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中国的军工行业是亏损大户,处境艰难。如今的军工央企,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60周年大庆前夕,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接受媒体采访。他谈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六大成就,其中第四大成就是武器装备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他的介绍可以折射出军工央企的实力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陆军装备大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杂牌”,海、空军装备数量很少,性能也很落后。现在,我们天上有军事卫星、先进战机,地面有新型主战坦克、各种火炮、导弹,海上有先进舰艇、潜艇,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军队拥有的装备类别,我军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装备的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既体现了我军现代化水平,也反映了国家科技实力的巨大变化。
中航工业跻身世界500强
中航工业过去十年经历了分与合的两次重大变化,如今,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1999年7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分拆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2008年5月,两家公司开始重组整合。2008年11月6日,重组整合后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开始了建立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的征程。
十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航空工业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以歼十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空空、空地导弹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重大特种飞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直升机专项研制取得重大成果,民机产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机载设备和系统实现了升级换代。总计有几十个型号实现了首飞、鉴定和设计定型。一大批先进航空装备批量生产,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
同时,航空工业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384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669亿元,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18%,资产总额由1155亿元增加到3178亿元,增长1.75倍,利润总额由亏损1.32亿元到赢利73亿元。非航空民品和三产增速加快,改革发展亮点纷呈,管理创新大幅推进,资本运作成效显著,改革脱困扎实推进,自主创新硕果累累,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集团软实力快速提升,社会影响力持续上升,在抗震救灾、奥运安保、亚丁湾护航、国庆阅兵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7月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次申报美国《财富》世界500强并成功入选,以营业收入217.38亿美元、利润5.68亿美元的业绩排名426位,成为中国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军工企业,并在航空航天与防务板块位居全球第11位。如今,中国航空工业终于站在了与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级军工企业同台竞技的新起点上。
航天科技的两座里程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组建10年来,继“两弹一星”之后,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两座新的里程碑为代表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的整体水平。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各种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已获得重大突破,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自主研制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广泛应用于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
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技术、返回和再入技术,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两人5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2007年,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航天技术应用达到新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空间生物和育种、电子信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航天科技应用产业,构建航天科技产业链,打造了一批知名产品和品牌,发展了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产业规模。自主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有近2000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天科技成功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国航天的影响。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进行了30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提供完整配套的发射服务、卫星、地面设备等航天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我国的长征火箭已成为享誉世界的高科技品牌。
长期以来,人们对军工央企这个特殊的企业群体总有一种神秘感。随着这些高科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越发显著的贡献与应用,他们一定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60周年大庆前夕,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接受媒体采访。他谈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六大成就,其中第四大成就是武器装备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他的介绍可以折射出军工央企的实力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陆军装备大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杂牌”,海、空军装备数量很少,性能也很落后。现在,我们天上有军事卫星、先进战机,地面有新型主战坦克、各种火炮、导弹,海上有先进舰艇、潜艇,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军队拥有的装备类别,我军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装备的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既体现了我军现代化水平,也反映了国家科技实力的巨大变化。
中航工业跻身世界500强
中航工业过去十年经历了分与合的两次重大变化,如今,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1999年7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分拆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2008年5月,两家公司开始重组整合。2008年11月6日,重组整合后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开始了建立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的征程。
十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航空工业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以歼十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空空、空地导弹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重大特种飞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直升机专项研制取得重大成果,民机产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机载设备和系统实现了升级换代。总计有几十个型号实现了首飞、鉴定和设计定型。一大批先进航空装备批量生产,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
同时,航空工业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384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669亿元,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18%,资产总额由1155亿元增加到3178亿元,增长1.75倍,利润总额由亏损1.32亿元到赢利73亿元。非航空民品和三产增速加快,改革发展亮点纷呈,管理创新大幅推进,资本运作成效显著,改革脱困扎实推进,自主创新硕果累累,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集团软实力快速提升,社会影响力持续上升,在抗震救灾、奥运安保、亚丁湾护航、国庆阅兵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7月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次申报美国《财富》世界500强并成功入选,以营业收入217.38亿美元、利润5.68亿美元的业绩排名426位,成为中国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军工企业,并在航空航天与防务板块位居全球第11位。如今,中国航空工业终于站在了与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级军工企业同台竞技的新起点上。
航天科技的两座里程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组建10年来,继“两弹一星”之后,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两座新的里程碑为代表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的整体水平。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各种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已获得重大突破,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自主研制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广泛应用于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
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技术、返回和再入技术,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两人5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2007年,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航天技术应用达到新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空间生物和育种、电子信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航天科技应用产业,构建航天科技产业链,打造了一批知名产品和品牌,发展了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产业规模。自主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有近2000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天科技成功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国航天的影响。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进行了30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提供完整配套的发射服务、卫星、地面设备等航天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我国的长征火箭已成为享誉世界的高科技品牌。
长期以来,人们对军工央企这个特殊的企业群体总有一种神秘感。随着这些高科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越发显著的贡献与应用,他们一定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