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我们可能一时还无法帮助学生确立远大志向和人生规划,但是我们正努力为学生未来的各种可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高端论坛”上,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语文教师、“1+X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胡兰代表清华附小作了精彩的经验介绍。
2010年以来,清华大学构建了“1+X”课程体系,其中“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1+X课程”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各级教科院所的一致肯定,成为清华附小的办学品牌,清华附小也因此成为北京市课改排头兵。胡兰,这位才30出头的教师,能带领清华附小一众优秀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且得到窦桂梅“有位且有为,出众且服众,教学出色,学养深厚”的赞许,她有何过人之处?当记者采访她时,她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语文教师最应该做的事——读书,并带动学生读书。”
拓宽教学视野
胡兰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因而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课文文本之内。她是这样一个“以读书为己任、为全部休闲娱乐”的人:周末别人出去玩,她宁愿“宅”在家读书;她的包里总是鼓鼓囊囊地装着书,只要坐着,手里就拿着书;她每月有5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每年有10万字以上的写作量。执教以来,她的读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满满的都是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备课时,她总是以教学文本为基础,向外围拓展阅读。如果教学文本是删节版、改编版,她会找到原作对比阅读,并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还会选择性地阅读与教学文本同时代的作品,以加深对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学思潮的了解。《晏子使楚》取材于《晏子春秋》,执教前,胡兰认真阅读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著作,并结合《晏子使楚》一课的“尊重”主题,阅读了与尊严、尊重有关的其他文章。
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在执教《江畔独步寻花》时,学生明白最后一句大概是“蝴蝶在花丛中留恋往返,娇莺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啼叫”的意思后,胡兰又追问了一句:“按照翻译,这一句应当写成‘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难道杜甫疏忽了?”学生读了一遍,马上感到不顺口,但胡兰认为理解到这个程度还不够,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对比,并联系整首诗的意境进行讨论,使学生最终理解到:这样写强调了蝴蝶与娇莺留连忘返和自由自在的状态。胡兰说,这个教学环节的出现与叶嘉滢的《好诗共欣赏》有关,她曾精读此书,并摘抄了这句话:“杜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一些平凡的意象,通过奇特的句法结构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意境。”正是这个观点带给她教学上的启发。
教学中,学生随时可能提出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这时胡兰不会以“我回去查查,下节课告诉你”搪塞学生,而能当即对学生进行诱导、点拨,这种快速的反应能力得益于她平日里的“海读”。在上《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一名学生质疑道:“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而徐霞客却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读书人追求科举功名也不算是坏事,为什么徐霞客不追求这些呢?”这个问题无法根据上下文释疑,但如果不解决,学生就无法理解和赞同徐霞客毕生的努力。胡兰当即点拨道:“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这可就要追溯历史渊源了。《明朝那些事儿》提到,徐霞客的曾祖父曾在明孝宗年间做过考官,但在任期间受到一场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被罢官回乡,从此对科举恨之入骨,还告诫他的子孙不如学点有用的好。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徐霞客用这样的眼光看待科举制度了。这里是简述,欲知详情,请看《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是“1+X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主张。“海读”开阔了胡兰的视野,也成就了她不局限于课文文本的阅读教学。
深耕阅读课堂
清华附小数学教师尹红丹说:“胡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流畅自然、扎实有效,能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意境中学会深入思考问题。”
《活见鬼》一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胡兰“流畅自然”“扎实有效”的教学特点。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胡兰确立了“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三大教学板块、“理解‘撩’‘趋’等重点词语的词义,体会怪力乱神者的荒诞可笑,感受文言文语言凝练之美”三大教学目标及“以想象促理解,以朗读促体悟”两大教学策略。
在“读懂文言文”这个教学板块,胡兰一句一句地教,以“想象”贯穿教学,看似随意却别具匠心。首先,她让学生品读课文第一句“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通过播放风雨音效、边读边悟的方式,让学生揣测“夜”该是“漆黑的”的“深夜”,“雨”该是“倾盆而下”的“暴雨”,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是为后文夜归者无法识别同行者作铺垫,为学生理解后文做好了准备。
然后,胡兰让学生品读课文第二、三句:“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让学生揣测:“这个夜归者为什么怀疑另一个人是鬼呢?夜归者和同行者各是什么心理?”引导学生理解:同行者出现在风雨之夜本就不合常理,且不打招呼就投伞同行,还久久不语,这些表现都和人们心目中的鬼的形象相吻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她还特别要求学生“拿起笔来写一写”,通过读写结合训练使学生得意、得言、得法,使教学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接着,胡兰让学生品读课文第四句“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为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撩”和“趋”的含义,她先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体会夜归者和同行者在“撩”时的“小心翼翼”,然后出示“趋”的字理,让学生理解“趋”是“快走、疾走”的意思。借助表演、字理、反复朗读,学生领悟到了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最后,胡兰让学生品读课文最后3句:“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中人物会怎样“告”,怎样“号呼”,学生纷纷模拟夜行者和同行者的话,课堂气氛热烈。她还设置了表演环节,让学生在表演和评判的互动过程中理解了“踉跄”“号呼”“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这几个难词的词义。 在让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故事的基础上,胡兰特别设置了“读好文言文”这个教学板块,让学生重点领悟文言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她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冯梦龙,并推荐学生阅读“三言二拍”中的相关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语言,使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胡兰说:“不同的课文应采取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教法如何不同,都必须基于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将课文当作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运用的工具,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她在教学时都是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这一基本点出发,紧抓课内阅读教学的“1”,努力实现“减负增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强化课外阅读
