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不偏、不怪、不难。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地理。试题集中考查了工业、农业、气候、河流、等高线、自然灾害、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水源等问题。中等难度题较多,没有特别难的题,整体难度比2011年的新课标卷和全国大纲卷皆有所下降,虽然有的内容多年考,但依然有新意,也有较好的区分度。
选择题第一组,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需要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有整体认识,如果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把握扎实,该组3个小题即可轻松过关。
第二组,图文简洁清晰,学生熟悉,需要理解河流的补给与流量的关系,更需要注意试题中两图的联系,关注湖泊的调峰作用。虽然试题不难,但该题摒去了死记硬背能得分的局面,倡导灵活运用知识。
第三组,实质是考查空间区域定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受地形的影响。该组题的第6题学生可能会很纠结,难道试题有错吗?的确,从常理分析该题,严格的讲应该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A、B和C、D中皆应该有一个是正确的。然而材料没有提供具体的气温状况,只能运用推理,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两城市7月温差小,难以确定高低,而冬季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北有秦岭挡寒风,比开阔的黄淮平原气温要高,是可以推理的。高考考的是思维、推理,同时也离不开技巧和经验,该组题如果考生先做第7题,首先确定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汉水谷地、黄淮平原,再做第6题就会豁然开朗,因为同一组题的背景资料是相同的。
第四组试题以某区域剩余劳动力、两类企业人均工资的变化图为资料,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产业转移相关知识。该题关注区域发展与生产力配置,利用图中要素的变化,较好地糅合了新教材的新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而不是机械记忆。利用图表资料进行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应该是高考的主旋律,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多参与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活动是提高解该类题的途径之一。
第五组试题以几乎年年考的等高线作为压轴题,的确需要有创意。求海拔、算高差,这样的知识点一般学生都会认为自己学得很扎实,但该题需要结合实际,利用河流两侧地势高且等高线高程对称相等的原理;注意利用试题给出的瀑布高差参与计算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平时只是机械的背记公式,这个题就会很迷茫。
综合题切题容易,下笔顺手,但要答全稍有难度。36题主要考查工业生产的相关知识,试题中规中矩,相关内容在教材中讲解多,相关练习学生做过不少,无非是换一下背景而已,虽然拿满分不容易但得分应该高。这样的题需要平时的训练,注意从问题的面上找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学会迁移运用。37题学生空间定位好,熟悉纬度位置、大气运动、洋流等影响气候的因素,展开即可全面解答,第2、第3题结合题目顺势答即可,该题难度不大,高分甚至满分应该不少。
选做题三个选考模块难度相近,各设两问,题目设问明确,注重基础,学生无论平时选修哪一个模块都没有大的差别,较好地体现了选择不同模块学习的公平性。
该试卷考查内容和答题方法,与平时教学中教师的常规讲解和学生复习重点关联度高,解决了以往教师抱怨的“老师教的和高考题考的内容不符”的问题。该试题只要高考评分细则没有大的变化,整体成绩应该比去年高。
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中连续两年没有出现地球运动的相关试题,应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说明地理试题将会摒去一些难、偏、怪的题目。而人文地理比重增加,与社会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增多,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现实价值,反映了新课改思想,但试题也传承了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地理审题能力考查,重地理空间定位、重区位分析的传统要求。
选择题第一组,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需要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有整体认识,如果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把握扎实,该组3个小题即可轻松过关。
第二组,图文简洁清晰,学生熟悉,需要理解河流的补给与流量的关系,更需要注意试题中两图的联系,关注湖泊的调峰作用。虽然试题不难,但该题摒去了死记硬背能得分的局面,倡导灵活运用知识。
第三组,实质是考查空间区域定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受地形的影响。该组题的第6题学生可能会很纠结,难道试题有错吗?的确,从常理分析该题,严格的讲应该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A、B和C、D中皆应该有一个是正确的。然而材料没有提供具体的气温状况,只能运用推理,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两城市7月温差小,难以确定高低,而冬季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北有秦岭挡寒风,比开阔的黄淮平原气温要高,是可以推理的。高考考的是思维、推理,同时也离不开技巧和经验,该组题如果考生先做第7题,首先确定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汉水谷地、黄淮平原,再做第6题就会豁然开朗,因为同一组题的背景资料是相同的。
第四组试题以某区域剩余劳动力、两类企业人均工资的变化图为资料,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产业转移相关知识。该题关注区域发展与生产力配置,利用图中要素的变化,较好地糅合了新教材的新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而不是机械记忆。利用图表资料进行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应该是高考的主旋律,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多参与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活动是提高解该类题的途径之一。
第五组试题以几乎年年考的等高线作为压轴题,的确需要有创意。求海拔、算高差,这样的知识点一般学生都会认为自己学得很扎实,但该题需要结合实际,利用河流两侧地势高且等高线高程对称相等的原理;注意利用试题给出的瀑布高差参与计算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平时只是机械的背记公式,这个题就会很迷茫。
综合题切题容易,下笔顺手,但要答全稍有难度。36题主要考查工业生产的相关知识,试题中规中矩,相关内容在教材中讲解多,相关练习学生做过不少,无非是换一下背景而已,虽然拿满分不容易但得分应该高。这样的题需要平时的训练,注意从问题的面上找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学会迁移运用。37题学生空间定位好,熟悉纬度位置、大气运动、洋流等影响气候的因素,展开即可全面解答,第2、第3题结合题目顺势答即可,该题难度不大,高分甚至满分应该不少。
选做题三个选考模块难度相近,各设两问,题目设问明确,注重基础,学生无论平时选修哪一个模块都没有大的差别,较好地体现了选择不同模块学习的公平性。
该试卷考查内容和答题方法,与平时教学中教师的常规讲解和学生复习重点关联度高,解决了以往教师抱怨的“老师教的和高考题考的内容不符”的问题。该试题只要高考评分细则没有大的变化,整体成绩应该比去年高。
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中连续两年没有出现地球运动的相关试题,应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说明地理试题将会摒去一些难、偏、怪的题目。而人文地理比重增加,与社会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增多,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现实价值,反映了新课改思想,但试题也传承了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地理审题能力考查,重地理空间定位、重区位分析的传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