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泽明,1910年出生于日本一个武士家庭,日本电影大师,他的电影影响了东西方几代电影人,被斯皮尔伯格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1978年,当他写自传前言时,已六十八岁,从出生开始,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只自觉丑陋的蛤蟆,历经日本社会风云变革和自身的坎坷命运,在心镜前观照自己的人生。
童年:平淡抒情
黑泽明的最早记忆是,他光着身子坐在洗脸盆里,接着他把盆摇翻了摔倒在地上,仰头看到棚顶上吊着一个很亮很亮的东西。这时他只有一岁。除了这些,他还有其他几个模糊的记忆,就像焦点模糊的影片片断,他看到一群穿着白衣服的人在铁丝网内打球;他趴在奶妈背后,看见远处的火灾;奶妈老是背着他去一个黑黑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是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长大之后一直困惑着他,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这是奶妈背着他去上厕所。“这奶妈简直太不懂礼貌了!”黑泽明抱怨说。
这可能是黑泽明写到的唯一的趣事。他的叙述非常平静,但看得出来,他认为从童年和少年开始,他的人生就充满了恐惧、不幸、悲伤和愤懑。
在上幼儿园前,他只记得一个场景:电气火车即将通过,他站在铁轨的这边,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站在那边。他家的白狗在铁轨之间来回跑,当它正朝他跑來时,电气火车突然开来……白狗被活生生地切成两段。他受不了这样强大的视觉刺激,晕过去了。
他小时候智力发展滞后,成为老师呵斥和同学取笑的对象,他认为学校是“地狱”。
他从小爱哭,被人称为“酥糖”。因为当时有首歌:我家那个“酥糖”啊,叫人太为难;他从早到晚,两眼泪不干。
他的从小一起玩大的小姐姐在他小学四年级时得病去世,他感觉像有一阵旋风,突然把她刮走了,但是他在她的葬礼上突然哈哈大笑。
他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地震,如果不是凑巧,很有可能被压死在书店的废墟中。
他被哥哥带着去看地震后的市区,哥哥强迫他看地震后形态各异的尸体。
他身体瘦弱,从小参加刻苦的剑道训练,同时还要练习游泳、书法、绘画。
但幸好,他也遇到了对他赏识有加的立川老师,碰到了好朋友植草,两人自诩为“紫式部”和“青少纳言”,哥哥其实也一直在保护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父亲虽然家教严格,但他经常带着他们全家去看电影!虽然那时电影不叫电影,叫“活动写真”。
在黑泽明的笔下,他的少儿期浓缩成几个场景和画面。他描述的语气克制、平淡、抒情,像所有老人想起童年的样子。
青春:歪打正着
黑泽明在青少年时期桀骜不驯,跟学校老师作对。跟军训长官抗衡,并且逞强斗勇,跟美猴王一样探“水帘洞”,跳大漩涡。但他安然地中学毕业了,他当时的理想是想当一个画家,那年他十八岁,也就是1928年。日本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社会影响到他的生活,再加上家庭经济情况的约束,黑泽明无法静心绘画,他迷路了。他继续绘画,同时贪婪地学习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但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
1930年,黑泽明二十岁,他通过父亲的关系,免于兵役。
1929年到1932年,他参加了无产者美术同盟反抗政府,生活变得危险而潦倒。他被宪兵追捕,病倒在一个无人知晓的阁楼里,幸好有好心的房东照顾他。病好之后,他丧失了非法政治活动的兴趣,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的电影广告中看见了哥哥的名字,于是他回到哥哥那里。
黑泽明的哥哥在电影院当电影解说员,他带领黑泽明入电影的门。一个演员告诉黑泽明,他的哥哥是“底片”,他是“正片”,黑泽明深以为然,他认为正是有哥哥这样的底片,有了他的栽培。才有了他这样的正片。
