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唱反调的大将黄克诚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angli1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克诚,湖南人,1925年参加革命,历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克诚眼睛高度近视,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上了前线,一看就是一个大官。
  
  四野的老人说到黄克诚,常常喊他“黄瞎子”,因为黄克诚的眼睛高度近视。晚年他的眼睛完全失明。与一般叫绰号不同的是,不少人当面也喊黄克诚“黄瞎子”,喊得亲切,喊得热情。黄克诚毫不计较。在黄克诚自己心中和许多人的眼里,黄克诚“瞎子”不瞎,看问题比谁都清楚。生理上的“眼瞎”却也常常闹出不少笑话。
  每逢夜间行军,黄克诚真的成为瞎子了,无奈,只好用毛巾拴在脖子上,让警卫员在前面拉着走。
  一次行军,走着走着,黄克诚突然发现前面的战士好像停了下来。于是就上前拍了拍前面那位,叫道:“快点!快走啊!”话音落后,周围响起一阵笑声,原来,前面停下的是一头骡子,黄克诚的巴掌拍在了骡子的屁股上。
  有时候,小战士们也有意地与黄克诚开玩笑。一次行军,一位头前领路的战士对黄克诚说:“政委,我怎么走,你就怎么走,我就是你的眼睛。”黄克诚连连点头,就跟着小战士走了。却不料,前面明明是平路,调皮的小战士偏偏一跳,黄克诚看不见,只好跟着一跳;一会儿小战士又故意在平路上绕了一圈,黄克诚也跟着绕了一圈,那动作还很认真。旁边的战士发现了不由得都笑了起来,黄克诚这才觉出不对劲,不由得也笑了,道:“你这个调皮鬼,不跟你走了!”
  因为眼不好,打仗时他数次身陷绝境,幸好大难不死。
  1930年晋坑作战,部队打乱了,黄克诚只好一个人进行指挥。当时正值夏季,他的脸上淌满汗水,眼镜片一沾汗水,一会儿视线就模糊了。
  战斗激烈什么也不顾上了,黄克诚指挥部队朝前冲。当他一个人冲上去,这才隐约地发现前面有许多黑洞洞的枪口。不好!前面就是敌人,枪口正对着他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克诚大喊了一声:“别开枪!”然后就势一个转身,顺着山坡滚了下去……
  只听到子弹在耳旁“嗖嗖”地响,黄克诚以为自己这回死定了,滚到山下后一摸身子,居然没有中弹,只是那副眼镜滚丢了。
  没有眼镜,他什么也看不清楚,周围一片模糊,辨不清方向,只好摸索着前进。天快黑的时候,他爬到公路边上,看到许多人正沿着公路呼喊着奔跑,定睛一看,这些人都带着红袖标。原来,白军已经溃败了,红军正在追赶敌人。
  黄克诚回到了自己所在部队。而这时,部队里都以为他中弹牺牲了,悲痛万分。见他完好归来,又转悲为喜。
  还有一次,部队在行军的时候,突然遭遇敌机的轰炸,黄克诚急忙指挥部队隐蔽。部队都疏散了,黄克诚却看见敌机落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呼啸而下,直落到他的身旁。此时,躲已经来不及了……黄克诚心想,这下子完了!没想到愣了一会儿居然没动静,那颗炸弹落地后居然没有爆炸,真是捡回了一条命。
  眼睛不好,打仗时就要比别人冒更多的危险。1933年,黄克诚任红4师政委,团村战斗打响后,红军猛打猛冲,将敌人击溃,并一路追击敌人。溃敌退守到一个寨子里,黄克诚和师长张锡龙来到寨子外察看敌情。或许他带着眼镜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正在观察时,敌人的机枪子弹扫了过来,一颗子弹打中了张锡龙的头部,又把黄克诚的眼镜震落到地上。没有眼镜,黄克诚什么也看不清,他急忙蹲下来四处寻找,摸了一会儿没摸着,赶忙拿出备用的一副戴上,这才看清张锡龙躺倒在地,已经牺牲了。张锡龙毕业于苏联莫斯科步兵学校,是红3军团中的出色指挥员。黄克诚抱着战友的遗体,痛惜不已。
  战后,彭德怀批评了黄克诚,说:“黄瞎子,下次作战不许你再到前面去,那么大的一副眼镜片子,一看就是个官!”
