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场,其实在手术室。”中午,刘海鹰送走最后一名门诊患者,挺了挺背脊,说道。他的背脊其实有点儿挺不直了,头颈前倾,微微驼背。他是著名三甲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脊柱外科主任,来自全国各地那些挺不直背、背脊疼痛的患者走进他的诊室寻求治疗。而他自己做了上万台脊柱手术,常年低头操刀,渐渐驼了背。
“对,上万台手术。他30多岁就是主刀医生了,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当住院医生的年龄。這20年他从来没有离开战场。”刘海鹰的助手刘辰君向记者说着,比划了一个更大的圈,“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战场,在大山里”。
在现代医学难以深入的大山里,脊柱疾病更加高发,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刘海鹰前往义诊,花15年光阴走遍了“三区三州”。“三区”是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三州”是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这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刘海鹰提到自己走遍了“三区三州”时,头一抬,充满了自豪。
当“折刀女孩”变成“天线宝宝”
“折叠”是一线城市的流行词,包含着生活复杂、人生不易的喟叹。但到了“三区三州”,在望不到边界的大山里,“被折叠的人生”只剩下最原始、最沉重的定义——他们被重症脊柱病折磨,身体像折起来的弯刀,头能抬到膝盖的高度已是极限,成了俗称的“折刀人”。
根据全国的数据估算——中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至少200万人,每年新增10万至14万人。刘海鹰把他们从大山里“挖”出来,带到北大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
得西拉姆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拉姆”在藏语里是“美丽的仙女”。但她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这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脊柱畸形病症。2017年。刘海鹰在理塘义诊时见到她,后来她腰背弯到100多度,肺功能开始衰竭,刘海鹰赶紧把她带到北京,由自己成立的基金会承担其手术费。
5个小时的手术很成功,得西拉姆“长”高了30厘米,成了1.6米高的漂亮姑娘。不过,给她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刘海鹰也躺到了手术台上。刘海鹰常年操刀,长时间站立,静脉曲张,腹主动脉血管堵塞,血压处于紧张状态,每天还要吞几种药维持血压。为了给得西拉姆做手术,他推迟了自己的主动脉血管手术。
“我是脊柱医生,职责就是让患者挺起脊梁”
2006年的一天,刘海鹰接到消息,四川大凉山有个彝族孤儿,患有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拍了X光,片子十分复杂,心脏被挤到胸腔右侧,肺也出现问题,还压迫到神经,下肢肌肉不断萎缩,他连忙赶往男孩家里。
“到他家一看,茅草屋,家徒四壁。”刘海鹰忘不了那天的情形,“父亲因矿难去世,母亲积劳成疾也走了,他家只收到2000元赔偿金,是唯一的财产。家里最醒目的是墙上贴着的两张三好学生奖状,上面有他的名字:马秀才。我就想,这名字真好。”刘海鹰心疼,掏出钱递给马秀才:“买车票上北京,我给你想办法,记得买卧铺,舒服点。”马秀才那时还不太会说汉语,就“咚”的一声跪在地上,给刘海鹰磕头。
那年11月,马秀才被接到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院职工为他捐款5万多元。“刘叔叔每晚下了手术就来看我。手术中要穿很重的铅衣,他过来时都满身大汗,会先靠在门边歇一会儿,然后进来,也不说什么,就是看一下我,又怕我无聊,拿书给我读,然后安排人陪我聊天。”马秀才向记者形容,“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感恩的感觉,连一棵小草我都觉得可爱了。”
手术很成功,马秀才挺直了背脊,长高了7厘米。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他回到家乡复学。几年间,他带给刘海鹰极大的惊喜:他考上了成都理工大学,还辅导弟弟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妹妹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三个大凉山孤儿都成了大学生。
医疗扶贫,扶的还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我是脊柱医生,职责就是让患者挺起脊梁。这个脊梁有两个意思:让他挺起身子,也让他重建尊严。”
“我的脾气就像外科”
刘海鹰是个急性子。
刘海鹰出门诊,有名患者重度腰椎管狭窄,行走困难,但怕手术效果不佳,迟疑不敢接受开刀,僵持了15分钟。刘海鹰说:“不要讨价还价!”他知道门外还有更严重的患者等待问诊。有时他在山里碰到不敢接受治疗的病人,语速不自觉加快:“再过两三年,那(侧弯的)度数就不得了了!”
