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以及水资源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水资源评价的社会效益,以为连山区水资源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资源评价;意义;内容;方法;效益;辽宁连山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8-0223-02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开发建设性项目逐年递增,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评价工作势在必行。其对推动水利管理现代化,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
1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和谐社会,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区域中长期规划,工农业布局,生活生产需要,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都需要对区域水资源从量和质上提供保障。
1.2自然和社会条件变化的要求
连山区第1次水资源评价于1980年开始进行,使用的是1956—1979年的资料。近20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经济结构的变化,连山区的水资源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满足全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在战略规划与日常管理上对现状评价成果的需要,应该开展新的水资源评价工作。
1.3水资源现状的要求
2003年连山区水资源总量为5 635 万m3,人均不足100 m3,是全国的1/24,辽宁省的1/9,按联合国规定人均300 m3以下属极度缺水地区。因此,搞好水资源评价,对于优化用水方案、提高用水效率、防止和治理水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有限水资源、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
1.4实际工作的需要
生产管理实践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的数据,以指导、管理、平衡水资源。分析人类活动对下垫面及生态条件的影响,查清区域内的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查清区域内的供、用、耗水情况,掌握区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开采现状及典型行业的用水指标,按照经济运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测所需水量,以便采取相应的水利工程措施,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水资源评价的具体内容
2.1前期工作
2.1.1划分调查单元。地表水调查单元要细划到乡镇,要在辽宁省水资源2次评价划分的流域水资源4级区基础上(即:小凌河、小凌河—六股河)向下划分为6个子区(即:女儿河、连山河、五里河、莲花河、孤竹营子河及其他诸河),18个行政乡镇和1个城区。将流域子区与行政乡镇和城区交叉,共形成21个水资源分区。
地下水调查将连山区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2大评价类型区。全区平原区计算面积为326.8 km2,其中塔山—高桥地下水矿化度M>2 g/L(微咸水及咸水区)的海侵区约25 km2未单独划出;根据地域分布,将平原区与行政分区乡镇嵌套,平原区划分为14年计算单元。扣除平原区面积,全区山丘计算成本面积为1 324.6 km2,将山丘区与行政分区乡镇嵌套,山丘区划分为19个计算单元。全区共计划分为33个地下水汇总分区。
2.1.2调查与收集资料。主要调查包括1980—2000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资料,包括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用水情况;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资料;水文地质资料;自然地理情况;水文、气象资料等;区域1∶50 000、1∶100 000地图;全区所有乡镇和河流划界;区域内地下水试验资料及地下水水质化验资料;近几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经济指标和连山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2.1.3统计分析资料。将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蓄引排工程水量、地下水开采量、泉水量及海水入侵等调查资料按各单元进行统计分析,检查历年资料是否一致,相关资料是否衔接;采用的定额、系数、选用的代表站点、计算方法、数据等是否合理。
2.2水资源数量评价方法
对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主要从系列的代表性、水资源数量的地区分布、多年变化、年内分配、不同时段及不同频率、等值线图、统计参数、可利用量、可开采量、人均及亩均占有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对照与比较、分析与评价。对蒸发、泥沙也要进行简单的分析。
2.2.1降水量。由于区内雨量站点较多,选定某一站或几个站的加权值、内插值为单元代表站,求得流域分区及嵌套乡镇行政区的21个单元45年降水量系列,用数理统计法计算流域分区和嵌套乡镇行政区不同年段(50、60、70、80、90年代)及不同频率(20%、50%、75%、90%)的年降水量。着重从系列的多年周期性变化、各年代均值变化及累进均值过程线分析得出所选系列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统计参数、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分析确定合理性;从降水的地区分布、多年变化、年内分配、最大4个月降水量百分率及其出现月份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其规律性;从不同年代降水量比较分析其丰、平、枯时段。同时,用数理统计法对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及其月分配进行计算。
2.2.2地表水资源量。用数理统计法计算流域分区和嵌套乡镇行政区不同年段(50、60、70、80、90年代)及不同频率(20%、50%、75%、90%)的地表水资源量(即:年径流量)及量深。通过径流模数倒累进均值过程线分析选用资料的代表性[2];通过径流深等值线图阐明地表水资源量地区分布;通过不同年代径流量比较分析其丰、平、枯时段,同时与1956—1979年系列成果对照检查分析径流衰减及影响因素;由主要河流控制站径流特征得到径流的年内分配;用代表站径流过程分析径流的多年变化;从河道生态需水量及汛期难以控制利用量入手估算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按照控制站、代表站比拟法求得出、入境水量;通过流域分区不同年段径流与降水变化量比较其径流与降水变化的一致性。
