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今天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中,各地政府特别是中小城市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经济发展当成唯一的价值取向。忽视了经济发展和伦理要求的关系。给人们生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危害。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并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多种努力达到经济发展和伦理要求相辅相成。
关键词:地方经济;中小城市;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我国地方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在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经济体系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地方政府在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地方的事权的扩大,财政收入与地方经济挂钩后。各地方政府开始转换角色,纷纷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幕后逐渐走向了前台,有形的手统管了一切,只手遮天。政府从一个支持地位转变为地方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地方政府由一个地区行政管理者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领导者和指挥者。为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开始建开发区,招商引资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大规模的招商成为地方政府的最大工作。地方经济的发展由市场主导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经济发展代表了一切。在利益的感性冲动下,有的地方政府仅仅以GDP衡量政绩。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模式重心偏向取向,经济发展、GDP增长和就业率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的激励标准,从而导致了地方政府演绎激烈的利益之争,并由此衍生出非理性竞争行为。[1]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GDP为唯一的目标,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把经济发展当成唯一的价值取向,导致地方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异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经济发展中的伦理要求,出现了模糊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给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的和谐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在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忽视当地环保要求,给生存环境带来危害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中往往把经济发展放在环境保护的前面。忽视自然科学中的伦理要求,缺乏对环境道德的理解和遵守。如:2011年4月 京华时报报道,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的辽宁新富集团,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擅自建设年产10万吨镍铁合金的冶炼厂,企业违规生产10个月,因严重损害环境引发群众上访。如:全国各地的大拆迁、大建设。到处都是建筑工地,地方政府要求日夜施工,灰尘蔽日。2013年开年笼罩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给人们的环境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警示。
2.忽视人的生存需求,挤占了生存空间
人们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以维持生存,需要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保障生存获得心理的安适,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其内含的规则和价值取向长期积淀凝聚,反映到人们的意识观念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就是民众的生活伦理[2]。近年来,有的地方政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更有甚者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忽视人的生存需求,挤占人的生存的空间,引发人的生存安全危机。如:2009年08月15日《望》新闻周刊刊登,凤翔血铅事件调查:事件731名受检儿童中,615名血铅超标,其中166名属中度、重度铅中毒。“东岭冶炼公司是凤翔招商引资来的大项目”。如:全国各地区,县、乡镇都建设开发区,因招商引资而辟林平田、拆房移民。全国各地征地事件、拆迁悲剧屡见报端。忽视人的生活伦理,造成人的安全危机和心理焦虑。增加了社会危机的强度。
3.忽视市场公平,轻视商业伦理
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最佳选择,从经济伦理学角度而言,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的,更是伦理的经济。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市场中每一个主体都具有选择的自由,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最道德的经济。在今天我国市场经济法治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对经济伦理、商业伦理却表现相当的忽视和一定程度的模糊。在市场公平和招商引资的天平上,公平落了下风。如:2010年6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 河南省在各级职介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设立招聘窗口,对到富士康就业的人员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每人100元/月的就业或生活补贴,最高不超过600元。南阳市政府甚至宣布,凡入富士康工作满6个月者,该市将提供600元的生活津贴。这种行为是政府通过公权对市场有限度的控制和干涉。其不否符合市场规律和法律的规范。市场经济制度所坚持的分散化自主经营原则强化了各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平等性原则唤起了人们对公正精神的渴求和有序竞争[3]。有背市场经济规律,有背经济伦理、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弱化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调节功能。对企业文化有争议的企业,忽视了伦理要求,忽视了企业文化和当地的文化的和谐性、相融性。如: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沃尔玛假冒的“绿色猪肉”等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大都是国内的大企业。有些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当地政府主要服务对象。而这表明,企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
