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在进行资料收集的引导时,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信息,有重点地收集信息,并整理记录收集的信息。
关键词:收集 方法 目的 重点 整理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每年正在飞速地递增。那么我们的学生又如何获取与日俱增、瞬息万变的信息,并能运用信息,提高自身的能力呢?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新时期人才?因此无论是基于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首要工作。
那么,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结合语文教学,更为有效地指导学生收集、交流、运用相关信息呢?我们为此进行了课题研究。根据实验前测发现:三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业的扩大,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状态,因此,适时地进行收集补充资料的任务有助于让学生结合课文培养自学能力,加强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亲密感。但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过于依赖网络,盲目进行打印,不加整理和筛选,造成资料无法为课文所用、与课文内容脱节的情况,有的甚至交代给家长,请其帮助收集、打印资料,自己根本不能主动去收集、去阅读。但是这作为一个刚刚跨入学习门槛的孩子是情有可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资料收集的引导。以下是我们的粗浅做法:
一、指导学生要有目的地收集信息
只有让学生明确目的,才不至于做太多的无用功,走太多的弯路。在新授课文之前,我都会鼓励班级中的6个课外阅读小组针对课文进行问题式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会参与其中,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及意见。让我们去摄取学生激烈讨论时的镜头吧:
镜头1——在执教《恐龙》这篇课文之前,学生们在组内各自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恐龙主宰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恐龙到底有哪些种类?”“恐龙为什么会神秘消失呢?”“不同的恐龙生活习性相同吗?”……然后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就问题进行梳理。如果能从文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收集资料,而那些大家不太熟悉的问题,我和学生觉得可通过资料收集来了解。通过讨论,大家都明白了,收集资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富有实效。
二、指导学生要有重点地收集信息
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大家收集信息的方向已经明确。这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在这里,我继续发挥组内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个体差异、个人的兴趣来分工合作,从而有重点地收集信息。我仍然以《恐龙》为例,来看看“小书虫阅读小组”,他们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镜头2——组长首先根据各组员提出的问题,初步分工。其次,这位能干的组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根据组员性别差异、能力差异,略微调整一下战术:将原先收集信息能力较弱的学生分配其收集最简单的信息——恐龙的种类。将大多数对恐龙特有兴趣有研究的男同学分配其收集较有探究色彩的信息——恐龙为什么会神秘消失呢?可想而知,这样的分工,大家收集信息的兴趣会更浓烈。仅一个小组的同学所收集的信息就可以反映出:信息的“量”与“质”已经有机的统一起来。换言之,学生收集的信息既比较全面,又能突出重点,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指导学生整理记录收集的信息
在引导学生有效收集资料的同时,也要求学生随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根据收集信息的方法不同,资料记录的方法也有一定区别。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文本的特点,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相机搞好调控。
案例1:“标题引路法”——如对于描写人物类的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针对学生收集的信息,给学生一些小标题,如:身份、国家、重要成绩、感人事迹、人生态度等,使学生从大篇大篇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做到简洁明了。
案例2:“表格感知法”——如对于一些状物类的课文,针对课文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设计成一张表格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目了然。
’案例5:“图示展示法”——如对于一些揭示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生态平衡、食物链等自然科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动用手中的画笔,把所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图示展示出来,效果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也体现出“大语文观”的特点。
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学生在信息的搜索、处理、运用中,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走进自然,走入信息的海洋,有了学校生活中从未有的生活体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在合作、探索中完成的。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了学校生活中难以遇到的各种困难,遭受到种种挫折和失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完成了任务。在这一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新课程的理念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收集 方法 目的 重点 整理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每年正在飞速地递增。那么我们的学生又如何获取与日俱增、瞬息万变的信息,并能运用信息,提高自身的能力呢?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新时期人才?因此无论是基于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首要工作。
那么,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结合语文教学,更为有效地指导学生收集、交流、运用相关信息呢?我们为此进行了课题研究。根据实验前测发现:三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业的扩大,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状态,因此,适时地进行收集补充资料的任务有助于让学生结合课文培养自学能力,加强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亲密感。但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过于依赖网络,盲目进行打印,不加整理和筛选,造成资料无法为课文所用、与课文内容脱节的情况,有的甚至交代给家长,请其帮助收集、打印资料,自己根本不能主动去收集、去阅读。但是这作为一个刚刚跨入学习门槛的孩子是情有可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资料收集的引导。以下是我们的粗浅做法:
一、指导学生要有目的地收集信息
只有让学生明确目的,才不至于做太多的无用功,走太多的弯路。在新授课文之前,我都会鼓励班级中的6个课外阅读小组针对课文进行问题式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会参与其中,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及意见。让我们去摄取学生激烈讨论时的镜头吧:
镜头1——在执教《恐龙》这篇课文之前,学生们在组内各自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恐龙主宰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恐龙到底有哪些种类?”“恐龙为什么会神秘消失呢?”“不同的恐龙生活习性相同吗?”……然后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就问题进行梳理。如果能从文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收集资料,而那些大家不太熟悉的问题,我和学生觉得可通过资料收集来了解。通过讨论,大家都明白了,收集资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富有实效。
二、指导学生要有重点地收集信息
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大家收集信息的方向已经明确。这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在这里,我继续发挥组内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个体差异、个人的兴趣来分工合作,从而有重点地收集信息。我仍然以《恐龙》为例,来看看“小书虫阅读小组”,他们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镜头2——组长首先根据各组员提出的问题,初步分工。其次,这位能干的组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根据组员性别差异、能力差异,略微调整一下战术:将原先收集信息能力较弱的学生分配其收集最简单的信息——恐龙的种类。将大多数对恐龙特有兴趣有研究的男同学分配其收集较有探究色彩的信息——恐龙为什么会神秘消失呢?可想而知,这样的分工,大家收集信息的兴趣会更浓烈。仅一个小组的同学所收集的信息就可以反映出:信息的“量”与“质”已经有机的统一起来。换言之,学生收集的信息既比较全面,又能突出重点,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指导学生整理记录收集的信息
在引导学生有效收集资料的同时,也要求学生随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根据收集信息的方法不同,资料记录的方法也有一定区别。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文本的特点,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相机搞好调控。
案例1:“标题引路法”——如对于描写人物类的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针对学生收集的信息,给学生一些小标题,如:身份、国家、重要成绩、感人事迹、人生态度等,使学生从大篇大篇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做到简洁明了。
案例2:“表格感知法”——如对于一些状物类的课文,针对课文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设计成一张表格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目了然。
’案例5:“图示展示法”——如对于一些揭示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生态平衡、食物链等自然科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动用手中的画笔,把所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图示展示出来,效果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也体现出“大语文观”的特点。
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学生在信息的搜索、处理、运用中,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走进自然,走入信息的海洋,有了学校生活中从未有的生活体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在合作、探索中完成的。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了学校生活中难以遇到的各种困难,遭受到种种挫折和失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完成了任务。在这一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新课程的理念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