2.2.3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采用补给法计算,山丘区采用排泄法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在分析、选取、计算各种系数基础上进行。主要分析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及区域分布。分析平原区水资源量及资源模数区域分布。平原区降水入渗系数公式为Y=ax2 bx c,式中:Y为降水入渗系数,x为降雨量,a、b、c为常数。山丘区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分析计算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和潜水蒸发量。分析山丘区水资源量及资源模数区域分布。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得到连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地下水资源量及资源模数区域分布、采用可开采系数法计算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采用实际开采量法计算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最终得到全区地下水可开采量[3]。
2.2.4水资源总量。其计算公式为W=R pr-Rg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为地表水资源量,P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Rg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计算分析水资源总量与区域分布;从全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年变化分析其丰、平、枯时段;计算全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通过水资源总量深、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水资源总量亩均占有量分析,对照联合国制定的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的标准,得到连山区的缺水程度[4]。
2.3水资源质量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水功能区的各河流及各水库水质现状、水质类别、主要超标项目及超标倍数、各河流的各类水质所控制河长、主要污染物、各常年监测站水质情况、初步评估其污染状况。
2.3.1地表水现状水质。依据国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除放射性指标外常用21项参数,采用单指标评价法,确定地表水水质类别、主要超标项目以及超标倍数、各河流的各类水质所控制河长,评价代表值采用年度均值、汛期和非汛期3个值。评价结果以地表水Ш类标准值作为水体是否超标的界限统计超标项目。
2.3.2地下水现状水质。依据国标《地下水质量标准》中除放射指标外通常选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24项参数,将水质划分5类,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以Ш类水标准值的上限值确定为地下水控制标准,单项指标水质最差为综合水质类别。对山丘区与平原区分别评价,同时选用亚硝酸盐、硝酸盐氮、氯化物、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共5项指标作为地下水污染分析评价参数,重点确定水质已经达到Ⅳ、Ⅴ类水的地下水区域。
2.3.3基本饮水井现状水质。对于饮水井评价在地下水评价24项指标基础上加入总大肠菌群及细菌总数,共计26项进行评价。
2.3.4水源地现状水质。地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评价采用国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现状评价采用国标《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利用单指标评价法对区内的3处水源地有毒有机物进行评价。河流水质现状评价中选用的水质项目及有毒有机物中一项指标超标即评定为不合格,并统计水源地水质的主要超标项目。
2.3.5污水现状。依据国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监测项目有:水温、pH值、色度、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悬浮物12个评价参数。
2.3.6水功能区划及水质达标分析。根据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将全区各河干、支流,中、小型水库等划分为9个功能区段。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单项式指标评价法,评价参数的选择同河流水质评价,结果以功能区水质目标作为水体是否达标的界限进行分析。
2.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统计供水基础设施概况,分析供水工程现状。以1991—200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现状开发利用情况,以1991—2000年10年平均和1980—2000年21年平均资源量为多年平均资源量。从供水量、用水量、用水消耗量分析,不同典型行业耗水率、用水量趋势分析,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程度统计分析水资源开发程度。
2.5评价结论
根据以上工作,得到连山区水资源短缺状况、水污染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供需状况以及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并按照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分析预测。
3水资源评价的社会效益
3.1宏观管理效益
通过水资源评价,查清连山区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对供需平衡及预测等进行分析评定。对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实行节约用水,加强水污染控制、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类水利规划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的出入兼管、质量结合提供依据。为水资源管理在依法治水、依法行政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提倡节约、重点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3.2环境效益
通过水资源评价查清区内环境地质问题及水体的水质状况,对制定相应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和治理海侵区、漏斗区,监督和管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达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3综合社会效益
可以有计划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5]。通过对用水和节水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调整用水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与利用,形成科学的用水体系,使区内的水资源得到更有效地保护。
4参考文献
[1] 李慧.绥中县水资源评价结论和建议[J].吉林水利,2010(5):77-80.
[2] 郑烨.开封市水资源评价与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4):41-42.
[3] 马维亮,张容,邢秀河.察右前旗水资源评价[J].现代农业,2010(2):73.
[4] 齐宝林.乌斯太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表水资源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4):63-64.
[5] 王淑梅.白山市中心区地下水资源评价[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2):74-76.
