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郑译与苏祗婆乐调的对应,以及笛、琴、琵琶上的音阶比较,指出侧商调的具体音位。由于清商音阶与后来风靡隋唐俗乐音阶的合一,致使原雅乐音阶的黄钟宫失去了原有的调首地位,仅作为清商音阶的小七度而存在。这个小七度Ь s i音没有唱名,古人在概念上把它附属于上方大二度的商调,称为“侧商调”。实际上在雅乐音阶上称为黄钟宫调的,在清商或俗乐音阶上因位置的变化,改用“侧商调”名。当然,不是所有商调下均有侧商调,只有清商或俗乐音阶的调首(高八度)及第四音级下才有。前者即越调下方大二度黄钟宫位称为侧商调;后者小石调下道宫位称为侧楚调。《敦煌乐谱》三组是越调,二组是侧商调,正好反映了正、侧两调的关系。
关键词:清、平、瑟、侧、楚、侧商、侧楚;黄钟宫、无射宫、正宫、林钟商、越调;郑、苏对应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4-0022-04
侧商调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名称。对于其名可以先把“侧”与“商调”分开来理解。“侧”的首要解释是“旁边”之意。商调就是落于商音(唱名re)的调式。那么,侧商调应该就是商调的旁边之调了。然而,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因为这还涉及到旁调的具体音位,以及运用何种音阶等诸多问题。我们知道,我国至隋唐既有历代承传下来的雅乐,也有民间产生与广为流传的清乐,还有揉合了大量外来乐调的新兴音乐——燕乐。这些音乐运用的音阶不尽相同,调性、调式也各异,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理解也不一,不少乐调的具体实质内涵至今不甚明了,侧商调就是其中之一。据《魏书乐志》载陈仲儒言:“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1]这里提到了平、清、瑟三调,尤其是清调以商为主现象。后《旧唐书音乐志》载:“又有楚调、侧调。……侧调者,生于楚调。” [2]这里又提到了楚调、侧调。到了唐代,王建《宫词》说:“侧商调里唱伊州”[3]则直接而明确地提到了侧商调。其实,侧商调与商调、清调、清商调、侧调、楚调以及黄钟宫、正宫、越调等均有着很大的关连。
一
1.据《晋书律历志》载,荀勗笛最高背孔谓:“笛后出孔也。商声浊于角,当在角下,而角声以在体中,故上其商孔,令在宫上,清于宫也。” [4]这就是说,晋荀勗黄钟笛的正声调,是以角为筒音的雅乐音阶形式,最高背孔为商音。清商音是筒音上的小七度音(翻高八度的商音),清商调名由此而来。
2.清商音阶是旧音阶(雅乐音阶)商调式;新音阶(清乐音阶)徵调式;俗音阶(燕乐音阶)宫调式。清商调是在民间音乐中产生的,然而,后来风靡一时的却是运用俗乐音阶的外来乐调,这两者可谓不谋而合。即例表(见P24)以角音为首的正声调,与以商音为首的苏俗宫,从音阶形式上看正相同。当然,正如杨荫浏所说的,民间应用了清商调,但同时并不完全放弃古代黄钟宫音阶上的大七度音,[5]这就是隋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对应而产生的八声音阶。因此,例表中,笛旧清商、新清徵、苏俗宫音阶可看作是一回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它的调式主音在音阶末尾音上而不是在调首,故谓之清商调。
