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网络,自由捆绑的陷阱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自由捆绑的陷阱
  截至2012年6月,我国网民数达5.38亿,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微博用户达2.74亿,是2010年的三倍,亦为世界第一(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
  以上数字验证着一件事:互联网在加速扩张。这扩张,得益于“扁平世界”的魅力——网络打破了种族、国家、文化等隔阂,让人类同处一片天空下,让机遇、资源自由流动,让个人影响力发挥到极致。
  多么理想的世界。然而在繁华丰茂、自由张扬的背后,却有些东西,侵蚀着人们的幸福感,比如网络暴力。
  一场场舌尖上的争斗中,人肉搜索、道德绑架事件……参与者一面实现着言论的自由意志,一面,不免被卷入无形的漩涡,任由命运操控,看着事态向无法掌控的方向,飞奔。
  这片充满恐惧、焦躁、暴戾的漩涡,其能量却来源于每个个体。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剧本《禁闭》中写道:他人即地狱。这话形象地描述了人际间不可避免的冲突。而在网络上,失去种种束缚,有意无意中,人人都在为这堆冲突之火鼓风添柴。
  无数失控的自由之力,挖掘出了一处大大的陷阱。每个人都可能陷足其中,身体、物质上因此受损,还会引发心理恐慌——社会容忍度下降,人们竭尽全力去批判,让他人沦为舌尖上的牺牲品,也让自己的心蒙上阴影。
  但如果换种思维呢?
  怀疑、不满被传递到我们面前时,不急着将它抛出。那么,就能安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为何愤怒、焦虑;能换位体谅一下别人的处境;能期盼做一位建设者,想想“面对现状,我能担负什么社会责任”……那么,我们分享的将不再是痛苦焦躁,而是安宁释然。那是人类可以相互给予的、最好的礼物。2013的到来,也将因此意味着一个新的开端。
  社会新角色成型过程中,行为边界模糊
  2012年9月3日,雷先生在餐馆吃火锅,放在椅子上的苹果手机遭人顺手牵羊。他翻拍了监控视频中的嫌疑人图像,发在微博上求人肉搜索。这条微博被大量转发,不少网友痛斥小偷可恶,但也有人提出,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发布嫌疑人的个人信息和肖像,涉嫌侵犯名誉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
  为何在现实中,人们很少触碰的警戒线,在网络上却不怕做得过火?
  被“人肉”的当事人不堪压力,做出极端行为的事已不鲜见,但参与“人肉”的网民仍乐此不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其风险、危害没有清楚、感性的认识。
  虽然网民不算新出现的群体,但作为一类社会角色,它还在成熟成长期。作为网民,该以什么面目出现、该处于哪种合适位置……都是在摸索中渐渐清晰。
  自身角色定位不清,加上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同步性、主体性等特征,使网民有更多控制权、选择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网络高匿名性,使人们对言行负责的程度减轻,也会扩大自我意识,强化认知偏差。
  比如,民众制造舆论压力,影响司法判决,甚至代替司法部门公布隐私等,都是身份界限的混淆。
  另外,网络风险成本很低,可能就是随手转发,随意回复顶帖,随机浏览便为事件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让事态失控。
  因此,塑造网络理性的根本,就是让民众建立身份界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超出责任的外沿,不再借着“宏观正义”的外衣,对别人进行伪正义的伤害。
  攻击别人的恶,其实是不放过自己的“不完美”
  2012年8月15日,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重庆的公交车上,一名白衣女孩面对抱小孩的妇女无动于衷。这位网友还贴出女孩的正面照,发动大家人肉搜索。该帖发出后,仅一天,点击量超过3万次,不少人在回帖中毫不留情地斥责、谩骂白衣女孩。
  比“做错事”更可怕的是不原谅,不理解。
  每个人都由“善”“恶”两部分组成。一个自认为完美无缺的人,不是因为真的没有缺点,而是他不能接受自己有缺点的事实。唯有自己是对的,他自然会对周围人非常挑剔,用自己的标尺衡量他人,并把对方当成敌人来攻击。因此最大的恶就是追求绝对的善。
  绝对的恶人,绝对的圣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存在。不承认自己的恶,便看不到对方的善。且恶意揣度的背后,常常是偏执的心态。因一个小污点,就遮蔽了他人善良的一面,更不要提站在对方立场,去猜测他是不是有难言之隐。
