在对特色城镇化建设进行了量化和标准化后,出台了配套政策,规定:采取调控手段,适当集中部分农村分散用地指标向小城镇集中;每年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村镇规划编制补助;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户籍实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政策,有合法固定住所并在此居住的居民,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每年安排3000万元城镇化建设激励资金,对县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中心城市有1至2个单项达到宜居城市标准;县城达到园林城市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三有”,即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生态文化公园,全市乡镇实现“五个一”,即一个康居住宅小区、一个标准化中学、一个标准化卫生院、一个自来水厂和一个垃圾处理厂;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实现48.4%目标。
阳城县多渠道筹资,三年规划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38项,总投资36亿元,向外扩张、拉大框架,城东开发、城西启动,打造阳城新空间,建成了滨河东路、东入口立交桥、双向六车道的东大桥和窑头桥,大规模实施了滨河东路城中村改造,新开发四个城乡居民居住小区,建成50栋住宅楼、一所医院和幼儿园。
目前,整今东城区建成和在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可容纳人口3万人,相当于又建了半个老县城,又有17个村进入了城市框架,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7平方公里扩至1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10万人。去年市政府一次拿出300万元对阳城县进行了奖励。陵川县去年一年完成了县城水网入户、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12项民生工程。高平市将去年作为“基础建设年、城市提升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神农路、北环路、世纪大道、丹河路延伸、友谊东街及友谊桥拓宽、泫氏街及赵庄桥拓宽、康乐街建设改造、长晋高速公路出口改建及南内环街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北固线建设十项重点工程。沁水县根据县城东西狭长,梅杏两河穿城而过,南北两山夹城而立的地理特色地形,在改造两河、绿化两山上投巨资,完成了梅河水上游园、碧峰公园,杏河改造一期工程也已基本结束,县宣传文化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梅杏大道、赵树理图书馆、沁水县博物馆、体育文化广场、育英园区等一批提升县城品味的工程也陆续开工。
小城镇和中心村,条件好的抓内涵,条件差的打基础,按照“五个一”标准,即一个康居住宅小区、一个标准化中学、一个标准卫生院、一个自来水厂、一个垃圾处理场,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和特色中心村建设。北留镇早在2004年便通过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实地考察、科学论证,编制完成了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镇域、镇区、旅游、工业、农业、交通等十多个专项规划。陆续投入3亿多元进行小城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建起了可供10万人用水的自来水公司,建起了以煤矸石为燃料的4500千瓦热电公司,完成了镇区主干道电都大街建设工程,完成了晋(城)阳(城)高速公路北留段貫通工程等工程,还对镇区主干道迎宾街进行了路面、街面改造和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建设,建成和完善了北留、南留等5所省、市级文明中小学校,健全了教、科、文、卫、体、娱等配套场所和设施。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北留小城镇“东西工业轴物流线、南北文化轴旅游线”总体架构已雏形初显,城镇绿化靓化效果喜人,人居环境大大改善,镇区建成区面积已达2.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5万人。
发展特色城镇,产业是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发展不起来,即便发展起来了,也是城市‘病’。为此,首先必须把产业支撑问题解决好。必须要在产业支撑上求得突破,才能避免城镇产业“空心化”趋势,实现产业充实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使城镇发展具有产业支撑和可持续性。
产业支撑:
丰满特色城镇化建设血肉
去年,随着最后一个工业企业二化的搬迁,晋城市中心城市完成了压缩和退出技术落后、污染大、占地多、有碍城市景观和与城市功能不符的传统工业企业。
中心城市向服务型环保型生态型转变,县城、乡镇则加强了产业集聚。山西省百强镇、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泽州县巴公镇党委书记郎诗华说:“一个特色城镇的形成,最终取决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好的产业,就像小城镇的血肉,没有好产业作支撑,拳头产品作支撑,特色城镇就是空壳子,没有生命力。”晋城市在全市一盘棋的原则指导下,在经济条件好沁河和丹河区域,规划建设了7个煤化工园区和1个建筑建材工业园区,围绕市里的“煤转电、煤转肥”调产战略,上马建设了一批重量级的大项目,引导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布局,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力和服务功能,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已初步建成巴公化学工业园区、北留周村电化工业园区、高平西部化学工业园区、阳城建筑陶瓷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北留周村工业区在建和筹建的5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288亿元、利税87亿元。巴公镇抓住市里建设工业园区的契机,加快了煤炭转型的步伐,发展富有特色和潜力的地面企业和产业,仅去年就完成了福盛128万吨中厚板、万鑫双汇洗煤项目、清慧汽配二期工程、东方实业内燃机项目等8大龙头项目。全镇已形成资源开发、冶铸、炼钢、建材、轻化工等企业体系。经济发展了,小城镇建设一年一个样。去年,他们投资3000万元实施了煤层气集中供气工程,辖区的东四义、西四义已经通气,巴公一、二、三村、西板桥5个村主支网管道已经铺设完成。目前,城镇里街道纵横,高楼林立,文化娱乐设施应有尽有。耸立在中心广场的“腾飞”标志性建筑,展示出经济强镇的风貌。
因镇制宜:
科学布局特色产业
要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首先是要准确进行产业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要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促使潜在的资源与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在城市迅速成长和集聚,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晋城市在推进特色城镇建设中,因镇制宜,科学布局工业条件较好的小城镇优先发展。纯农业区的小城镇则发展特色农业,并确立和培育了粮油、棉麻、林果、畜牧、蔬菜、蚕桑六个重点产业和蜂蜜、水产、药材、食用菌四个后续产业,引导各乡镇依据各自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据介绍,目前,已建成高平国家级、泽州省级两个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年饲养生猪近50万头,占到全市生猪总饲养量的60%以上。建成华北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年产蚕茧达300多万公斤,连续十几年雄踞华北之首;建成果品基地乡镇36个;发展蔬菜日光温室大棚2600栋,其中百栋以上的乡镇有16个,村10个。全市已建成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6个。城区西上莊办事处,根据本区地下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和紧邻城郊大市场的地理优势,确立养殖业为本处发展的重点产业,带动了全处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全乡已拥有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3个,百头猪场5个;万只蛋鸡场6个,千只蛋鸡场4个,小型蛋鸡场21个,万只肉鸭场1个,万只肉兔场1个,成为闻名全市、全省的养殖专业乡。陵川县古郊镇围绕4A级旅游景点王莽岭、锡崖沟,大做旅游服务业文章,富有农家风味的“农家乐”小旅店、小饭店,已成为镇里的拳头产业。富有“世外桃源”之称的仅有200多户的锡崖沟村村委主任赵满城说:“全村共办起51家‘农家乐’旅社。仅此一项,农民收入可增加30多万元。”
小城镇经济集中度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培育了市场,拓展了服务业领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了解,晋城市脱离土地到小城镇从事饮食、运输、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农民已达15万人。“农民离土不离乡,走出家门进工厂”,成为当地的一大亮点。农民脱离土地务工从商,增加了家庭收入。2008年全市涌现出7个税收超亿元的乡镇,3个税收接近亿元的乡镇,16个税收超5000万元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56元,比上年增长9.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383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市农村农民收入最高的皇城村人均收入2万多元。并涌现出东四义、山耳东、皇城等一批小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