  
  黄克城不明白林彪为什么不回电报,依林彪的性格和军事才华看,是不该死守四平的。
  
  1946年3月,苏军开始陆续从东北后撤,我军抓住时机,大力向北发展,控制了四平、长春等地,缴获了日军留下来的大批军用物资,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
  国民党军不甘被动,4月,开始向北进犯,首先攻击四平。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拥有10多万人口,它的位置正好处于中长、四洮、四梅两条重要铁路的交叉点上,是进出东南西北满的咽喉要地,是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我军占领着这个要地,国民党军自然想夺回,四平就成为双方进入东北后第一次决战的所在地,国共双方在此首次展开大较量。
  4月,国民党军分3路进攻四平,我东北军进行防御。战前,林彪征询黄克诚的看法,黄克诚提出应先打三路中较弱的一路,这样可以打乱敌人的部署。林彪采纳了黄克诚的意见,将主力撤到城外,寻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城内只留有少量兵力。我军以四平城为中心,组织了3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坚守外围,控制有利地形,迫使敌人过早投入兵力,使我得以争取时间和夺取战场上的主动。第二道防线,在四平城边沿一带坚守。第三道防线,在城内,准备与敌打巷战。在四平城外围保卫战中,黄克诚的新四军3师全部参战,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有力地阻击了国民党新1军和71军的进攻,歼敌7000多人。但3师自身的伤亡也不小,特别是第10旅伤亡最大,主力第28团几个连队打得只剩下十几个人。3师的英勇作战受到了林彪的通令嘉奖。
  4月18日,国民党军完成了对四平的弧形包围,随即展开攻击。清晨,四平城即被一阵猛烈的炮火轰鸣声震醒了。国民党军第50师、30师在四平南面对新立屯、海丰屯及铁路东侧一线,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飞机、大炮、坦克一齐开火,硝烟久久不散。3个小时后,国民党军开始冲锋,接近我军阵地时,遭到我阵地交叉火力的猛烈射击,被打得抱头鼠窜,我军随后又“引爆”预先埋设好的飞机炸弹,炸得敌人血肉横飞。这一天,蒋军发动了数次进攻,均被我军击退,阵地前留下了数百具蒋军尸体。
  次日,蒋军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由于第一天遭到痛击,蒋军将进攻队形疏散开来,在炮火的掩护下,成梯次接近我军阵地。我防守部队抱定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至黄昏,蒋军又以弃尸200多具,无任何进展而告失败。
  战至第3天,情况变得更加紧张。担负正面防御任务的保1旅伤亡较大,“东总”命令黄克诚的3师7旅进行支援。7旅21团进入了四平。
  国民党军曾扬言3天内拿下四平,然而连续进攻3天,战场上一无所获,并且伤亡惨重。为了挽回面子,国民党军孤注一掷。4月20日,国民党军的预备队新38师投入了战斗,利用夜色秘密绕到四平西北侧的三道林子,企图与正面的国民党军相配合,对我军形成南北夹击。
  三道林子距四平城约2华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长臂形高地,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是四平 西北面的制高点,一旦失守,四平将遭到蒋军的四面包围。因此,争夺三道林子成了能否坚守住四平的关键。
  “东总”发现了敌人改变攻击方向的意图,马上抽调兵力增强了三道林子的防守。
  蒋军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再次发动进攻,但在我军的顽强抗击下再次遭到惨败。屡攻不下,蒋军气急败坏,调集了重炮对我军阵地实施狂轰滥炸。到4月25日,我军在三道林子的防御工事全部被炮火摧毁,我防守部队不得不后撤。“东总”见情况危急,急调刚刚参加解放长春的7师南下,从蒋军的侧背插了下去,给蒋军一个前后夹击,打得蒋军措手不及。蒋军死伤惨重,士气大损,不敢贸然发动进攻了。
  国民党军见数日进攻毫无成果,又将第91师、第87师残余部队和第195师调来,向四平城东南迂回。为了粉碎敌人新的进攻企图,“东总”随即将主力部队先后转移到四平以东及西北一线布防,在蜿蜒100多华里的防御圈上,我军共有7个师的兵力进行防守。
  然而,由于连续鏖战,我军伤亡也较大,加之后备兵力不足,也无力组织反击了。整个四平战场形成了双方对峙的局面。
  蒋介石见拿不下四平,有些恼火,把进攻南满的国民党王牌军新6军调了过来,限令杜聿明一周时间拿下四平,还特派参谋总长白崇禧到沈阳督战。
  国民党军这次共集中了8个师的兵力,其中的新1军、新6军和青年军第207师,全是美国帮助训练的精锐部队,曾经参加过远征军入缅甸对日作战,装备好,战斗力强。相比之下,我军在人数上和武器装备上要差得多。