地方经济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伦理的兼顾。找到真正平等、公正,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的关系。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进行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做到即要符合经济需要也要符合伦理的要求。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看似冲突的两个面,以及现在已经存在的严重的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成立政府评估机构
由工商、税务、质检、文化、媒体,成立政府评估机构对引进的企业,除必须的法律条件外对企业进行伦理评估。从企业过去的发展轨迹,遵守法律情况;企业与当地的环境和谐程度,人文和谐程度,文化和谐程度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保证在经济行为的市场化过程中,消除残留的计划经济痕迹,在行为上达到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放弃过去计划经济那种高度主观化决策的个人意志和行为。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环境、人文、文化、伦理的标准,严格遵守程序,排除人为因素。 2.媒体和舆论监督与导向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当地媒体进行新闻舆论监督。媒体和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协作运行,及时发现,收集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异常现象。进行监督报道,对政府和社会机构及企业的行为进行修正媒体和舆论监督通过情况与意见的沟通,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偏差行为,某些不良现象以及有违伦理的事件。进行敏锐的新闻舆论监督、客观的报道、揭露和抨击,担负起警醒警示和导向作用。倡导道德伦理精神,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文化。
3.培养商业伦理精神
政府应当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情操。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工商、税务、质检、文化、媒体、教育,在行政执法、广告宣传、城市建设等方面培养企业的商业伦理精神和商业文化品格。宣传古代商业道德:如:义利统一、诚实守信、市不豫贾五、货真量足。以及西周时就有 “用器不中度,不鬻(买卖) 于市”、“布帛粗粗不中度,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 “奸色乱正色,不鬻于市”、 “五毂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木不中伐,不鬻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这些管理体现出保证商品质量规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宝贵思想[4],让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政府发扬和利用。
4.树立道德模范
地方政府可通过成立非政府机构评选本地的道德模范。由工商、税务、质检、文化、媒体、教育、人大、政协、企业、市民制定评选标准,评选程序,奖励措施,优待政策。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
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经济发展是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服务的。地方经济的发展的价值追求不能只把经济目标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地方政府是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主要部门。 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文乐.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J].企业经济,2012(04).
[2]史亚荣,何泽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经济学家,2012(03).
[3]张诗洋.生活中的经济学[J].现代经济信息,2010(08).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
关键词:地方经济;中小城市;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我国地方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在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经济体系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地方政府在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地方的事权的扩大,财政收入与地方经济挂钩后。各地方政府开始转换角色,纷纷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幕后逐渐走向了前台,有形的手统管了一切,只手遮天。政府从一个支持地位转变为地方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地方政府由一个地区行政管理者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领导者和指挥者。为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开始建开发区,招商引资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大规模的招商成为地方政府的最大工作。地方经济的发展由市场主导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经济发展代表了一切。在利益的感性冲动下,有的地方政府仅仅以GDP衡量政绩。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模式重心偏向取向,经济发展、GDP增长和就业率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的激励标准,从而导致了地方政府演绎激烈的利益之争,并由此衍生出非理性竞争行为。[1]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GDP为唯一的目标,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把经济发展当成唯一的价值取向,导致地方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异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经济发展中的伦理要求,出现了模糊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给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的和谐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在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忽视当地环保要求,给生存环境带来危害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中往往把经济发展放在环境保护的前面。忽视自然科学中的伦理要求,缺乏对环境道德的理解和遵守。如:2011年4月 京华时报报道,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的辽宁新富集团,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擅自建设年产10万吨镍铁合金的冶炼厂,企业违规生产10个月,因严重损害环境引发群众上访。如:全国各地的大拆迁、大建设。到处都是建筑工地,地方政府要求日夜施工,灰尘蔽日。2013年开年笼罩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给人们的环境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警示。
2.忽视人的生存需求,挤占了生存空间