  批判也许是对道德标准的坚持,但可能我们只看到了局部事实。为标榜道德,一些人只关心自己的表达,不惜忽视、漠视当事人的感受和真相。可以说,白衣女子受到的惩罚,远大于她应该付出的代价。
  不能违背多数人的“正义”,使个体如履薄冰
  2012年4月,一则“男子虐猫被人肉搜索后,伤人毁车进行报复”的新闻出现在各网站首页:王某的孟加拉猫吃了邻居李某家的鸡,李某为泄愤让自家的狗将猫咬死。王某要求赔偿,但被拒绝,于是将此事发到网上,引起包括明星等众多网民的关注。
  网友进行人肉搜索,公布了李某的个人信息。二十余名自称爱猫协会的人来到李家,辱骂殴打他。事后李某情绪激动,将王某打伤,并砸坏两辆私家车。
  李某虐猫自然不道德,而人肉搜索、辱骂殴打他也算不上道德。為什么网友会积极评价后者?是因为后者符合大多数人的意志。
  这是很可怕的倾向,它在假借一个伟大名义——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并得出结论:凡跟多数人的正义相违背,就是邪恶。
  以暴制暴似乎解气,却制造了新的伤害,远离了正义。如果以集体名义,剥夺个体的基本权利合理,那么每一个人都将如履薄冰。
  一种行为是否正义,不仅要符合多数人的宏观正义,比如为了国家和人民,而且要考量微观正义,即是否尊重个体的生命、尊严。以暴制暴侵犯了个体生命和尊严,其宏观层面的正义便是个谎言。在巨著《狂热分子》中,美国政治学家埃里克·霍弗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可鄙的,他就会狂热地去攀附一些宏大的东西,那样就可以不去面对可鄙的自我了。”   因为他错在先,为了纠正他,即便做点不道德的事,也很正义——这种“负负得正”的逻辑相当荒唐,其实是一种合理化幻觉。其实质,是将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赋予自己可以指责对方的资格,让自己的破坏行为师出有名。
  迅速对别人产生一个评价,缘于刻板的心态
  2012年8月10日下午,南京国际广场五楼一处电梯下部发生火灾。次日有媒体报道称,七楼某寿司店员工将卷帘门拉下,要求客人先买单再撤离。报道在微博传播后,网友纷纷批评商家“唯利是图”,表示要抵制这家寿司店。
  事后消防部门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调查结果:店铺装的是消防卷帘,收到火警后自动放下,不存在店员私自拉门行为。“被要求先买单”的客人,也澄清说事实不是报道中写的那样。然而,这一切似乎来得有些晚,这家连锁店已陷入集体质疑之中。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会对某些群体、事件,根据其所属类型,在短时间内产生判断。其积极作用,是简化认知过程,按固定看法直接得出结论,可节省大量时间、精力。它也有消极影响,在有限、肤浅的资料基础上做结论,会使人们忽视个体差异,导致判断错误。
  对于上述事件,网民有个直接推断过程,就是“着火后一定是店员怕客人趁机跑单,故意拉下卷闸门”。这样推测也有原因,之前天津蓟县大火,就有人爆料,说是商场经理怕顾客不付钱跑掉,让保安把大门锁上,才导致多人葬身火海。同样是火灾,同样门被关上,很容易让人产生类似想法。
  但为何我们总从恶意的角度,揣度别人的动机?总会形成别人“不怀好意”这样的印象?
  也许是我们的经历,塑造了看待别人的方式——我们的好意总是被曲解,我们的行为总被冠以自私,我们生存的社会总危机四伏,让我们不得不保持警惕。
  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塑造了思考模式——从小便被教导,每道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要听从老师、家长给的答案就好了,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请善良、开放地看待别人,没有了定论、戒备、攻击,便不会产生“别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刻板印象。
  被私心杂念推着向前跑的“沉默螺旋”
  2012年10月17日,北京5岁男孩帅帅去世,一篇名为《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捐骨髓救我?》的网文点燃了舆论的怒火。之前,帅帅被确诊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才可能康复。其父母都能移植,首选为父亲。
  2012年5月,帅帅的母亲公开指责丈夫拒绝在“最佳移植期”给儿子捐骨髓,并拒付医疗费,帅帅父亲的信息被人肉搜索,不少网民指责他是禽兽。10月21日晚,一直沉默的父亲突然开设微博,发帖反驳:“是她一意孤行,在电视节目中隐瞒孩子前后错过两次‘最佳移植期’,却把最危险的时机称为‘最佳时期’,误导媒体和爱心网友!”
