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运用方式方法的基本准则。渗透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一项主要原则,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旨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概念内涵、特点与运用,探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渗透原则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教育活动
一、渗透原则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一)渗透原则的概念内涵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人的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往往和生活中的学习与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才能够更好地贴近教育主体和客体,更好实现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帮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所谓渗透原则实则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结合实际开展各项具体工作。[1]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能够弥补传统课堂中思想理论灌输效果不佳的现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渗透和与其他形式的融合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应当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教育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渗透原则的鲜明特征
1.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广泛性体现在: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也决定了渗透的对象也是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对象要涉及不同年龄阶段、职业类型,不论是老少中青不同年龄阶段还是学生群体、教师、工人、农民等不同职业类型都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受众群体。其次,教育涉及的范围领域较为广泛。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可以涵盖各个领域,甚至是不同的专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遍及校园、社会、企业等不同的环境范围。再次,教育内容广泛。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将马克思主义等指导思想和基础理论进行渗透,也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相关内容进行渗透,如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等等。还可以选择渗透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性内容,诸如创新创业、生态环保等内容。[3]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媒介也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载体多种多样,教育者可以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选择文化载体,如利用各种文化产品或营造不同文化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还可以选择网络载体,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推送丰富、准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等。
2.隐蔽性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也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间接性和隐蔽性,在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下注重运用隐性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的。[4]结合以往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侧重理论灌输,其教育目标与内容也很清晰、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反而效果不佳。将渗透原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隐性教育法的最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使得教育者们以更加隐蔽和自然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弥补了理论灌输等直接方式的缺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寓教于乐、于无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本身具有隐蔽性。
3.渐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具有渐进性主要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时体现出循序渐进和实现目标时体现出由浅入深的属性。[3]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过程需要时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渗透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各个领域、渗透进人们学习工作的各方面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领域工作相互融合、渗透也需要时间来慢慢磨合最终达到融合的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效果是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由浅到深的,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也是逐渐由浅到深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层层递进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就是在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中,逐渐引导受教育者一步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内心的信念并转化为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必然是渐进呈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现实意义
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渗透原则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凝聚教育力量
坚持渗透原则有助于調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1]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结合具体工作展开,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与帮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教育者的“独角戏”,而成为各项业务工作人员都参与的工作。坚持渗透原则,才能调动起各方面工作人员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作用力。
(二)突显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渗透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具体的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去。离开了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便会失去依托,就会无的放矢。[1]因此,结合这些方面的工作,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才能真正地及时了解广泛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真正的渗透与融合,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三)促进教育对象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的理论灌输是有限的,很难顾及到受教育者的方方面面。根据渗透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5]在这个原则下,教育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久而久之可以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自觉性,使其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渗透原则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教育者的渗透意识
站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掌控地位,把握教育活动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教育者的行动来进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切影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在坚持其他几条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去贯彻渗透原则,更新教育理念,塑造完美人格,尊重教育对象。坚持方向原则,时刻保持自身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和方向性;坚持示范原则,做到身体力行,成为受教育者的良好榜样;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牢固的渗透意识,时刻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教育对象的生活中、各项具体工作中,遵循求实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一味进行理论灌输。
(二)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渗透
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活动成效的体现。因此,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应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自我渗透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教育。[6]首先,受教育者应当认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主动参与学习。只有通过自主学习与思考才能真正将思想理论进行内化和升华,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付诸于行动。其次,受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进行自我教育。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在外在客观物质条件和内在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影响下,结合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形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将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理论宣传、推广出去。教育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这些思想品德要求和理论有没有在受教育者的内在思想层面发生矛盾运动,从而提高其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
(三)充分利用载体进行渗透
1.以文化为载体
教育就是为了不断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和文化相结合、相互融会贯通,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从形式上来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对人具有教化和调节作用。[7]因此,文化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和发展的媒介之一,通过文化的渲染和调节功能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促进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可以通过文化这一载体,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在课堂上跟孩子们的交往,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孩子的教养,其精神的发展、道德面貌的形成,所有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课余时间内进行的,不列入课表的工作。”[8]社会实践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是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渗透原则,不得不重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实践活动区别于传统的理论灌输课堂,教育对象可以走出教室,拓展其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不局限于固定的授课模式、授课地点和授课内容,经过切身观察与实践进行学习和感知,更容易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教育对象而言,社会实践活动带来的感受是直观的、生动的、近距离的,这样更容易對当下接触到的环境、历史事件或生活实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更有利于进行情感上的渲染,以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以环境建设为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环境氛围在政治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教化作用,是教育对象品德养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可以利用好环境这一因素,不断营造有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良好氛围。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面向学生和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依法加强对于社会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的整治,及时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事端。这些都是遵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必不可少的措施。
四、结语
渗透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当坚持和贯彻的原则。渗透原则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项具体工作中的渗透程度还远远不够,怎样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当不断思考的问题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力.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姚植兴.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的基本原则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6):34-37.
[5]王淑漪,梁忠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原则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0):116-118.
[6]洪頵.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42-43.
[7]李明辉.高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J].前沿,2011(24):227-229.
