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2年原电子工业部命名三大软件基地开始,我国的软件园建设迄今已走过整整20多年的历史,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形式之一。
20年间,我国各地软件园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快速提升自主科技创新的良好产业生态系统,为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率先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全国集聚科技型企业的各层级专业园区超过200家;从产值上来看,已经从2000年的592亿元发展到了2012年的2.5万亿元;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区域分布相对均衡。以35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为例,目前华东区的地域集中度相对较高,共有9家,占总数的26.5%;西部区有7家,占总数的20.6%;华北区软件有6家,占总数的17.1%;东北和华南区,各有5家,分别占总数的14.7%;华中区有3家,占总数的8.8%。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我国软件园区建立的目的以及使命是为了培养越来越多优质的软件企业。虽然我国软件园区在“18号文”(国发[2000]18号《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的助推下走过了黄金十年,但我国软件园区至今为止并没有完成当初的“使命”。对此,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胡昆山表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园区数量与国外相比偏少,真正想完成软件园区建设使命,各软件园区还有待加强核心竞争力。他指出,目前软件园区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软件园数量增长过快。不利于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目前国内大大小小软件园大约200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注重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动软件产业与企业跨越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软件园跟风建设,过多过滥,缺乏政府宏观调控为软件园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分散。推广利用率较低。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以通讯网络、软件研究与开发环境、软件测试环境基础设施和共享资源库等建设为重点,以推动中国软件业的产业化发展。根据对国家软件产业、出口基地调查,各基地按照国家对于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要求,已分别建设了技术支撑体系并服务于基地内和地方企业。
第三,产业领域公共服务资源缺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技术应用分布广、产业关联度高,是工业、农业、商业和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市场竞争层次偏低。目前各园区的软件企业在组织规模上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业界龙头企业很少。大多数的企业经营业务围绕通用软件开展,专业化、个性化、行业化不强,尤其是缺乏与当今的主流行业、热门行业同步,特色鲜明、整体竞争力强的系统产品。
第五,高端人才资源的严重短缺。高端人才缺乏是影响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紧缺的情况仍将是阻碍新区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作为我国软件产业的重要阵地,软件园区在建设和发展中,已经摆脱了最初单纯的土地提供者的角色,其产业定位和服务功能都在逐步转变。海比研究认为,未来软件园的发展步伐将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从做自然物理环境向营造社会文化氛围升级演化。目前,软件园区已经不仅仅是向企业提供土地资源和物理环境的“房东”,更开始注重园区精神文化的塑造。未来的软件园区,将会经过润物细无声的积累与沉淀,逐步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夯筑园区自身品牌和核心凝聚力,营造适宜于软件企业创新、发展的小环境气候,建设具有自身文化的特色园区。这其中,厦门和青岛两地表现尤为突出。
从服务企业到培育产业升级演化。在不断完善专业化的园区与产业服务同时,未来的软件园区也将会逐步朝向产业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植,以及中小企业培育。这一角色定位的转变,不仅将增强园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将对园区的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空间聚集到产业聚变升级演化。量变实现质变。目前沟内大部分软件园区作为产业密集度高、企业活跃度强的软件产业主要阵地,已经实现了空间层面的聚集。在未来,如何实现园区内外企业的横向联动与动态协调,实现产业聚变将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未来,已经发展壮大的软件园区,将越来越多地承担和体现新时代城市功能的开发任务与色彩,进而从“园区自我建设和运营模式”向“园区-城市综合建设与集成运营管理模式”升级演化。软件园区将成为当地城市发展的引擎,在通过产业聚集的连锁效应,地缘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20年间,我国各地软件园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快速提升自主科技创新的良好产业生态系统,为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率先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全国集聚科技型企业的各层级专业园区超过200家;从产值上来看,已经从2000年的592亿元发展到了2012年的2.5万亿元;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区域分布相对均衡。以35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为例,目前华东区的地域集中度相对较高,共有9家,占总数的26.5%;西部区有7家,占总数的20.6%;华北区软件有6家,占总数的17.1%;东北和华南区,各有5家,分别占总数的14.7%;华中区有3家,占总数的8.8%。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我国软件园区建立的目的以及使命是为了培养越来越多优质的软件企业。虽然我国软件园区在“18号文”(国发[2000]18号《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的助推下走过了黄金十年,但我国软件园区至今为止并没有完成当初的“使命”。对此,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胡昆山表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园区数量与国外相比偏少,真正想完成软件园区建设使命,各软件园区还有待加强核心竞争力。他指出,目前软件园区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软件园数量增长过快。不利于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目前国内大大小小软件园大约200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注重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动软件产业与企业跨越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软件园跟风建设,过多过滥,缺乏政府宏观调控为软件园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分散。推广利用率较低。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以通讯网络、软件研究与开发环境、软件测试环境基础设施和共享资源库等建设为重点,以推动中国软件业的产业化发展。根据对国家软件产业、出口基地调查,各基地按照国家对于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要求,已分别建设了技术支撑体系并服务于基地内和地方企业。
第三,产业领域公共服务资源缺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技术应用分布广、产业关联度高,是工业、农业、商业和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市场竞争层次偏低。目前各园区的软件企业在组织规模上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业界龙头企业很少。大多数的企业经营业务围绕通用软件开展,专业化、个性化、行业化不强,尤其是缺乏与当今的主流行业、热门行业同步,特色鲜明、整体竞争力强的系统产品。
第五,高端人才资源的严重短缺。高端人才缺乏是影响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紧缺的情况仍将是阻碍新区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作为我国软件产业的重要阵地,软件园区在建设和发展中,已经摆脱了最初单纯的土地提供者的角色,其产业定位和服务功能都在逐步转变。海比研究认为,未来软件园的发展步伐将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从做自然物理环境向营造社会文化氛围升级演化。目前,软件园区已经不仅仅是向企业提供土地资源和物理环境的“房东”,更开始注重园区精神文化的塑造。未来的软件园区,将会经过润物细无声的积累与沉淀,逐步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夯筑园区自身品牌和核心凝聚力,营造适宜于软件企业创新、发展的小环境气候,建设具有自身文化的特色园区。这其中,厦门和青岛两地表现尤为突出。
从服务企业到培育产业升级演化。在不断完善专业化的园区与产业服务同时,未来的软件园区也将会逐步朝向产业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植,以及中小企业培育。这一角色定位的转变,不仅将增强园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将对园区的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空间聚集到产业聚变升级演化。量变实现质变。目前沟内大部分软件园区作为产业密集度高、企业活跃度强的软件产业主要阵地,已经实现了空间层面的聚集。在未来,如何实现园区内外企业的横向联动与动态协调,实现产业聚变将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未来,已经发展壮大的软件园区,将越来越多地承担和体现新时代城市功能的开发任务与色彩,进而从“园区自我建设和运营模式”向“园区-城市综合建设与集成运营管理模式”升级演化。软件园区将成为当地城市发展的引擎,在通过产业聚集的连锁效应,地缘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