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作文难教,学生感到写作困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该问题,可以用“微型活动”作为切入点和抓手,围绕兴趣、内容、技能、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让作文的起步变得轻松有效。实践中发现,“微型活动”对促进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作文起步 微型活动 兴趣 内容 观察能力
提到作文,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头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爱写,这是“兴趣”方面的问题;二是没得写,这是“内容”方面的问题;三是不会写,这是“方法”“技能”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当从作文起步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因此,以“微型活动”为抓手,围绕兴趣、内容、技能、方法几个层面解决问题,就成了写作轻松起步的一条可靠途径。
“微型活动”的特点,一是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便于课堂操作;二是活动时间短,满足课堂开展的要求;三是活动难度不大,学生易于参与和完成。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微型活动”对促进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有一定的作用。
一、创设微型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新奇的活动往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也特别喜欢参与到活动之中。而这些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
在“微型活动”作文课“猜猜我是谁”中,由于取材于学生非常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品《淘气包马小跳》,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而所猜的对象又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老师和同伴,因此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在“你演我猜”活动中,首先锲入的是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主题曲《快乐你懂的》,那熟悉、欢快的旋律如火种一般,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那形象、夸张的表演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吹乒乓球比赛”这一活动中,由于引入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竞赛”元素,现场热火朝天,再加上活动是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整个活动的开展还真有点“硝烟弥漫”的感觉。在“森林动物运动会”中,教师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动物请进了教室——用动物图片摆图再编故事,展现出一个新颖、有趣的运动会……这些丰富多彩而又趣味盎然的活动让学生们兴致高涨,意犹未尽,成了他们写作的极佳素材。
当“微型活动”成为习作教学课堂的“常客”之后,习作课成了学生们的期盼,而这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目的所在。有了快乐的体验,有了心灵的悸动,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因此,“微型活动”的开展,为习作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微型活动,丰富写作内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用来形容小学生的写作活动最为恰当。这不是因为学生们的生活不够丰富,而是因为他们平日最喜欢做的就是“积极地玩,玩完就忘”,而且大部分学生通常还忘得非常“彻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引导他们进行回忆,学生们似乎也说出了一些内容,但是,具体的活动过程、活动细节、人物语言、自身感觉等往往毫无顾及。这也是大多学生习作内容空洞的原因所在。“微型活动”的开展,恰好解决了这一习作难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活动是当堂开展的,学生们又是倾情参与的,再加上教师的精心组织,因此,无论是活动环节、活动感受、人物动作、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甚至环境的布置、场景氛围等内容都是极为鲜活可感的。在这样的铺垫下,当学生们提起笔来开始写作时,我们看到的是理想中的写作状态——一个个埋头奋笔疾书,神情专注,还真有点文思如泉涌的感觉。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默契大考验”的课堂上,班上不起眼的一名学生竟然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近600字的习作——这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啊!后来,笔者回忆了这一个案,原来,在活动中,这个学生被同学们推到台上做了一回“主角”,难怪她的心理活动写得那样生动。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也是学生乐意做的事情。因为此时的表达完全是水到渠成。“微型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借助微型活动,培养观察能力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学会用心去深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缺乏从平凡的事情中捕捉亮点的能力,不能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有选择、有方向、有重点的观察,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让他们学会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从而获得真实、具体的习作素材。
在“你演我猜”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前便提出了观察要求:“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把最丰富的表情,最形象的动作以及最生动的语言记在自己的脑海里。”紧接着,在第一组表演结束后,及时反馈学生的观察情况。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学生因为过于投入活动而忽略观察,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内容、方法进行了有效指导,使学生留心捕捉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在四组表演结束后的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瞬间都没有逃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观察力是在观察实践活动中通过培养锻炼而发展起来的。每次活动,学生如果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方向、有重点地对活动中的人和物进行细致观察,长此以往,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叶圣陶曾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 无疑,“微型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观察的平台。
四、依托微型活动,指导写作方法
“千人一面”是不少学生习作的通病,有人将这一通病归因于传统的习作教学,因此造成不少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写出的东西大同小异,转而又让学生自由写作。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借助“微型活动”开展写作活动,为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了条件。一方面,对于每一次活动,教师可以提出共性的写作目标。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我的自画像》一文时,安排了相应的“猜猜我是谁”活动,教师给全班制定的写作目标是“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基本情况、性格、爱好等,重点介绍自己的长相特点”。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教师的课堂指导就有了抓手,学生的努力也就有了方向。在这一次写作中,笔者做了统计,较好地达到目标的学生占80%,基本达到目标的占20%。在“辨别物品大挑战”体验环节中,教师给出的“充分调动你的感官去体验”一是提出了体验的要求,对体验的方法进行了指导—— “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耳朵听”;二是提出了写作的要求,即在写作中要力求将上述内容表达清楚明白。另一方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同一活动中,孩子们捕捉的画面是不同的,他们观察的侧重点也不相同。而且,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活动,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使自己的写作有了个性。这样,依托“微型活动”的写作指导就一箭双雕地解决了“千人一面”和指导“无从下手”两个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学生写作起步阶段,借助微型活动,将言语表达回归到有趣的活动中,可以让我们的三年级习作教学这一“起步工程”进行得更加顺利而有效。◆(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关键词:作文起步 微型活动 兴趣 内容 观察能力
