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学习方式,发展合作精神。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实施的一个有效途径,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但并不是说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如,有位老师在执教《直线、射线和角》时,在认识了直线之后,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直线,半天没有学生举手,教师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结果还是令他失望。像这样不切实际的内容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如倾听、发表意见、质疑、接受他人见解、组织管理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示范等形式把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同时在每一次的合作中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这些技能,并养成习惯。
二、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①(x+y)(x-y)=______;②(2a+3y)(2a-3y)=______;③(5m+n)(5m-n)=______;④(4s+3x)(4s-3y)=______。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道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准确、清晰的建构。
3.知识的查漏补缺,组织小组学习更有效。这一点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当前班级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很难做到在课堂上直接为每一个学生解答所有的疑点,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上述问题的解决便成为可能;其二,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三、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增强合作意识
1.合理分组,动静结合。小组合作目标与人的意识都是小组合作的基本要素,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因此,一般按照“组内差异性,组间相类似”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组织能力等进行小组成员合理搭配,组成一个小组。比如把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与性格内向的学生编排在一起,以动带静,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资料员、记录员、发言人、噪声控制员可由小组每个成员轮流做。一次小组活动,各组组员必须有一个特定身份及明确的工作职责,力保人人都有事可做、每个人都有发展意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3.严选组长,以点带面。在小组活动中,小组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组织能力强、操控能力优的组长能够带领小组成员成功完成合作任务,提高合作的效率。同时要求学生在合作时,牢记“我们”、“大家”、“一起”这些词,在展开学习活动时,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并以这样的思想意识来支配整个活动,从而在组与组之间产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合作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以及等级、打分与评语相结合等。这些评价形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互使用。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一个小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这样,才能使真正的合作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但并不是说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如,有位老师在执教《直线、射线和角》时,在认识了直线之后,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直线,半天没有学生举手,教师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结果还是令他失望。像这样不切实际的内容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如倾听、发表意见、质疑、接受他人见解、组织管理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示范等形式把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同时在每一次的合作中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这些技能,并养成习惯。
二、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①(x+y)(x-y)=______;②(2a+3y)(2a-3y)=______;③(5m+n)(5m-n)=______;④(4s+3x)(4s-3y)=______。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道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准确、清晰的建构。
3.知识的查漏补缺,组织小组学习更有效。这一点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当前班级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很难做到在课堂上直接为每一个学生解答所有的疑点,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上述问题的解决便成为可能;其二,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三、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增强合作意识
1.合理分组,动静结合。小组合作目标与人的意识都是小组合作的基本要素,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因此,一般按照“组内差异性,组间相类似”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组织能力等进行小组成员合理搭配,组成一个小组。比如把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与性格内向的学生编排在一起,以动带静,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资料员、记录员、发言人、噪声控制员可由小组每个成员轮流做。一次小组活动,各组组员必须有一个特定身份及明确的工作职责,力保人人都有事可做、每个人都有发展意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3.严选组长,以点带面。在小组活动中,小组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组织能力强、操控能力优的组长能够带领小组成员成功完成合作任务,提高合作的效率。同时要求学生在合作时,牢记“我们”、“大家”、“一起”这些词,在展开学习活动时,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并以这样的思想意识来支配整个活动,从而在组与组之间产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合作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以及等级、打分与评语相结合等。这些评价形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互使用。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一个小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这样,才能使真正的合作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