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光绪年间,千墩镇上有一个叫张阁德的富人,在镇子南大街市梢头开了个小竹巷。刚开业时生意也算可以,但他有一个缺陷,就是为人处世过于吝啬,对自己的财物看得太重,对别人的东西又十分挑剔,左邻右舍都称他叫“张疙瘩”。就这样,他的生意越做越冷清,时间长了连周边的人都不愿与他打交道。
张疙瘩有一个女儿,名叫张婧秀,长得眉清目秀,又懂得琴棋书画,进过洋学堂,的确像个大家闺秀。一晃,婧秀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由于张疙瘩的名声大了,千墩街上多数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几乎没有一个媒婆肯上门提亲的,因此女儿变成了老淑女,整日闷闷不乐。
中秋的一天,张家的一位王庄的表妹登门作客。当她了解到侄女婧秀还没有婚配时,就说家乡有一位姓沈的小伙子可以般配,并一五一十地介紹了情况。张疙瘩与夫人听了,只感到路程远了一点,小伙子的家境倒蛮好,就问女儿婧秀怎么想?谁知婧秀早已在隔边厢房里将表姑与父母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心里也是荡漾漾的,就顺水推舟地说:“一切由父母大人做主!”
张疙瘩觉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他就让表妹为媒,为两家人牵线搭桥,并承诺:“做成姻缘,必定重谢!”
那位表妹也很高兴,跑一趟千墩得了一件美差事。她觉得表哥“张疙瘩”这次蛮爽快,心里也是甜蜜蜜的,因此一回到王庄就立即去沈家说亲。
再说沈家小伙子名叫沈秋雨,年纪二十二岁,相貌堂堂又是个秀才。他祖上也是生意人,家境在王庄虽不是富贵,也算殷实,但到他父亲手里开始衰落,田财逐渐流失。秋雨本该早就成家立业了,只因他志高气强,一心想考乡试进仕途,所以将婚姻大事耽搁了,现在只是在一家私塾学校教书。这次媒人上门说亲,沈家人喜出望外。听了媒婆对张家小姐的一番介绍,沈家人都齐口赞同。
按照当地民间传统,男女婚姻的习俗有“六礼”,即六道礼仪。第一道礼仪是纳采———男方派人携礼向女方“提亲”,即男方托媒向女方出帖子。因此,沈家人择日备了酒席,请媒婆吃了第一只猪蹄膀,并备了糖果、糕饼、水果等六件包扎,让媒人带到女方提亲。
当张疙瘩接到沈家托媒人送来的礼品及男方的“八字”后,先是一阵高兴。但是,当他发现秋雨的年龄与婧秀年龄相同、都属虎时就有点忌讳了,说:“一山不容两虎,这两虎在一起不妥!”表妹说:“表哥,这一公一母蛮配的,生了虎子没人欺!再说,有的人家就是要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做夫妻呢。”张疙瘩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写了女儿的姓名及“八字”让表妹带到男方,由沈家问名。
次日,张家表妹回家,将女方“八字”交男方。沈家人根据女子的姓名到宗庙占卜凶吉,得到吉兆,一家人都很高兴,又备了酒席请媒人吃了第二只猪蹄膀。至此,这件亲事总算“八字”有了一撇。
秋后纳吉大凡是水乡人家婚俗的惯例。作为婚俗的第三礼———担“小盘”就是定亲,这是十分体面的事,沈家人当然不会落下。因为姑娘与小伙子都是当婚的年龄,故半个月后,他们一面派人去女家征求同意,一面忙着为婧秀姑娘置办衣服、布料、鞋袜等彩锦礼物。重阳的那天,沈家雇了马车,向女方送去了价值约两石米的礼物。
张疙瘩见表妹一路风尘仆仆,拉来了似乎一车的礼物,就顺手拣了几件说:“这件衣服显小了,这段料子还可以……”然后又假惺惺地叫女儿出来看货。婧秀却说:“这些东西我都不需要,请送到我爹妈的房间里。表姑妈,我想要的你带来了吗?”
