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教育是指将家庭、国家和个人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而开展的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有更多对接点,教师借助学科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符合學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实践价值。教师在执行教学计划时,要深挖教材资源信息,对接家庭生活教育,开展探索合作活动,延伸实践训练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家国情怀感知体验的机会,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育;渗透途径;探微
引言
现代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而且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关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员,都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以便在今后投身祖国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家国情怀不仅仅应该体现在学生思想态度的转变方面,而且应该表现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之中。所以在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良好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真正将思想方面的变化,应用于实践生活之中,积极表达爱国的情感。
一、挖掘教材资源,引入家国情怀教育机制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出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活动园”内容,要求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妈妈为什么愁眉苦脸?我可以为家庭做出什么贡献呢?”学生进入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出一些思考提醒。有学生认为,家庭成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家里遇到困难时,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也有学生说:“父母遇到问题时,大多不会告诉孩子。作为孩子,我们要有责任意识,直面家庭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做点评,肯定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将计划付诸实践。
二、创设活动情境,内化学科的抽象知识认知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充分发展,相反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却在迅速发展。因此,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千万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的文字表面,对他们一味地讲大而空的道理。这样并不能使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如何爱国的行为意识进行内化认知;同时也会让他们觉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无趣,影响以后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且高效的教学方式。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节,由于学生生活在岁月静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先辈们的艰苦生活缺乏一定了解,因此无法体会到我国从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到一步步繁荣富强的变化,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与家里的长辈对话,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过往生活与今日生活的对比,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角色扮演情境,或以服装、语言等元素更加有趣而形象地呈现昨天与今天的生活。此外,本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好人好事,举办一个“我给道德模范颁奖”的情境活动。这样的话,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就会被学生逐渐内化于心了。同时以学生主体为前提,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进行形象化认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对学科知识的认知。
三、延伸实践训练,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目标
学生对延伸性社会实践训练任务有参与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深化家国情怀认知。例如,在教学“我参与我奉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明确学习目标,设置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服务。在活动执行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活动内容、活动程序、活动组织方式、活动时限等,对活动操作过程进行全面讨论和设计。学生听说有社区服务活动,都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为确保社会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联系了家长,请家长全力配合,让学生顺利进入社区。又如,在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分类垃圾箱、公用电话、交通信号灯、公园休息椅等公共设施,让学生感知公共设施是大家生活中的“朋友”,每个人都应该善待他们。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自己得到别人帮助的实例,认识到自己也应该乐于关心和帮助别人。公共秩序本来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较为遥远的话题,但通过这样生活素材的呈现,学生能感受到公共秩序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人人都应该为国家良好公共秩序的形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将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根植于自己为建立良好公共秩序而努力的实际行动中,有效地缩短教育理想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不再陌生。
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与教材高度契合,具有极为广阔的对接空间。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结合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家国情怀认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小学道德与法治视域下家国情怀的培养[J].教育观察,2020,9(47):86-88.
[2]庄燕.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析[J].求知导刊,2020(41):43-44.
[3]许美玲.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涵养家国情怀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25):78+80.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育;渗透途径;探微
引言
现代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而且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关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员,都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以便在今后投身祖国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家国情怀不仅仅应该体现在学生思想态度的转变方面,而且应该表现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之中。所以在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良好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真正将思想方面的变化,应用于实践生活之中,积极表达爱国的情感。
一、挖掘教材资源,引入家国情怀教育机制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出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活动园”内容,要求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妈妈为什么愁眉苦脸?我可以为家庭做出什么贡献呢?”学生进入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出一些思考提醒。有学生认为,家庭成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家里遇到困难时,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也有学生说:“父母遇到问题时,大多不会告诉孩子。作为孩子,我们要有责任意识,直面家庭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做点评,肯定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将计划付诸实践。
二、创设活动情境,内化学科的抽象知识认知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充分发展,相反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却在迅速发展。因此,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千万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的文字表面,对他们一味地讲大而空的道理。这样并不能使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如何爱国的行为意识进行内化认知;同时也会让他们觉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无趣,影响以后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且高效的教学方式。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节,由于学生生活在岁月静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先辈们的艰苦生活缺乏一定了解,因此无法体会到我国从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到一步步繁荣富强的变化,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与家里的长辈对话,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过往生活与今日生活的对比,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角色扮演情境,或以服装、语言等元素更加有趣而形象地呈现昨天与今天的生活。此外,本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好人好事,举办一个“我给道德模范颁奖”的情境活动。这样的话,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就会被学生逐渐内化于心了。同时以学生主体为前提,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进行形象化认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对学科知识的认知。
三、延伸实践训练,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目标
学生对延伸性社会实践训练任务有参与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深化家国情怀认知。例如,在教学“我参与我奉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明确学习目标,设置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服务。在活动执行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活动内容、活动程序、活动组织方式、活动时限等,对活动操作过程进行全面讨论和设计。学生听说有社区服务活动,都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为确保社会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联系了家长,请家长全力配合,让学生顺利进入社区。又如,在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分类垃圾箱、公用电话、交通信号灯、公园休息椅等公共设施,让学生感知公共设施是大家生活中的“朋友”,每个人都应该善待他们。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自己得到别人帮助的实例,认识到自己也应该乐于关心和帮助别人。公共秩序本来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较为遥远的话题,但通过这样生活素材的呈现,学生能感受到公共秩序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人人都应该为国家良好公共秩序的形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将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根植于自己为建立良好公共秩序而努力的实际行动中,有效地缩短教育理想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不再陌生。
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与教材高度契合,具有极为广阔的对接空间。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结合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家国情怀认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小学道德与法治视域下家国情怀的培养[J].教育观察,2020,9(47):86-88.
[2]庄燕.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析[J].求知导刊,2020(41):43-44.
[3]许美玲.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涵养家国情怀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2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