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因曾任翰林院待诏,故人又称文待诏。斋号有停云馆、悟言室、玉兰堂等。仕宦不达,优游艺文,为明代“吴门画派”领军人物,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荔枝图中堂》绢本,重设色。纵296厘米,横119厘米。画中描绘一株荔枝古干,一伸而上,中分数枝,枝繁叶茂,稠枝密叶上结着红白荔枝果无数。右上小款一行:弘治庚申秋日衡山文壁画拟赵昌,钤“徵仲”白文印,引首:“停云”白文印。左边中部有唐寅题跋:“一片苍崖万古秋,高天翠色晚俱浮,自从谢傅东山别,未许交情到白头。”正德纪元丙寅四月题,苏台唐寅,钤“六如居士”、“唐子畏图书”白、朱文各一方。庚申年为(1500年)文徵明31岁所作。这是我馆所藏文氏最大的一幅绘画作品。
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徵明的绘画特点,构思严密,画幅繁复精细但不显零乱,笔墨苍秀,气势磅礴。文徵明的绘画以细密精巧、清润温敦的画风见长。但文氏的细,决不流于琐碎,他是以通体细劲、功力深厚的线条来表现他平静恬淡的心境及情怀;文氏的密,是和他的细相匹配的,密而不腻,密而不僵,于密中求疏。
二、文徵明的书法
文徵明早年参加生员岁考,因字拙而不能参加乡试,深受刺激,从此发奋练习书法。以临写“千字文”作为书艺的基本训练,“独临《千文》,日以十本为卒”,直至晚年都没有废弃。他的绘画老师沈周同时也是位书法家,字仿黄庭坚,为世所重。文徵明又从书法名家吴宽学文,吴宽书法仿苏东坡,然颇多自得。文徵明还师从李应祯专门学书。沈的黄字、吴的苏字、李的楷法均对文氏书法技艺的形成和书学思想的确立有深刻影响。他还与当时苏州的文人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互相切磋,汲取众长。文徵明真、行、草、隶、篆俱佳,其中最为绝者则是行书和小楷。这里主要评述其行书。
手札卷纸本。致陆师道、王谷祥、刘麟、许谷等人的手札。字字清劲,行笔劲健挺括,转折处有一种遒劲之神力,结字尽现其疏朗清新之本色。笔墨的峻拔秀丽,潇洒流畅,气韵飞动,远远超过其他卷轴书作,令人流连观赏,爱不释手,确是文氏佳品。
扇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件都是武昌大收藏家徐行可先生的旧藏。徐行可(1890――1959)名恕,号缰,江夏县城人。1907年留学日本,次年因弟丧回国,此后学无常师。徐氏祖业富足,绝意仕宦名利,一切声色货利悉谢不顾,日汲汲于古籍的搜集,以藏书为乐。南北书商每得善本,必致之徐,积50年,藏书达千余箱,逾10万册,其中明清善本、抄本、校本、稿本尤多,一时独步。为中国现代著名藏书家之一。徐行可先生生前将大部分藏书捐献国家。1959年徐行可去世,1960年他儿子徐孝宓(原湖北省图书馆馆长)遵从父亲遗志又将余下藏书献出,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另把明清画卷、册页、扇面、手札、楹联、拓本、碑帖等文物捐献给湖北省博物馆。这是我省数量最多、级品较高的一次私人捐赠,极大地丰富了我馆馆藏。
行书扇金笺,纵17.8厘米,横53厘米。款署:徵明,钤“徵”“明”白文联珠印,下有小字注两行“此首查李甫田集中未见”,钤“衡”白文印。
行书五言诗扇金笺,纵19.2厘米,横53.4厘米。
行书《斋居即事诗》扇金笺,纵21.1厘米,横60.5厘米。款署:斋居即事四首戊戌新正重録一过徵明,钤“文徵明印”白文、“徵仲”朱文印。左边小字一行“戊戌系公六十五岁书”,下钤 “陆士宝秘”朱文印,又一椭圆形朱文印,文不识。左上角钤“臣元”白文半印。戊戌年为(1538年)文徵明69岁时所书,按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算与尾题中“系公六十五岁书”相隔四年。
三件书扇,虽是小幅作品,但确是精品,两次被国家鉴定小组定为一级藏品。结体倾向于平整、稳重,其竖画挺直劲健,如“昨、到、间、谁、年、长、未”等字,而转折处必显方笔,如“起、抛、团、雨、满、白、著、自”等,每字严谨精炼,又不失虚和舒徐意致。体势秀俊典雅,笔法苍劲有力,笔墨潇洒流畅,骨匀肉丰,气韵穆穆。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衡山字齐整,未免太单,然彼乃有养之人,字取温雅圆和,亦另是一种道理。”徵明讲求艺术的自娱,故他的书法较少火气,有韵味,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文徵明作为中国书画史上少有的一位书画双绝的实力派大家,一生沉浸于书画达70年之久,无论其绘画与书法,均具有超强过人的笔墨功夫,在书法史与画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位置。

