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学设计;高效课堂;亮点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1-0083-01
1.激趣引导,实践中得真知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特征,设计好的课堂教学,把滞留在表面的好奇心激发成真正的求知兴趣。
例如,刘德武老师教《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当他出示这张六边形的有猴子图案的时候,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刘老师就设疑说:“同学们再看这只漂亮的猴子,它的身体在正六边形上,它的尾巴在正四边形上,现在我们如果把它滚动起来,要滚动多少次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呢?”老师边说边演示,然后问同学,“大家猜猜看,小猴的尾巴至少要滚动多少次,才可以回到它身上呢?”学生一开始都说6次,可是6次却是错误的,他们都迷惑不解。于是有同学就会猜了,“老师,6次不行得12次。”这时,刘老师再转动一圈,12次以后,尾巴就回到小猴子身上了。再接着,刘老师将小乌龟、狮子等学具发给同学们,让他们去转动,再把数据都写在黑板上。像这个小猴子身体在六边形上就写6,尾巴在四边形上就写4,就这样要转20次。通过写下这些数据,让同学们找找这里的规律,各自汇报后,同学们就会发现,如果以第一个为例的话,转动的次数一定是六的倍数才能回来,而且,尾巴一定要是4的倍数。所以,这个数就应该是6和4公共的、共同的、公有的倍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作6和4的公倍数。如果我们继续转下去,下一回再转回来需要几次,学生就会想到24次、36次、48次……那么所有这些数都是6和4的公倍数,其中只有12最小,它是这些公倍数数中最小的一个,我们就把它叫作最小公倍数。借着这样精彩的激趣引导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效果是非常好的,也是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2.改变思维定势,引起对知识的关注
例如,这学期正好学习认识“年月日”,我出了这样一道有趣的练习题:小明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是哪两个月呢?问题一出,同学们几乎都说7月8月。但我并没有往下讲,只是用俩眼睛搜寻着,这时学生发现不对头,肯定还有答案,他们在努力的思考着:一、三、五、七、八、十、腊,没有了,没有了老师他怎么还不讲呢?正在纳闷的时候,有一个叫文杰的男孩举手了,他站起来响亮地说:“老师还有1月和12月呢。”多好的答案呀,对呀,还有1月和12月呢,但是多数孩子还不知道,还是眼巴巴地直盯着我。这个练习题它好在哪里呢?它使一个小小知识显得特别的辩证,特别的完整。因为我们普遍理解的连续就是1跟2连续,3跟4连续,却很少人想到,1和12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是连续的,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设计确实也是个亮点。
3.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设计,感受知识的趣味
例如,“小数加减法”这节课是传统的计算课,这学期我们也刚教学完,当然我用的就是传统的说教方法,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先对齐。然而我想起一位老师,却在这节课里加入了精彩的设计。他在课前便深入教材、挖掘材料的重点,即“小数点对齐”这五个字,其中 “对”比“齐”重要,为什么呢,“齐”是目标,而“对”是过程,是解决能不能齐的操作。而小学生缺什么呢?他们缺两点,缺“对得齐”与“对不齐”的对比,我们书上往往呈现出来的都是对得齐的,而对不齐的现象出现的很少,所以小学生往往缺这个对比;第二个是缺 “对”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太快,要展开。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5.73减0.62等于多少?先将5.73写好,再把0.62写在“平板大卡车’上,然后告诉学生:你觉得什么时候该停,你就喊“停!”司机师傅一定会把车停下来的。一按鼠标,结果没人喊停,车却停了,大家都很纳闷。老师说谁喊停了?同学们特委屈,说没喊没喊。没喊它怎么停了?同学们说它错了。老师请同学说它怎么错了?同学们说,老师他把它当整数减法了。整数减法末尾对齐就行了。老师就问那应该怎么办?应该小数点对齐。那就接着开,好,同学们喊“停停停!”这样就把一个易错的问题给解决了。这样的设计形象、生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趣味,这就是教学设计的亮点所在。
4.結语
总之,每堂课都能坚持一个亮点,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有无数亮点值得回忆。好的教学设计,这是每位教师的心底所应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但愿每堂课都能生成亮点,让我们的课堂都有亮点而没有遗憾。
参考文献
[1]赵亚颖.针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
[2]门继华.怎样在教学中构建小学高效课堂[J].甘肃教育,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