但是在黑泽明二十三岁时,他哥哥自杀。他变成了家里年轻一辈的惟一男人,他在给杂志画无聊的画以挑起生活的担子,三年下来,他对绘画没了兴趣。
这时,他看到一则广告,电影厂在招副导演,他寄了封简历过去了。他被录取了,他碰到了很栽培他的山本导演,他开始写剧本,当副导演,一直到他拍了处女作《姿三四郎》,开始崭露头角。
他拐对了弯。
电影:全部财富
黑泽明说,除了电影,他的人生就是零。黑泽明的电影以《罗生门》开门,自传以《罗生门》关门。
他早期的电影和所写的剧本,受到当时日本电影检察官的官僚管制,他简直“气破肚皮”。只要犯到他的电影,他就变得情绪激动的“武士”。他大骂日本检察官,甚至想拿椅子砸他们。
战后,美国接管日本,推行自由民主政策,拍电影不再受到限制,黑泽明很振奋,但是马上,他的电影又遭到了美国官员的荒谬管制,他很气恼,乃至第一次感到了日本作为战败国受人管理的屈辱。
黑泽明白认为性格狂躁固执,他在拍摄现场强横专制,在日本确实有“电影天皇”之称,但到后来,这个称呼完全变成了褒义词。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罗生门》题目取自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内容改编自另外一部小说《竹丛中》,开头的一场戏,镜头出色地表现了森林的光影变化,被誉为“摄影机初进森林”。
这个“森林”,黑泽明在自传《蛤蟆的油》中写到,它象征的是人心。一件凶杀案,四名当事人说出了完全不同的版本。这是因为“人很难如实地谈自己”,“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人的本性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
《蛤蟆的油》像一本看似随意实际丝丝入扣的剧本,从千里埋线的伏笔和饱含寓意的小标题可以看出来,他在用自己的一生写一本剧本。当写到《罗生门》,黑泽明怀疑它是不是也是一本“罗生门”剧本,觉得不能穿过这个门再前行了。他希望他的电影作品可能在真实地说些什么,因为人只能托他人之口,才可能老实地说点真相。
“罗生门”变成他生命里一个很有意思的象征,至少他在自传中是这么安排的。门前的事情他自己写了一些,门后的事情,大概都变成了他的电影。
1978年,当他写自传前言时,已六十八岁,从出生开始,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只自觉丑陋的蛤蟆,历经日本社会风云变革和自身的坎坷命运,在心镜前观照自己的人生。
童年:平淡抒情
黑泽明的最早记忆是,他光着身子坐在洗脸盆里,接着他把盆摇翻了摔倒在地上,仰头看到棚顶上吊着一个很亮很亮的东西。这时他只有一岁。除了这些,他还有其他几个模糊的记忆,就像焦点模糊的影片片断,他看到一群穿着白衣服的人在铁丝网内打球;他趴在奶妈背后,看见远处的火灾;奶妈老是背着他去一个黑黑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是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长大之后一直困惑着他,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这是奶妈背着他去上厕所。“这奶妈简直太不懂礼貌了!”黑泽明抱怨说。
这可能是黑泽明写到的唯一的趣事。他的叙述非常平静,但看得出来,他认为从童年和少年开始,他的人生就充满了恐惧、不幸、悲伤和愤懑。
在上幼儿园前,他只记得一个场景:电气火车即将通过,他站在铁轨的这边,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站在那边。他家的白狗在铁轨之间来回跑,当它正朝他跑來时,电气火车突然开来……白狗被活生生地切成两段。他受不了这样强大的视觉刺激,晕过去了。
他小时候智力发展滞后,成为老师呵斥和同学取笑的对象,他认为学校是“地狱”。
他从小爱哭,被人称为“酥糖”。因为当时有首歌:我家那个“酥糖”啊,叫人太为难;他从早到晚,两眼泪不干。
他的从小一起玩大的小姐姐在他小学四年级时得病去世,他感觉像有一阵旋风,突然把她刮走了,但是他在她的葬礼上突然哈哈大笑。
他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地震,如果不是凑巧,很有可能被压死在书店的废墟中。
