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劲有力气韵穆穆 细密精巧意境清幽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t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因曾任翰林院待诏,故人又称文待诏。斋号有停云馆、悟言室、玉兰堂等。仕宦不达,优游艺文,为明代“吴门画派”领军人物,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荔枝图中堂》绢本,重设色。纵296厘米,横119厘米。画中描绘一株荔枝古干,一伸而上,中分数枝,枝繁叶茂,稠枝密叶上结着红白荔枝果无数。右上小款一行:弘治庚申秋日衡山文壁画拟赵昌,钤“徵仲”白文印,引首:“停云”白文印。左边中部有唐寅题跋:“一片苍崖万古秋,高天翠色晚俱浮,自从谢傅东山别,未许交情到白头。”正德纪元丙寅四月题,苏台唐寅,钤“六如居士”、“唐子畏图书”白、朱文各一方。庚申年为(1500年)文徵明31岁所作。这是我馆所藏文氏最大的一幅绘画作品。
  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徵明的绘画特点,构思严密,画幅繁复精细但不显零乱,笔墨苍秀,气势磅礴。文徵明的绘画以细密精巧、清润温敦的画风见长。但文氏的细,决不流于琐碎,他是以通体细劲、功力深厚的线条来表现他平静恬淡的心境及情怀;文氏的密,是和他的细相匹配的,密而不腻,密而不僵,于密中求疏。
  
  二、文徵明的书法
  
  文徵明早年参加生员岁考,因字拙而不能参加乡试,深受刺激,从此发奋练习书法。以临写“千字文”作为书艺的基本训练,“独临《千文》,日以十本为卒”,直至晚年都没有废弃。他的绘画老师沈周同时也是位书法家,字仿黄庭坚,为世所重。文徵明又从书法名家吴宽学文,吴宽书法仿苏东坡,然颇多自得。文徵明还师从李应祯专门学书。沈的黄字、吴的苏字、李的楷法均对文氏书法技艺的形成和书学思想的确立有深刻影响。他还与当时苏州的文人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互相切磋,汲取众长。文徵明真、行、草、隶、篆俱佳,其中最为绝者则是行书和小楷。这里主要评述其行书。
  
  手札卷纸本。致陆师道、王谷祥、刘麟、许谷等人的手札。字字清劲,行笔劲健挺括,转折处有一种遒劲之神力,结字尽现其疏朗清新之本色。笔墨的峻拔秀丽,潇洒流畅,气韵飞动,远远超过其他卷轴书作,令人流连观赏,爱不释手,确是文氏佳品。
  扇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件都是武昌大收藏家徐行可先生的旧藏。徐行可(1890――1959)名恕,号缰,江夏县城人。1907年留学日本,次年因弟丧回国,此后学无常师。徐氏祖业富足,绝意仕宦名利,一切声色货利悉谢不顾,日汲汲于古籍的搜集,以藏书为乐。南北书商每得善本,必致之徐,积50年,藏书达千余箱,逾10万册,其中明清善本、抄本、校本、稿本尤多,一时独步。为中国现代著名藏书家之一。徐行可先生生前将大部分藏书捐献国家。1959年徐行可去世,1960年他儿子徐孝宓(原湖北省图书馆馆长)遵从父亲遗志又将余下藏书献出,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另把明清画卷、册页、扇面、手札、楹联、拓本、碑帖等文物捐献给湖北省博物馆。这是我省数量最多、级品较高的一次私人捐赠,极大地丰富了我馆馆藏。
  行书扇金笺,纵17.8厘米,横53厘米。款署:徵明,钤“徵”“明”白文联珠印,下有小字注两行“此首查李甫田集中未见”,钤“衡”白文印。
  行书五言诗扇金笺,纵19.2厘米,横53.4厘米。
  行书《斋居即事诗》扇金笺,纵21.1厘米,横60.5厘米。款署:斋居即事四首戊戌新正重録一过徵明,钤“文徵明印”白文、“徵仲”朱文印。左边小字一行“戊戌系公六十五岁书”,下钤 “陆士宝秘”朱文印,又一椭圆形朱文印,文不识。左上角钤“臣元”白文半印。戊戌年为(1538年)文徵明69岁时所书,按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算与尾题中“系公六十五岁书”相隔四年。
  