提到作文,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头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爱写,这是“兴趣”方面的问题;二是没得写,这是“内容”方面的问题;三是不会写,这是“方法”“技能”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当从作文起步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因此,以“微型活动”为抓手,围绕兴趣、内容、技能、方法几个层面解决问题,就成了写作轻松起步的一条可靠途径。
“微型活动”的特点,一是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便于课堂操作;二是活动时间短,满足课堂开展的要求;三是活动难度不大,学生易于参与和完成。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微型活动”对促进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有一定的作用。
一、创设微型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新奇的活动往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也特别喜欢参与到活动之中。而这些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
在“微型活动”作文课“猜猜我是谁”中,由于取材于学生非常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品《淘气包马小跳》,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而所猜的对象又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老师和同伴,因此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在“你演我猜”活动中,首先锲入的是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主题曲《快乐你懂的》,那熟悉、欢快的旋律如火种一般,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那形象、夸张的表演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吹乒乓球比赛”这一活动中,由于引入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竞赛”元素,现场热火朝天,再加上活动是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整个活动的开展还真有点“硝烟弥漫”的感觉。在“森林动物运动会”中,教师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动物请进了教室——用动物图片摆图再编故事,展现出一个新颖、有趣的运动会……这些丰富多彩而又趣味盎然的活动让学生们兴致高涨,意犹未尽,成了他们写作的极佳素材。
当“微型活动”成为习作教学课堂的“常客”之后,习作课成了学生们的期盼,而这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目的所在。有了快乐的体验,有了心灵的悸动,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因此,“微型活动”的开展,为习作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微型活动,丰富写作内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用来形容小学生的写作活动最为恰当。这不是因为学生们的生活不够丰富,而是因为他们平日最喜欢做的就是“积极地玩,玩完就忘”,而且大部分学生通常还忘得非常“彻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引导他们进行回忆,学生们似乎也说出了一些内容,但是,具体的活动过程、活动细节、人物语言、自身感觉等往往毫无顾及。这也是大多学生习作内容空洞的原因所在。“微型活动”的开展,恰好解决了这一习作难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活动是当堂开展的,学生们又是倾情参与的,再加上教师的精心组织,因此,无论是活动环节、活动感受、人物动作、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甚至环境的布置、场景氛围等内容都是极为鲜活可感的。在这样的铺垫下,当学生们提起笔来开始写作时,我们看到的是理想中的写作状态——一个个埋头奋笔疾书,神情专注,还真有点文思如泉涌的感觉。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默契大考验”的课堂上,班上不起眼的一名学生竟然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近600字的习作——这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啊!后来,笔者回忆了这一个案,原来,在活动中,这个学生被同学们推到台上做了一回“主角”,难怪她的心理活动写得那样生动。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也是学生乐意做的事情。因为此时的表达完全是水到渠成。“微型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借助微型活动,培养观察能力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学会用心去深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缺乏从平凡的事情中捕捉亮点的能力,不能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有选择、有方向、有重点的观察,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让他们学会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从而获得真实、具体的习作素材。
在“你演我猜”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前便提出了观察要求:“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把最丰富的表情,最形象的动作以及最生动的语言记在自己的脑海里。”紧接着,在第一组表演结束后,及时反馈学生的观察情况。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学生因为过于投入活动而忽略观察,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内容、方法进行了有效指导,使学生留心捕捉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在四组表演结束后的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瞬间都没有逃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观察力是在观察实践活动中通过培养锻炼而发展起来的。每次活动,学生如果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方向、有重点地对活动中的人和物进行细致观察,长此以往,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叶圣陶曾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 无疑,“微型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观察的平台。
四、依托微型活动,指导写作方法
“千人一面”是不少学生习作的通病,有人将这一通病归因于传统的习作教学,因此造成不少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写出的东西大同小异,转而又让学生自由写作。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借助“微型活动”开展写作活动,为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了条件。一方面,对于每一次活动,教师可以提出共性的写作目标。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我的自画像》一文时,安排了相应的“猜猜我是谁”活动,教师给全班制定的写作目标是“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基本情况、性格、爱好等,重点介绍自己的长相特点”。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教师的课堂指导就有了抓手,学生的努力也就有了方向。在这一次写作中,笔者做了统计,较好地达到目标的学生占80%,基本达到目标的占20%。在“辨别物品大挑战”体验环节中,教师给出的“充分调动你的感官去体验”一是提出了体验的要求,对体验的方法进行了指导—— “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耳朵听”;二是提出了写作的要求,即在写作中要力求将上述内容表达清楚明白。另一方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同一活动中,孩子们捕捉的画面是不同的,他们观察的侧重点也不相同。而且,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活动,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使自己的写作有了个性。这样,依托“微型活动”的写作指导就一箭双雕地解决了“千人一面”和指导“无从下手”两个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学生写作起步阶段,借助微型活动,将言语表达回归到有趣的活动中,可以让我们的三年级习作教学这一“起步工程”进行得更加顺利而有效。◆(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