张家表妹也是王庄镇上“吃讲茶”的人物,她当然知道婧秀要的是什么。于是她就拐了弯地说:“哎唷,我的大闺女呀,姑妈猜得了你的心思,待一会儿去你房间单独说。”
一会儿车上的礼物都搬进了屋,张家人照单全收了,这婚约就算正式确定了,婧秀的表姑妈也是笑逐颜开。于是,她就叫车夫赶车先回王庄,自己打算在千墩住一夜再回去。当然,那天张家人少不了会请她吃蹄膀……
时间一晃半年又过去了。第二年初夏,沈秋雨的父亲生了病,服了几回药也不见好。有人出了主意,赶快为秋雨未过门的媳妇担“大盘”,冲冲喜。沈家人听了认为想法是不错,这“大盘”是婚俗中的第四礼,通常在正式成婚前半年举行,一般是男方要向女方馈赠相当于十石至二十石米价值的礼物,用于新娘置办嫁妆。但眼下是青黄不接,沈家又不富裕,男当家又患病,一下子根本凑不起这么多的钱财。后来经过亲朋好友商议,大家都觉得还是要先办这件事,只是“大盘”小一点,请媒人说说情,让女方谅解点。
很快,沈家人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终于向张家行了“大盘”。可是,张疙瘩收到聘礼非常不开心,当即对表妹说:“难道我张阁德的女儿连十石米都不值?听说沈家在王庄也是有点声望的,可这‘大盘’的分量这么轻!我张家在千墩也是有脸面的,这件事说出去,以后让我怎能做人?要不是看在你我亲戚的份上,今天我定将你轰出去!”表妹见表哥如此恼火,也只得赔笑着说:“表哥,你宽宽心。人家现在正困难着,凑到这个数也是不容易。假如等到秋后好转的话,再让他们补偿些,你看如何?”“困难?有困难就不要提娶媳妇,到有钱了再办。现在就这样抠门,待我女儿嫁过去了,连我做丈人都要塌台。这事我做不了主,你去问问她们娘儿俩。”张疙瘩说罢就往外走去。
张表妹的心这下凉了大半截。她想:这媒人又不是我要做的,我是想帮助你们找个好女婿。小伙子大了能当家,姑娘老了没人娶,表哥真是块疙瘩货。不过,她还是了解婧秀的,与表嫂也谈得来。因此,一会儿她就表嫂及婧秀拉起话题。
经过张表妹的一番沟通,婧秀与母亲均同意接纳聘礼,而结婚的日子还是由当家人决定。她这次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酒席上不了,更谈不上吃蹄膀肉了,但要婧秀一起到她家住几天,看看王庄风光。这个想法得了婧秀母亲的同意。回到王庄,她立马将情况告诉了沈家,让他们有个准备。
按照当地婚俗,男方正式赠送的置婚大礼女方接收后,这件婚事便正式确定了。当时社会流行,担小盘、大盘时婚姻双方均不见面,依靠媒人出场牵线搭桥。然而,张表妹做事很反常,她神不知鬼不觉地让婧秀与秋雨见了面,并将生米做成了熟饭。 又到了冬雨绵绵的季节,沈秋雨的父亲病入膏肓,他在弥留之际仍惦念着儿子的婚事。沈家人心急如焚,知道老人想喝上一杯儿子的喜酒。于是,沈家就请先生看了黄道吉日,确定了迎娶新娘的吉日。这也是婚俗的第五礼———请期,男方选定吉日良辰,并告知女方。
张表妹担当重任,拿了“请期”从王庄直奔千墩。进了张家,见了表哥,二话没说,就将帖子交上。张疙瘩心知肚明地问:“不是说要补偿五石米吗?”“人家男主人快不行了!表哥,你就高抬贵手吧!”张表妹也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不行!现在我女儿还姓张,过门后姓沈,所以今天我做主!请表妹回转沈家,补齐了铜钱再来娶亲,我一定风风光光将女儿嫁到沈家。”
由于张疙瘩当着婧秀母女俩把话讲绝了,婧秀的母亲不便再说,婧秀也暗自流泪。张表妹也只能知趣地说:“表哥,这件婚事前后有一年多了,都是你亲自敲定的,不要因为沈家少了聘礼而难堪,否则会苦了婧秀侄女的。他们的迎亲日期是腊月初八,那天无论如何,沈家人都会把婧秀娶到家的。吃不到蹄膀,拿不到赏钱无所谓,只要婧秀侄女明白我就好!”说完转身告辞,走了!
那张疙瘩真是个坐井观天的人,他总认为表妹不会臂膊朝外弯,沈家人定会再补些聘礼。可是等到腊月初八前一天,这天是喜事开厨日,也不见沈家人与表妹的影子,这下他有点慌了。但他还是不动声色,既不备酒,也不请人,让一家人在家守着。直到第二天午后还不见动静,他想莫非沈家改变了主意,或者放弃娶亲,否则上午从王庄出来迎亲,午后也会到达千墩的。他思考再三,感到其中可能有蹊跷,决定还是派人前去打听一下……
当时千墩有个习俗,腊月初八有庙会。晚饭后,男女老少都要到延福寺塔场上看跑马戏。婧秀避开了父母的视线,也与几个小姐妹去塔场上看戏。
午夜,千墩塔场人声鼎沸,看跑马戏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突然外面响起一阵敲锣声,接着是几声爆竹,有人大喊“抢亲啦———抢亲啦!”一阵骚动,见一帮人涌进戏场将一个姑娘带走了。接着有女人叫喊:“张婧秀———张婧秀被抢走了!”
