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先生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关前,奎县“义信和”货栈一连两宿灯火通明。十几个先生在对账。两人一桌,相对而坐,中间放张八仙桌,账本铺开,一人唱数,一人拨打算盘。报账的声音洪亮,打算盘的手指翻飞,噼啪山响。
  刘二先生一人对着两个唱数的,双手打算盘,左右开弓,扒拉完最后一个珠子,双手在空中一扬,紧接着翻转下去,大拇指和食指在算盘的横梁边飞快地掠过去,一下子就将七上八下的算珠归了位,随后伸下懒腰,打了个响亮的哈欠,喧嚣的房间立时静了下来。王掌柜急忙跑过来,摘下挂在墙上的旱獭帽,低声说道:“二先生,困了?赶紧睡觉去,别累坏喽!”刘二先生接过帽子,扣在脑瓜上,点点头。
  王掌柜和刘二先生一前一后出了门,跟班的小五紧随其后,三人走进后院一溜青砖瓦房。
  “义信和”货栈不但是奎县最大的买卖,临近几个县也数头把交椅。当年民间有句嗑专门说道:松花江、呼兰河,门头最大义信和。义信和的创始人就是王掌柜,大名王振华。他最初就是个货郎,能把买卖做到如此地步,靠的是精打细算,敢想敢干,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讲义气,重信誉,和气生财。为什么把买卖起名“义信和”,王掌柜说,义字开头,无情无义到头什么都无;信字居中,买卖最紧要所在;和字殿后,到什么时候不能伤了和气。离了这仨字,啥买卖都白搭,有了这仨字,买卖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进屋后,小五麻溜地把炕席扫两下,铺开行李卷。王掌柜对刘二先生说道:“二先生,操劳一年了,这两天又紧着对账,确实辛苦,赶紧躺下,明天还有不少事需要你定夺。”刘二先生对着王掌柜作了一下揖:“谢掌柜的。”说完,弯腰上炕,王掌柜顺势扶了他一把。
  刘二先生脱衣躺下,闭上了眼睛。王掌柜走到火炉旁,拎下大铁壶,抓起炉钩子钩开炉盖子,又用炉钩子往里捅了捅,一束火苗忽地蹿起。小五急忙撮起一锨煤压住,又把大铁壶坐上,顷刻,壶里的水就响边儿了。
  王掌柜放慢脚步向炕头走去,他要吹灭墙上灯窝里的洋油灯,到了刘二先生头上,他停住了脚步:“二先生,你咋没睡?”
  刘二先生吃了一惊,他抬起头:“掌柜的,你沒走?我睡不着!”王掌柜声音平稳,但很有力度:“为啥?”
  “硌挺!”刘二先生声音也很平稳,但好像没啥力气。
  “劳烦二先生起来。”王掌柜声音依旧平稳,边说边转回身,冲着小五一招手,大声说道,“脱鞋,上去找!”
  小五麻溜地扒下鞋,跪在刘二先生的褥子上仔细寻找,半天,他回过身:“掌柜的,啥也没有啊!”
  王掌柜对着刘二先生一笑:“二先生,你看见了吧,啥也没有,快过年了,被褥新拆的,枕头皮新换的,就连里边的瓤子都是新轧的谷草,你硌挺啥?”
  刘二先生一愣,好像一下子弄明白了似的,抱歉地笑道:“我说呢,肯定是谷草节骨儿。”说完,一下子钻进被窝里。
  王掌柜走过去,轻轻吹灭了油灯。
  第二天一早,伙计们到伙房吃饭,一看是烙油饼,酸菜猪肉炖粉条,都乐了。大家边吃边夸王掌柜的,松花江往北,呼兰河往南,找不到咱们这样掌柜的!
