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元为视角审视亚洲金融危机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f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大肆指责发生危机的国家,归罪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常项目赤字、对于本币币值的高估、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匹配等等。然而,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在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都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并成为金融危机策源地。本文从美元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美元债务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20-02
  
  任何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占据着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美国通过贸易逆差为其他国家提供美元,而其他国家通过贸易顺差积累美元,然后以购买美国资产的形式保有美元。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在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都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而且当美国自己成为金融危机策源地的时候,同样依赖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使得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和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与其他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存在着根本差异。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
  亚洲金融危机正式开始源于1997年7月2日凌晨四点半泰国央行发表的一项重要声明,宣布泰铢放弃盯住“一篮子”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对美元当日即贬值15%以上,从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后的4个月内,泰铢与美元的汇率从之前的26:1跌至1997年11月5日的41:1。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危机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货币相继出现波动,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到1997年7月14日,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1997年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997年11月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1997年11月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997年12月13日,韓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大量在韩国投资的日本金融业受到了来自韩元危机的巨大冲击,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都被迫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
  东亚经济体各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虽汇率制度各异,但均有一个共同点,即是都将本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占本币名义汇率定价中的权数均很大,其中美元占韩元、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度尼西亚卢比和泰铢名义汇率定价中的权数分别为:0.96、0.75、0.78、0.95、0.91。之所以选择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与贸易计价方式相关联的,麦金农(2000年)曾经提出:“绝大多数东亚国家的商品贸易是以美元计价的。”以韩国为例(如表1),从1980—1985年的进出口贸易中可看出,虽然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贸易呈下降趋势,但是美元计价仍占主导地位,1995年出口贸易中美元标价占总额的88.1%,占进口贸易的比重也达到了80%。由于亚洲其他较小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大都低于韩国,所以他们的货币更不可能被用于外贸结算,这样,在整个东亚地区,美元计价的比例相对更高,也正说明了为什么大多数东亚国家均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二、以美元为视角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1993—1995年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贬值使亚洲国家持有的美元债务增加
  在克林顿政府的第一届任期内,美元遭遇了巨大的贬值压力,基本诱因在于美国政府奉行的美元对日元缓慢贬值政策,希望借此不断削减对日本的巨额贸易逆差。1993年美元对日元贬值创历史新纪录,于1993年8月17日1美元跌至仅可以兑换101.15日元,至1993年11月25日虽稳定在108.30日元,但较1992年底的水平相比仍下跌13.2%。克林顿政府将“经济安全”列为首要对外政策,主张政府积极介入对外贸易,以促进出口。除此之外,美国政策也试图采用签署双边贸易政策来增加出口,据统计,仅1993—1995年美日就签署二十多个贸易协定,促进美对日出口增加了85%。
  1995年美元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关系可以概括为美元的持续贬值和马克的持续升值。1995年初,墨西哥金融危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的发生引起国际金融市场资金的大规模流动,特别是由于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对美国的经济和投资利益带来了直接的损害,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长期积累导致大量美元滞留在境外。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大为减弱,投资者大量抛售美元,兑换成马克和日元以规避风险,使得美元大幅下降。1995年美元对德国马克的比价呈下降趋势,尤其以1-3月最为突出,1995年3月8日美元对马克以1:1.3450达到了历史最低。4月至7月期间美元在低位徘徊,到了8月份,随着美日德等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联合干预再加上德国利率的下调使得在12月底时美元对马克又上升至1:1.4387的汇率水平,但仍高于一年前水平。
