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1.创设情境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3.活用课堂演示,变抽象为直观。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情境导学;地理课堂提问;课堂演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68-1
一、情境导学,激发兴趣
1.通过热点事件导入学习。例如天气系统这节课,可先播放“焦点访谈”视频:2008年四川盆地出现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繁登陆。然后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两地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通过这一热点事件导入天气系统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2.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导入学习。知识源于生活,关注学生周围的事物及变化,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调查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会。
例如,在讲到工业区位选择时,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去调查丁沟镇附近有哪些工厂,这些工厂在布局时考虑到哪些因素,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在上课时让各小组分别展示调查材料和成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如有的小组就提出,位于我们学校西北方向的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在冬季,我们这里盛行西北季风,对我们学校及周围居民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化工厂排放出的污水没有经过严格处理,对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部分河段水体发黑、鱼虾绝迹、臭气熏天。另外还发现丁沟镇居民患鼻炎的特别多。我们给的建议有两种,一是就地整改,提高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二是移地改造,可将工厂迁到东北方向,河流下游地区,同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污染。
二、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课堂提问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地理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有序、层层递进的设问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提问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精心设计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颖性。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
比如在讲授《大气》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问:老师伸手一抓,可能会抓到哪些物质?可以再接着问能抓到臭氧吗?这样比直接问大气中有哪些成分要新颖,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比较性。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寻找相似点或共同点和辨析差异,即比较。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获得有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比如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印度的陆地面积为298万平方千米,而印度的耕地面积居亚洲第一,比中国还多,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惊诧,提供了较广阔的思维空间。首先,形成耕地需要较平坦的地形。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以上,平原只占12%。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不利于形成耕地。第二,中国广大的西北内陆因远离海洋而干旱,占国土总面积1/4的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热量不足。水热的不足,不利于形成耕地。在印度,大部分地区水热丰富,除了地势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外,面积广大的德干高原海拔也只有600米左右,且因古老而较为平缓,加上地质时期的火山喷发,土壤深厚肥沃。经过比较,学生对形成耕地需要怎样的光、热、水、土、地形等自然条件这一原理性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
3.层次性。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环套一环、逐步深化安排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易被学生一下子理解、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一系列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层层推进,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工业区位时,以首钢为例,分析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变化为重点。通过对区位变化的探讨,了解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区位变化的结果。笔者就首钢搬迁这一历史现象共设置了七个探究性问题。
三、活用课堂演示,变抽象为直观
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
如在讲授“冷锋与暖锋”时,教师可用书本当作锋面,让学生说出书本应该怎么摆放,并说出锋面两侧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然后可让全体学生利用书本演示冷锋、暖锋,并思考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像背斜与向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气旋和反气旋等知识,都可以用书本或左右手法则进行演示、判断。几年前,笔者听过学校一位名教师讲授地球自转这节课,当时还没有多媒体,当他讲到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时,请了三位同学,站成一条直线,分别扮演地球、太阳、恒星,请扮演地球的同学自转一周,全班同学观察三者位置的变化,大家顿时发现,由于恒星离地球很能遥远,地球公转的距离可以忽略掉,所以地球的真正周期是1恒星日。紧接着,他又让这个同学自转方向相反公转方向不变自转一周、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都相反自转一周,全班同学观察,又产生了新的结论。这节课他通过这个演示活动,把这一抽象复杂的问题生动形象的展示给了学生,学生滨轻松,掌握的牢固,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充分体现出了一个教师的智慧,也让在场的其他老师受益匪浅。但是还有很多知识非常抽象,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力,普通的教具也演示不了,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时就需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当然,这对学校教育硬件设施和教师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情境导学;地理课堂提问;课堂演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68-1
一、情境导学,激发兴趣
1.通过热点事件导入学习。例如天气系统这节课,可先播放“焦点访谈”视频:2008年四川盆地出现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繁登陆。然后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两地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通过这一热点事件导入天气系统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2.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导入学习。知识源于生活,关注学生周围的事物及变化,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调查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会。
例如,在讲到工业区位选择时,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去调查丁沟镇附近有哪些工厂,这些工厂在布局时考虑到哪些因素,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在上课时让各小组分别展示调查材料和成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如有的小组就提出,位于我们学校西北方向的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在冬季,我们这里盛行西北季风,对我们学校及周围居民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化工厂排放出的污水没有经过严格处理,对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部分河段水体发黑、鱼虾绝迹、臭气熏天。另外还发现丁沟镇居民患鼻炎的特别多。我们给的建议有两种,一是就地整改,提高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二是移地改造,可将工厂迁到东北方向,河流下游地区,同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污染。
二、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课堂提问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地理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有序、层层递进的设问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提问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精心设计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颖性。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
比如在讲授《大气》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问:老师伸手一抓,可能会抓到哪些物质?可以再接着问能抓到臭氧吗?这样比直接问大气中有哪些成分要新颖,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比较性。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寻找相似点或共同点和辨析差异,即比较。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获得有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比如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印度的陆地面积为298万平方千米,而印度的耕地面积居亚洲第一,比中国还多,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惊诧,提供了较广阔的思维空间。首先,形成耕地需要较平坦的地形。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以上,平原只占12%。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不利于形成耕地。第二,中国广大的西北内陆因远离海洋而干旱,占国土总面积1/4的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热量不足。水热的不足,不利于形成耕地。在印度,大部分地区水热丰富,除了地势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外,面积广大的德干高原海拔也只有600米左右,且因古老而较为平缓,加上地质时期的火山喷发,土壤深厚肥沃。经过比较,学生对形成耕地需要怎样的光、热、水、土、地形等自然条件这一原理性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
3.层次性。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环套一环、逐步深化安排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易被学生一下子理解、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一系列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层层推进,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工业区位时,以首钢为例,分析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变化为重点。通过对区位变化的探讨,了解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区位变化的结果。笔者就首钢搬迁这一历史现象共设置了七个探究性问题。
三、活用课堂演示,变抽象为直观
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
如在讲授“冷锋与暖锋”时,教师可用书本当作锋面,让学生说出书本应该怎么摆放,并说出锋面两侧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然后可让全体学生利用书本演示冷锋、暖锋,并思考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像背斜与向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气旋和反气旋等知识,都可以用书本或左右手法则进行演示、判断。几年前,笔者听过学校一位名教师讲授地球自转这节课,当时还没有多媒体,当他讲到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时,请了三位同学,站成一条直线,分别扮演地球、太阳、恒星,请扮演地球的同学自转一周,全班同学观察三者位置的变化,大家顿时发现,由于恒星离地球很能遥远,地球公转的距离可以忽略掉,所以地球的真正周期是1恒星日。紧接着,他又让这个同学自转方向相反公转方向不变自转一周、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都相反自转一周,全班同学观察,又产生了新的结论。这节课他通过这个演示活动,把这一抽象复杂的问题生动形象的展示给了学生,学生滨轻松,掌握的牢固,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充分体现出了一个教师的智慧,也让在场的其他老师受益匪浅。但是还有很多知识非常抽象,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力,普通的教具也演示不了,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时就需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当然,这对学校教育硬件设施和教师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