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1981~2010年冷水江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冷水江市作物播种期、生长期、收割期的积温、降水、日照时数等农业气象资源变化特征,研究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农业气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冷水江
中图分类号 S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7-228-02
Abstract Using meteorological data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engshuijiang during 1981.2010, the variation features of agro meteorological resources, such as crop sowing period, growth period, harvest period an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unshine hours were analyzed.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agriculture were studied,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ffective use of agro meteorologic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engshuijiang
冷水江市位于湖南中部、资江中游、雪峰山东麓,地处27°30′49″ ~27°50′38″N、111°18′57″ ~ 111°36′40″E,海拔高度162~1 072 m[1]。冷水江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季风性,又兼大陆性。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秋季凉爽。春末夏初多雨,盛夏秋初多旱;积温较多,生长期长;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变化明显[2]。年平均气温16.9 ℃,年降雨量1 446.2 mm,无霜期269 d,年光照时数1 406.8 h。温度适宜,雨量充裕,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干旱、暴雨、冰雹、大风、冰冻以及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时间短等特点。笔者在此对近30年冷水江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简明了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以期为冷水江的农业减灾防灾及气候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利用冷水江气象局观测站点1981~2010年光照、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光、温、水观测数据,进行气象要素变化分析。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
2 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2.1 热量
冷水江热量条件较为充足,丘陵地带的热量较低于资江谷地,温差不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为16.9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1月16日,持续期362 d,期间积温为6 177.0 ℃·d,这时正是冬过春始,农田土壤开始解冻,冬小麦开始返青,油菜和春夏早春作物开始复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3月26日,持续期242 d,期间积温为5 277.3 ℃·d,这是多数作物的生长季节,各类蔬菜种子开始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日期在5月22日,持续期127 d,期间积温为3 289.7 ℃·d,此时是多数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 的结束日期在11月22日,此时期作物成熟进入秋收季节,农耕作物基本结束。 冷水江年均无霜期为269 d,初霜期最早11月15日,终霜期最晚3月4日,最长无霜期304 d,最短无霜期231 d。冷水江无霜期较长,能保证一年二熟的需求。
2.2 光照
冷水江光照条件优越,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 406.8 h。其中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216.6 h,占全年的15.4%,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00.6 h,占全年的21.4%,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522.7 h,占全年的37.2%,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66.9 h,占全年的26.0%,大季作物生长季(4~9月)平均日照时数为890.0 h,占全年的63.3%,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平均日照时数为516.8 h,占全年的36.7%(图1)。从图1可以看出,作物生长季(4~9月)所占比例较大,能为作物利用光能量高。就整个大季作物生长期而言,平均每天有4~5 h;但在作物生长盛期(7~8月)每天可达6~7 h;冬半年光照相对偏少,每天仅有2~3 h,是造成冬小麦、油菜等产量不高的重要因素。从总体来看,大季作物生长季(4~9月)日照分配比例高,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要避免7~8月高温热害对农作物影响,用遮阴网或土边植树来改善小气候;冬半年日照偏少,小季作物光能利用率低,对小季作物(冬小麦、油菜)产量的形成有所影响。
2.3 水分
冷水江平均年降水量为1 446.2 mm,降水分布不均,春夏季降水多,秋冬季降水少。≥50 mm降水天数每年平均3.7 d,≥100 mm降水天数每年平均0.3 d。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受降水量的影响波动较大。
从图2可以看出,近30年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4~9月)降水量为972.6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67.3%。冬季平均年降水量为199.5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13.8%;春季平均年降水量为484.3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33.5%,基本满足春耕播种和苗期生长需求,但在春季少雨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平均年降水量为529.3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36.6%,这时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的年份,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平均年降水量为233.1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16.1%,此时作物进入成熟季节需水量不大。总体来说,夏季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秋季少于春季。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表1),全年月平均降水量与月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降水变化差异大,是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易发生干旱、洪涝等,影响农作物产量。 3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3.1 干旱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旱。