人们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以维持生存,需要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保障生存获得心理的安适,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其内含的规则和价值取向长期积淀凝聚,反映到人们的意识观念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就是民众的生活伦理[2]。近年来,有的地方政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更有甚者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忽视人的生存需求,挤占人的生存的空间,引发人的生存安全危机。如:2009年08月15日《望》新闻周刊刊登,凤翔血铅事件调查:事件731名受检儿童中,615名血铅超标,其中166名属中度、重度铅中毒。“东岭冶炼公司是凤翔招商引资来的大项目”。如:全国各地区,县、乡镇都建设开发区,因招商引资而辟林平田、拆房移民。全国各地征地事件、拆迁悲剧屡见报端。忽视人的生活伦理,造成人的安全危机和心理焦虑。增加了社会危机的强度。
3.忽视市场公平,轻视商业伦理
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最佳选择,从经济伦理学角度而言,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的,更是伦理的经济。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市场中每一个主体都具有选择的自由,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最道德的经济。在今天我国市场经济法治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对经济伦理、商业伦理却表现相当的忽视和一定程度的模糊。在市场公平和招商引资的天平上,公平落了下风。如:2010年6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 河南省在各级职介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设立招聘窗口,对到富士康就业的人员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每人100元/月的就业或生活补贴,最高不超过600元。南阳市政府甚至宣布,凡入富士康工作满6个月者,该市将提供600元的生活津贴。这种行为是政府通过公权对市场有限度的控制和干涉。其不否符合市场规律和法律的规范。市场经济制度所坚持的分散化自主经营原则强化了各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平等性原则唤起了人们对公正精神的渴求和有序竞争[3]。有背市场经济规律,有背经济伦理、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弱化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调节功能。对企业文化有争议的企业,忽视了伦理要求,忽视了企业文化和当地的文化的和谐性、相融性。如: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沃尔玛假冒的“绿色猪肉”等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大都是国内的大企业。有些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当地政府主要服务对象。而这表明,企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
地方经济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伦理的兼顾。找到真正平等、公正,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的关系。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进行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做到即要符合经济需要也要符合伦理的要求。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看似冲突的两个面,以及现在已经存在的严重的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成立政府评估机构
由工商、税务、质检、文化、媒体,成立政府评估机构对引进的企业,除必须的法律条件外对企业进行伦理评估。从企业过去的发展轨迹,遵守法律情况;企业与当地的环境和谐程度,人文和谐程度,文化和谐程度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保证在经济行为的市场化过程中,消除残留的计划经济痕迹,在行为上达到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放弃过去计划经济那种高度主观化决策的个人意志和行为。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环境、人文、文化、伦理的标准,严格遵守程序,排除人为因素。 2.媒体和舆论监督与导向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当地媒体进行新闻舆论监督。媒体和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协作运行,及时发现,收集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异常现象。进行监督报道,对政府和社会机构及企业的行为进行修正媒体和舆论监督通过情况与意见的沟通,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偏差行为,某些不良现象以及有违伦理的事件。进行敏锐的新闻舆论监督、客观的报道、揭露和抨击,担负起警醒警示和导向作用。倡导道德伦理精神,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文化。
3.培养商业伦理精神
政府应当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情操。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工商、税务、质检、文化、媒体、教育,在行政执法、广告宣传、城市建设等方面培养企业的商业伦理精神和商业文化品格。宣传古代商业道德:如:义利统一、诚实守信、市不豫贾五、货真量足。以及西周时就有 “用器不中度,不鬻(买卖) 于市”、“布帛粗粗不中度,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 “奸色乱正色,不鬻于市”、 “五毂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木不中伐,不鬻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这些管理体现出保证商品质量规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宝贵思想[4],让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政府发扬和利用。
4.树立道德模范
地方政府可通过成立非政府机构评选本地的道德模范。由工商、税务、质检、文化、媒体、教育、人大、政协、企业、市民制定评选标准,评选程序,奖励措施,优待政策。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
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经济发展是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服务的。地方经济的发展的价值追求不能只把经济目标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地方政府是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主要部门。 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文乐.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J].企业经济,2012(04).
[2]史亚荣,何泽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经济学家,2012(03).
[3]张诗洋.生活中的经济学[J].现代经济信息,2010(08).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