  两军实力已相差悬殊,生死搏斗再度开始。
  看到了形势的危急,黄克诚就打电报给林彪说,敌人开始进攻的时候,我军打它一下,挫其锐气是完全必要的,现在敌人倾巢出动了,企图与我军决战,而我军暂时还不具备决战的条件。因此,应当把四平等地让出来,让敌人背上包袱,等其沉重得走不动了,我军再回头消灭它。
  电报发出去了,林彪没有回电,也没有撤兵。
  黄克诚又发去几封电报,仍是没有回音。
  他着急了,于5月12日给中共中央打去电报,就四平保卫战和东北局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黄克诚在电文中说:
  (1)由山海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过几次大战斗,战斗部队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目前虽尚能补充一部分新兵,但战斗力已减弱。
  (2)敌93军到达,如搬上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来,四平坚守有极大困难,四平不守,长春亦难确保。
  (3)如停战短期可以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亦绝对必要。如长期打下去,则四平、长春固会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继续战斗。故如停战不能在现状下取得,让出长春可以达到停战时,我意即让出长春,以求得一时期的停战也是好的。以求争取时间,休整主力,肃清土匪,巩固北满根据地,来应付将来决战。
  (4)东北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军向东北调动。东北则需逐步消灭国民党兵力,来达到控制全东北的目的。
  (5)我对整个情况不了解,但目前关内不打,关外单独坚持消耗的局势感觉绝对不利,故提出上面意见,请考虑。
  发给中央的电报也没有回音。
  作为一名部队指挥官,在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前,黄克诚仍是坚决地执行上级命令,率领部队在四平前线顽强阻击敌人。尽管部队伤亡很大,没有后退一步。
  进攻四平的国民党军主力是廖耀湘统领的新6军,这是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一,其编制内的新22师更是王牌中的王牌。廖耀湘当过新22师的师长,后又升任新6军的军长。
  有人这样形容新22师:打了99场胜仗,最后一仗打败了,也就彻底完蛋了。
  “最后一仗”指的是1948年底辽沈战役中的辽西会战。在这一仗中,廖耀湘兵团垮了,新22U币也覆灭了。
  在此之前,新22师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包括和东北解放军的多次交手,包括进攻四平这一仗。
  5月14日,廖耀湘率领新6军由开原经中长路以东山地迂回到四平以东地区,攻击解放军的左侧背。由开原至四平东,公路两侧都是山地。西侧的山地纵深小,距中长路近,解放军不可能埋伏大部队。东侧正相反,是解放军进出南北的主要通道,也是新6军北进最危险的方向。
  然而,廖耀湘偏偏选择了这条危险之路。因为他知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作战取胜的要诀,有时最危险的路,也是最安全的路。
  5月14日上午,新6军左路前卫团在威远堡门与东北民主联军3纵部队遭遇,激战至下午,3纵主动撤离。在交战中,新6军的一个连长被打死,这是新6军到东北后阵亡的第一个连长。这次交手,使廖耀湘看到国共两军实力上的差距,既然3纵的主力不能阻止新6军一个团的攻击,那么更精锐的新22师就能击破北进路上的任何共军了。
  国民党新6军很快就占领了四平郊区的西丰、平岗、哈福车站。天蒙蒙亮时,廖耀湘接到了杜聿明的电话,杜聿明要求他尽快拿下塔子山和三道林子,杜聿明还说已派空军前来协同作战。
  廖耀湘刚放下电话,就听到头顶上飞机的轰鸣声,他睡意顿消,立即命令部队紧急集合。
  10分钟后,廖耀湘爬上一辆坦克,高声朝部下喊道:“你们听见了吧!我们的飞机正在轰炸共军的阵地。新1军跟共军僵持了一个月,现在靠我们来打破僵局了!我们要用战绩来证明我们新6军才是真正的王牌军!现在我命令:立即拿下塔子山。”
  新6军的官兵每人啃着一个大馒头出发了。廖耀湘站在奔驰的坦克车上,手里也捏着一个大馒头,突然,他发现先头部队没有吃馒头,于是纵身跳下坦克,上前询问道:“你们团长呢,叫他马上来见我!”过了一会儿,先头团团长从队伍前面跑到廖耀湘跟前站定,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还没容他开口,廖耀湘先问道:“部队为什么不吃饭?”先头团长回答道: “报告军座,我已经下了命令,拿下塔子山再吃早饭。”廖耀湘微微点了下头,朝先头团长的肩上捣了一拳,团长昂首挺胸,纹丝不动。廖耀湘笑道:“好样的,拿下塔子山升你当师长!”