几个姑娘马上跑到南街市梢,将目击情况告诉给张家夫妇。这时张疙瘩才恍然大悟,因为他的疙瘩、自私,将女儿的婚姻大事弄糟了。
第二天,张疙瘩派去打听消息的人回来说,沈家男主人两天前去世,他们不办婚事办丧事,要新娘子去吊孝、守灵堂,无奈之中用了抢亲的习俗。此时的张府也乱了,张夫人责怪男人不听表妹劝,让女儿未做新娘先穿孝服,未拜婚堂进噩堂,苦煞了她的命。张疙瘩也悔恨不已,马上打点去王庄沈家吊唁,一方面弥补自己的失礼,另一方面要安慰女儿心境。
当张疙瘩夫妇匆匆来到沈家时,见女儿穿着孝服在噩堂上号啕大哭,他有点百思不解。张表妹在一旁见了,晓得他的心思,于是就说出了谜团。
原来,张表妹在送“小盘”时就将沈秋雨带到了千墩塔场,这也是事先婧秀的想法。當她安顿好后,下午就借让婧秀陪同去千墩古镇逛逛为由,让两人在塔场相见,果真他俩一见钟情,还许诺将来一起开学堂。然后,张表妹让车夫带沈秋雨先回王庄,自己住留张家一晚。到了送“大盘”时,她又带婧秀去王庄作客,并安排了与沈秋雨的父母见面。沈家夫妇见姑娘有礼有节、大方得体,就满心喜欢,当场赠送了祖传玉簪。婧秀见老两口慈眉善目、说话和气,也十分舒心,当即承诺非秋雨不嫁。几日前,张表妹到千墩约见婧秀,讲明了沈家的困境,酒席办不起,欲用抢亲的办法娶媳妇。婧秀是个新女性,深明大义,理解沈家难处,同意接受安排。因此,张表妹才导演了腊八塔场抢亲一幕。
张表妹的举动及婧秀姑娘的品格,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赞誉,消息迅速传到了干墩。张疙瘩为挽回声誉,只得在亲家翁“断七”后为女儿补办婚宴。后来人们口头禅:“张疙瘩,黑疙瘩,嫁个女儿哭嗒嗒!”
张疙瘩有一个女儿,名叫张婧秀,长得眉清目秀,又懂得琴棋书画,进过洋学堂,的确像个大家闺秀。一晃,婧秀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由于张疙瘩的名声大了,千墩街上多数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几乎没有一个媒婆肯上门提亲的,因此女儿变成了老淑女,整日闷闷不乐。
中秋的一天,张家的一位王庄的表妹登门作客。当她了解到侄女婧秀还没有婚配时,就说家乡有一位姓沈的小伙子可以般配,并一五一十地介紹了情况。张疙瘩与夫人听了,只感到路程远了一点,小伙子的家境倒蛮好,就问女儿婧秀怎么想?谁知婧秀早已在隔边厢房里将表姑与父母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心里也是荡漾漾的,就顺水推舟地说:“一切由父母大人做主!”
张疙瘩觉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他就让表妹为媒,为两家人牵线搭桥,并承诺:“做成姻缘,必定重谢!”