3.琴上的正调(仲吕)是以第三弦F作宫,唱名do 的五声徵调音阶。加入两个偏音E唱名si与B唱名#fa,构成雅乐音阶形式。这样,笛代表苏音阶,琴代表郑音阶,它们有三声不同:E—F、A—Ьb、B—c(三个加┓号处),这就是《隋书》卷十四所载郑、苏乐调音阶对应的区别。据载这两种乐调音阶是“七声之内,三声乖应”,后来“译(在琵琶上——笔者注)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采用的办法是“郑遂因其所捻(转动弦轴——笔者注)琵琶,弦柱相饮为均”。[6]也就是笛筒音d为角,比琴第一弦c为徵高大二度,二者音阶排列有三声不同。对应时郑把弦调高大二度,二者音阶仅一声不同。从琴音阶或郑清商与新清徵看是#fa与fa;从楚商与苏俗宫看是s i或Ьs i,这就促使郑译创立八声音阶(增加的#fa或s i音称为“应声”)来兼顾二者。
4.琴上的清商调是由紧二、五、七弦产生的。所谓“紧”就是绞紧弦使其升高。这里的“清”字与上述清商调之“清”字含义不同。笛上之“清”是翻高八度之意,琴上之“清”是指比原音升高半音之意。紧二、七弦即商D→婴商#D,紧五弦即羽A→b婴羽#A,这里借用了日本雅乐的“婴商、婴羽”称谓。“婴”者即高半音之意,如用Ь E、Ьb含义则不尽相同。例表郑清商音阶中加入两个偏音si、#fa也构成雅乐七声音阶。
5.汉魏时流传的“相和三调”,随着《相和歌》改称《清商乐》,也改称为“清商三调”。但是,对汉魏以来的清、平、瑟三调历来看法不一。所谓“瑟调以宫为主”,丘琼荪认为其宫应为下徵,甚是。这样,从例表看,平调(与调名平调相合)是笛筒音角d,清调是最高背孔商音c1,瑟调是旧清商的徵,新清徵的宫f,这也是笔者认为的三调位置。
6. 丘还认为:“在相和五调中,除平、清、瑟三调为清角、清商、下徵外,余楚调与侧调,当不出正宫、正徵和羽三声。…… 配楚、侧两调,究竟应如何分配,亦不明。”[7]例表清商c1唱名re、平调角d唱名mi、瑟调按谱面是f唱名sol,楚调(楚商)如是羽g唱名la(清乐音阶re)的话,剩下即侧调的宫Ьb 唱名do了。问题是瑟调宫实为下徵do,这样与侧调相重叠了。看来侧调先后有两个位置,一个是侧楚位f,一个是侧商位Ьb。黄翔鹏引用《乐府诗集》:“王僧虔认为相和大曲中的《櫂歌行》和《白头吟》,一为瑟调,一为楚调,而沈约却认为它们是同调。”黄认为瑟调是新音阶羽调;楚商是旧音阶羽调,在用五声情况下是相同的。[8]由于对瑟调具体位置的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它们两调以旧清商音阶论是一徵一羽;以新清徵论是一宫一商,虽调式不同但音阶相同。沈约认为同调的“调”字,显然不是指的调式而是指的音阶。侧调与楚调不能理解为是相同音位的两调,而是运用相同音阶的两调。古时并未有音阶一词,仅用五声、七声来表示。侧调作为旁调解,其生于楚调说明了它是楚商下方大二度的旁调,而侧商则是清商下方大二度的旁调。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古乐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这里瑟调让位于侧调。近人凌廷堪《燕乐考原》认为侧调即瑟调,但丘琼荪则不以为然:“《笔谈》所云,已有误会,《考原》所注,更属臆见。” [9]笔者经研究认为,从马王堆墓出土有瑟,想必古时较流行于荆楚之地。瑟调可能与楚地瑟乐器上乐调有关,其下徵音位正与侧商相同,说明瑟调就是楚商的侧楚(商)调。
7.琴上楚商调与清商调之分是第七弦定e与#e之别,第二弦定#e则相同。楚商调的特点在于把音阶分成两段:前段以第一弦d为调首;后段以第四弦a为调首。前段运用F调,后段运用上五度C调,说明楚商调运用了F—C调的调式交替,而清商调仅运用F调。黄翔鹏认为笛的清商调是属于秦汉以来的旧音阶系统,实际是徵调式。那么这个徵调式就是属新音阶系统。黄又说琴上清商调实际是清调之商的羽调式,并认为“侧商”是旧音阶商调的“侧煞”,“侧楚”是新音阶商调的“侧煞”。[10]以c1音为商自然是旧清商之商,下方大二度Ьb即是“侧商”位;以g为商必然是新清徵之商,下方大二度f即是“侧楚”位。黄还举了随县《梁山调》实例,来说明“起调”于商,“毕曲”于宫的现象,认为这就是“侧煞”。这种现象很值得重视。笔者的立足点也就在于“起调商—毕曲宫”上。当然,起调有时不甚严格,只要乐曲有此现象即是。