  饭厅的一角,刘二先生独自坐在餐桌上,大师傅特意给他热了酒,说王掌柜交代的。刘二先生点点头,端起酒碗一饮而尽。旁边吃饭的人都撂下了筷子。刘二先生是大管家,进“义信和”十年,别说早晨,就是晚上,都轻易不喝酒,怕误事。现在是对账的节骨眼儿,年终盘点,大小三十多家商号,往来千本账,他刘二先生今天怎么了?
  这时,王掌柜走进屋,后面跟着小五,木质的托盘里整齐地码着四摞大洋。王掌柜声音平稳,但很有力度:“今天宣布一件事,二先生另谋高就了。这些年,二先生打理‘义信和’兢兢业业,但我这儿水浅养不了大鱼,薪水去账房领,这些是赏钱,不成敬意,请二先生笑纳!”说完,转身离去。刘二先生冲着王掌柜的背影作了个揖,口中说道:“大恩不言谢,我刘二就此别过!”
  刘二先生走后,大伙儿在对账的间隙,都低声劝王掌柜不应该辞了刘二先生。他业务精,会做买卖,“义信和”不能少了他。王掌柜声音平稳:“你们不知道,二先生变了。他睡不着觉了,他烧包了。这样的人应该及时浇凉水,不然就烧坏了。”
  刘二先生走后的第三年,王掌柜叫来小五,说你和我走一趟,去看一个人。两人骑马,晓行夜宿,走出三百里地,在一片绿油油的苞米地头,见一个人赤裸上身,枕着锄杠,咧着大嘴,呼呼大睡。王掌柜弯下腰,看着他的睡相,皱起眉头,伸手从他的肋下扒拉出一个土坷垃,一下子摔到地上:“刘二,你起来!”
  睡觉的人正是刘二先生。
  “我问你,一根谷草节骨儿你都睡不着,这坑包草木的你倒睡得挺香?”
  “掌柜的,我现在三亩破地,铲完拉倒,一天三个饱一个倒,啥也不想,有啥睡不着?你的家业快赶上沈万三了,交给我主事,我一分一秒都在筹划,生怕有一点儿纰漏,哪敢闭眼!”
  王掌柜一愣,随即对着刘二先生深鞠一躬:“二先生,我王振华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错怪你了!”
  土路上,王掌柜牵着马,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小五跟在后面。枣红马上端坐一人,刘二先生也!
  选自《辽河》
其他文献
古仔一心想学门厉害功夫,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在江湖扬名。但离家数月,一路浪迹,也没有遇到什么高人,不免心生郁闷。这日,他走进路边一酒馆,叫上一壶黄酒,要了一斤牛肉,独自吃喝。  突然,一伙脸上抹了灶灰的人闯了进来,大叫着让老板把银子交出来。古仔忽地起身,一巴掌拍在酒桌上,喝道:“小爷在此,谁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劫!”  匪头朝古仔溜上几眼,啐道:“无名小卒,敢挡大爷财路,先吃你大爷一根封喉针!”与此同
期刊
这年夏天,长江发生了大洪水,班长陈振华率领全班随部队奔赴长江大堤抢险。  他们以班为单位,一个班分管一段,没想到,刚分好责任地段,陈振华他们三班所分管的地段就出现了险情,于是他们立即投入抢险,提的提,背的背,扛起沙包就奔向口子填堤坝。谁知往决口投入的堵塞物很快就被洪水冲走了。而此时,隔壁班的地段也发生了险情。  决口越来越大,情况危急,陈振华马上指挥着战友们进行自救与互救,他让会游泳的人带不会游的
期刊
宋朝庆历年间,东京汴梁有家书画苑叫听石斋。听石斋的老板听石先生是个书画鉴赏权威,书画在他面前一过,优劣真伪登时显现。所以能够在听石斋立足的书画,立时声名鹊起,身价百倍。  書画是给人看的,可是听石先生却是个盲人,盲人如何鉴赏字画呢?  靠用鼻子嗅!听石先生有种独特的嗅觉,好书画闻起来清香扑鼻,使人心旷神怡;差的书画闻起来恶臭刺鼻。听石先生每天白开水一杯,凭鼻子买进卖出,生意很是兴隆。  这天,听石
期刊