  三件书扇,虽是小幅作品,但确是精品,两次被国家鉴定小组定为一级藏品。结体倾向于平整、稳重,其竖画挺直劲健,如“昨、到、间、谁、年、长、未”等字,而转折处必显方笔,如“起、抛、团、雨、满、白、著、自”等,每字严谨精炼,又不失虚和舒徐意致。体势秀俊典雅,笔法苍劲有力,笔墨潇洒流畅,骨匀肉丰,气韵穆穆。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衡山字齐整,未免太单,然彼乃有养之人,字取温雅圆和,亦另是一种道理。”徵明讲求艺术的自娱,故他的书法较少火气,有韵味,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文徵明作为中国书画史上少有的一位书画双绝的实力派大家,一生沉浸于书画达70年之久,无论其绘画与书法,均具有超强过人的笔墨功夫,在书法史与画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位置。
其他文献
设计师黄海和他的海报艺术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审美风格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誉,“设计明星备受追捧”形成的“黄海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反映并不是单纯线性镜像的关系,维多利亚的“文化菱形”所建构的五个点六条线,给了我们新的启发。本文通过探讨海报作为艺术美学、社会文脉、受众反馈、创作者背景与传播途徑共同作用下的深层映射,对“黄海现象”进行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研究。  一、“黄海现象”与“文化菱
【作者简介】张丽,女,山西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电视剧《古剑奇谭》剧照 由热门网络游戏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古剑奇谭》在网络总点播率高达 71亿,成为近期最热电视剧收视之王。《古剑奇谭》以其曲折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为年轻人营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幻世界。年轻人把自己对热血友情和青春爱情的想象投射到主人公的身上,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展开了一次
20世纪30年代初,电影已经由刚传入国内时的新奇玩意儿迅速成为广受民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从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到商务印书馆开始拍摄教育电影,再到“火烧”系列所掀起的商业潮,中国人发掘电影的教育性和商业性功能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此时,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军阀混战的局面得以缓解,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国民党当局开始重视教育、发展经济,电影教育也在此时受到重视。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竞争力逐渐成为国家重要软实力。动漫作为当下全球文化领域交流广泛的媒介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韩国政府对动漫产业的强力扶持、数字媒介技术的不断成熟、全球动画市场持续扩大的背景之下,韩国动画逐渐走出国门,在全球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韩流”文化风潮,而亚洲地区是其文化传播的首要阵地,特别是拥有着全球最大动画市场的中国,引起了韩国动画从业者的注
穆棣艺术简历:   1983年“全国第一届中青展”参展。   1985年“全国银牛奖书法竞赛”一等奖。   1986年“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一等奖。日本“静冈日中友好书道展”参展(中国书协主办),中方参展者30人,被日方誉为“中国最优秀的中青年书家”。   1987年 “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参展。   1989年 “全国第三届中青展”参展。   1992年 参予《六体书法字典》(楷书部分)的编写,
章节原名张杰,1933年生,江苏宝应人。1949年参加工作,多年供职教育、文化、出版部门。原任江苏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展,被收入各种选集出版。并出版专集《章节诗联隶书选》。还有大量书作为碑林、碑廊刻石和为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收藏。    在拜识著名书法家、楹联学家章节先生之前,早闻
主持人:周安华,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影与传媒理论、中国电影史研究。  作为互联网科技时代的显著文化症候,短视频异军突起,斑斓多姿,迅速占据了当代国人视听生活的主阵地,并且在大众文化的意义上快速地与政治、商业开发以及自媒体言说扭结在一起,声情并茂地在抖音、快手、美拍、火山小视频、秒拍、梨视频、西瓜视频等数十个平台,建构了一个火爆的视听话语体
创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迪士尼电影公司以深入人心的“米老鼠”卡通形象作为起点,逐步进入真人电影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迪士尼已成为引领全球影视领域发展的领军企业。动画影片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影视艺术,通过以特有的动画形式来叙述、展现故事内容,呈现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1]。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以网络时代为叙述背景,通过融入未来想象,描述了坚守友情、追逐自我的故事主题,为观众呈现了独特的故
由尔冬升导演,徐克监制,改编自古龙小说《三少爷的剑》的同名电影,近期在中国内地上映,熟悉古龙小说的观众对电影《三少爷的剑》满怀期待。小说《三少爷的剑》是古龙晚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龙“江湖人系列”武侠小说的绝笔之作,它代表了古龙武侠小说的杰出水平,历来被众多读者津津乐道。电影《三少爷的剑》在保持原著基本故事线索不变的前提下,对人物情节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和改编,借助3D技术的辅助,对传统的武侠电影进
【作者简介】  动画电影《花木兰》海报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花木兰》被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在全美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迪士尼公司五年内制作的口碑最佳的一部电影。在美国,观众们给予这部影片高度的评价。然而,这部由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在它生长的故土却受到了冷遇。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对中美两个版本花木兰故事进行内在联系与差异的对比分析。  一、文化认同释义  文化认同是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