8. 现在的问题是,明明是宫调却被认为是商的旁调,这又如何来解释呢?笔者认为,自民间产生清商调以来,雅乐音阶概念就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外来俗乐调以压倒一切的优势,并与清商调一致后,原来的宫音就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回归到音阶上的小七度音位。因此,在乐调概念上不得不皈依于新的调首“商”音了。例如,隋·太常议修的104曲中,除外来应调仅1曲外,最少的就是宫调。丘琼荪考证认为:“法曲用商调如此之多,也可意味着确是源于清商。其中没有宫调,这也极可玩味。”[11]《唐会要》所载虽有黄钟宫名但没有时号,乐曲也仅一《封山乐》。宋·王灼《碧鸡漫志》说《望瀛》是黄钟宫曲,但他所谓的黄钟宫就是正宫。书中记载的《凉州》曲黄钟宫也是正宫。[12] 其实,旧音阶宫音自古以来就是有名无实的,后来多以清商为调,遂使黄钟宫没有了原来作为调首音的概念。隋唐在外来俗乐调影响下,又进一步确立新的以商为宫的概念,产生了真正的黄钟宫(正宫),黄钟宫似乎就无形地消失了。正如丘所说,自汉至唐可称没有一代真正重用宫调的。中国重宫调,实际是重商调。在法曲中以商为主,有极少数用角调、羽调,然无宫调。[13]
9.再从实践角度来看,苏俗宫或侧商音阶七声之一的Ь si音,以郑译正统乐调概念来说,它是个变化音既无声名又无唱名。直到《宋志乐志》引用蔡元定话说:“变宫以七声所不及,取闰余之义,故谓之闰。”由于此音在雅乐音阶中相当于“变宫”,但又不存在于雅乐音阶中(以七声所不及),所以称为“闰”(“取闰余之义”)。[14]但“闰”只是理论上的音级名及声名,并非唱名,在实践中是无法唱出来的。这种现象可以说直到今天也还是如此,因为音阶上只有七个唱名而没有变化音唱名的。犹如广东音乐“乙反调”的Ь si,以前艺人从不认为它是宫音,也没有以Ь si为宫的概念,实际是以do(商)为主音,但今天用首调谱则以Ь si为主音。或许隋唐用什么唱名法我们不得而知,后来用工尺或二四谱唱名法,就是类似今天固定调唱名法,多数也是唱不准确的。因此,这个Ь si音就成为当时乐调概念上的一个障碍,于是就产生了以“侧商”代“宫”的现象。可见,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调式概念,来套用当时调式概念中这一特定现象。
10.王建《宫词》:“侧商调里唱伊州”明确此曲是侧商调。宋·王灼《碧鸡漫志》讲到《伊州》曲:“林钟商今夷则商也,管色谱以凡字杀,若侧商即借尺字杀。” [15] 夷则“之调”是苏俗宫的Ь b林钟商位用“凡”字,与黄钟宫同一音位。关键在于“若侧商即借尺字杀”句。从正统雅乐音阶看,林钟商调、黄钟宫“凡”字下小三度是小石调、黄钟调“尺”字,因黄钟宫淡化故用黄钟调代之。在日本琵琶定弦法中就有黄钟调定弦法,根据其老空弦是强调子弦二相黄钟宫(低八度)的,应该说就是黄钟宫调弦法。现却以黄钟调代之,很能说明其真实的用意。可能古人认为像黄钟宫与黄钟调、中吕宫与中吕调、仙吕宫与仙吕调是一种正、侧调关系,但问题是宫、羽关系虽可被称为侧煞(杀)或侧调,但决不是侧商调。再从俗乐音阶看,林钟商调、黄钟宫音位没有唱名,只能挂在上大二度的越调名下,这才是侧商调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原是越调但落于下大二度宫音上,就转为侧商调了。另外,就林钟商调本身而言,其他商调都用时号名而它独不用。从例表看似乎应该移低四度,处于瑟调或侧调位置才是。王灼《碧鸡漫志》还讲到《霓裳羽衣》曲是黄钟商越调,以及宣和初山东人王平自言得夷则商此谱;沈括《梦溪笔谈》讲此曲是道调宫,这些均在越调与侧商(黄钟宫)、楚商与侧楚(道宫)范围内打圈圈。据丘琼荪研究,正宫一名似起于唐天宝(742—755)年间,王建所透露的侧商调大概正是确立正宫之后不久。至此,笔者才恍然大悟,一切全在于与林钟商调同位的黄钟宫(Ьsi音)在作祟的缘故。