  5月17日,塔子山战斗打响。林彪深知塔子山的重要性,他命令黄克诚的3师10旅增援塔子山。
  3师10旅接到林彪命令,立即向塔子山疾进。黄昏时分,部队赶到辽河边,先头部队不知河水的深浅,派人到附近村庄询问老乡,老乡说:“水深着咧,要过河非有船不行!”
  于是部队便在附近找船,搜寻了半天才搞到两只小船。这时,塔子山的战斗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10旅却被一条大河阻住了,情急之下,一些战士跳入河中涉水过河。
  塔子山的守军经过10多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渐渐不支,而国民党新6军的攻势却一波强过一波。
  林彪接到塔子山前线的告急电,预感到战局将出现逆转,为了尽量减轻灾难性的后果,他着 手撤退的准备了。他目光始终在地图上打转,对着身旁的作战秘书说道:“命令塔子山部队,明天最少要坚持半天,不惜一切牺牲也要顶住。”
  秘书刚要出去发电报,林彪又说道:“给中央发电,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敌攻势猛烈,情况危急。”
  秘书发完电报时,塔子山仍在我军手中,但周围阵地基本上都丢给了不可一世的新6军。
  5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相继撤出四平。
  硬拼了1个月,我军最终撤出了四平,向北撤退。5月28日,我军撤至松花江以北。蒋军虽然在四平以南地区得手,但战线拉长,兵力分散,无力继续进攻。6月6日,国共双方又达成了东北停战协议。这个协议维持了近4个月的时间,东北地区出现了暂时的和平局面。
  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尚不具备打阵地防御战的条件,在四平数十日死打硬拼,使我军损失较大。但从另一方面看,1946年4月至5月间的四平保卫战,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使国民党军伤了元气,迫使国民党在东北实行休战,从而使民主联军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当时是坚决主张坚守四平的。
  1946年4月6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电报中,就组织四平会战的事宜指示道:“必须准备数万人的伤亡,要有决心付此项代价,才能打出新局面。”
  林彪最初不想打这一仗。对于黄克诚的意见,林彪是同意的,但他不能不执行毛泽东的决定,所以他就不给黄克诚回电。
  林彪是机敏透顶的,他对毛泽东既不讲守得住,也不讲守不住,却又明确说明在四平不会出现奇迹,说最精恐锐的敌人还将发动新的进攻。他在4月23曰给中央的电报中说:“在保卫四平的战斗中,几个老主力旅伤亡均各有一千数百人,子弹消耗为数浩大。兹将第7旅彭明治部本旬报告转如下:
  自4月徽泉头守备时,部队变化甚大,在泉头双庙忙哨半拉山门阻击敌军,迟滞敌人前进,仍然给敌人严重杀伤。自己本身的伤亡不下千数。在四平北郊的防御战中只20团10旅特务营伤亡500余人。昨晚战斗19团以猛攻小孤村占领村庄,我伤亡百余,20团猛攻任家屯之敌计伤亡百余。以上屡次战斗的伤亡已在1700多人,有的连队进行两连合一,有的剩班把人,基础一时恢复不起来。同时本月来在运动中冒雨行军;担任防御任务。白天与敌激战,夜间修作工事,休息时间甚少,体力精神疲劳,因此部队士气不像过去那样激昂,那种生气活泼的现象也不见有。”
  5月17日,林彪又将3纵司令员程世才的电报转给中央:“兹将程世才来电转如下:
  除大台山作战外,自10日至今,连续进行7日保卫战,部队没有睡过一通夜,昨日作战,转移做工事,甚疲劳,所携各种子弹炮弹已耗尽了,地方对我战斗动员差,找不到担架,前线伤员运不下……”
  林彪把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指战员推上第一线,用他们的嘴巴把自己想说的全说出了。前线官兵的话是最有说服力的。
  5月17日,林彪又给中央发去这样的电报:“四平今日敌北面与西面的攻击被我击退,我获枪百余支,东南阵地则被敌攻占,现东南形势危急,该敌我正猛烈争夺中,已令各部拼死奋战,求得压倒敌之新攻势。”
  实际上,这一天林彪的脑子里已经缜密地盘算好撤退的方案,告诉中央决心压倒敌人的新攻势,无非是装装样子,或者喊喊革命坚决的口号,就像他晚年在许多事情上的做法一样。当把一切想说的都说出来后,林彪终于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了。5月18日,他给中央发去电报,告诉中央“正在退出”四平,想否定也来不及了。