  在1993-1995年期间,克林顿政府试图劝说外界相信日元和马克对美元升值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财政部长劳埃德•本特森曾在一次记者会上对一位记者关于政府是否正在寻求一个弱势美元的怀疑给予了肯定回答,商务部长布朗也宣称美元是一种合法的“贸易武器”,但是美元贬值势必会影响其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为了稳定美元汇率,本特森又联合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对外宣布购买美元,试图通过购买美元来对抗马克和日元。然而事与愿违,公众更加强化了反对美元的情绪,也预示着本特森联合干预政策的失败。20世纪90年代期间,相信美元会一直持续贬值的东南亚各国所持有的美元债务平稳增加,这是因为,若想借入资金,最好就介入以贬值货币如美元标价的资金,而不是要借入以即将升值的货币如日元和德国马克标价的资金。因此,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里,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以美元计价的债务占GDP比率呈逐年上升态势,除1997年马来西亚外,其他三个国家外债均超过了GDP的50%,且增长速度较快(见表2)。由此可见,外债的增加及外债中短期债务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使得亚洲陷入了十分危险的境地,一旦美元没有按预期迅速贬值,就会加重东亚各国的债务危机,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然而,1995年1月在罗伯特.鲁宾接替本特森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后一直主张强势美元并对外宣布强势美元才最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他同德国和日本建立了三国集团共同进行联合干预来支持强势美元。不可否认鲁宾的干预加速了1995-1996年期间美元对所有其他货币汇率的急剧上升,也导致并加速了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
  (二)1995-1996年日元兑美元汇率的走低削弱了东亚国家出口竞争力
  危机发生前亚洲各国普遍存在着过于庞大且长期的经常项目逆差。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发生危机的亚洲国家先后全面开放了本国的货币金融市场与资本账户,实现了“金融自由化”。由此,国际金融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出于对亚洲发展前景的看好,加上亚洲各国货币汇率普遍采取的是钉住美元制度,而利率普遍高于美国,纷纷流入亚洲各国,造成亚洲国内信用扩张,进而刺激了过剩的国内消费,导致了其进口额猛增,造成了各国经常收支赤字的持续扩大,也就是说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造成的资本收支顺差不断支撑并且助长了各国经常收支的赤字。如泰国1990年的经常项目逆差为90亿美元,1995年升至135亿美元,1996年又增至162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3%。经常项目的长时间巨额赤字削弱了本国经济的竞争力,一旦这些涌入亚洲的国际资本由于经济因素突然回流,本国货币便会受到严重冲击,造成金融危机。
  1995年美国、德国和日本支撑的强势美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亚洲各国的竞争力,损害了其利益。美元升值使得日元实际贬值,意味着他们相对于日本出口商失去了竞争优势,强势美元和走弱的日元共同向亚洲各国施压,扩大其经常项目赤字数额。如表3所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经常账户逆差趋势逐年扩大,加大了爆發金融危机的风险。几年后榊原英资反思了三国集团(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强势美元政策:“我不认为是日元贬值引起了(1997年)亚洲危机,尽管的确随着日元贬值,亚洲国家的货币(在1997年对美元)就升值了,因为亚洲货币当时是钉住美元的。而走弱的日元,会使得日本出口商在世界市场上更富价格优势,而这会削弱亚洲竞争者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主要国际储备从以美元、黄金为主转向以美元为主、欧元和日元等外汇并存的储备资产上。因此,更进一步追溯,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来源于“美元本位制”的美元霸权,美元霸权没能有效的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而更多的是采取更利己的货币政策,没能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这也是美国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策源地的根源所在。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简介:杨童舒:(1983— )女,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政策性金融学
  参考文献:
  [1]鲁世巍.美元霸权的历史考察[J].国际问题研究,2004,4:62.
  [2]张毅来.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J]经济经纬,2007,4:128-131.
  [3]戴维.德罗萨著,朱建峰、谢士强译.金融危机真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01:64页.
  [4]何慧刚.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理论和实证分析—东亚金融危机视角[J].中央大学学报,2006,12:34.
  [5]王宇译.东亚美元本位、浮动恐惧和原罪[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6.
  [6]戴维.德罗萨.金融危机真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
  [7]陈乔之.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果剖析[J].东南亚研究,1997,05:5.
  [8]何检珠.对冲基金:理论、运作、前瞻[D].广西师范大学,2001.
  [9]陈高翔.论对冲基金投机冲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4.
  [10]焦巍.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2007,3:86.
  [11]陈高翔.论美国控制下的IMF与金融霸权[J].南方金融,2003,9:57.
  [12]王雅杰.从亚洲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J].学术交流,2000,1:49.
  
其他文献
网络购物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就业方式,而且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足不出户,在互联网上开店,购买居家所需的柴米油盐,十几年前存此念想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如今这一切都成了现实。    网络生存由梦想变成现实    很多人兴许还记得1999年的那场“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秀”。  12名体验者每人携带1500元电子货币和1500元现金,分别走进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的3个透明玻璃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