  “用事实还原真相”是媒体追求的理想,遗憾的是,这追求有时会歪了方向。
  大众多半希望用最少的时间、容易理解的叙述来了解一件复杂事件,为满足这种心态,媒体典型的叙事模式是这样的:一个弱势身份的受害者,与一个无恶不作的人;或一个“跟我们一样的底层人”,与一个占有特权社会资源的家伙;或是一个求告无门的“受欺凌者”,与一个强势的机关部门——很容易唤起民众的同情,引发强烈情绪。
  正如上述例子中,前期报道里,极品奇葩的父亲、善良懂事的孩子的对比,令群情激愤。而后续采访,才揭示出之前存在大量失实内容。这些内容直到事件开始回归平静,才被报道,很大原因是民众需要将对“禽兽父亲”的愤怒先发泄出来。
  传播学中有个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看到赞成的观点被广泛认同,就会积极参与表达,这类观点会得到更广泛传播;如果某一观点少有人理会,人们即使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导致强势一方的意见影响越来越强,使言论向极端倾斜。
  很多时候,网络舆情的气氛过于热烈时,很可能,背后就有看不见的手在推波助澜,比如某些媒体想“吸引眼球”的企图,比如某些人出于私人情绪的宣泄……当每个人都正义凛然地讨伐被贴上“坏人”标签的人时,传递的也许不是正气,而是戾气与偏见。
  内在焦虑,让人们总看见扰动情绪的信息
  2012年8月22日,一篇題为《欠费12万,医院扣留双胞胎》的报道出现在网络上。报道称在深圳市,梁先生夫妇无力结清双胞胎孩子近两个月的治疗费,医院方以欠费为由扣留了孩子。
  消息一出,舆论四起,把涉事的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推向风口浪尖。但实际情况是这对早产的婴儿健康尚未达到出院标准,如强行出院不继续治疗,将有生命危险。
  个体焦虑是心理问题,群体焦虑则是社会问题。
  上述事件细加分析,能从中发现社会病灶,比如仇官仇富、医患冲突。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集体创伤、集体幻灭。而我们需警惕的,是这类矛盾、冲突频发,造成的社会性焦虑。
  当下大环境中,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对未来稳定生活缺乏信心。这种不安弥漫于所有阶层——贫困家庭担心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中产阶级忧虑生活状态难以持久,权贵阶层担心被仇官仇富,弱势群体心理泛化觉得处处受欺辱……人们的社会认同感降低,成员之间关系紧张。
  网络提供的信息,本身很具主观性,而人们倾向于“我信什么,就会有意识地看见符合这些信念的言论,忽略跟信念相反的信息”。因此网络暴力的实质,是借机发泄无意识中的负面情绪。它反映着我们对当下的思考、对未来的预期,对人们的影响漫长、深远,深刻。
  网络上的“拼爹、炫富、破格提拔”只是表象。每个人似乎都有不同焦虑,而这背后,有着焦虑的共源——贫富差距加大,资源分配不公,社会阶层流动板结……所有人因此产生了身份焦虑、生存焦虑、发展焦虑。
  缓解社会性焦虑,是国家和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保障社会的基本公平正义,维护权力在合法轨道上运行,维持生活成本在合理范围稳定增长,维护社会阶层流动渠道顺畅,则民众的情绪必然会有效缓解。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完美世界”的监牢里削薄自己
  韩松落
  研究明星久了,发现一个现象,老一代的明星,都比新生代明星显得有个性,比年轻明星坦荡敢言。北野武、高仓健、黄秋生……在任何场合,都敢于批评影视界不良现象。
  这种疙里疙瘩的做派,在公众人物身上,越来越少了。固然因为,这些疙里疙瘩老男人的地位难以撼动,更因为,他们在网络出现之前便成就了自己,和那些与网络共生的新一代明星截然不同。
  网络时代,貌似给了人更大的自由,那自由却捆绑着陷阱。因为,自由的真正含义是:别人拥有同样的自由,自身的自由于是被淹没,被别人的自由限制。你尽可以大鸣大放,但后果完全无法预料,任何微小如蝴蝶扇动翅膀的表达,或许都引发失控局面。“暴力从未消失,只是改变了面貌”,正可以概括发生在网络上的这场“残留的战争”。
  人的个性于是被摧毁,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摇晃。公众人物尤其如此,他们得学习做“平均人”——不能说喜欢红,因为粉丝中肯定有人喜欢蓝;不能只说喜欢猫,因为喜欢狗的粉丝恐怕大有人在;得散发正面能量,得喜欢小孩,得第一时间为天灾人祸点蜡烛,不能恐同,不能歧视女性,得像政客一样,让各个群体满意,以便争取最大限度的喜爱。