胡兰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她说:“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文边界,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与精神生活。”
为了让学生获益于课外阅读的“X”,胡兰经常在课堂上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书籍,还在系统阅读、研究古今中外名家名作的基础上,列出学生每学期必读、选读的各类人文社科名作名篇,制作成1-6年级共12个学期的阅读序列表。
每周,胡兰都会抽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她设置了文本细读课、阅读导读课、阅读指导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等不同的课型,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习得阅读方法。每天,在10分钟的晨诵时间里,胡兰悉心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言文或蒙学经典,和学生一道走进书的世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胡兰会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帮助。胡兰班上有一名听力障碍学生,说话语调夸张,于是,她指导该生朗读一些情感丰沛、朗读时需要夸张语调的语段,一步步引导他正确地朗读,让他树立了信心,提高了朗读水平。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胡兰还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阅读PK赛、绘本制作大赛、“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比赛,组织学生排演学年戏剧、访问清华大学各院系藏书丰富的教授,邀请家长到校讲述自己读书的故事,邀请著名作家曹文轩、沈石溪、方素珍等为学生作讲座等。
“评价什么便拥有什么。”在学校的支持下,在近两年的语文期末考试中,胡兰都把课外阅读内容纳入考试范围。如在二年级上学期的考试中,胡兰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蚯蚓日记》《鼹鼠的月亮河》等书出题。她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学生与阅读为伴。”
胡兰说:“好的语文教师应有雨果与托尔斯泰式的情怀,应有柔软悲悯的内心与深邃尖锐的思想。”书香致远,一张张书页就像一双双翅膀,引领胡兰和她的学生飞向高处,尽情领略这思想、这情怀。
【人物小档案】胡兰,清华附小首席教师,清华附小“1+X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先进个人”,海淀区2010—2013年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主题教学”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主编,《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清华附小作文教室》编委,出版有专著《我们的朗读课堂》。
(责编 陈 蓉)
2010年以来,清华大学构建了“1+X”课程体系,其中“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1+X课程”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各级教科院所的一致肯定,成为清华附小的办学品牌,清华附小也因此成为北京市课改排头兵。胡兰,这位才30出头的教师,能带领清华附小一众优秀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且得到窦桂梅“有位且有为,出众且服众,教学出色,学养深厚”的赞许,她有何过人之处?当记者采访她时,她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语文教师最应该做的事——读书,并带动学生读书。”
拓宽教学视野
胡兰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因而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课文文本之内。她是这样一个“以读书为己任、为全部休闲娱乐”的人:周末别人出去玩,她宁愿“宅”在家读书;她的包里总是鼓鼓囊囊地装着书,只要坐着,手里就拿着书;她每月有5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每年有10万字以上的写作量。执教以来,她的读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满满的都是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备课时,她总是以教学文本为基础,向外围拓展阅读。如果教学文本是删节版、改编版,她会找到原作对比阅读,并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还会选择性地阅读与教学文本同时代的作品,以加深对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学思潮的了解。《晏子使楚》取材于《晏子春秋》,执教前,胡兰认真阅读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著作,并结合《晏子使楚》一课的“尊重”主题,阅读了与尊严、尊重有关的其他文章。
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在执教《江畔独步寻花》时,学生明白最后一句大概是“蝴蝶在花丛中留恋往返,娇莺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啼叫”的意思后,胡兰又追问了一句:“按照翻译,这一句应当写成‘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难道杜甫疏忽了?”学生读了一遍,马上感到不顺口,但胡兰认为理解到这个程度还不够,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对比,并联系整首诗的意境进行讨论,使学生最终理解到:这样写强调了蝴蝶与娇莺留连忘返和自由自在的状态。胡兰说,这个教学环节的出现与叶嘉滢的《好诗共欣赏》有关,她曾精读此书,并摘抄了这句话:“杜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一些平凡的意象,通过奇特的句法结构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意境。”正是这个观点带给她教学上的启发。
教学中,学生随时可能提出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这时胡兰不会以“我回去查查,下节课告诉你”搪塞学生,而能当即对学生进行诱导、点拨,这种快速的反应能力得益于她平日里的“海读”。在上《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一名学生质疑道:“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而徐霞客却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读书人追求科举功名也不算是坏事,为什么徐霞客不追求这些呢?”这个问题无法根据上下文释疑,但如果不解决,学生就无法理解和赞同徐霞客毕生的努力。胡兰当即点拨道:“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这可就要追溯历史渊源了。《明朝那些事儿》提到,徐霞客的曾祖父曾在明孝宗年间做过考官,但在任期间受到一场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被罢官回乡,从此对科举恨之入骨,还告诫他的子孙不如学点有用的好。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徐霞客用这样的眼光看待科举制度了。这里是简述,欲知详情,请看《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是“1+X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主张。“海读”开阔了胡兰的视野,也成就了她不局限于课文文本的阅读教学。
