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原来我们并不孤单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x_com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在网络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遭遇过这类情况,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谈及“爱国”问题、表达爱国情感时,经常会遭到一些不明身份人群的侮辱、谩骂和讽刺。这种情况一度让许多网友谈“爱国”色变,迫使他们在此类话题上选择“沉默”,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过,这就从客观上造成网络社会呈现出“爱国者”阵营“势单力薄”的假象。
  不可否认,由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发展阶段,再加上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都难免让部分民众心生怨气。同时,中国还存在那么一群人,他们拿着某些外国势力的银子,刻意在国内煽动消极和不满的情绪,肆意打压、遏制爱国舆论。这都让网络社会舆论变得异常复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爱国者”阵营会如当前网络社会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孤单寂寞冷”。事实上,由我发起的“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在短短20多天内就能在舆论土壤消极贫瘠的网络上引起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2.2亿人关注,13万人以分享照片、参与转发及评论相关微博等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这充分证明“沉默的爱国者”才是真正的主流民意所在。对他们而言,哪怕平日沉默低调,可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们便会毫不犹豫的向不良网络舆论说不,反击遏制爱国情感的网络恶行!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华儿女来说,爱国,本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它是融进中华民族血液骨髓中的一种本能。无论是苏武流放19年的持节不屈,还是岳飞无怨无悔的精忠报国,再或者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毅然决绝,这些爱国先驱忠于祖国、忠于时代的精神,已经是中华文明难以割舍的一块烙印,是最值得新时代青年们去汲取和深思的传统文化养料之一。毕竟,没有这些爱国者,没有那些坚守祖国信仰的个体,中华文明的马车恐怕早就覆车在某一个寒冷的历史瞬间。
  爱国,它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情感,是一股燃烧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炽热,是一份根植在民族文化和道德核心的信仰。即便当前的网络舆论不时会让很多人感到紧张和压抑,可这并不妨碍“爱国”情感的火苗被精心藏贮在无数中华好儿女的内心深处。
  平日里,这份情感可以很含蓄,可以很低调,也可以很简洁。但是,只要祖国需要,这抹小火苗随时可以如火旋风般横扫网络舆论的荒原,掀翻消极舆论的假面,铸起保卫家国的盾门。
  “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不仅只是新时期“爱国”表达的一个缩影,不仅是“爱国”情感呈现方式的一个创新,更是在当前特殊的网络舆情环境下,新青年们对消极舆情给出的一次坚定回应:面对消极舆论,我们可以沉默,但我们不会孤独,我们可以包容,但我们绝不会放纵。“爱国”底线,是中华民族的一道不可越过的红线,任何人如果妄图挑战这道红线,那么迎接他的,只会是为民族所抛弃,为民众所唾弃的惨痛结局。
  (作者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发起人)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传统文化, 留下了无数瑰丽的文化珍宝。“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有教无类”“学而知之”的教育理念;“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珍珠美玉, 是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是构建学校文化、传承发展祖国优秀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需要现今社会的传承与发扬。  学校文
两只猫咪  在雪地上比赛,  看谁画的梅花  更漂亮。  两只猫崽儿,  跟着捣乱。  这里,尿一点儿,  那里,尿一点儿。  说是给妈妈画的画  盖上图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逢迎或违心屈从。”我国德育专家汪广仁教授1998年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立“四位一体”德育网络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既要注重教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讲,创新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以更新与发展的运动。如何培养青少年具有创新精神,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施教者要改变传统观念,具备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教学本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事件在我国高校层出不穷。涉事人员不仅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甚至连个别高校教师也身陷其中。作为社会思潮活跃地带的高校居然产生出如此大面积的思想逆流,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形势严峻刻不容缓。本文由最近的社会热点厦门大学“洁洁良、周运中事件”切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视角来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师生的不良影响及我国高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应对
顾 问:汪广仁(13005928964) 汪克文(15885625789)  理 事 长:汪发权(13310411538)  副理事长:汪克亮(15934659637) 汪广启(13765178040) 汪广泽(18275458290)  汪礼维(13882748208) 汪深孝(13511870192)  秘 书 长:汪 伟(15348677777)  副秘书长:汪明富(13984919591)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我认为歌唱教学是音乐基础型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唱歌是以歌声为主要手段,用旋律来展示人类的内心情感变化。它的艺术魅力是在于用美妙的声音、清楚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拨动听者的心弦,带来情感的共鸣。学习歌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演唱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来培养他们的高尚、良好的品格,启示学生去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学生们身心健康,茁壮成长!所以提高
9月25日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诞辰。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已故的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评价,直至今日,仍然是对于鲁迅先生的最主流、最正式的评价。然而,时至今日,对于鲁迅先生的评价,出现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进入高中之后,马上面临着学习上的巨大挑战,其中数学学科尤为明显。在许多学生看来,初中阶段学数学是因为中考时考数学,而高中阶段学数学则是高考的需要。如此单一的目的使得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带着“强迫”的愿望去学习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刷题再刷题,一切是为了应对数学科的考试,为了提高数学科的成绩的需要。如此的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怕、厌的心理,苦学有余、乐学不足。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的兴起,新型的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急需建设。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