  即便这样周全,也难免失手。刘翔摔倒那天,赵薇在微博上发自拍而不是慰问,引发网民围攻。黄秋生在微博上说句“罗志祥是谁”,一场粉丝骂战拉开大幕。春节联欢晚会的看点之一,竟然是“想骂谁就直接@到脸上”。
  就算远离网络,也可能被人发布偷拍照和录音,被动地拖进网络,接受雷轰电击。网络是个更宽广的世界,却也是个更大的监牢,人们都得在这个完美世界里,被磨平、粉碎,做个“没个性的人”。
  于是,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削薄个性。就连李开复在微博上发起抵制《非你莫属》的活动,也要留条后路。他辛辛苦苦搜集了骂他的微博——“共177位水军,骂1250条(77条多次使用)”,并做成长微博,原因竟是“公开证据,这样以后有什么我的负面,大家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还语重心长地总结了“被網民公愤群攻的六条建议”,比如,“不适合口水战,以一对多必败无疑”
  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正变得模糊不明,虚拟世界,已成为我们行动的驱动力,甚至放大器。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就常常在他的电影里,讨论这种境况。他1997年的电影《滑稽游戏》里,杀人狂在行凶的中途,突然停下动作,扭头向镜头,问:“还要不要继续?”他在征求观众的意见。继续观看,就等于同意他的杀戮,剧中人就会因为我们的观看而死去。他作为剧中人,或许也是为了拥有被观看的价值,而实施杀戮的。
  网络的世界里,存在一个死循环,那就是所有的受害者,往往也是加害者。我们得试着让这个循环在自己这里终止,让那些充满戾气的批评、那些貌似无心的围观、那些高潮迭起的转发,就到此为止吧。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2年七夕节,当红小生领军人物李晨在微博上公开了与张馨予的恋情。李晨是圈内出了名的好男人,入行多年,无绯闻,无不良嗜好,干净健康。而张馨予却是话题女王,整容、艳照、“靠男人博上位”……几乎被打上了“坏女人”的标签。那么,这样的两个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当红小生遇上性感女神  2010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大片《非诚勿扰2》举行全球首映礼。张馨予作为主创亮相,李晨作为出品方华谊兄弟的签约艺人
期刊
去谷歌工作,一直是美国小伙子威廉·庞德斯通的梦想。为此,他精心准备,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又将自己从头到脚包装了一遍,信心百倍地去应聘。  出乎威廉意料的是,他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等到面试的机会,却听到主考官抛来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要清洗西雅图的所有窗户,收费多少?”威廉惊讶地说不出话,主考官又连珠炮似的提问:“你在水中会比在糖浆中游得快吗?”“需要多少卫生纸才能覆盖得克萨斯州?”“钟的时、分、秒指针
期刊
2007年我国公映的电影《夜·明》中首次出现了孙中山早期革命生涯中的亲密伴侣兼卫士——陈粹芬。近一个世纪以来,因怕有损于国父孙中山的形象,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所有孙中山的传记中都有意忽略了这位伟大的女性,以至于世人不知她的存在,她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悄无声息地被岁月的长河淹没。随着时代的进步,“伟人是人不是神”的观念渐入人心,陈粹芬才慢慢浮出水面,走入人们的视野。  一见钟情,共同反清  
期刊
乔治·克鲁尼头顶海盗帽,抱着胳膊,肆意大笑;凯特·温丝莱特素颜淡妆,黑色的V领外套上没有任何装饰,平静自然;布拉德·皮特穿着T恤仔裤,大大咧咧地蹲在墙边;奥兰多·布鲁姆脱掉西裤,露出一条印着英国国旗的拳击短裤;一贯深沉、严肃的摩根·弗里曼则挤眉弄眼做着各种鬼脸……  在安迪·格慈的镜头下,这些蜚声国际的巨星们都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样子,素颜、没有造型,铅华洗尽,随性自然。好莱坞有成百上千的专业摄影师
期刊
江苏丹阳有一位女子,她的梦想是站在丈夫身后做个贤妻良母。可当丈夫生意失败、试图自杀时,她却像女侠一般站了出来,而且爆发出惊人的正能量——  生死抉择!丈夫倒下,妻子冲上去  “老婆,我没脸见人,你要把两个小孩带好……”1997年8月的一天,耿美英正在家中做饭,突然接到丈夫王银灯打来的电话。丈夫边说边抽泣,语气绝望。耿美英异常恐慌,连连劝阻:“老公,你别犯傻啊,就是天塌下来,不还有我跟你一起顶吗?”