春旱是指3月1日~5月31日内出现的干旱,冷水江发生春旱较为严重年份有1982、1986、1988、1992、1996、1998、2004、2008年,春旱能使农田底墒差,给春播带来困难,影响种子萌发,苗情差;夏旱又称伏旱,是指7~8月出现的时段,此时正值农作物从拔节至开花时期出现的干旱,受伏旱影响的年份有1981、1989、1990、1992、1995、2003、2009年,伏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秋旱是指作物籽粒灌浆阶段无雨或少雨形成的干旱,出现时段为9~11月,受秋旱影响的年份有1992、2007年,秋旱影响农作物不能正常灌浆,降低产量。
3.2 暴雨和洪涝 1981~2010年冷水江平均每年出现的暴雨3~4次,最多的年份8次,有的年份没出现。连续性暴雨或大暴雨便可发生洪涝灾害,如1981、1988、1990、1994、2002、2005、2006、2008年,大暴雨对农业生产危害重且易发生洪涝,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3.3 冰雹 1981~2010年冷水江共发生冰雹20次,冰雹多出现在春季,是一种强对流性局地灾害性天气。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雷雨大风,能给局地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
3.4 冻害
冷水江发生冻害的频率较高,主要有雪灾、霜冻、冰冻,影响油菜根系生长,危害蔬菜、果树。发生严重的年份有1983、1984、1988、1992、1995、1999、2002、2007、2008年,其中2008年1月持续了20 d以上冰冻雨雪天气。
3.5 寒露风
一般出现在寒露节前后的低温阴雨天气,每年9月连续3 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20 ℃,这时段正值秋收作物成熟期,迫使水稻不能进一步发育而成为空壳。1981~2010年冷水江寒露风影响严重的年份有1982、1994、1997、1999、2010年,尤其1997年9月14~29日连续16 d的低温阴雨,使得水稻严重减产。
4 小结
冷水江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农业气候资源较为富足,大季作物生长(4~9月)光照偏高,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光照偏少,对小季作物(冬小麦、油菜)产量有些影响。春夏季降水多,秋冬季降水少,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易发生干旱、洪涝等灾害影响产量,出现各类干旱14次,出现冰雹20次,发生冻害有9年,发生暴雨的年份比较多,≥50 mm降水天数每年平均3.7 d,≥100 mm降水天数每年平均0.3 d。但由于山地、丘陵多,平原少,气候水平与垂直差异均明显。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努力将冷水江市打造成为一个经济效益极高、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富裕地区。
参考文献
[1]蔡怡光,潘久光,潘化民,等.冷水江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41-45.
[2] 曾庆华,黎祖贤,向德龙,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4.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冷水江
中图分类号 S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7-228-02
Abstract Using meteorological data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engshuijiang during 1981.2010, the variation features of agro meteorological resources, such as crop sowing period, growth period, harvest period an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unshine hours were analyzed.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agriculture were studied,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ffective use of agro meteorologic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engshuijiang
冷水江市位于湖南中部、资江中游、雪峰山东麓,地处27°30′49″ ~27°50′38″N、111°18′57″ ~ 111°36′40″E,海拔高度162~1 072 m[1]。冷水江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季风性,又兼大陆性。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秋季凉爽。春末夏初多雨,盛夏秋初多旱;积温较多,生长期长;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变化明显[2]。年平均气温16.9 ℃,年降雨量1 446.2 mm,无霜期269 d,年光照时数1 406.8 h。温度适宜,雨量充裕,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干旱、暴雨、冰雹、大风、冰冻以及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时间短等特点。笔者在此对近30年冷水江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简明了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以期为冷水江的农业减灾防灾及气候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利用冷水江气象局观测站点1981~2010年光照、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光、温、水观测数据,进行气象要素变化分析。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
2 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2.1 热量