11.宋姜夔琴曲侧商调序说:“加变宫、变徵为散声者曰侧弄,侧楚、侧蜀、侧商是也”。[16]按姜在琴上的调弦法,侧商调是由慢角调转弦而来:D、E、#F、A、B、#c、e→D、E、#F、#G、B、#c、e。由于唐律比宋律低大二度,对唐来讲是C、D、E、G、A、B、d→C、D、E、#F、A、B、d。首先,姜认为:“《伊州》,大石调黄钟律法之商”,显然比唐时高了大二度。姜又说:“盖慢角乃黄钟之正,侧商乃黄钟之侧”。这里黄钟之正是指E(唐为D,正宫)为调首;而黄钟之商是为#F的大石调(唐为E);黄钟之侧是指黄钟音位的侧调,黄钟音位为E(唐为D),侧商就是其下方大二度D(唐为C)。可见,慢角用的是旧音阶,侧商用的是清商音阶。其实,姜的所谓“侧”主要还是体现在他的音阶上。根据他所排列的音列:大弦黄钟宫、二弦黄钟商、三弦黄钟角、四弦黄钟变徵,侧,五弦黄钟羽、六弦黄钟变宫,侧,七弦黄钟清商。这个“侧”显然是指的徵侧向变徵,宫侧向变宫而已。所以他有侧楚、侧蜀、侧商三种变化。这一音阶使姜似乎找回了“侧商之调久亡”的唐黄钟宫(宋无射宫)的雅乐音阶,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其次,笔者对照了杨荫浏解译的姜谱,以及所载清人戴长庚与近人冯水两谱[17],其中冯谱四段全部落于宫音(E调do)上,而杨与戴谱有三段落宫音(A调sol即E调do)上,说明确是名为侧商调实为黄钟宫的运用。此外,姜在《越九歌》中另有《越相侧商调》一曲,注明黄钟商并落于商音上。姜的黄钟商是大石调(唐越调),所谓“越相侧商调”实际上是越调,但用他特定的定弦而被称为侧商调的。可见,他又把越调与侧商调相混了。其实,这也反映出姜所谓的“侧”,主要是音列上某音侧向某音,形成雅乐音阶定弦。在调式运用上是寻找古黄钟宫调,故而具有侧商调的含义了。
二
12.《敦煌乐谱》二、三组乐曲中都有《伊州》曲,经解译两曲旋律基本吻合但都落于宫音上。而据王灼《碧鸡漫志》说,《伊州》见于世者凡七商曲。这种矛盾自[日]林谦三以来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笔者也曾作过很多尝试力求解开此谜。例如,采用商调定弦法 [18]使其尽可能向商调式靠拢等,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调式概念上来加以突破。其实,七商中的林钟商就是落于宫音的,被称为侧商调的七商调之一。
13.二组定弦在日本雅乐中称为风香调定弦法,后在日本留存唐代五式六调定弦法中,又称为黄钟调定弦法:林、无、太、林,唱名sol. Ьsi.re.sol,运用的是苏俗宫音阶。我们从《五弦谱》的解译中可知,《越调》、《苏罗密》、《胡咏词》三曲的谱面音阶就是苏俗宫音阶,说明《越调》等曲是运用纯正的俗乐音阶宫调(雅乐音阶商调)式。那么,现在落于越调下方大二度的Ьsi音位,是一个既不能构成林钟商调,又不认为是概念上是宫调的调式,因而,只能另用一个侧商调的名称了。这样,运用俗乐音阶的整个二组乐曲或片段,均可认为是侧商调的运用。
14.现在有的将二组定为林、无、太、林(A.c.e.a,音名高大二度,下同),三组定林、应、太、林(A.#c.e.a);[19]有的将二组定为黄、夹、林、黄(d.f.a.d1),三组定黄、姑、林、黄(d.#f.a.d1),[20] 两者都是同音(音名)异名(唱名)的调性关系,笔者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现在看来非是。二组应定林、无、太、林(A.c.e.a),三组定黄、姑、林、黄(d.#f.a.d1)。其理由是:据[日]林谦三将琵琶与笛音高比较,认为琵琶定弦高度在唐武后(684)与玄宗(755)或玄宗末与中唐(766~827)之间被移低了四度。[21]因此,笔者认为二组是定弦已经移低四度后的状况(子空弦定a),而三组则是未移低前的状况(子空弦定d1)。三组移低四度(子空弦定a)后,才与二组相同。这样,如合于一式的话,三组落于子弦四相的正宫与越调位;二组落于子弦二相位的黄钟宫(无射宫)、林钟商、侧商调位,二者相差大二度。