深耕阅读课堂
清华附小数学教师尹红丹说:“胡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流畅自然、扎实有效,能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意境中学会深入思考问题。”
《活见鬼》一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胡兰“流畅自然”“扎实有效”的教学特点。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胡兰确立了“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三大教学板块、“理解‘撩’‘趋’等重点词语的词义,体会怪力乱神者的荒诞可笑,感受文言文语言凝练之美”三大教学目标及“以想象促理解,以朗读促体悟”两大教学策略。
在“读懂文言文”这个教学板块,胡兰一句一句地教,以“想象”贯穿教学,看似随意却别具匠心。首先,她让学生品读课文第一句“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通过播放风雨音效、边读边悟的方式,让学生揣测“夜”该是“漆黑的”的“深夜”,“雨”该是“倾盆而下”的“暴雨”,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是为后文夜归者无法识别同行者作铺垫,为学生理解后文做好了准备。
然后,胡兰让学生品读课文第二、三句:“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让学生揣测:“这个夜归者为什么怀疑另一个人是鬼呢?夜归者和同行者各是什么心理?”引导学生理解:同行者出现在风雨之夜本就不合常理,且不打招呼就投伞同行,还久久不语,这些表现都和人们心目中的鬼的形象相吻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她还特别要求学生“拿起笔来写一写”,通过读写结合训练使学生得意、得言、得法,使教学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接着,胡兰让学生品读课文第四句“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为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撩”和“趋”的含义,她先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体会夜归者和同行者在“撩”时的“小心翼翼”,然后出示“趋”的字理,让学生理解“趋”是“快走、疾走”的意思。借助表演、字理、反复朗读,学生领悟到了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最后,胡兰让学生品读课文最后3句:“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中人物会怎样“告”,怎样“号呼”,学生纷纷模拟夜行者和同行者的话,课堂气氛热烈。她还设置了表演环节,让学生在表演和评判的互动过程中理解了“踉跄”“号呼”“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这几个难词的词义。 在让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故事的基础上,胡兰特别设置了“读好文言文”这个教学板块,让学生重点领悟文言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她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冯梦龙,并推荐学生阅读“三言二拍”中的相关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语言,使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胡兰说:“不同的课文应采取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教法如何不同,都必须基于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将课文当作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运用的工具,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她在教学时都是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这一基本点出发,紧抓课内阅读教学的“1”,努力实现“减负增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强化课外阅读
胡兰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她说:“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文边界,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与精神生活。”
为了让学生获益于课外阅读的“X”,胡兰经常在课堂上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书籍,还在系统阅读、研究古今中外名家名作的基础上,列出学生每学期必读、选读的各类人文社科名作名篇,制作成1-6年级共12个学期的阅读序列表。
每周,胡兰都会抽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她设置了文本细读课、阅读导读课、阅读指导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等不同的课型,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习得阅读方法。每天,在10分钟的晨诵时间里,胡兰悉心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言文或蒙学经典,和学生一道走进书的世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胡兰会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帮助。胡兰班上有一名听力障碍学生,说话语调夸张,于是,她指导该生朗读一些情感丰沛、朗读时需要夸张语调的语段,一步步引导他正确地朗读,让他树立了信心,提高了朗读水平。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胡兰还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阅读PK赛、绘本制作大赛、“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比赛,组织学生排演学年戏剧、访问清华大学各院系藏书丰富的教授,邀请家长到校讲述自己读书的故事,邀请著名作家曹文轩、沈石溪、方素珍等为学生作讲座等。
“评价什么便拥有什么。”在学校的支持下,在近两年的语文期末考试中,胡兰都把课外阅读内容纳入考试范围。如在二年级上学期的考试中,胡兰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蚯蚓日记》《鼹鼠的月亮河》等书出题。她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学生与阅读为伴。”
胡兰说:“好的语文教师应有雨果与托尔斯泰式的情怀,应有柔软悲悯的内心与深邃尖锐的思想。”书香致远,一张张书页就像一双双翅膀,引领胡兰和她的学生飞向高处,尽情领略这思想、这情怀。
【人物小档案】胡兰,清华附小首席教师,清华附小“1+X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先进个人”,海淀区2010—2013年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主题教学”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主编,《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清华附小作文教室》编委,出版有专著《我们的朗读课堂》。
(责编 陈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