冷水江热量条件较为充足,丘陵地带的热量较低于资江谷地,温差不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为16.9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1月16日,持续期362 d,期间积温为6 177.0 ℃·d,这时正是冬过春始,农田土壤开始解冻,冬小麦开始返青,油菜和春夏早春作物开始复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3月26日,持续期242 d,期间积温为5 277.3 ℃·d,这是多数作物的生长季节,各类蔬菜种子开始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日期在5月22日,持续期127 d,期间积温为3 289.7 ℃·d,此时是多数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 的结束日期在11月22日,此时期作物成熟进入秋收季节,农耕作物基本结束。 冷水江年均无霜期为269 d,初霜期最早11月15日,终霜期最晚3月4日,最长无霜期304 d,最短无霜期231 d。冷水江无霜期较长,能保证一年二熟的需求。
2.2 光照
冷水江光照条件优越,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 406.8 h。其中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216.6 h,占全年的15.4%,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00.6 h,占全年的21.4%,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522.7 h,占全年的37.2%,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66.9 h,占全年的26.0%,大季作物生长季(4~9月)平均日照时数为890.0 h,占全年的63.3%,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平均日照时数为516.8 h,占全年的36.7%(图1)。从图1可以看出,作物生长季(4~9月)所占比例较大,能为作物利用光能量高。就整个大季作物生长期而言,平均每天有4~5 h;但在作物生长盛期(7~8月)每天可达6~7 h;冬半年光照相对偏少,每天仅有2~3 h,是造成冬小麦、油菜等产量不高的重要因素。从总体来看,大季作物生长季(4~9月)日照分配比例高,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要避免7~8月高温热害对农作物影响,用遮阴网或土边植树来改善小气候;冬半年日照偏少,小季作物光能利用率低,对小季作物(冬小麦、油菜)产量的形成有所影响。
2.3 水分
冷水江平均年降水量为1 446.2 mm,降水分布不均,春夏季降水多,秋冬季降水少。≥50 mm降水天数每年平均3.7 d,≥100 mm降水天数每年平均0.3 d。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受降水量的影响波动较大。
从图2可以看出,近30年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4~9月)降水量为972.6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67.3%。冬季平均年降水量为199.5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13.8%;春季平均年降水量为484.3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33.5%,基本满足春耕播种和苗期生长需求,但在春季少雨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平均年降水量为529.3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36.6%,这时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的年份,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平均年降水量为233.1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16.1%,此时作物进入成熟季节需水量不大。总体来说,夏季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秋季少于春季。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表1),全年月平均降水量与月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降水变化差异大,是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易发生干旱、洪涝等,影响农作物产量。 3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3.1 干旱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旱。
春旱是指3月1日~5月31日内出现的干旱,冷水江发生春旱较为严重年份有1982、1986、1988、1992、1996、1998、2004、2008年,春旱能使农田底墒差,给春播带来困难,影响种子萌发,苗情差;夏旱又称伏旱,是指7~8月出现的时段,此时正值农作物从拔节至开花时期出现的干旱,受伏旱影响的年份有1981、1989、1990、1992、1995、2003、2009年,伏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秋旱是指作物籽粒灌浆阶段无雨或少雨形成的干旱,出现时段为9~11月,受秋旱影响的年份有1992、2007年,秋旱影响农作物不能正常灌浆,降低产量。
3.2 暴雨和洪涝 1981~2010年冷水江平均每年出现的暴雨3~4次,最多的年份8次,有的年份没出现。连续性暴雨或大暴雨便可发生洪涝灾害,如1981、1988、1990、1994、2002、2005、2006、2008年,大暴雨对农业生产危害重且易发生洪涝,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3.3 冰雹 1981~2010年冷水江共发生冰雹20次,冰雹多出现在春季,是一种强对流性局地灾害性天气。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雷雨大风,能给局地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
3.4 冻害
冷水江发生冻害的频率较高,主要有雪灾、霜冻、冰冻,影响油菜根系生长,危害蔬菜、果树。发生严重的年份有1983、1984、1988、1992、1995、1999、2002、2007、2008年,其中2008年1月持续了20 d以上冰冻雨雪天气。
3.5 寒露风
一般出现在寒露节前后的低温阴雨天气,每年9月连续3 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20 ℃,这时段正值秋收作物成熟期,迫使水稻不能进一步发育而成为空壳。1981~2010年冷水江寒露风影响严重的年份有1982、1994、1997、1999、2010年,尤其1997年9月14~29日连续16 d的低温阴雨,使得水稻严重减产。
4 小结
冷水江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农业气候资源较为富足,大季作物生长(4~9月)光照偏高,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光照偏少,对小季作物(冬小麦、油菜)产量有些影响。春夏季降水多,秋冬季降水少,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易发生干旱、洪涝等灾害影响产量,出现各类干旱14次,出现冰雹20次,发生冻害有9年,发生暴雨的年份比较多,≥50 mm降水天数每年平均3.7 d,≥100 mm降水天数每年平均0.3 d。但由于山地、丘陵多,平原少,气候水平与垂直差异均明显。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努力将冷水江市打造成为一个经济效益极高、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富裕地区。
参考文献
[1]蔡怡光,潘久光,潘化民,等.冷水江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41-45.
[2] 曾庆华,黎祖贤,向德龙,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