关键词:清、平、瑟、侧、楚、侧商、侧楚;黄钟宫、无射宫、正宫、林钟商、越调;郑、苏对应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4-0022-04
侧商调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名称。对于其名可以先把“侧”与“商调”分开来理解。“侧”的首要解释是“旁边”之意。商调就是落于商音(唱名re)的调式。那么,侧商调应该就是商调的旁边之调了。然而,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因为这还涉及到旁调的具体音位,以及运用何种音阶等诸多问题。我们知道,我国至隋唐既有历代承传下来的雅乐,也有民间产生与广为流传的清乐,还有揉合了大量外来乐调的新兴音乐——燕乐。这些音乐运用的音阶不尽相同,调性、调式也各异,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理解也不一,不少乐调的具体实质内涵至今不甚明了,侧商调就是其中之一。据《魏书乐志》载陈仲儒言:“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1]这里提到了平、清、瑟三调,尤其是清调以商为主现象。后《旧唐书音乐志》载:“又有楚调、侧调。……侧调者,生于楚调。” [2]这里又提到了楚调、侧调。到了唐代,王建《宫词》说:“侧商调里唱伊州”[3]则直接而明确地提到了侧商调。其实,侧商调与商调、清调、清商调、侧调、楚调以及黄钟宫、正宫、越调等均有着很大的关连。
一
1.据《晋书律历志》载,荀勗笛最高背孔谓:“笛后出孔也。商声浊于角,当在角下,而角声以在体中,故上其商孔,令在宫上,清于宫也。” [4]这就是说,晋荀勗黄钟笛的正声调,是以角为筒音的雅乐音阶形式,最高背孔为商音。清商音是筒音上的小七度音(翻高八度的商音),清商调名由此而来。
2.清商音阶是旧音阶(雅乐音阶)商调式;新音阶(清乐音阶)徵调式;俗音阶(燕乐音阶)宫调式。清商调是在民间音乐中产生的,然而,后来风靡一时的却是运用俗乐音阶的外来乐调,这两者可谓不谋而合。即例表(见P24)以角音为首的正声调,与以商音为首的苏俗宫,从音阶形式上看正相同。当然,正如杨荫浏所说的,民间应用了清商调,但同时并不完全放弃古代黄钟宫音阶上的大七度音,[5]这就是隋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对应而产生的八声音阶。因此,例表中,笛旧清商、新清徵、苏俗宫音阶可看作是一回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它的调式主音在音阶末尾音上而不是在调首,故谓之清商调。
3.琴上的正调(仲吕)是以第三弦F作宫,唱名do 的五声徵调音阶。加入两个偏音E唱名si与B唱名#fa,构成雅乐音阶形式。这样,笛代表苏音阶,琴代表郑音阶,它们有三声不同:E—F、A—Ьb、B—c(三个加┓号处),这就是《隋书》卷十四所载郑、苏乐调音阶对应的区别。据载这两种乐调音阶是“七声之内,三声乖应”,后来“译(在琵琶上——笔者注)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采用的办法是“郑遂因其所捻(转动弦轴——笔者注)琵琶,弦柱相饮为均”。[6]也就是笛筒音d为角,比琴第一弦c为徵高大二度,二者音阶排列有三声不同。对应时郑把弦调高大二度,二者音阶仅一声不同。从琴音阶或郑清商与新清徵看是#fa与fa;从楚商与苏俗宫看是s i或Ьs i,这就促使郑译创立八声音阶(增加的#fa或s i音称为“应声”)来兼顾二者。