他被哥哥带着去看地震后的市区,哥哥强迫他看地震后形态各异的尸体。
他身体瘦弱,从小参加刻苦的剑道训练,同时还要练习游泳、书法、绘画。
但幸好,他也遇到了对他赏识有加的立川老师,碰到了好朋友植草,两人自诩为“紫式部”和“青少纳言”,哥哥其实也一直在保护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父亲虽然家教严格,但他经常带着他们全家去看电影!虽然那时电影不叫电影,叫“活动写真”。
在黑泽明的笔下,他的少儿期浓缩成几个场景和画面。他描述的语气克制、平淡、抒情,像所有老人想起童年的样子。
青春:歪打正着
黑泽明在青少年时期桀骜不驯,跟学校老师作对。跟军训长官抗衡,并且逞强斗勇,跟美猴王一样探“水帘洞”,跳大漩涡。但他安然地中学毕业了,他当时的理想是想当一个画家,那年他十八岁,也就是1928年。日本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社会影响到他的生活,再加上家庭经济情况的约束,黑泽明无法静心绘画,他迷路了。他继续绘画,同时贪婪地学习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但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
1930年,黑泽明二十岁,他通过父亲的关系,免于兵役。
1929年到1932年,他参加了无产者美术同盟反抗政府,生活变得危险而潦倒。他被宪兵追捕,病倒在一个无人知晓的阁楼里,幸好有好心的房东照顾他。病好之后,他丧失了非法政治活动的兴趣,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的电影广告中看见了哥哥的名字,于是他回到哥哥那里。
黑泽明的哥哥在电影院当电影解说员,他带领黑泽明入电影的门。一个演员告诉黑泽明,他的哥哥是“底片”,他是“正片”,黑泽明深以为然,他认为正是有哥哥这样的底片,有了他的栽培。才有了他这样的正片。
但是在黑泽明二十三岁时,他哥哥自杀。他变成了家里年轻一辈的惟一男人,他在给杂志画无聊的画以挑起生活的担子,三年下来,他对绘画没了兴趣。
这时,他看到一则广告,电影厂在招副导演,他寄了封简历过去了。他被录取了,他碰到了很栽培他的山本导演,他开始写剧本,当副导演,一直到他拍了处女作《姿三四郎》,开始崭露头角。
他拐对了弯。
电影:全部财富
黑泽明说,除了电影,他的人生就是零。黑泽明的电影以《罗生门》开门,自传以《罗生门》关门。
他早期的电影和所写的剧本,受到当时日本电影检察官的官僚管制,他简直“气破肚皮”。只要犯到他的电影,他就变得情绪激动的“武士”。他大骂日本检察官,甚至想拿椅子砸他们。
战后,美国接管日本,推行自由民主政策,拍电影不再受到限制,黑泽明很振奋,但是马上,他的电影又遭到了美国官员的荒谬管制,他很气恼,乃至第一次感到了日本作为战败国受人管理的屈辱。
黑泽明白认为性格狂躁固执,他在拍摄现场强横专制,在日本确实有“电影天皇”之称,但到后来,这个称呼完全变成了褒义词。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罗生门》题目取自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内容改编自另外一部小说《竹丛中》,开头的一场戏,镜头出色地表现了森林的光影变化,被誉为“摄影机初进森林”。
这个“森林”,黑泽明在自传《蛤蟆的油》中写到,它象征的是人心。一件凶杀案,四名当事人说出了完全不同的版本。这是因为“人很难如实地谈自己”,“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人的本性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
《蛤蟆的油》像一本看似随意实际丝丝入扣的剧本,从千里埋线的伏笔和饱含寓意的小标题可以看出来,他在用自己的一生写一本剧本。当写到《罗生门》,黑泽明怀疑它是不是也是一本“罗生门”剧本,觉得不能穿过这个门再前行了。他希望他的电影作品可能在真实地说些什么,因为人只能托他人之口,才可能老实地说点真相。
“罗生门”变成他生命里一个很有意思的象征,至少他在自传中是这么安排的。门前的事情他自己写了一些,门后的事情,大概都变成了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