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产业融合成为新时期文化事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婺源传统非遗保护利用模式亟待优化改革。要实现非遗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融合,需要结合个人与企业形成规模化和体系化的产业模式,并构建网络化的营销渠道,同时打造自有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通过非遗保护利用与产业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保护利用工作的优质高效。
【关键词】江西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发展;融合
“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主题论述下,针对非遗保护利用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战略指导方向:“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經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因此,在过去主要侧重于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新时期非遗保护需要进一步通过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走多元发展之路,以期开拓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格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在几千年农耕文明发展史中,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形成了田园牧歌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包括婺源在内,慢节奏、小批量、低生产率的经济活动既促成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内容繁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局,也导致一家一户式的劳作生产成为核心主流。而进入现代化工业生产时代后,手工制作占多数的婺源非遗项目就给保护利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阻碍。
比如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几乎无法满足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客观要求;多数手工劳动者因为传统劳动习惯或劳动任务的影响而基本无法顾及消费终端的现实需求,并且也基本不会有意识地打造相对成熟完善的营销推广网络;加之现有非遗项目中有很多都处于深巷僻壤的偏远乡村或山区,其生产者中很少具有品牌意识,自然无法通过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影响力。
二、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策略
(一)采取规模化、体系化产业发展形式
要实现非遗项目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及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就必须率先突破传统家庭作坊式的个体或小群体生产格局,采取规模化、体系化产业发展形式,最大限度实现工业大生产式的批量化。
比如婺源的灯彩制作就可以开辟出一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工业园或孵化园,将具有灯彩制作传统技艺的手工匠人集中起来,结合婺源灯彩制作的特点、步骤、要求等开展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为了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对于品质和效率的要求,传统上全部使用天然材质的生产方式需要加以改进。这就如同天安门城楼的巨型灯笼制作,建国初期的几年间,天安门城楼的巨型灯笼依然完全采用传统竹木和纸张生产工艺,由传统灯笼制作匠人全流程手工打造。但随着国家工业化生产的推进,灯笼内部骨架逐渐被替换成钢制金属结构,由车床和焊枪进行半自动化加工。而灯笼外层的蒙纸也不再使用传统既蔳又轻的皱纹纸,而更换成了更加牢固结实的加厚型特种纸。婺源灯彩制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借助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更利用机器加工的金属材质等进行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框架制作,再结合部分或少量人工操作提升产量和效率。
(二)建立健全现代化营销推广网络
古语有云“酒好不怕巷子深”,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广告满天飞的现实却已形成了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客观现实。传统非遗更加需要广而告之的宣传推广才能不断扩大知名度,这就要求婺源众多非遗项目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化营销推广网络,方能实现保护利用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式发展。
尤其是在信息资源与网络技术全面普及的当今社会中,婺源各类非遗项目都需要尽快建立起平台化的宣传与营销渠道。包括电子商务、B2C或P2P在内的众多线上销售方式需要和线下实体店有机结合,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发展的生产与营销模式。尤其是已国际国内享有相当知名度的淘宝、京东上,婺源非遗更应及时做好网店设计与物流、售后服务,同时应牢牢抓住包括“淘宝双11”、“京东618”在内的各式营销大促商机,不遗余力地完善营销网络、扩大影响力、提高营销量。
(三)走品牌化发展路线,提高婺源非遗产业识别度
要在经济市场化环境下争得一席之地,传统非遗项目还需要全力以赴提升自身的辨识度,以期在如火如荼的商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就需要非遗保护利用走品牌化发展路线,打造个性化、标志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比如婺源的三雕、歙砚、傩舞、灯彩、抬阁、豆腐架、茶艺等就可以采取总品牌和子品牌相结合的品牌打造模式。也就是在“婺源非遗”或“非遗·婺源”这个总品牌下,设置诸如“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婺源灯彩”等子品牌。通过“婺源”的地理标识品牌整合所有非遗文化产业的价值,进而与其他区域非遗产业进行区分,突出婺源非遗的个性化、标志化特征。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非遗传承保护的国家战略之一。针对传统发展模式,婺源在当前和未来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需要努力解决分散化、零碎化生产的局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并应更加关注民众在文化消费中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 崔彦彬,李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角度谈民间艺术的发展[J].河北学刊,2016(03):205-207
