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月3~5日,北京发生一次特别的重污染过程,与之相配的气象条件较为特殊,对污染形态和成因展开研究。基于北京35个环境监测站和与之最近的35个自动气象站,获取本次污染过程的总体特征及PM10、PM2.5浓度与地面风场的匹配形态;利用MODIS和CALIPSO研究污染空间分布、输送路径、污染物类别;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三代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及风廓线雷达数据研究污染成因。以期以地-空立体监测技术手段配合气象条件得到本次污染特有的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以上多源数据,对本次污染进行立体观测和综合分析,能较好地反映污染特性和受制因素。本次污染骤然开始,陡然下降,持续约30h,整个过程PM10和PM2.5浓度高,分别可达600~1000μg·m-3和200~700μg·m-3。全过程分为三段,前半段、间歇期、后半段。前、后半段污染成因以及由此造成的PM10和PM2.5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各有特点。前半段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速小,PM10浓度空间差异小,在800μg·m-3以上,而PM2.5浓度空间差异大,南部和城区高,达600~700μg·m-3,其余地方低,在350~500μg·m-3。间歇期低层风向从西北风切变为南风,高层维持西北风,南部和城区PM10浓度下降明显,到650μg·m-3,北部依然在800μg·m-3,而此时北部PM2.5浓度甚至降到200μg·m-3。后半段主导风又回到了西北风,且风速激增,此时PM2.5浓度空间差异小且同一站点的浓度均小于前半段,在250~500μg·m-3。而PM10浓度又回到了800μg·m-3的水平。说明本次过程属典型霾-沙混合型污染。在偏西气流的影响下,对北京污染的主要贡献是沙尘型的PM10,而在偏南气流下,对北京污染的贡献除了沙尘外,还有PM2.5。污染重的同时,风速也大,大气垂直运动交汇于大约2~3km高度,在此高度层内有大量污染物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