那位表妹也很高兴,跑一趟千墩得了一件美差事。她觉得表哥“张疙瘩”这次蛮爽快,心里也是甜蜜蜜的,因此一回到王庄就立即去沈家说亲。
再说沈家小伙子名叫沈秋雨,年纪二十二岁,相貌堂堂又是个秀才。他祖上也是生意人,家境在王庄虽不是富贵,也算殷实,但到他父亲手里开始衰落,田财逐渐流失。秋雨本该早就成家立业了,只因他志高气强,一心想考乡试进仕途,所以将婚姻大事耽搁了,现在只是在一家私塾学校教书。这次媒人上门说亲,沈家人喜出望外。听了媒婆对张家小姐的一番介绍,沈家人都齐口赞同。
按照当地民间传统,男女婚姻的习俗有“六礼”,即六道礼仪。第一道礼仪是纳采———男方派人携礼向女方“提亲”,即男方托媒向女方出帖子。因此,沈家人择日备了酒席,请媒婆吃了第一只猪蹄膀,并备了糖果、糕饼、水果等六件包扎,让媒人带到女方提亲。
当张疙瘩接到沈家托媒人送来的礼品及男方的“八字”后,先是一阵高兴。但是,当他发现秋雨的年龄与婧秀年龄相同、都属虎时就有点忌讳了,说:“一山不容两虎,这两虎在一起不妥!”表妹说:“表哥,这一公一母蛮配的,生了虎子没人欺!再说,有的人家就是要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做夫妻呢。”张疙瘩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写了女儿的姓名及“八字”让表妹带到男方,由沈家问名。
次日,张家表妹回家,将女方“八字”交男方。沈家人根据女子的姓名到宗庙占卜凶吉,得到吉兆,一家人都很高兴,又备了酒席请媒人吃了第二只猪蹄膀。至此,这件亲事总算“八字”有了一撇。
秋后纳吉大凡是水乡人家婚俗的惯例。作为婚俗的第三礼———担“小盘”就是定亲,这是十分体面的事,沈家人当然不会落下。因为姑娘与小伙子都是当婚的年龄,故半个月后,他们一面派人去女家征求同意,一面忙着为婧秀姑娘置办衣服、布料、鞋袜等彩锦礼物。重阳的那天,沈家雇了马车,向女方送去了价值约两石米的礼物。
张疙瘩见表妹一路风尘仆仆,拉来了似乎一车的礼物,就顺手拣了几件说:“这件衣服显小了,这段料子还可以……”然后又假惺惺地叫女儿出来看货。婧秀却说:“这些东西我都不需要,请送到我爹妈的房间里。表姑妈,我想要的你带来了吗?”
张家表妹也是王庄镇上“吃讲茶”的人物,她当然知道婧秀要的是什么。于是她就拐了弯地说:“哎唷,我的大闺女呀,姑妈猜得了你的心思,待一会儿去你房间单独说。”
一会儿车上的礼物都搬进了屋,张家人照单全收了,这婚约就算正式确定了,婧秀的表姑妈也是笑逐颜开。于是,她就叫车夫赶车先回王庄,自己打算在千墩住一夜再回去。当然,那天张家人少不了会请她吃蹄膀……
时间一晃半年又过去了。第二年初夏,沈秋雨的父亲生了病,服了几回药也不见好。有人出了主意,赶快为秋雨未过门的媳妇担“大盘”,冲冲喜。沈家人听了认为想法是不错,这“大盘”是婚俗中的第四礼,通常在正式成婚前半年举行,一般是男方要向女方馈赠相当于十石至二十石米价值的礼物,用于新娘置办嫁妆。但眼下是青黄不接,沈家又不富裕,男当家又患病,一下子根本凑不起这么多的钱财。后来经过亲朋好友商议,大家都觉得还是要先办这件事,只是“大盘”小一点,请媒人说说情,让女方谅解点。
很快,沈家人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终于向张家行了“大盘”。可是,张疙瘩收到聘礼非常不开心,当即对表妹说:“难道我张阁德的女儿连十石米都不值?听说沈家在王庄也是有点声望的,可这‘大盘’的分量这么轻!我张家在千墩也是有脸面的,这件事说出去,以后让我怎能做人?要不是看在你我亲戚的份上,今天我定将你轰出去!”表妹见表哥如此恼火,也只得赔笑着说:“表哥,你宽宽心。人家现在正困难着,凑到这个数也是不容易。假如等到秋后好转的话,再让他们补偿些,你看如何?”“困难?有困难就不要提娶媳妇,到有钱了再办。现在就这样抠门,待我女儿嫁过去了,连我做丈人都要塌台。这事我做不了主,你去问问她们娘儿俩。”张疙瘩说罢就往外走去。
张表妹的心这下凉了大半截。她想:这媒人又不是我要做的,我是想帮助你们找个好女婿。小伙子大了能当家,姑娘老了没人娶,表哥真是块疙瘩货。不过,她还是了解婧秀的,与表嫂也谈得来。因此,一会儿她就表嫂及婧秀拉起话题。
经过张表妹的一番沟通,婧秀与母亲均同意接纳聘礼,而结婚的日子还是由当家人决定。她这次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酒席上不了,更谈不上吃蹄膀肉了,但要婧秀一起到她家住几天,看看王庄风光。这个想法得了婧秀母亲的同意。回到王庄,她立马将情况告诉了沈家,让他们有个准备。
按照当地婚俗,男方正式赠送的置婚大礼女方接收后,这件婚事便正式确定了。当时社会流行,担小盘、大盘时婚姻双方均不见面,依靠媒人出场牵线搭桥。然而,张表妹做事很反常,她神不知鬼不觉地让婧秀与秋雨见了面,并将生米做成了熟饭。 又到了冬雨绵绵的季节,沈秋雨的父亲病入膏肓,他在弥留之际仍惦念着儿子的婚事。沈家人心急如焚,知道老人想喝上一杯儿子的喜酒。于是,沈家就请先生看了黄道吉日,确定了迎娶新娘的吉日。这也是婚俗的第五礼———请期,男方选定吉日良辰,并告知女方。
张表妹担当重任,拿了“请期”从王庄直奔千墩。进了张家,见了表哥,二话没说,就将帖子交上。张疙瘩心知肚明地问:“不是说要补偿五石米吗?”“人家男主人快不行了!表哥,你就高抬贵手吧!”张表妹也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不行!现在我女儿还姓张,过门后姓沈,所以今天我做主!请表妹回转沈家,补齐了铜钱再来娶亲,我一定风风光光将女儿嫁到沈家。”
由于张疙瘩当着婧秀母女俩把话讲绝了,婧秀的母亲不便再说,婧秀也暗自流泪。张表妹也只能知趣地说:“表哥,这件婚事前后有一年多了,都是你亲自敲定的,不要因为沈家少了聘礼而难堪,否则会苦了婧秀侄女的。他们的迎亲日期是腊月初八,那天无论如何,沈家人都会把婧秀娶到家的。吃不到蹄膀,拿不到赏钱无所谓,只要婧秀侄女明白我就好!”说完转身告辞,走了!