[2] 陶亚萍.关于南京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6(04):121-124
【关键词】江西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发展;融合
“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主题论述下,针对非遗保护利用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战略指导方向:“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經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因此,在过去主要侧重于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新时期非遗保护需要进一步通过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走多元发展之路,以期开拓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格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在几千年农耕文明发展史中,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形成了田园牧歌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包括婺源在内,慢节奏、小批量、低生产率的经济活动既促成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内容繁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局,也导致一家一户式的劳作生产成为核心主流。而进入现代化工业生产时代后,手工制作占多数的婺源非遗项目就给保护利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阻碍。
比如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几乎无法满足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客观要求;多数手工劳动者因为传统劳动习惯或劳动任务的影响而基本无法顾及消费终端的现实需求,并且也基本不会有意识地打造相对成熟完善的营销推广网络;加之现有非遗项目中有很多都处于深巷僻壤的偏远乡村或山区,其生产者中很少具有品牌意识,自然无法通过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影响力。
二、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策略
(一)采取规模化、体系化产业发展形式
要实现非遗项目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及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就必须率先突破传统家庭作坊式的个体或小群体生产格局,采取规模化、体系化产业发展形式,最大限度实现工业大生产式的批量化。
比如婺源的灯彩制作就可以开辟出一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工业园或孵化园,将具有灯彩制作传统技艺的手工匠人集中起来,结合婺源灯彩制作的特点、步骤、要求等开展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为了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对于品质和效率的要求,传统上全部使用天然材质的生产方式需要加以改进。这就如同天安门城楼的巨型灯笼制作,建国初期的几年间,天安门城楼的巨型灯笼依然完全采用传统竹木和纸张生产工艺,由传统灯笼制作匠人全流程手工打造。但随着国家工业化生产的推进,灯笼内部骨架逐渐被替换成钢制金属结构,由车床和焊枪进行半自动化加工。而灯笼外层的蒙纸也不再使用传统既蔳又轻的皱纹纸,而更换成了更加牢固结实的加厚型特种纸。婺源灯彩制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借助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更利用机器加工的金属材质等进行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框架制作,再结合部分或少量人工操作提升产量和效率。
(二)建立健全现代化营销推广网络
古语有云“酒好不怕巷子深”,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广告满天飞的现实却已形成了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客观现实。传统非遗更加需要广而告之的宣传推广才能不断扩大知名度,这就要求婺源众多非遗项目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化营销推广网络,方能实现保护利用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式发展。
尤其是在信息资源与网络技术全面普及的当今社会中,婺源各类非遗项目都需要尽快建立起平台化的宣传与营销渠道。包括电子商务、B2C或P2P在内的众多线上销售方式需要和线下实体店有机结合,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发展的生产与营销模式。尤其是已国际国内享有相当知名度的淘宝、京东上,婺源非遗更应及时做好网店设计与物流、售后服务,同时应牢牢抓住包括“淘宝双11”、“京东618”在内的各式营销大促商机,不遗余力地完善营销网络、扩大影响力、提高营销量。
(三)走品牌化发展路线,提高婺源非遗产业识别度
要在经济市场化环境下争得一席之地,传统非遗项目还需要全力以赴提升自身的辨识度,以期在如火如荼的商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就需要非遗保护利用走品牌化发展路线,打造个性化、标志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比如婺源的三雕、歙砚、傩舞、灯彩、抬阁、豆腐架、茶艺等就可以采取总品牌和子品牌相结合的品牌打造模式。也就是在“婺源非遗”或“非遗·婺源”这个总品牌下,设置诸如“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婺源灯彩”等子品牌。通过“婺源”的地理标识品牌整合所有非遗文化产业的价值,进而与其他区域非遗产业进行区分,突出婺源非遗的个性化、标志化特征。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非遗传承保护的国家战略之一。针对传统发展模式,婺源在当前和未来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需要努力解决分散化、零碎化生产的局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并应更加关注民众在文化消费中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 崔彦彬,李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角度谈民间艺术的发展[J].河北学刊,2016(03):205-207
[2] 陶亚萍.关于南京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6(04):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