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是自己做主,不依赖他人。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儿有自己的思想,幼儿有自己的力量,不让幼儿去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让幼儿去想自己能想的事情,等于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发展,所以让幼儿使用自己的手脑确是一件要紧的事。”因此,如何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提高幼儿自主能力,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践中可以发现,教师在生活和活动中大胆放手,以教师的“懒”去促进幼儿的“勤”,能使幼儿的自主能力大大提高。
一、引导幼儿勤动手,让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陈鹤琴先生說过:“在学校的一切活动,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性质。要知道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的。”只有放手让幼儿去实践,尽其所能,幼儿的自主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
1、建立常规,自我服务
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促进身体健康,又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我们充分利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受与实践操作,使幼儿学习自理的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全班幼儿轮流当值日生,为种植角的植物浇水,擦桌椅,分餐具;幼儿脱下的衣物要求自觉折叠好并放入柜子里;将玩具材料在玩具橱里的摆放位置固定下来,并在玩具筐与对应的玩具橱上贴上卡通标志,让幼儿运用对应法将玩具送回“家”;午睡后让幼儿学习整理自己的床铺等等。教师不包办、不代替,幼儿锻炼的机会多了,做事的兴趣提高了,也养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2、角色转换,自强自信
不同的家庭背景使幼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我们要承认、认识、尊重差异,善于引导,使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增多,不断扩大,并带动其他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主题活动“变变小乐园”中,幼儿对于纸制手工非常感兴趣,已不满足从幼儿园所学的手工技能,纷纷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新学会的手工制作:纸挎包、手提包、纸拖鞋、纸风铃……这些制作又激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于是美工区、美术活动中,这些小朋友便成了“小老师”,向其他小朋友讲解、示范作品的制作方法。通过“小老师”这一角色的尝试,幼儿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学的幼儿从同伴那儿得到自己所缺少的经验,同样获得发展。教师则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以后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依据,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引导幼儿勤动脑,让幼儿自己能想的事自己想
反思以往的教育行为,教师总是过于“积极”、“主动”,想得周到,思考得细致,幼儿能想到的问题我们想了,幼儿没想到的问题我们也想了,并准备好了正确的答案;活动中教师说的多,幼儿说的少。殊不知在教师这种“积极”“主动”的教育行为下,恰恰剥夺了幼儿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的机会。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把时间留给幼儿
有位教育专家指出:“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学习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幼儿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后,你的教学就可能不同于往常。”给幼儿安静思考的时间,就是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手工活动“我的交通工具”中,幼儿正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交通工具,杨志豪小朋友制作的是一辆汽车,他用矿泉水瓶盖做汽车的轮子,可是怎么使轮子装到汽车上却让他犯了难:瓶盖上有条纹,用透明胶粘不住。他反复试了几次,甚至用上了双面胶也无济于事。我本想上前帮忙,但“等待也是教育”这句话让我停下了脚步,我想再让他试试看吧。终于,我听到杨志豪小朋友兴奋的叫声:“噢,我成功了,我的汽车做好啰。”我上前一看:一根纸棒的两头各粘着一团橡皮泥,瓶盖就套在橡皮泥上,再把纸棒粘在车身底部,车轮的问题就解决了。“等待”让我看到幼儿自我发展精彩的一幕。
2、把想像还给幼儿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像力,给予幼儿自由的活动空间,幼儿就能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在语言活动《小蚂蚁坐汽车》中,当讲到小蚂蚁把座位让给熊婆婆时,我没有按惯例将故事结果讲完,而是启发幼儿想像:“如果你是小蚂蚁,座位让出来后,你会坐在哪儿?”幼儿大胆想像,答案五花八门:坐在熊婆婆的耳朵上、肚子上、头上、鞋子上、腿上、背上、车厢过道上……幼儿的想像使故事变得更加精彩。美术活动中,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呆板教学,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设计画面内容,并倾听幼儿的想法,使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尽管有的作品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难以想像,却反映了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幼儿独特的感受和想像。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比幼儿绘画结果的“像”与“不像”更为重要。
三、引导幼儿勤动口,让幼儿自己能说的自己说
《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好奇好问是幼儿求知欲的表现,也是三岁至六岁幼儿典型的年龄特征。这个年龄的幼儿对周围事物特别是新奇的事物感到有兴趣,看见什么都想弄明白,喜欢向成人发问。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发展幼儿的智力。
1、创设环境,暗示表达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利用各种各样幼儿常见、具体形象、甚至是幼儿自己设计的图示标志,让幼儿根据标志的暗示而行动,可以减少幼儿之间来自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幼儿形成自觉自律的行为。如在幼儿园花圃旁悬挂幼儿自制的简易图形标志,不用教师三令五申地宣讲,每个幼儿均懂得来自标志的含义:不能摘花、摇树;某个活动区的入口处贴几个鞋印或其他表示人数的标志,就可以起到限制活动区人数的作用;活动区墙壁上的规则图,使幼儿懂得了该区域的注意事项、玩具的配对归放位置;洗手池墙上的示意图,让幼儿掌握了正确洗手的一系列步骤。教师根据环境的暗示语言,及时创设说话情境,让幼儿尽情地说环境、说行为,说所见所闻,从而使无声的人文环境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2、创设情境,激发表达