《荔枝图中堂》绢本,重设色。纵296厘米,横119厘米。画中描绘一株荔枝古干,一伸而上,中分数枝,枝繁叶茂,稠枝密叶上结着红白荔枝果无数。右上小款一行:弘治庚申秋日衡山文壁画拟赵昌,钤“徵仲”白文印,引首:“停云”白文印。左边中部有唐寅题跋:“一片苍崖万古秋,高天翠色晚俱浮,自从谢傅东山别,未许交情到白头。”正德纪元丙寅四月题,苏台唐寅,钤“六如居士”、“唐子畏图书”白、朱文各一方。庚申年为(1500年)文徵明31岁所作。这是我馆所藏文氏最大的一幅绘画作品。
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徵明的绘画特点,构思严密,画幅繁复精细但不显零乱,笔墨苍秀,气势磅礴。文徵明的绘画以细密精巧、清润温敦的画风见长。但文氏的细,决不流于琐碎,他是以通体细劲、功力深厚的线条来表现他平静恬淡的心境及情怀;文氏的密,是和他的细相匹配的,密而不腻,密而不僵,于密中求疏。
二、文徵明的书法
文徵明早年参加生员岁考,因字拙而不能参加乡试,深受刺激,从此发奋练习书法。以临写“千字文”作为书艺的基本训练,“独临《千文》,日以十本为卒”,直至晚年都没有废弃。他的绘画老师沈周同时也是位书法家,字仿黄庭坚,为世所重。文徵明又从书法名家吴宽学文,吴宽书法仿苏东坡,然颇多自得。文徵明还师从李应祯专门学书。沈的黄字、吴的苏字、李的楷法均对文氏书法技艺的形成和书学思想的确立有深刻影响。他还与当时苏州的文人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互相切磋,汲取众长。文徵明真、行、草、隶、篆俱佳,其中最为绝者则是行书和小楷。这里主要评述其行书。

手札卷纸本。致陆师道、王谷祥、刘麟、许谷等人的手札。字字清劲,行笔劲健挺括,转折处有一种遒劲之神力,结字尽现其疏朗清新之本色。笔墨的峻拔秀丽,潇洒流畅,气韵飞动,远远超过其他卷轴书作,令人流连观赏,爱不释手,确是文氏佳品。
扇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件都是武昌大收藏家徐行可先生的旧藏。徐行可(1890――1959)名恕,号缰,江夏县城人。1907年留学日本,次年因弟丧回国,此后学无常师。徐氏祖业富足,绝意仕宦名利,一切声色货利悉谢不顾,日汲汲于古籍的搜集,以藏书为乐。南北书商每得善本,必致之徐,积50年,藏书达千余箱,逾10万册,其中明清善本、抄本、校本、稿本尤多,一时独步。为中国现代著名藏书家之一。徐行可先生生前将大部分藏书捐献国家。1959年徐行可去世,1960年他儿子徐孝宓(原湖北省图书馆馆长)遵从父亲遗志又将余下藏书献出,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另把明清画卷、册页、扇面、手札、楹联、拓本、碑帖等文物捐献给湖北省博物馆。这是我省数量最多、级品较高的一次私人捐赠,极大地丰富了我馆馆藏。
行书扇金笺,纵17.8厘米,横53厘米。款署:徵明,钤“徵”“明”白文联珠印,下有小字注两行“此首查李甫田集中未见”,钤“衡”白文印。
行书五言诗扇金笺,纵19.2厘米,横53.4厘米。
行书《斋居即事诗》扇金笺,纵21.1厘米,横60.5厘米。款署:斋居即事四首戊戌新正重録一过徵明,钤“文徵明印”白文、“徵仲”朱文印。左边小字一行“戊戌系公六十五岁书”,下钤 “陆士宝秘”朱文印,又一椭圆形朱文印,文不识。左上角钤“臣元”白文半印。戊戌年为(1538年)文徵明69岁时所书,按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算与尾题中“系公六十五岁书”相隔四年。

三件书扇,虽是小幅作品,但确是精品,两次被国家鉴定小组定为一级藏品。结体倾向于平整、稳重,其竖画挺直劲健,如“昨、到、间、谁、年、长、未”等字,而转折处必显方笔,如“起、抛、团、雨、满、白、著、自”等,每字严谨精炼,又不失虚和舒徐意致。体势秀俊典雅,笔法苍劲有力,笔墨潇洒流畅,骨匀肉丰,气韵穆穆。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衡山字齐整,未免太单,然彼乃有养之人,字取温雅圆和,亦另是一种道理。”徵明讲求艺术的自娱,故他的书法较少火气,有韵味,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文徵明作为中国书画史上少有的一位书画双绝的实力派大家,一生沉浸于书画达70年之久,无论其绘画与书法,均具有超强过人的笔墨功夫,在书法史与画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