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与创新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使人类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而要进行创新教育就要消除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个性培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主要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进行阐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简单的课本知识讲解也无法适应学生对学习的更高要求,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能力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其中自主阅读、自主观察以及自主学习等都是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一切创新的可能都来自于教师的引导方式,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新鲜有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积极学习,创新思维。
一、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态度和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态度是提高思维品质的前提,所以必须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排除不利于积极思维的一些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考虑问题思路过于单一,促进思维活跃,教师要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李时珍》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弄清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行医和编写药物书这两个方面内容时,问:课文是用哪句话把这两方面内容连接起来的?当学生回答“课文是用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这句话来连接时,教师可点拨一下:“这句话,还可以有其他的说法吗?”学生思考后就会说:“李时珍既行医,又研究药物。”“李时珍除了行医,还研究药物。”“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还研究药物。”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从中感受到汉语的句式是富有变化的,进而得出一个句子的意思可以用许多句式表现,这既对学生进行了句子多变性的训练,也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二、自由式讨论培养学生思维兴趣
小学生的依赖性较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首先,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征,设置自由式教学活动,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思想就永远得不到進一步发展。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创新式教学。例如,在《乌鸦喝水》一文教学中,先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如果不用小石头增加水的高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位先生吗?为什么?当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自己喜欢怀特森先生,只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喜欢,因为他在课堂上太爱“糊弄”学生。师评价:你不喜欢怀特森先生,说明你不喜欢独立思考。同学们不敢再说。其实,这才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孩子啊!他最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我想,老师首先要肯定这个孩子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接下来,再次把同学们引入文本,去看看怀特森先生为什么“糊弄”学生?“糊弄”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欺骗,蒙混”,可在文中就是先生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讲“猫猬兽”,让“我”得了零分。其实“猫猬兽”是虚构的,他这样出人意料的教学风格,“糊弄”学生是为了让学生不要迷信权威(包括老师),要敢于怀疑,敢于独立思考。这名学生说他不喜欢先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理解文中“糊弄”的真正含义。如果老师能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有相对的自由空间,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的潜能,牵一“糊弄”而动全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会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创造思维火花。正像诺贝尔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的那样:“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且发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21.
作者简介:蒲飞,贵州省正安县小雅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个性培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主要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进行阐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简单的课本知识讲解也无法适应学生对学习的更高要求,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能力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其中自主阅读、自主观察以及自主学习等都是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一切创新的可能都来自于教师的引导方式,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新鲜有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积极学习,创新思维。
一、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态度和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态度是提高思维品质的前提,所以必须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排除不利于积极思维的一些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考虑问题思路过于单一,促进思维活跃,教师要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李时珍》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弄清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行医和编写药物书这两个方面内容时,问:课文是用哪句话把这两方面内容连接起来的?当学生回答“课文是用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这句话来连接时,教师可点拨一下:“这句话,还可以有其他的说法吗?”学生思考后就会说:“李时珍既行医,又研究药物。”“李时珍除了行医,还研究药物。”“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还研究药物。”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从中感受到汉语的句式是富有变化的,进而得出一个句子的意思可以用许多句式表现,这既对学生进行了句子多变性的训练,也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二、自由式讨论培养学生思维兴趣
小学生的依赖性较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首先,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征,设置自由式教学活动,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思想就永远得不到進一步发展。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创新式教学。例如,在《乌鸦喝水》一文教学中,先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如果不用小石头增加水的高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位先生吗?为什么?当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自己喜欢怀特森先生,只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喜欢,因为他在课堂上太爱“糊弄”学生。师评价:你不喜欢怀特森先生,说明你不喜欢独立思考。同学们不敢再说。其实,这才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孩子啊!他最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我想,老师首先要肯定这个孩子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接下来,再次把同学们引入文本,去看看怀特森先生为什么“糊弄”学生?“糊弄”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欺骗,蒙混”,可在文中就是先生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讲“猫猬兽”,让“我”得了零分。其实“猫猬兽”是虚构的,他这样出人意料的教学风格,“糊弄”学生是为了让学生不要迷信权威(包括老师),要敢于怀疑,敢于独立思考。这名学生说他不喜欢先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理解文中“糊弄”的真正含义。如果老师能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有相对的自由空间,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的潜能,牵一“糊弄”而动全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会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创造思维火花。正像诺贝尔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的那样:“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且发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21.
作者简介:蒲飞,贵州省正安县小雅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