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运算出错的原因有对知识掌握不好,不理解计算原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计算不够细心,教师本身只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忽略计算等等,因此,我们要立足思维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思维习惯 运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78
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原因有很多,比如:不明白算理,不能正确理解公式、概念或定理,只能机械地照搬照抄套公式,或者是对运算缺少足够的重视,粗心大意等。因此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要靠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的核心。
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口算能力
思维活动的速度就是思维的敏捷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和笔算的能力。口算和笔算是教师在教授四则运算时常用的运算方式,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新课标中对第一学段(1~3年级)计算技能的评价要求中提出“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速度要求是8~10题 / 分钟;对百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速度要求是3~4题 / 分钟”。因此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并且要持之以恒。
苏教版二年级上“表内除法”中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运算的内涵,如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即“6÷3=?”。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得知这里面蕴含着“2个3是6”的想法,继而猜测出“6÷3=?”的计算与乘法口诀“二三得六”有联系。教师对这种猜测给予肯定,并示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二)三得六,商是2,学生明白了这种运算的算理,便可以用乘法口诀口算出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节课的课前2分钟,用15道题进行口算比赛,以抢答的形式,看谁算的又快又好;还可以以“接力赛”的形式,看谁的接力棒拿得“准”“稳”“快”。以比赛、游戏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估算能力
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都是思维灵活的表现,灵活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与口算、笔算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思考问题时利用估算,可以更加灵活、合理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改正笔算中的错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意义,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长方形的地下储藏室,长3.8米,宽3.2米,那么这个长方形储藏室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计算3.8×3.2,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笔算前先估算。可以把“3.8”看做是“4”,“3.2”看做“3”,这样学生可以估算出面积大约是10平方米。虽然估算的结果不精确,但是接近精确值,可以用来考量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两个小数都看做是整数相乘,按整数的乘法计算,即:算出38×32的积,让学生联系积的变化规律,回顾推理的过程:把3.2和3.8分别乘以10,相当于把原来的积扩大了100陪,所以应该把38×32的积÷100,才能得到原来积的结果,即12.16平方米。把估算运用于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估算的价值,学生才愿意去估算,并且会逐渐将估算融入自己的计算习惯中,提高估算能力。
三、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在做练习题时,会出现审题不认真、计算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想要培养学生细致审题、认真做题、冷静思考、细心计算、耐心检验的好习惯,就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定理、公式,并能清晰地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抓住问题的本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的法则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是同级运算则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没有深刻理解好法则的实质,出现了计算上错误。例如:计算120 120÷5×8,算式里有加、乘、除,有的同学看到后面的120÷5×8中5×8=40,然后120÷40=3正好整除,最后再和120相加,只为了计算的简便,却忽略了法则。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学生需要灵活准确地运用运算的法则,合理的规划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计算方法要合理、简便,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合适的验算方法。
运算能力的提高,要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做铺垫,而计算能力提高的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与讲授,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同时也要注意对运算算理和运算技巧的指导。学生要对自己做错的题目高度重视,要及时回顾总结、用心检验,有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提高运算能力。
(责编 罗 艳)
[关键词]思维习惯 运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78
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原因有很多,比如:不明白算理,不能正确理解公式、概念或定理,只能机械地照搬照抄套公式,或者是对运算缺少足够的重视,粗心大意等。因此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要靠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的核心。
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口算能力
思维活动的速度就是思维的敏捷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和笔算的能力。口算和笔算是教师在教授四则运算时常用的运算方式,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新课标中对第一学段(1~3年级)计算技能的评价要求中提出“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速度要求是8~10题 / 分钟;对百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速度要求是3~4题 / 分钟”。因此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并且要持之以恒。
苏教版二年级上“表内除法”中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运算的内涵,如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即“6÷3=?”。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得知这里面蕴含着“2个3是6”的想法,继而猜测出“6÷3=?”的计算与乘法口诀“二三得六”有联系。教师对这种猜测给予肯定,并示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二)三得六,商是2,学生明白了这种运算的算理,便可以用乘法口诀口算出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节课的课前2分钟,用15道题进行口算比赛,以抢答的形式,看谁算的又快又好;还可以以“接力赛”的形式,看谁的接力棒拿得“准”“稳”“快”。以比赛、游戏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估算能力
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都是思维灵活的表现,灵活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与口算、笔算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思考问题时利用估算,可以更加灵活、合理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改正笔算中的错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意义,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长方形的地下储藏室,长3.8米,宽3.2米,那么这个长方形储藏室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计算3.8×3.2,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笔算前先估算。可以把“3.8”看做是“4”,“3.2”看做“3”,这样学生可以估算出面积大约是10平方米。虽然估算的结果不精确,但是接近精确值,可以用来考量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两个小数都看做是整数相乘,按整数的乘法计算,即:算出38×32的积,让学生联系积的变化规律,回顾推理的过程:把3.2和3.8分别乘以10,相当于把原来的积扩大了100陪,所以应该把38×32的积÷100,才能得到原来积的结果,即12.16平方米。把估算运用于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估算的价值,学生才愿意去估算,并且会逐渐将估算融入自己的计算习惯中,提高估算能力。
三、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在做练习题时,会出现审题不认真、计算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想要培养学生细致审题、认真做题、冷静思考、细心计算、耐心检验的好习惯,就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定理、公式,并能清晰地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抓住问题的本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的法则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是同级运算则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没有深刻理解好法则的实质,出现了计算上错误。例如:计算120 120÷5×8,算式里有加、乘、除,有的同学看到后面的120÷5×8中5×8=40,然后120÷40=3正好整除,最后再和120相加,只为了计算的简便,却忽略了法则。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学生需要灵活准确地运用运算的法则,合理的规划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计算方法要合理、简便,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合适的验算方法。
运算能力的提高,要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做铺垫,而计算能力提高的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与讲授,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同时也要注意对运算算理和运算技巧的指导。学生要对自己做错的题目高度重视,要及时回顾总结、用心检验,有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提高运算能力。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