期刊
冬天的清晨,最贪恋的是被窝里的一丝暖。  冬天的午后,阳光洒下的暖洋洋最弥足珍贵。  冬天的夜晚,哪怕门外冰天雪地,窝在火炉边脸上也会红彤彤。  找寻雅致舒适的小店遍历一天的几种暖,把那里变成独乐乐或众乐乐的游乐场,是冬天找乐儿的终极选择。  清晨的暖被窝:26℃暖,把梦带进现实  哈哈尼橡皮泥手工DIY店  选一个周末的早晨和他并肩坐在小板凳上,一起分享彩色的小泥团,捏只老鼠,或者大象,就像回到
期刊
“喂,我好餓。”小珍等阿全吃饭,已经等了个把小时了。阿全说,他要把信件全都回完才能去吃饭。本来以为十分钟可以解决,没想到阿全像被钉在电脑屏幕前的标本一样。  小珍饿得肚子咕噜咕噜叫了。可是阿全还不为所动。  小珍加重了语气,提高了声音:“我告诉你,你不饿老娘饿了,我自己去吃东西!鬼才理你!”  这下总算让阿全抬起头来。他很不悦地说:“怎样?干吗那么凶?”  “好嘛,那你什么时候要带人家去吃饭嘛?”
期刊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都市放牛 著名情感专家,专栏作家  一个女人,做好自己令人感觉温暖的那一面,就基本理解了幸福的含义。  Q:老公言语之间老是瞧不起我,他还和前女友联系。我很愤怒,我都给他生了儿子了,他怎么还忘不了那个女人?  A:男人通常忘不了五种女人:一是与他内心情怀相契合的那个女人,令他精神销魂;二是时常让他有新鲜感神秘感的女人,令他欲罢不能;三是对他欲迎还拒始终没得手的女人,令他辗
期刊
把私密情感拿出来,做成三层裱花蛋糕,切分给围观者消费,这几乎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病。  有女友被称为艺人情感生活“神算子”,她早猜出姚晨凌潇肃会散,谢霆锋张柏芝会散,黎明乐基儿也会散。她的道理很简单:情感仿佛水果,要令它看上去光鲜亮丽,你一般会选择给哪种水果打蜡?  水果店老板会给那些已呈疲态的进口水果打蜡,因为它们不沾地气日久,难免内在空虚,水分塌瘪,要想让它更具话题性,更具卖相,打蜡抛光是唯
期刊
有位网友说,自己读中学时,有天妈妈被老师通知去学校,说某同学的钱不见了怀疑是他偷的。妈妈愤怒至极,走过来狠狠扇了他一耳光。  当时的他是很调皮,但绝没偷过东西,于是异常愤怒,特别冤枉,从此变得叛逆,抽烟、打架、逃课、拒绝考试,初中读完,就早早走入了社会。后来,妈妈曾跟他说过,知道他不会偷,可当时实在是太震惊太愤怒了……他无奈地说,妈妈的一耳光,改变了他的人生。  调皮和品行不端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