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但和非贫困大学生一样承担着学习压力外,而且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们一直十分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并不表明贫困与存在某种心理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关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方面,人们对此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即贫困大学生必然有着更多的心理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是这样。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拟从心理弹性为出发点,考察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一、心理弹性的相关概念
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研究显示,儿时曾经历严重的压力和逆境,长大后并未出现明显心理社会功能问题者的比例相当可观1。心理弹性领域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及发现影响心理弹性的危险因子和保护性因素,二是如何评估个体心理弹性状况。第二个阶段,研究者开始以整体系统的视角观察研究心理弹性及其过程。第三个阶段,研究者开始以实践干预来检验心理弹性的理论成果。现阶段,心理弹性已逐渐扩展到心理咨询、学校培训、特殊教育、社区建设等各个领域[1]。
二、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概念
贫困大学生这里是指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如何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教育干预,防止因经济贫困造成心理贫困,促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弹性(resilience)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1)研究目的。运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差异;考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地上的差异问题,进一步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特点。(2)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四川某高校的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大学生,其中,贫困生被试是已评定上该校的贫困生群体库中随机抽取的,总计发放问卷370份,回收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6.7%,剔除项目漏答、个人信息缺乏的问卷1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为97.3%。(3)研究工具。宋娟等人翻译的由 Friborg 等人编制的成人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包括33个题目,涉及对自我的感知和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六个维度。此量表是7点量表,1-7计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在0.67-0.90之间。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在0.69-0.84之间,符合测量学要求。(4)统计工具。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5)结果与分析。以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如:是否贫困生、性别、家庭来源地等方面的差异性。①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差异。以是否贫困生为自变量,对心理弹性做独立样本T检验。整体上,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有显著的差异(P<.01)。贫困大学生在各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在各因素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自我效能-对自我的感知、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家庭凝聚力上差异不显著。即贫困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其日常生活,社交能力较强,社会资源较为丰富[2]。②性别差异。以所有被试大学生的性别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心理弹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生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自我效能-对自我的感知、组织风格、在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资源上各因素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③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以大学生年级为自变量,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总体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年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大一到大二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大二到大三又出现上升,而大三到大四上升趋势不明顯。在各因素上,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5),社会资源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1),在家庭凝聚力因素上,不存在差异。由于年级变量总共有4个水平,大于2个水平,因此,需要进行事后多重检验。在弹性总分上,大三与大一、大二年级,大四与大一、大二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大三与大四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在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因素、组织风格、社交能力、社会资源上,大三与大一、大二差异显著,且在得分上,大三高于大一和大二[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整体发展上明显是一个高峰期。
四、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可给出以下建议。①实行导师制。由导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涯发展、生活上的困难,为将来进入社会面 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分类—辅导”,将存在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分类进行辅导教育,保证他们都能进行正常的生活或者学习。针对心理正常的贫困生适时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心理免疫力;针对有异常的贫困生,提供专业干预,帮助其尽早恢复。③开展韧性干预训练,强化挫折承受力。目前,关于大学生的韧性干预训练多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如情绪管理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接纳、问题解决等等。(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简介:屈寒梅,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7 年“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LJKJY1734C)”。
参考文献
[1]Xiaonan Yu,Jianxin Zhang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i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7,35(1):19-30.
[2]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韧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31(4):995-998.
[3]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M].江西,2012.15-19.
注释
1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1447.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一、心理弹性的相关概念
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研究显示,儿时曾经历严重的压力和逆境,长大后并未出现明显心理社会功能问题者的比例相当可观1。心理弹性领域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及发现影响心理弹性的危险因子和保护性因素,二是如何评估个体心理弹性状况。第二个阶段,研究者开始以整体系统的视角观察研究心理弹性及其过程。第三个阶段,研究者开始以实践干预来检验心理弹性的理论成果。现阶段,心理弹性已逐渐扩展到心理咨询、学校培训、特殊教育、社区建设等各个领域[1]。
二、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概念
贫困大学生这里是指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如何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教育干预,防止因经济贫困造成心理贫困,促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弹性(resilience)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1)研究目的。运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差异;考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地上的差异问题,进一步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特点。(2)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四川某高校的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大学生,其中,贫困生被试是已评定上该校的贫困生群体库中随机抽取的,总计发放问卷370份,回收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6.7%,剔除项目漏答、个人信息缺乏的问卷1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为97.3%。(3)研究工具。宋娟等人翻译的由 Friborg 等人编制的成人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包括33个题目,涉及对自我的感知和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六个维度。此量表是7点量表,1-7计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在0.67-0.90之间。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在0.69-0.84之间,符合测量学要求。(4)统计工具。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5)结果与分析。以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如:是否贫困生、性别、家庭来源地等方面的差异性。①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差异。以是否贫困生为自变量,对心理弹性做独立样本T检验。整体上,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有显著的差异(P<.01)。贫困大学生在各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在各因素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自我效能-对自我的感知、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家庭凝聚力上差异不显著。即贫困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其日常生活,社交能力较强,社会资源较为丰富[2]。②性别差异。以所有被试大学生的性别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心理弹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生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自我效能-对自我的感知、组织风格、在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资源上各因素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③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以大学生年级为自变量,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总体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年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大一到大二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大二到大三又出现上升,而大三到大四上升趋势不明顯。在各因素上,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5),社会资源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1),在家庭凝聚力因素上,不存在差异。由于年级变量总共有4个水平,大于2个水平,因此,需要进行事后多重检验。在弹性总分上,大三与大一、大二年级,大四与大一、大二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大三与大四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在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因素、组织风格、社交能力、社会资源上,大三与大一、大二差异显著,且在得分上,大三高于大一和大二[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整体发展上明显是一个高峰期。
四、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可给出以下建议。①实行导师制。由导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涯发展、生活上的困难,为将来进入社会面 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分类—辅导”,将存在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分类进行辅导教育,保证他们都能进行正常的生活或者学习。针对心理正常的贫困生适时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心理免疫力;针对有异常的贫困生,提供专业干预,帮助其尽早恢复。③开展韧性干预训练,强化挫折承受力。目前,关于大学生的韧性干预训练多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如情绪管理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接纳、问题解决等等。(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简介:屈寒梅,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7 年“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LJKJY1734C)”。
参考文献
[1]Xiaonan Yu,Jianxin Zhang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i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7,35(1):19-30.
[2]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韧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31(4):995-998.
[3]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M].江西,2012.15-19.
注释
1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