父亲问儿子:“你干吗喝这么多水呀?”  儿子:“我刚才吃了一个苹果。”  父亲:“可这跟喝水有什么关系?”  儿子:“刚才我忘记洗苹果了。”  选自《三月三》
期刊
没有人知道厨神的名字。有人说他姓刘,也有人说他姓李,甚至还有人说他和中国烹饪的祖师爷伊尹同姓。  他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靠爷爷拉扯长大。可他八岁那年,爷爷得了病,没几个月,爷爷也下世去了。爷爷去世后,两间破草房,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塌了。他命大,躲过一劫,没了住处,他就住在了村东头的“彭祖庙”。村里的香客嫌他住在庙里不伦不类,对彭祖不敬,要赶他出去。村里的村医站了出来,说服了香客,“娃没了亲人
期刊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帝,史称宋太祖。他不但自己生活俭朴,反对奢侈,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俭朴。  有一次,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晋见父亲,穿着一件由最好的工匠制成的新外衣,那上面用金线缝缀着一片片的孔雀羽毛,蓝的像湛蓝的湖水,绿的像碧绿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华丽极了!她一路走来,引起不少官员的注意。有的人不由得睁大眼睛去欣赏她的外衣,发出一片赞
期刊
杨匡汉是一条中年大汉,身高八尺,长胳膊长腿,腰粗如树,人称“大杨”。大杨是河北沧州人,沧州人个个武艺高强,可是到天津就不一样了。就像外省的能人去做京官,京城官场深不可测,能站住脚跟就算有能耐了。天津这地方与京都不同,另有它的厉害。  比如北门外侯家后“三不管”这地界,看上去挺好玩,演武卖艺、打鼓唱戏、算卦卖药、剃头打辫全聚在这儿。各种能人、高人、超人也都混在中间。这里绝非乐土,所谓三不管,一是乱葬
期刊
邓光是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人,这天傍晚,他从工地收工回来,打开出租屋的门,立刻觉得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更让他毛骨悚然的是,居然有一个女人坐在他的床沿!邓光是个光棍,哪里来的女人?门锁好好的,她是怎么进来的?  邓光下意识地一声喊叫,女人不知怎么已经来到了他面前,一脸愁苦地对邓光说:“大哥,别怕,我一个女人家,不是坏人。”邓光努力定定神,仔细看面前的女人,不过三十岁左右,长得端正俏丽,只是面色惨白,头发凌
期刊
一年夏天,康熙皇帝来到塞北木兰围场狩猎。当他走过伊逊河到了一座大山前时,感觉有些累了,便对身边的老太监郭继功说:“传朕的旨意,命大队人马稍停片刻。”于是,人们遵旨停下来歇息。  這里的风景很美。康熙下马后,在一片鸟语花香里,信步登上这座大山顶时,见有一棵独立的青松,翠滴滴的,就像撑在山顶上的一把大绿伞,下面遮着阴凉,微风吹来,使人心旷神怡。  康熙擦擦头上的汗,坐在青松下,一时来了棋瘾,便让随从人
期刊
乾隆快到60岁时,传旨修万树园,为自己60大寿庆祝。  为了修万树园,朝廷从四邻八村招了两千多男女民工,平地,建房,栽树。这一天,乾隆从澹泊敬诚殿呆得烦闷,于是,身穿便服带一名御林军侍从出宫溜达,不知不觉来到万树园工地。乾隆在人群中转着转着,忽然发现民工中有一个叫松姐的女子,非常漂亮。  这松姐今年20岁,细细的腰身,粉嘟嘟的脸,圆圆的杏核眼,让人一看就特别喜欢。乾隆呆呆地看了一会儿,和随从嘀咕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