4.琴上的清商调是由紧二、五、七弦产生的。所谓“紧”就是绞紧弦使其升高。这里的“清”字与上述清商调之“清”字含义不同。笛上之“清”是翻高八度之意,琴上之“清”是指比原音升高半音之意。紧二、七弦即商D→婴商#D,紧五弦即羽A→b婴羽#A,这里借用了日本雅乐的“婴商、婴羽”称谓。“婴”者即高半音之意,如用Ь E、Ьb含义则不尽相同。例表郑清商音阶中加入两个偏音si、#fa也构成雅乐七声音阶。
5.汉魏时流传的“相和三调”,随着《相和歌》改称《清商乐》,也改称为“清商三调”。但是,对汉魏以来的清、平、瑟三调历来看法不一。所谓“瑟调以宫为主”,丘琼荪认为其宫应为下徵,甚是。这样,从例表看,平调(与调名平调相合)是笛筒音角d,清调是最高背孔商音c1,瑟调是旧清商的徵,新清徵的宫f,这也是笔者认为的三调位置。
6. 丘还认为:“在相和五调中,除平、清、瑟三调为清角、清商、下徵外,余楚调与侧调,当不出正宫、正徵和羽三声。…… 配楚、侧两调,究竟应如何分配,亦不明。”[7]例表清商c1唱名re、平调角d唱名mi、瑟调按谱面是f唱名sol,楚调(楚商)如是羽g唱名la(清乐音阶re)的话,剩下即侧调的宫Ьb 唱名do了。问题是瑟调宫实为下徵do,这样与侧调相重叠了。看来侧调先后有两个位置,一个是侧楚位f,一个是侧商位Ьb。黄翔鹏引用《乐府诗集》:“王僧虔认为相和大曲中的《櫂歌行》和《白头吟》,一为瑟调,一为楚调,而沈约却认为它们是同调。”黄认为瑟调是新音阶羽调;楚商是旧音阶羽调,在用五声情况下是相同的。[8]由于对瑟调具体位置的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它们两调以旧清商音阶论是一徵一羽;以新清徵论是一宫一商,虽调式不同但音阶相同。沈约认为同调的“调”字,显然不是指的调式而是指的音阶。侧调与楚调不能理解为是相同音位的两调,而是运用相同音阶的两调。古时并未有音阶一词,仅用五声、七声来表示。侧调作为旁调解,其生于楚调说明了它是楚商下方大二度的旁调,而侧商则是清商下方大二度的旁调。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古乐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这里瑟调让位于侧调。近人凌廷堪《燕乐考原》认为侧调即瑟调,但丘琼荪则不以为然:“《笔谈》所云,已有误会,《考原》所注,更属臆见。” [9]笔者经研究认为,从马王堆墓出土有瑟,想必古时较流行于荆楚之地。瑟调可能与楚地瑟乐器上乐调有关,其下徵音位正与侧商相同,说明瑟调就是楚商的侧楚(商)调。
7.琴上楚商调与清商调之分是第七弦定e与#e之别,第二弦定#e则相同。楚商调的特点在于把音阶分成两段:前段以第一弦d为调首;后段以第四弦a为调首。前段运用F调,后段运用上五度C调,说明楚商调运用了F—C调的调式交替,而清商调仅运用F调。黄翔鹏认为笛的清商调是属于秦汉以来的旧音阶系统,实际是徵调式。那么这个徵调式就是属新音阶系统。黄又说琴上清商调实际是清调之商的羽调式,并认为“侧商”是旧音阶商调的“侧煞”,“侧楚”是新音阶商调的“侧煞”。[10]以c1音为商自然是旧清商之商,下方大二度Ьb即是“侧商”位;以g为商必然是新清徵之商,下方大二度f即是“侧楚”位。黄还举了随县《梁山调》实例,来说明“起调”于商,“毕曲”于宫的现象,认为这就是“侧煞”。这种现象很值得重视。笔者的立足点也就在于“起调商—毕曲宫”上。当然,起调有时不甚严格,只要乐曲有此现象即是。
