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广角》最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在我看来就是“广角”和“新锐”。这也是我长期关注和喜欢这份杂志的原因。
先说“广角”。所谓广角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出版广角》文如其名,名符其实,它提供的文章视野开阔,内容多样,观点各异,风格纷呈。既有大块头的深度理论分析文章,也有直面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豆腐块;既有业界大腕的佳作,也有无名新秀的处女作;有行业领导的专论,有企业高管的鸿篇,更多的是一线从业人员的思考和洞见;有中国出版产业界的声音,也有西方出版家的观点。在《出版广角》编辑的精心策划下,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去思考。
例如,在《出版广角》2010年第5期关于“出版上市”专题中,既有积极鼓吹出版上市、从不同角度论证出版上市的必要性的文章,也有对上市进行深刻反思,对出版上市提出种种质疑的文章,应该说,他们虽然角度不同、观点有异,但都是说理的、论证的、严谨的、真诚的,这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就会从不同视角,就不会人云亦云,从中能够获得思想的启迪。再如,《出版广角》下半年开设的“中西视角”,邀请了国新办的吴伟女士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潘仕勋先生,这两位都是既具有国际眼光又对出版有着深刻认识和深厚情感的知名人士,他们就当前中国出版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推广之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登高望远,眼界开阔,但叙述问题的方式却娓娓道来,从某本书、某个出版现象、某个事件说起,总能在不经意间闪耀出智慧的光彩,融哲理和思想于不经意间,而且文采飞扬,使人有他乡遇知音的惊喜,给人以心灵震撼,让人禁不住拍案叫绝。我不知道《出版广角》的编辑咋这么大的本事,能够把这两位那么日理万机的“金童玉女”组合起来就一个出版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么深入细致而又持续这么久地讨论下来。由此不得不佩服《出版广角》编辑的“能量”了。
再就是“新锐”。从本质上说,新锐包含着“敢于提出新看法,勇于挑战权威”的意思。《出版广角》同仁在自我介绍时,认为自己“能始终秉持着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开拓创新的气魄,坚持‘以人为本,创意为魂’的宗旨,紧扣中国出版发展的脉搏,及时地报道、评析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人物、新事物、新问题”,这个概括大体是到位的。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个“新”这里却被忽略了,那就是“新观点”。《出版广角》没有多少“官话”、套话,它常常就人们好像已经习以为常的“定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而且常常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而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的“另类”炒作。黑格尔说:熟知并非真知。有很多论点或者观点我们已经认为没有任何疑问了,常常拿这些加以引证,把这些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依据。但就是这些“常识”,常常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我经常看孔则吾先生的文章,初看题目或者提出的论点觉得好像不敢苟同,但细细品味却发现他讲出了很多常人不敢说或者不愿说的“部分真理”,他像那个天真的孩童那样道出了“皇帝的新装”的真相。比如他的《拯救商务》一文,从《现代汉语词典》的竞争这一现象分析对比了商务与外研社,更追溯了商务的发展历史,并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旧商务至今无法企及的优势,在临近结尾,孔先生提出“在明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们期待着江蓝生委员再提交一个提案,提案的名称是:拯救商务。提案上写着:为了千万中国新老知识分子的世纪心愿,为了上世纪几亿中国人读过商务图书,为了制造中国贝塔斯曼和培生集团,为了被日本人炸毁的东方图书馆,为了中国第一册小学课本,为了《小说月刊》,为了中国出版一个世纪独一无二的图腾,让全国人大作一次世纪的表决:重建商务。”这颇有些调侃的口气,但其所表达的期盼却是多么发人深省,多么令人震撼,多么令人警醒!难怪商务印书馆要把这篇文章以醒目的方式挂在自己出版社的网站上。这就是新锐的批判精神,它以敏锐的眼光和犀利的文字,直刺行业的弊端,其智可敬,其勇可嘉,我是没有勇气写出这样犀利的文章的。
今天《出版广角》走过了15年,这正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着理想和激情的年龄,希望《出版广角》继续保持“新锐”风格,不要被时间抹平了自己的棱角,要唤起思索和批判并让这种思索和批判变为推动中国出版产业良性和健康发展的动力,成为出版业的苦口良药!