爱说爱问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是在不断地说、问逐步了解大千世界。如果教师只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而限制幼儿说、问,就会压抑他们的自主意识,妨碍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蜗牛为什么背上有壳?”“人为什么不长翅膀?”“鱼为什么不能离开水?”“花为什么不种在天上?”等等,老师都不应把其看作是无聊的,认为解答这些问题是浪费时间,而应把其看作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长其知识的好机会,不惜花点时间同他们一起讲座问题,并认真作出解答,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全面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是我们育人的目标,发挥幼儿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以促进其内化的过程,提高其内化的水平,更是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一、引导幼儿勤动手,让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陈鹤琴先生說过:“在学校的一切活动,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性质。要知道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的。”只有放手让幼儿去实践,尽其所能,幼儿的自主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
1、建立常规,自我服务
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促进身体健康,又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我们充分利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受与实践操作,使幼儿学习自理的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全班幼儿轮流当值日生,为种植角的植物浇水,擦桌椅,分餐具;幼儿脱下的衣物要求自觉折叠好并放入柜子里;将玩具材料在玩具橱里的摆放位置固定下来,并在玩具筐与对应的玩具橱上贴上卡通标志,让幼儿运用对应法将玩具送回“家”;午睡后让幼儿学习整理自己的床铺等等。教师不包办、不代替,幼儿锻炼的机会多了,做事的兴趣提高了,也养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2、角色转换,自强自信
不同的家庭背景使幼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我们要承认、认识、尊重差异,善于引导,使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增多,不断扩大,并带动其他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主题活动“变变小乐园”中,幼儿对于纸制手工非常感兴趣,已不满足从幼儿园所学的手工技能,纷纷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新学会的手工制作:纸挎包、手提包、纸拖鞋、纸风铃……这些制作又激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于是美工区、美术活动中,这些小朋友便成了“小老师”,向其他小朋友讲解、示范作品的制作方法。通过“小老师”这一角色的尝试,幼儿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学的幼儿从同伴那儿得到自己所缺少的经验,同样获得发展。教师则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以后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依据,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引导幼儿勤动脑,让幼儿自己能想的事自己想
反思以往的教育行为,教师总是过于“积极”、“主动”,想得周到,思考得细致,幼儿能想到的问题我们想了,幼儿没想到的问题我们也想了,并准备好了正确的答案;活动中教师说的多,幼儿说的少。殊不知在教师这种“积极”“主动”的教育行为下,恰恰剥夺了幼儿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的机会。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把时间留给幼儿
有位教育专家指出:“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学习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幼儿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后,你的教学就可能不同于往常。”给幼儿安静思考的时间,就是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手工活动“我的交通工具”中,幼儿正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交通工具,杨志豪小朋友制作的是一辆汽车,他用矿泉水瓶盖做汽车的轮子,可是怎么使轮子装到汽车上却让他犯了难:瓶盖上有条纹,用透明胶粘不住。他反复试了几次,甚至用上了双面胶也无济于事。我本想上前帮忙,但“等待也是教育”这句话让我停下了脚步,我想再让他试试看吧。终于,我听到杨志豪小朋友兴奋的叫声:“噢,我成功了,我的汽车做好啰。”我上前一看:一根纸棒的两头各粘着一团橡皮泥,瓶盖就套在橡皮泥上,再把纸棒粘在车身底部,车轮的问题就解决了。“等待”让我看到幼儿自我发展精彩的一幕。
2、把想像还给幼儿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像力,给予幼儿自由的活动空间,幼儿就能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在语言活动《小蚂蚁坐汽车》中,当讲到小蚂蚁把座位让给熊婆婆时,我没有按惯例将故事结果讲完,而是启发幼儿想像:“如果你是小蚂蚁,座位让出来后,你会坐在哪儿?”幼儿大胆想像,答案五花八门:坐在熊婆婆的耳朵上、肚子上、头上、鞋子上、腿上、背上、车厢过道上……幼儿的想像使故事变得更加精彩。美术活动中,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呆板教学,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设计画面内容,并倾听幼儿的想法,使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尽管有的作品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难以想像,却反映了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幼儿独特的感受和想像。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比幼儿绘画结果的“像”与“不像”更为重要。
三、引导幼儿勤动口,让幼儿自己能说的自己说
《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好奇好问是幼儿求知欲的表现,也是三岁至六岁幼儿典型的年龄特征。这个年龄的幼儿对周围事物特别是新奇的事物感到有兴趣,看见什么都想弄明白,喜欢向成人发问。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发展幼儿的智力。
1、创设环境,暗示表达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利用各种各样幼儿常见、具体形象、甚至是幼儿自己设计的图示标志,让幼儿根据标志的暗示而行动,可以减少幼儿之间来自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幼儿形成自觉自律的行为。如在幼儿园花圃旁悬挂幼儿自制的简易图形标志,不用教师三令五申地宣讲,每个幼儿均懂得来自标志的含义:不能摘花、摇树;某个活动区的入口处贴几个鞋印或其他表示人数的标志,就可以起到限制活动区人数的作用;活动区墙壁上的规则图,使幼儿懂得了该区域的注意事项、玩具的配对归放位置;洗手池墙上的示意图,让幼儿掌握了正确洗手的一系列步骤。教师根据环境的暗示语言,及时创设说话情境,让幼儿尽情地说环境、说行为,说所见所闻,从而使无声的人文环境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2、创设情境,激发表达
爱说爱问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是在不断地说、问逐步了解大千世界。如果教师只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而限制幼儿说、问,就会压抑他们的自主意识,妨碍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蜗牛为什么背上有壳?”“人为什么不长翅膀?”“鱼为什么不能离开水?”“花为什么不种在天上?”等等,老师都不应把其看作是无聊的,认为解答这些问题是浪费时间,而应把其看作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长其知识的好机会,不惜花点时间同他们一起讲座问题,并认真作出解答,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全面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是我们育人的目标,发挥幼儿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以促进其内化的过程,提高其内化的水平,更是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