8. 现在的问题是,明明是宫调却被认为是商的旁调,这又如何来解释呢?笔者认为,自民间产生清商调以来,雅乐音阶概念就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外来俗乐调以压倒一切的优势,并与清商调一致后,原来的宫音就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回归到音阶上的小七度音位。因此,在乐调概念上不得不皈依于新的调首“商”音了。例如,隋·太常议修的104曲中,除外来应调仅1曲外,最少的就是宫调。丘琼荪考证认为:“法曲用商调如此之多,也可意味着确是源于清商。其中没有宫调,这也极可玩味。”[11]《唐会要》所载虽有黄钟宫名但没有时号,乐曲也仅一《封山乐》。宋·王灼《碧鸡漫志》说《望瀛》是黄钟宫曲,但他所谓的黄钟宫就是正宫。书中记载的《凉州》曲黄钟宫也是正宫。[12] 其实,旧音阶宫音自古以来就是有名无实的,后来多以清商为调,遂使黄钟宫没有了原来作为调首音的概念。隋唐在外来俗乐调影响下,又进一步确立新的以商为宫的概念,产生了真正的黄钟宫(正宫),黄钟宫似乎就无形地消失了。正如丘所说,自汉至唐可称没有一代真正重用宫调的。中国重宫调,实际是重商调。在法曲中以商为主,有极少数用角调、羽调,然无宫调。[13]
9.再从实践角度来看,苏俗宫或侧商音阶七声之一的Ь si音,以郑译正统乐调概念来说,它是个变化音既无声名又无唱名。直到《宋志乐志》引用蔡元定话说:“变宫以七声所不及,取闰余之义,故谓之闰。”由于此音在雅乐音阶中相当于“变宫”,但又不存在于雅乐音阶中(以七声所不及),所以称为“闰”(“取闰余之义”)。[14]但“闰”只是理论上的音级名及声名,并非唱名,在实践中是无法唱出来的。这种现象可以说直到今天也还是如此,因为音阶上只有七个唱名而没有变化音唱名的。犹如广东音乐“乙反调”的Ь si,以前艺人从不认为它是宫音,也没有以Ь si为宫的概念,实际是以do(商)为主音,但今天用首调谱则以Ь si为主音。或许隋唐用什么唱名法我们不得而知,后来用工尺或二四谱唱名法,就是类似今天固定调唱名法,多数也是唱不准确的。因此,这个Ь si音就成为当时乐调概念上的一个障碍,于是就产生了以“侧商”代“宫”的现象。可见,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调式概念,来套用当时调式概念中这一特定现象。
10.王建《宫词》:“侧商调里唱伊州”明确此曲是侧商调。宋·王灼《碧鸡漫志》讲到《伊州》曲:“林钟商今夷则商也,管色谱以凡字杀,若侧商即借尺字杀。” [15] 夷则“之调”是苏俗宫的Ь b林钟商位用“凡”字,与黄钟宫同一音位。关键在于“若侧商即借尺字杀”句。从正统雅乐音阶看,林钟商调、黄钟宫“凡”字下小三度是小石调、黄钟调“尺”字,因黄钟宫淡化故用黄钟调代之。在日本琵琶定弦法中就有黄钟调定弦法,根据其老空弦是强调子弦二相黄钟宫(低八度)的,应该说就是黄钟宫调弦法。现却以黄钟调代之,很能说明其真实的用意。可能古人认为像黄钟宫与黄钟调、中吕宫与中吕调、仙吕宫与仙吕调是一种正、侧调关系,但问题是宫、羽关系虽可被称为侧煞(杀)或侧调,但决不是侧商调。再从俗乐音阶看,林钟商调、黄钟宫音位没有唱名,只能挂在上大二度的越调名下,这才是侧商调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原是越调但落于下大二度宫音上,就转为侧商调了。另外,就林钟商调本身而言,其他商调都用时号名而它独不用。从例表看似乎应该移低四度,处于瑟调或侧调位置才是。王灼《碧鸡漫志》还讲到《霓裳羽衣》曲是黄钟商越调,以及宣和初山东人王平自言得夷则商此谱;沈括《梦溪笔谈》讲此曲是道调宫,这些均在越调与侧商(黄钟宫)、楚商与侧楚(道宫)范围内打圈圈。据丘琼荪研究,正宫一名似起于唐天宝(742—755)年间,王建所透露的侧商调大概正是确立正宫之后不久。至此,笔者才恍然大悟,一切全在于与林钟商调同位的黄钟宫(Ьsi音)在作祟的缘故。