上世纪80年代,脊柱外科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刘海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肿瘤内科,他不喜欢。“内科可能要治很久,我的脾气就像外科,开刀后,好还是不好,一目了然,干脆利落。”他考取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专攻外科,1995年成为第一个拿到德国布莱恩奖学金的中国人,到德国黑森骨医院和德国脊柱外科中心医院学习,师从脊柱大师马特森教授等人。
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对刘海鹰影响很大。“给关节锯剖面,有的中国医生经验丰富,会目测距离,但德国人必须拿卡尺量;做一台脊柱侧弯手术,德国人要拿透视机器拍片六七十次,要求绝对精准。”人体第一节脊椎骨位于生命中枢的延髓,对这个地方做手术稍有不慎就导致患者窒息、瘫痪甚至死亡,被称为“生命禁区”。刘海鹰不仅学会在此处做手术,还成了德国少有的中国主刀医生,1998年回国,后在北大人民医院支持下,将脊柱外科独立出来,建立了新的科室。
直到现在,刘海鹰几天不上手术台,就会觉得“寂寞”,他热爱站在手术台上的感觉。
(北方摘自《环球人物》/图 槿喑)
“对,上万台手术。他30多岁就是主刀医生了,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当住院医生的年龄。這20年他从来没有离开战场。”刘海鹰的助手刘辰君向记者说着,比划了一个更大的圈,“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战场,在大山里”。
在现代医学难以深入的大山里,脊柱疾病更加高发,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刘海鹰前往义诊,花15年光阴走遍了“三区三州”。“三区”是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三州”是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这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刘海鹰提到自己走遍了“三区三州”时,头一抬,充满了自豪。
当“折刀女孩”变成“天线宝宝”
“折叠”是一线城市的流行词,包含着生活复杂、人生不易的喟叹。但到了“三区三州”,在望不到边界的大山里,“被折叠的人生”只剩下最原始、最沉重的定义——他们被重症脊柱病折磨,身体像折起来的弯刀,头能抬到膝盖的高度已是极限,成了俗称的“折刀人”。
根据全国的数据估算——中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至少200万人,每年新增10万至14万人。刘海鹰把他们从大山里“挖”出来,带到北大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
得西拉姆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拉姆”在藏语里是“美丽的仙女”。但她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这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脊柱畸形病症。2017年。刘海鹰在理塘义诊时见到她,后来她腰背弯到100多度,肺功能开始衰竭,刘海鹰赶紧把她带到北京,由自己成立的基金会承担其手术费。
5个小时的手术很成功,得西拉姆“长”高了30厘米,成了1.6米高的漂亮姑娘。不过,给她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刘海鹰也躺到了手术台上。刘海鹰常年操刀,长时间站立,静脉曲张,腹主动脉血管堵塞,血压处于紧张状态,每天还要吞几种药维持血压。为了给得西拉姆做手术,他推迟了自己的主动脉血管手术。
“我是脊柱医生,职责就是让患者挺起脊梁”
2006年的一天,刘海鹰接到消息,四川大凉山有个彝族孤儿,患有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拍了X光,片子十分复杂,心脏被挤到胸腔右侧,肺也出现问题,还压迫到神经,下肢肌肉不断萎缩,他连忙赶往男孩家里。
“到他家一看,茅草屋,家徒四壁。”刘海鹰忘不了那天的情形,“父亲因矿难去世,母亲积劳成疾也走了,他家只收到2000元赔偿金,是唯一的财产。家里最醒目的是墙上贴着的两张三好学生奖状,上面有他的名字:马秀才。我就想,这名字真好。”刘海鹰心疼,掏出钱递给马秀才:“买车票上北京,我给你想办法,记得买卧铺,舒服点。”马秀才那时还不太会说汉语,就“咚”的一声跪在地上,给刘海鹰磕头。
那年11月,马秀才被接到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院职工为他捐款5万多元。“刘叔叔每晚下了手术就来看我。手术中要穿很重的铅衣,他过来时都满身大汗,会先靠在门边歇一会儿,然后进来,也不说什么,就是看一下我,又怕我无聊,拿书给我读,然后安排人陪我聊天。”马秀才向记者形容,“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感恩的感觉,连一棵小草我都觉得可爱了。”
手术很成功,马秀才挺直了背脊,长高了7厘米。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他回到家乡复学。几年间,他带给刘海鹰极大的惊喜:他考上了成都理工大学,还辅导弟弟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妹妹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三个大凉山孤儿都成了大学生。
医疗扶贫,扶的还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我是脊柱医生,职责就是让患者挺起脊梁。这个脊梁有两个意思:让他挺起身子,也让他重建尊严。”
“我的脾气就像外科”
刘海鹰是个急性子。
刘海鹰出门诊,有名患者重度腰椎管狭窄,行走困难,但怕手术效果不佳,迟疑不敢接受开刀,僵持了15分钟。刘海鹰说:“不要讨价还价!”他知道门外还有更严重的患者等待问诊。有时他在山里碰到不敢接受治疗的病人,语速不自觉加快:“再过两三年,那(侧弯的)度数就不得了了!”
上世纪80年代,脊柱外科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刘海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肿瘤内科,他不喜欢。“内科可能要治很久,我的脾气就像外科,开刀后,好还是不好,一目了然,干脆利落。”他考取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专攻外科,1995年成为第一个拿到德国布莱恩奖学金的中国人,到德国黑森骨医院和德国脊柱外科中心医院学习,师从脊柱大师马特森教授等人。
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对刘海鹰影响很大。“给关节锯剖面,有的中国医生经验丰富,会目测距离,但德国人必须拿卡尺量;做一台脊柱侧弯手术,德国人要拿透视机器拍片六七十次,要求绝对精准。”人体第一节脊椎骨位于生命中枢的延髓,对这个地方做手术稍有不慎就导致患者窒息、瘫痪甚至死亡,被称为“生命禁区”。刘海鹰不仅学会在此处做手术,还成了德国少有的中国主刀医生,1998年回国,后在北大人民医院支持下,将脊柱外科独立出来,建立了新的科室。
直到现在,刘海鹰几天不上手术台,就会觉得“寂寞”,他热爱站在手术台上的感觉。
(北方摘自《环球人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