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教学不仅是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不同种文化相互沟通的过程,只有注重文化输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中国学生在交际中出现的若干问题,阐明了文化输入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
多年来,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虽然这样可以应付考试,但是最后在实际生活中用不上或者应用得不够恰当。近年来,外语学习的目的正在从过去单一的满足考试需要逐渐转向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于外国文化的掌握。文化输入就使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有关知识,不仅包含谙悉社会的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和构成社会文化结构的定位,而且还包含从文化的视觉辨认重要事实的能力以及具备区分可接受的文化和不可接受的文化的有关知识。
由于目的语文化的缺失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造
成中西方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
1 词汇意义的差异。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体系的重要载体,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带有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含义。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增加具有文化内涵词汇(culturally-loadedwords)的讲解。不仅要讲解单词的本意(lexical meaning),更要强调它的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例如描述一个人“green with envy”,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学生一般只知“green”的意思是“绿色”,然而该短语的意思却是“十分嫉妒”;而“green hand”则指的是“生手”;“green-eyed”是“红眼病”。又如“eating like a horse”而对中国人来说也许用pig更为恰当。再如下面这些句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sickasadog(形容病人病情很重),Youarealuckydog(你真是个幸运儿);Everydogb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日),这些也要从西方人把狗当作人类的朋友这个态度来理解。
2 价值观的差异。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
Canl helpyou?/What canI doforyou?(在商店里)您买什么?英语这一说法的出发点源于西方文化看重个人主义,营业员以个人为中心点。把顾客当作需要帮助的对象。
在餐馆用餐时,服务生会走向前再添些冰开水,并随口问问:Would you care for anything else?Care for意思是like或love,其使用也是基于服务生对顾客意见的完全尊重方面考虑,这比“还要点什么”或者“还想吃点什么”要婉转的多。
3 交流话题的差异。交流话题的差异是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际时最应注意的问题之一。成功的交际并不完全取决于信息的传递,而更多的在于交际者之间关系的保持,不同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要仔细斟酌,避免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
对中国人来讲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是亲近的表示;而西方人很讨厌别人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认为触犯了个人的隐私权,因此与他们交流时,若不是特别相熟,涉及个人生活和各种敏感性话题就不适宜谈论。(适宜交谈的话题:weather/sport/hobbies/movies/holidays/books/jobs/music/studies;不适宜交谈的话题:ang/maritatus/income/prooperty/religion/politial views)
大学英语教学上的文化输入
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就更显突出。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文化输入的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尽量摆脱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失所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1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如前文所示,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然而词汇教学不能单纯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汇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而词汇文化内涵的导入也为学生单一、枯燥的背单词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元素,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习惯、礼仪、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英语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礼仪习惯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尽量使学生从单纯的英语语言点的学习提升到对于异国文化的掌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把自己融入到相应的文化氛围之中。比如在What Is in a Name?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英美国家姓名与中国姓名的不同,它们可能包括:familyname,givenname,first Bale,middle name,last name,Christian name,baptismalname,etc;而在Festival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揭示它的内涵,介绍西方人过节的风俗习惯、礼节、饮食等知识,如:Christmas Day,Thanksgiving Day,Valentine’s Day,Veteran’s Day等等,或者进行中西方节日对比,这些将使学生对西方传统节日有个非常好的了解;Friendship一文又可以使学生通过中、西方友谊的观念差异来掌握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友谊的不同态度;在介绍国家的课文中,教师更应注意补充各种相关的信息,如:地理位置、天气情况、著名城市、建筑物、风景区等等,使学生对这个国家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
3 创设教学情景、渗透文化。语言的学习与发展需要环境配合,外语学习者最终是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而非外语课上进行交流。因此设法在语言课堂上复制这些真实的语言场景,着重于思想的表达与理解,着重于交流的社会适当性,则更能使学生有效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正确的文化观和跨文化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文化氛围,努力创造各种环境,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背景下使用,结合模拟情景进行教学,有所针对地介绍情境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及其价值观,使学生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应人类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语言,并能够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准确得体的进行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点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教育,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消除文化障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年来,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虽然这样可以应付考试,但是最后在实际生活中用不上或者应用得不够恰当。近年来,外语学习的目的正在从过去单一的满足考试需要逐渐转向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于外国文化的掌握。文化输入就使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有关知识,不仅包含谙悉社会的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和构成社会文化结构的定位,而且还包含从文化的视觉辨认重要事实的能力以及具备区分可接受的文化和不可接受的文化的有关知识。
