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以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及整合素αvβ3(Integrinαvβ3)为靶点的双靶向超声造影剂,评价造影剂的物理性质,并检测其超声成像能力及体外寻靶能力。
方法利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未接靶的超声造影剂USphere LA分别与VEGFR2单抗、Integrinαvβ3单抗及VEGFR2单抗+Integrinαvβ3单抗结合,制备以VEGFR2、Integrinαvβ3为靶点的单靶向造影剂及同时以二者为靶点的双靶向造影剂,以未连接抗体的非靶向微泡USphere LA作为对照组。观察所得微泡形态并测量微泡大小,将微泡置于4℃保存,并在不同时间节点(1 h、3 h、12 h、3 d、5 d、7 d、14 d)观察微泡并评价其稳定性。对比VEGFR2/Integrinαvβ3及SonoVue在制备时及制备后3 d超声成像特点,计算其灰度值。将非靶向、单靶及双靶造影剂分别与细胞表面高表达VEGFR2及Integrinαvβ3的小鼠肝癌细胞Hepa1-6及两者低表达的小鼠纤维细胞C3H10结合,观察各组细胞与微泡结合情况;采用抗体阻断试验重复以上操作,再次观察细胞与微泡结合情况。
结果新鲜制备的双靶向造影剂平均粒径为1 289 nm,4℃条件下保存的微泡在制备后3 d内浓度下降缓慢,5 d后浓度下降明显。VEGFR2/Integrinαvβ3双靶向微泡初制备时与相同浓度SonoVue超声成像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3 d后双靶向微泡灰度值高于SonoVue(P<0.001)。Hepa1-6细胞与微泡结合量呈现以下趋势:双靶向造影剂>单靶向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均P<0.05),C3H10细胞与各组造影剂结合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先行抗体阻断后,单靶及双靶向造影与Hepa1-6细胞结合量较抗体阻断前减低(均P<0.05),各组细胞与微泡结合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VEGFR2及Integrinαvβ3为靶点的双靶向造影剂物理性质稳定,在体外有良好的超声成像能力及寻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