关键词 水资源评价;意义;内容;方法;效益;辽宁连山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8-0223-02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开发建设性项目逐年递增,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评价工作势在必行。其对推动水利管理现代化,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
1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和谐社会,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区域中长期规划,工农业布局,生活生产需要,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都需要对区域水资源从量和质上提供保障。
1.2自然和社会条件变化的要求
连山区第1次水资源评价于1980年开始进行,使用的是1956—1979年的资料。近20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经济结构的变化,连山区的水资源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满足全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在战略规划与日常管理上对现状评价成果的需要,应该开展新的水资源评价工作。
1.3水资源现状的要求
2003年连山区水资源总量为5 635 万m3,人均不足100 m3,是全国的1/24,辽宁省的1/9,按联合国规定人均300 m3以下属极度缺水地区。因此,搞好水资源评价,对于优化用水方案、提高用水效率、防止和治理水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有限水资源、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
1.4实际工作的需要
生产管理实践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的数据,以指导、管理、平衡水资源。分析人类活动对下垫面及生态条件的影响,查清区域内的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查清区域内的供、用、耗水情况,掌握区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开采现状及典型行业的用水指标,按照经济运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测所需水量,以便采取相应的水利工程措施,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水资源评价的具体内容
2.1前期工作
2.1.1划分调查单元。地表水调查单元要细划到乡镇,要在辽宁省水资源2次评价划分的流域水资源4级区基础上(即:小凌河、小凌河—六股河)向下划分为6个子区(即:女儿河、连山河、五里河、莲花河、孤竹营子河及其他诸河),18个行政乡镇和1个城区。将流域子区与行政乡镇和城区交叉,共形成21个水资源分区。
地下水调查将连山区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2大评价类型区。全区平原区计算面积为326.8 km2,其中塔山—高桥地下水矿化度M>2 g/L(微咸水及咸水区)的海侵区约25 km2未单独划出;根据地域分布,将平原区与行政分区乡镇嵌套,平原区划分为14年计算单元。扣除平原区面积,全区山丘计算成本面积为1 324.6 km2,将山丘区与行政分区乡镇嵌套,山丘区划分为19个计算单元。全区共计划分为33个地下水汇总分区。
2.1.2调查与收集资料。主要调查包括1980—2000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资料,包括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用水情况;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资料;水文地质资料;自然地理情况;水文、气象资料等;区域1∶50 000、1∶100 000地图;全区所有乡镇和河流划界;区域内地下水试验资料及地下水水质化验资料;近几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经济指标和连山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2.1.3统计分析资料。将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蓄引排工程水量、地下水开采量、泉水量及海水入侵等调查资料按各单元进行统计分析,检查历年资料是否一致,相关资料是否衔接;采用的定额、系数、选用的代表站点、计算方法、数据等是否合理。
2.2水资源数量评价方法
对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主要从系列的代表性、水资源数量的地区分布、多年变化、年内分配、不同时段及不同频率、等值线图、统计参数、可利用量、可开采量、人均及亩均占有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对照与比较、分析与评价。对蒸发、泥沙也要进行简单的分析。
2.2.1降水量。由于区内雨量站点较多,选定某一站或几个站的加权值、内插值为单元代表站,求得流域分区及嵌套乡镇行政区的21个单元45年降水量系列,用数理统计法计算流域分区和嵌套乡镇行政区不同年段(50、60、70、80、90年代)及不同频率(20%、50%、75%、90%)的年降水量。着重从系列的多年周期性变化、各年代均值变化及累进均值过程线分析得出所选系列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统计参数、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分析确定合理性;从降水的地区分布、多年变化、年内分配、最大4个月降水量百分率及其出现月份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其规律性;从不同年代降水量比较分析其丰、平、枯时段。同时,用数理统计法对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及其月分配进行计算。
2.2.2地表水资源量。用数理统计法计算流域分区和嵌套乡镇行政区不同年段(50、60、70、80、90年代)及不同频率(20%、50%、75%、90%)的地表水资源量(即:年径流量)及量深。通过径流模数倒累进均值过程线分析选用资料的代表性[2];通过径流深等值线图阐明地表水资源量地区分布;通过不同年代径流量比较分析其丰、平、枯时段,同时与1956—1979年系列成果对照检查分析径流衰减及影响因素;由主要河流控制站径流特征得到径流的年内分配;用代表站径流过程分析径流的多年变化;从河道生态需水量及汛期难以控制利用量入手估算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按照控制站、代表站比拟法求得出、入境水量;通过流域分区不同年段径流与降水变化量比较其径流与降水变化的一致性。
2.2.3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采用补给法计算,山丘区采用排泄法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在分析、选取、计算各种系数基础上进行。主要分析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及区域分布。分析平原区水资源量及资源模数区域分布。平原区降水入渗系数公式为Y=ax2 bx c,式中:Y为降水入渗系数,x为降雨量,a、b、c为常数。山丘区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分析计算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和潜水蒸发量。分析山丘区水资源量及资源模数区域分布。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得到连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地下水资源量及资源模数区域分布、采用可开采系数法计算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采用实际开采量法计算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最终得到全区地下水可开采量[3]。