11.宋姜夔琴曲侧商调序说:“加变宫、变徵为散声者曰侧弄,侧楚、侧蜀、侧商是也”。[16]按姜在琴上的调弦法,侧商调是由慢角调转弦而来:D、E、#F、A、B、#c、e→D、E、#F、#G、B、#c、e。由于唐律比宋律低大二度,对唐来讲是C、D、E、G、A、B、d→C、D、E、#F、A、B、d。首先,姜认为:“《伊州》,大石调黄钟律法之商”,显然比唐时高了大二度。姜又说:“盖慢角乃黄钟之正,侧商乃黄钟之侧”。这里黄钟之正是指E(唐为D,正宫)为调首;而黄钟之商是为#F的大石调(唐为E);黄钟之侧是指黄钟音位的侧调,黄钟音位为E(唐为D),侧商就是其下方大二度D(唐为C)。可见,慢角用的是旧音阶,侧商用的是清商音阶。其实,姜的所谓“侧”主要还是体现在他的音阶上。根据他所排列的音列:大弦黄钟宫、二弦黄钟商、三弦黄钟角、四弦黄钟变徵,侧,五弦黄钟羽、六弦黄钟变宫,侧,七弦黄钟清商。这个“侧”显然是指的徵侧向变徵,宫侧向变宫而已。所以他有侧楚、侧蜀、侧商三种变化。这一音阶使姜似乎找回了“侧商之调久亡”的唐黄钟宫(宋无射宫)的雅乐音阶,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其次,笔者对照了杨荫浏解译的姜谱,以及所载清人戴长庚与近人冯水两谱[17],其中冯谱四段全部落于宫音(E调do)上,而杨与戴谱有三段落宫音(A调sol即E调do)上,说明确是名为侧商调实为黄钟宫的运用。此外,姜在《越九歌》中另有《越相侧商调》一曲,注明黄钟商并落于商音上。姜的黄钟商是大石调(唐越调),所谓“越相侧商调”实际上是越调,但用他特定的定弦而被称为侧商调的。可见,他又把越调与侧商调相混了。其实,这也反映出姜所谓的“侧”,主要是音列上某音侧向某音,形成雅乐音阶定弦。在调式运用上是寻找古黄钟宫调,故而具有侧商调的含义了。
二
12.《敦煌乐谱》二、三组乐曲中都有《伊州》曲,经解译两曲旋律基本吻合但都落于宫音上。而据王灼《碧鸡漫志》说,《伊州》见于世者凡七商曲。这种矛盾自[日]林谦三以来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笔者也曾作过很多尝试力求解开此谜。例如,采用商调定弦法 [18]使其尽可能向商调式靠拢等,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调式概念上来加以突破。其实,七商中的林钟商就是落于宫音的,被称为侧商调的七商调之一。
13.二组定弦在日本雅乐中称为风香调定弦法,后在日本留存唐代五式六调定弦法中,又称为黄钟调定弦法:林、无、太、林,唱名sol. Ьsi.re.sol,运用的是苏俗宫音阶。我们从《五弦谱》的解译中可知,《越调》、《苏罗密》、《胡咏词》三曲的谱面音阶就是苏俗宫音阶,说明《越调》等曲是运用纯正的俗乐音阶宫调(雅乐音阶商调)式。那么,现在落于越调下方大二度的Ьsi音位,是一个既不能构成林钟商调,又不认为是概念上是宫调的调式,因而,只能另用一个侧商调的名称了。这样,运用俗乐音阶的整个二组乐曲或片段,均可认为是侧商调的运用。
14.现在有的将二组定为林、无、太、林(A.c.e.a,音名高大二度,下同),三组定林、应、太、林(A.#c.e.a);[19]有的将二组定为黄、夹、林、黄(d.f.a.d1),三组定黄、姑、林、黄(d.#f.a.d1),[20] 两者都是同音(音名)异名(唱名)的调性关系,笔者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现在看来非是。二组应定林、无、太、林(A.c.e.a),三组定黄、姑、林、黄(d.#f.a.d1)。其理由是:据[日]林谦三将琵琶与笛音高比较,认为琵琶定弦高度在唐武后(684)与玄宗(755)或玄宗末与中唐(766~827)之间被移低了四度。[21]因此,笔者认为二组是定弦已经移低四度后的状况(子空弦定a),而三组则是未移低前的状况(子空弦定d1)。三组移低四度(子空弦定a)后,才与二组相同。这样,如合于一式的话,三组落于子弦四相的正宫与越调位;二组落于子弦二相位的黄钟宫(无射宫)、林钟商、侧商调位,二者相差大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