先说“广角”。所谓广角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出版广角》文如其名,名符其实,它提供的文章视野开阔,内容多样,观点各异,风格纷呈。既有大块头的深度理论分析文章,也有直面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豆腐块;既有业界大腕的佳作,也有无名新秀的处女作;有行业领导的专论,有企业高管的鸿篇,更多的是一线从业人员的思考和洞见;有中国出版产业界的声音,也有西方出版家的观点。在《出版广角》编辑的精心策划下,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去思考。
例如,在《出版广角》2010年第5期关于“出版上市”专题中,既有积极鼓吹出版上市、从不同角度论证出版上市的必要性的文章,也有对上市进行深刻反思,对出版上市提出种种质疑的文章,应该说,他们虽然角度不同、观点有异,但都是说理的、论证的、严谨的、真诚的,这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就会从不同视角,就不会人云亦云,从中能够获得思想的启迪。再如,《出版广角》下半年开设的“中西视角”,邀请了国新办的吴伟女士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潘仕勋先生,这两位都是既具有国际眼光又对出版有着深刻认识和深厚情感的知名人士,他们就当前中国出版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推广之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登高望远,眼界开阔,但叙述问题的方式却娓娓道来,从某本书、某个出版现象、某个事件说起,总能在不经意间闪耀出智慧的光彩,融哲理和思想于不经意间,而且文采飞扬,使人有他乡遇知音的惊喜,给人以心灵震撼,让人禁不住拍案叫绝。我不知道《出版广角》的编辑咋这么大的本事,能够把这两位那么日理万机的“金童玉女”组合起来就一个出版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么深入细致而又持续这么久地讨论下来。由此不得不佩服《出版广角》编辑的“能量”了。
再就是“新锐”。从本质上说,新锐包含着“敢于提出新看法,勇于挑战权威”的意思。《出版广角》同仁在自我介绍时,认为自己“能始终秉持着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开拓创新的气魄,坚持‘以人为本,创意为魂’的宗旨,紧扣中国出版发展的脉搏,及时地报道、评析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人物、新事物、新问题”,这个概括大体是到位的。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个“新”这里却被忽略了,那就是“新观点”。《出版广角》没有多少“官话”、套话,它常常就人们好像已经习以为常的“定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而且常常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而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的“另类”炒作。黑格尔说:熟知并非真知。有很多论点或者观点我们已经认为没有任何疑问了,常常拿这些加以引证,把这些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依据。但就是这些“常识”,常常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我经常看孔则吾先生的文章,初看题目或者提出的论点觉得好像不敢苟同,但细细品味却发现他讲出了很多常人不敢说或者不愿说的“部分真理”,他像那个天真的孩童那样道出了“皇帝的新装”的真相。比如他的《拯救商务》一文,从《现代汉语词典》的竞争这一现象分析对比了商务与外研社,更追溯了商务的发展历史,并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旧商务至今无法企及的优势,在临近结尾,孔先生提出“在明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们期待着江蓝生委员再提交一个提案,提案的名称是:拯救商务。提案上写着:为了千万中国新老知识分子的世纪心愿,为了上世纪几亿中国人读过商务图书,为了制造中国贝塔斯曼和培生集团,为了被日本人炸毁的东方图书馆,为了中国第一册小学课本,为了《小说月刊》,为了中国出版一个世纪独一无二的图腾,让全国人大作一次世纪的表决:重建商务。”这颇有些调侃的口气,但其所表达的期盼却是多么发人深省,多么令人震撼,多么令人警醒!难怪商务印书馆要把这篇文章以醒目的方式挂在自己出版社的网站上。这就是新锐的批判精神,它以敏锐的眼光和犀利的文字,直刺行业的弊端,其智可敬,其勇可嘉,我是没有勇气写出这样犀利的文章的。
今天《出版广角》走过了15年,这正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着理想和激情的年龄,希望《出版广角》继续保持“新锐”风格,不要被时间抹平了自己的棱角,要唤起思索和批判并让这种思索和批判变为推动中国出版产业良性和健康发展的动力,成为出版业的苦口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