2.2.4水资源总量。其计算公式为W=R pr-Rg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为地表水资源量,P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Rg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计算分析水资源总量与区域分布;从全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年变化分析其丰、平、枯时段;计算全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通过水资源总量深、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水资源总量亩均占有量分析,对照联合国制定的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的标准,得到连山区的缺水程度[4]。
2.3水资源质量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水功能区的各河流及各水库水质现状、水质类别、主要超标项目及超标倍数、各河流的各类水质所控制河长、主要污染物、各常年监测站水质情况、初步评估其污染状况。
2.3.1地表水现状水质。依据国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除放射性指标外常用21项参数,采用单指标评价法,确定地表水水质类别、主要超标项目以及超标倍数、各河流的各类水质所控制河长,评价代表值采用年度均值、汛期和非汛期3个值。评价结果以地表水Ш类标准值作为水体是否超标的界限统计超标项目。
2.3.2地下水现状水质。依据国标《地下水质量标准》中除放射指标外通常选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24项参数,将水质划分5类,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以Ш类水标准值的上限值确定为地下水控制标准,单项指标水质最差为综合水质类别。对山丘区与平原区分别评价,同时选用亚硝酸盐、硝酸盐氮、氯化物、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共5项指标作为地下水污染分析评价参数,重点确定水质已经达到Ⅳ、Ⅴ类水的地下水区域。
2.3.3基本饮水井现状水质。对于饮水井评价在地下水评价24项指标基础上加入总大肠菌群及细菌总数,共计26项进行评价。
2.3.4水源地现状水质。地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评价采用国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现状评价采用国标《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利用单指标评价法对区内的3处水源地有毒有机物进行评价。河流水质现状评价中选用的水质项目及有毒有机物中一项指标超标即评定为不合格,并统计水源地水质的主要超标项目。
2.3.5污水现状。依据国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监测项目有:水温、pH值、色度、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悬浮物12个评价参数。
2.3.6水功能区划及水质达标分析。根据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将全区各河干、支流,中、小型水库等划分为9个功能区段。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单项式指标评价法,评价参数的选择同河流水质评价,结果以功能区水质目标作为水体是否达标的界限进行分析。
2.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统计供水基础设施概况,分析供水工程现状。以1991—200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现状开发利用情况,以1991—2000年10年平均和1980—2000年21年平均资源量为多年平均资源量。从供水量、用水量、用水消耗量分析,不同典型行业耗水率、用水量趋势分析,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程度统计分析水资源开发程度。
2.5评价结论
根据以上工作,得到连山区水资源短缺状况、水污染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供需状况以及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并按照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分析预测。
3水资源评价的社会效益
3.1宏观管理效益
通过水资源评价,查清连山区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对供需平衡及预测等进行分析评定。对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实行节约用水,加强水污染控制、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类水利规划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的出入兼管、质量结合提供依据。为水资源管理在依法治水、依法行政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提倡节约、重点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3.2环境效益
通过水资源评价查清区内环境地质问题及水体的水质状况,对制定相应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和治理海侵区、漏斗区,监督和管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达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3综合社会效益
可以有计划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5]。通过对用水和节水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调整用水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与利用,形成科学的用水体系,使区内的水资源得到更有效地保护。
4参考文献
[1] 李慧.绥中县水资源评价结论和建议[J].吉林水利,2010(5):77-80.
[2] 郑烨.开封市水资源评价与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4):41-42.
[3] 马维亮,张容,邢秀河.察右前旗水资源评价[J].现代农业,2010(2):73.
[4] 齐宝林.乌斯太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表水资源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4):63-64.
[5] 王淑梅.白山市中心区地下水资源评价[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