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学阶段是学生确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时期。 因此,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弱与他们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一、新时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成因
2019年公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重点、基本内容、氛围营造、基地建设和实践载体等进行了总体安排,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指针。在纲要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现在的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很多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效果。
(一)内容脱离时代,缺乏共鸣。现行的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和内容,时代特色突出不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道德榜样、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介绍很少,全球化意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国家安全和国情教育等方面内容也较少。介绍历史名人、领袖人物、革命先烈的篇幅虽然不少,但中学生由于其生活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年龄特点,对值得敬仰的人物及其行为,只停留在表层的了解,不能完全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难以形成爱国主义的积极情感。
(二)参与面不广,阵地凝固。首先是没有充分发挥好学校、家长、职能部门和社会的协同配合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仍更多地依赖于学校和教师。其次,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集中于政治、历史学科,其它学科的参与度较低。第三,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开拓是有限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也应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
(三)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现在的教育面临着信息大爆炸、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而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接受能力强,对既远离自身身心特征和知识水平,又远离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兴趣乏乏。在一些学校,为了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升学质量的提升,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不过是开几次励志班会、办几张宣传海报、挂几幅宣传标语而已,学校草草了事,学生敷衍了事,很难让学生将口头和字面上的爱国二字升华成爱国之心并付诸报国之行。
(四)社会评价失衡,重智轻德。当前,素质教育虽已推行三十余年,但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仍没有得到科学合理有效地调整,全社会对中学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升学率和升学人数,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依然是高中考成绩,致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上叫得响亮,点上做得敷衍。爱国主义教育时间的缺乏和活动保障的低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功能严重失衡。
二、新时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因此,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引导中学生传承弘扬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教育内容。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解读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还要结合时代的要求、中学生的人生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引导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限于国家层面的情感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还需要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同时,编印乡土教材,增加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
(二)拓宽教育形式。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手段和形式不断创新,要将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 将学校灌输与环境熏陶、自身感悟相结合, 通过举办研学旅行、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红歌比赛、主题班会和团队会等多种形式,使中学生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 在做好校本教材、展板橱窗、折页画册、课堂宣教等传统方式进行爱国宣教外,科学合理利用互联网, 用好用活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在润物无声中讲好中国故事。
(三)完善教育结构。第一,构建好“四位一体”教育体系, 谋求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无缝衔接,确保校内外教育无死角全覆盖。第二,完善好青少年不同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结构, 同時,开发利用好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爱国主义教育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第三,做好学科渗透,使所有学科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第四,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群体参与面,延伸社会教育半径,弥补社会教育缺位,补齐家庭教育短板,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不是一句口号,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是空喊口号,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只有不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形式和活动载体的有效创新,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预期目的。
一、新时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成因
2019年公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重点、基本内容、氛围营造、基地建设和实践载体等进行了总体安排,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指针。在纲要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现在的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很多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效果。
(一)内容脱离时代,缺乏共鸣。现行的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和内容,时代特色突出不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道德榜样、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介绍很少,全球化意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国家安全和国情教育等方面内容也较少。介绍历史名人、领袖人物、革命先烈的篇幅虽然不少,但中学生由于其生活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年龄特点,对值得敬仰的人物及其行为,只停留在表层的了解,不能完全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难以形成爱国主义的积极情感。
(二)参与面不广,阵地凝固。首先是没有充分发挥好学校、家长、职能部门和社会的协同配合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仍更多地依赖于学校和教师。其次,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集中于政治、历史学科,其它学科的参与度较低。第三,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开拓是有限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也应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
(三)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现在的教育面临着信息大爆炸、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而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接受能力强,对既远离自身身心特征和知识水平,又远离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兴趣乏乏。在一些学校,为了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升学质量的提升,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不过是开几次励志班会、办几张宣传海报、挂几幅宣传标语而已,学校草草了事,学生敷衍了事,很难让学生将口头和字面上的爱国二字升华成爱国之心并付诸报国之行。
(四)社会评价失衡,重智轻德。当前,素质教育虽已推行三十余年,但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仍没有得到科学合理有效地调整,全社会对中学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升学率和升学人数,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依然是高中考成绩,致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上叫得响亮,点上做得敷衍。爱国主义教育时间的缺乏和活动保障的低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功能严重失衡。
二、新时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因此,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引导中学生传承弘扬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教育内容。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解读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还要结合时代的要求、中学生的人生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引导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限于国家层面的情感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还需要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同时,编印乡土教材,增加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
(二)拓宽教育形式。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手段和形式不断创新,要将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 将学校灌输与环境熏陶、自身感悟相结合, 通过举办研学旅行、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红歌比赛、主题班会和团队会等多种形式,使中学生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 在做好校本教材、展板橱窗、折页画册、课堂宣教等传统方式进行爱国宣教外,科学合理利用互联网, 用好用活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在润物无声中讲好中国故事。
(三)完善教育结构。第一,构建好“四位一体”教育体系, 谋求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无缝衔接,确保校内外教育无死角全覆盖。第二,完善好青少年不同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结构, 同時,开发利用好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爱国主义教育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第三,做好学科渗透,使所有学科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第四,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群体参与面,延伸社会教育半径,弥补社会教育缺位,补齐家庭教育短板,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不是一句口号,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是空喊口号,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只有不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形式和活动载体的有效创新,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