那张疙瘩真是个坐井观天的人,他总认为表妹不会臂膊朝外弯,沈家人定会再补些聘礼。可是等到腊月初八前一天,这天是喜事开厨日,也不见沈家人与表妹的影子,这下他有点慌了。但他还是不动声色,既不备酒,也不请人,让一家人在家守着。直到第二天午后还不见动静,他想莫非沈家改变了主意,或者放弃娶亲,否则上午从王庄出来迎亲,午后也会到达千墩的。他思考再三,感到其中可能有蹊跷,决定还是派人前去打听一下……
当时千墩有个习俗,腊月初八有庙会。晚饭后,男女老少都要到延福寺塔场上看跑马戏。婧秀避开了父母的视线,也与几个小姐妹去塔场上看戏。
午夜,千墩塔场人声鼎沸,看跑马戏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突然外面响起一阵敲锣声,接着是几声爆竹,有人大喊“抢亲啦———抢亲啦!”一阵骚动,见一帮人涌进戏场将一个姑娘带走了。接着有女人叫喊:“张婧秀———张婧秀被抢走了!”
几个姑娘马上跑到南街市梢,将目击情况告诉给张家夫妇。这时张疙瘩才恍然大悟,因为他的疙瘩、自私,将女儿的婚姻大事弄糟了。
第二天,张疙瘩派去打听消息的人回来说,沈家男主人两天前去世,他们不办婚事办丧事,要新娘子去吊孝、守灵堂,无奈之中用了抢亲的习俗。此时的张府也乱了,张夫人责怪男人不听表妹劝,让女儿未做新娘先穿孝服,未拜婚堂进噩堂,苦煞了她的命。张疙瘩也悔恨不已,马上打点去王庄沈家吊唁,一方面弥补自己的失礼,另一方面要安慰女儿心境。
当张疙瘩夫妇匆匆来到沈家时,见女儿穿着孝服在噩堂上号啕大哭,他有点百思不解。张表妹在一旁见了,晓得他的心思,于是就说出了谜团。
原来,张表妹在送“小盘”时就将沈秋雨带到了千墩塔场,这也是事先婧秀的想法。當她安顿好后,下午就借让婧秀陪同去千墩古镇逛逛为由,让两人在塔场相见,果真他俩一见钟情,还许诺将来一起开学堂。然后,张表妹让车夫带沈秋雨先回王庄,自己住留张家一晚。到了送“大盘”时,她又带婧秀去王庄作客,并安排了与沈秋雨的父母见面。沈家夫妇见姑娘有礼有节、大方得体,就满心喜欢,当场赠送了祖传玉簪。婧秀见老两口慈眉善目、说话和气,也十分舒心,当即承诺非秋雨不嫁。几日前,张表妹到千墩约见婧秀,讲明了沈家的困境,酒席办不起,欲用抢亲的办法娶媳妇。婧秀是个新女性,深明大义,理解沈家难处,同意接受安排。因此,张表妹才导演了腊八塔场抢亲一幕。
张表妹的举动及婧秀姑娘的品格,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赞誉,消息迅速传到了干墩。张疙瘩为挽回声誉,只得在亲家翁“断七”后为女儿补办婚宴。后来人们口头禅:“张疙瘩,黑疙瘩,嫁个女儿哭嗒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