[8]苏霍姆林斯基 . 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7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教育活动
一、渗透原则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一)渗透原则的概念内涵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人的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往往和生活中的学习与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才能够更好地贴近教育主体和客体,更好实现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帮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所谓渗透原则实则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结合实际开展各项具体工作。[1]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能够弥补传统课堂中思想理论灌输效果不佳的现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渗透和与其他形式的融合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应当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教育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渗透原则的鲜明特征
1.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广泛性体现在: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也决定了渗透的对象也是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对象要涉及不同年龄阶段、职业类型,不论是老少中青不同年龄阶段还是学生群体、教师、工人、农民等不同职业类型都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受众群体。其次,教育涉及的范围领域较为广泛。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可以涵盖各个领域,甚至是不同的专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遍及校园、社会、企业等不同的环境范围。再次,教育内容广泛。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将马克思主义等指导思想和基础理论进行渗透,也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相关内容进行渗透,如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等等。还可以选择渗透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性内容,诸如创新创业、生态环保等内容。[3]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媒介也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载体多种多样,教育者可以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选择文化载体,如利用各种文化产品或营造不同文化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还可以选择网络载体,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推送丰富、准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等。
2.隐蔽性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也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间接性和隐蔽性,在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下注重运用隐性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的。[4]结合以往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侧重理论灌输,其教育目标与内容也很清晰、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反而效果不佳。将渗透原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隐性教育法的最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使得教育者们以更加隐蔽和自然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弥补了理论灌输等直接方式的缺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寓教于乐、于无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本身具有隐蔽性。
3.渐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具有渐进性主要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时体现出循序渐进和实现目标时体现出由浅入深的属性。[3]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过程需要时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渗透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各个领域、渗透进人们学习工作的各方面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领域工作相互融合、渗透也需要时间来慢慢磨合最终达到融合的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效果是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由浅到深的,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也是逐渐由浅到深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层层递进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就是在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中,逐渐引导受教育者一步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内心的信念并转化为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必然是渐进呈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现实意义
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渗透原则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凝聚教育力量
坚持渗透原则有助于調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1]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结合具体工作展开,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与帮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教育者的“独角戏”,而成为各项业务工作人员都参与的工作。坚持渗透原则,才能调动起各方面工作人员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作用力。
(二)突显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渗透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具体的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去。离开了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便会失去依托,就会无的放矢。[1]因此,结合这些方面的工作,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才能真正地及时了解广泛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真正的渗透与融合,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三)促进教育对象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的理论灌输是有限的,很难顾及到受教育者的方方面面。根据渗透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5]在这个原则下,教育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久而久之可以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自觉性,使其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渗透原则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教育者的渗透意识
站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掌控地位,把握教育活动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教育者的行动来进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切影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在坚持其他几条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去贯彻渗透原则,更新教育理念,塑造完美人格,尊重教育对象。坚持方向原则,时刻保持自身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和方向性;坚持示范原则,做到身体力行,成为受教育者的良好榜样;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牢固的渗透意识,时刻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教育对象的生活中、各项具体工作中,遵循求实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一味进行理论灌输。
(二)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渗透
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活动成效的体现。因此,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应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自我渗透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教育。[6]首先,受教育者应当认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主动参与学习。只有通过自主学习与思考才能真正将思想理论进行内化和升华,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付诸于行动。其次,受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进行自我教育。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在外在客观物质条件和内在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影响下,结合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形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将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理论宣传、推广出去。教育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这些思想品德要求和理论有没有在受教育者的内在思想层面发生矛盾运动,从而提高其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
(三)充分利用载体进行渗透
1.以文化为载体
教育就是为了不断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和文化相结合、相互融会贯通,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从形式上来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对人具有教化和调节作用。[7]因此,文化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和发展的媒介之一,通过文化的渲染和调节功能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促进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可以通过文化这一载体,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在课堂上跟孩子们的交往,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孩子的教养,其精神的发展、道德面貌的形成,所有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课余时间内进行的,不列入课表的工作。”[8]社会实践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是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渗透原则,不得不重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实践活动区别于传统的理论灌输课堂,教育对象可以走出教室,拓展其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不局限于固定的授课模式、授课地点和授课内容,经过切身观察与实践进行学习和感知,更容易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教育对象而言,社会实践活动带来的感受是直观的、生动的、近距离的,这样更容易對当下接触到的环境、历史事件或生活实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更有利于进行情感上的渲染,以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以环境建设为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环境氛围在政治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教化作用,是教育对象品德养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可以利用好环境这一因素,不断营造有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良好氛围。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面向学生和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依法加强对于社会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的整治,及时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事端。这些都是遵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必不可少的措施。
四、结语
渗透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当坚持和贯彻的原则。渗透原则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项具体工作中的渗透程度还远远不够,怎样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当不断思考的问题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力.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姚植兴.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的基本原则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6):34-37.
[5]王淑漪,梁忠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原则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0):116-118.
[6]洪頵.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42-43.
[7]李明辉.高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J].前沿,2011(24):227-229.
[8]苏霍姆林斯基 . 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