由于目的语文化的缺失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造
成中西方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
1 词汇意义的差异。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体系的重要载体,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带有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含义。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增加具有文化内涵词汇(culturally-loadedwords)的讲解。不仅要讲解单词的本意(lexical meaning),更要强调它的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例如描述一个人“green with envy”,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学生一般只知“green”的意思是“绿色”,然而该短语的意思却是“十分嫉妒”;而“green hand”则指的是“生手”;“green-eyed”是“红眼病”。又如“eating like a horse”而对中国人来说也许用pig更为恰当。再如下面这些句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sickasadog(形容病人病情很重),Youarealuckydog(你真是个幸运儿);Everydogb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日),这些也要从西方人把狗当作人类的朋友这个态度来理解。
2 价值观的差异。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
Canl helpyou?/What canI doforyou?(在商店里)您买什么?英语这一说法的出发点源于西方文化看重个人主义,营业员以个人为中心点。把顾客当作需要帮助的对象。
在餐馆用餐时,服务生会走向前再添些冰开水,并随口问问:Would you care for anything else?Care for意思是like或love,其使用也是基于服务生对顾客意见的完全尊重方面考虑,这比“还要点什么”或者“还想吃点什么”要婉转的多。
3 交流话题的差异。交流话题的差异是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际时最应注意的问题之一。成功的交际并不完全取决于信息的传递,而更多的在于交际者之间关系的保持,不同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要仔细斟酌,避免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
对中国人来讲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是亲近的表示;而西方人很讨厌别人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认为触犯了个人的隐私权,因此与他们交流时,若不是特别相熟,涉及个人生活和各种敏感性话题就不适宜谈论。(适宜交谈的话题:weather/sport/hobbies/movies/holidays/books/jobs/music/studies;不适宜交谈的话题:ang/maritatus/income/prooperty/religion/politial views)
大学英语教学上的文化输入
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就更显突出。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文化输入的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尽量摆脱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失所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1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如前文所示,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然而词汇教学不能单纯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汇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而词汇文化内涵的导入也为学生单一、枯燥的背单词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元素,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习惯、礼仪、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英语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礼仪习惯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尽量使学生从单纯的英语语言点的学习提升到对于异国文化的掌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把自己融入到相应的文化氛围之中。比如在What Is in a Name?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英美国家姓名与中国姓名的不同,它们可能包括:familyname,givenname,first Bale,middle name,last name,Christian name,baptismalname,etc;而在Festival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揭示它的内涵,介绍西方人过节的风俗习惯、礼节、饮食等知识,如:Christmas Day,Thanksgiving Day,Valentine’s Day,Veteran’s Day等等,或者进行中西方节日对比,这些将使学生对西方传统节日有个非常好的了解;Friendship一文又可以使学生通过中、西方友谊的观念差异来掌握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友谊的不同态度;在介绍国家的课文中,教师更应注意补充各种相关的信息,如:地理位置、天气情况、著名城市、建筑物、风景区等等,使学生对这个国家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
3 创设教学情景、渗透文化。语言的学习与发展需要环境配合,外语学习者最终是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而非外语课上进行交流。因此设法在语言课堂上复制这些真实的语言场景,着重于思想的表达与理解,着重于交流的社会适当性,则更能使学生有效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正确的文化观和跨文化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文化氛围,努力创造各种环境,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背景下使用,结合模拟情景进行教学,有所针对地介绍情境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及其价值观,使学生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应人类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语言,并能够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准确得体的进行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点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教育,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消除文化障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