  电文如下:
  “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车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的威胁下,现正进行退出战斗。”
  而撤出四平后(随后又放弃了长春),林彪就病了,许多人说是真病了。
  只有黄克诚还在给毛泽东发电报。5月24日他在电报中说:“从3月下旬国民党进攻起,到长春撤退,我军除南满外,总伤亡15000人。仅西满四个旅及一部地方部队,伤亡达7000左右。7旅、10旅连排干部大部换了3次,部分营级亦换了3次……”在电报的末尾,黄克诚特意加上一句话:“我这个人往往报忧不报喜,好从坏处考虑问题,所看到的现象亦是坏的方面较多,故或许有片面之处,但都是事实。”
  令人感叹的是,四平保卫战时,黄克诚并不在四平战场上,他当时担任西满分局书记,四平之战的功过本来没有他的事,他完全可以不声不响,但他却“多管闲事”,大泼冷水,惹了个一辈子的麻烦。
  若是让黄克诚像林彪一样“精算”,那就不是黄克诚了。
  
  黄克诚的职务多次被撤销,这在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中,可能算是被撤职次数比较多的人了。
  
  黄克诚是敢于直言、常常报忧不报喜的人,其命运自然坷坎。在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中,他算得上被撤职比较多的一个人了。
  1930年8月,红3军团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1军团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红3军团仍由彭德怀任军团长。红1方面军成立后,出现了肃打“AB团”的问题。那是在红1军团攻克吉安时,发现了一批有关“AB团”的资料,涉及到江西省委和赣南特委的某些干部,红1方面军总前委认为问题严重,必须进行处理。
  “AB”是英文“反布尔什维克”的缩写,“AB团”是国民党特务头子陈果夫等人在江西建立的反动组织,在共产党的打击下,到1927年,“AB团”基本解体。在红军根据地里再次出现“AB团”问题,这其中有国民党的挑拨离间之阴谋。然而不幸的是,红军内部却进行“肃反”并且扩大化,以至造成了自己队伍的严重损失。
  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派总政治部政务处长李韶九带领1个连来到江西省委所在地富田,实施肃反任务。李韶九一到富田,就采取逼供的手段,在省委和赣南特委机关大肆逮捕人,对被捕者轮番刑讯逼供,致使一些人屈打成招。李韶九又按照假口供继续逮捕人,使当时江西省的一些优秀干部先后被捕,搞得人人自危。
  李韶九的过火行动,闹得怨声载道,一些坏人乘机挑动,造成了红20军哗变。他们扣留了李韶九,提出了“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的口号,这就是有名的“富田事变”。
  “富田事变”后,方面军总前委十分震惊,认为这是“AB团”里应外合,公开叛变,必须给予有力还击。总前委及方面军负责人相继发表公开信,号召对事变进行反击。在一错再错的混乱中,根据地的肃反斗争更加升级,不但红军中许多人被打成了“AB团”,地方上许多干部也被逮捕杀害了。一时间,江西的老百姓对红军心灰意冷,失去信任。
  黄克诚当时任红4师第3团政委,在打“AB团”的行动中,他也按照中央的指示,在团里打掉了不少人,八九百人的一个团,一下子就打掉 了百把人。尽管与其他团队相比,这个数字还算少的,但也使部队伤了元气。
  几十年后,回首那段历史,黄克诚仍感到无穷的内疚和惭愧。他在自述中这样说道:“在打‘AB团’扩大化的错误行动中,我对‘AB团’的存在及危害性,对‘阶级决战’的口号深信不疑,对上级的指示和部署,完全是自觉地遵照执行的,从而铸成遗憾终生的大错。至今回想起来,扰感沉痛不已。如果要细算历史旧账,仅此一笔,黄克诚颈上这一颗人头是不够抵偿的”。
  黄克诚一生顶天立地,光明磊落。在他一生为数不多的他自己心中有愧的事件中,打“AB团”无疑对他的伤害最大,使他刻骨铭心,所以后来凡是碰上搞肃反、整人之类的政治运动,他就不再盲从了。
  果然,在第三次反“围剿”前夕第二次大规模肃反打“AB团”的时候,黄克诚就开始有意识地抵制了。这时,黄克诚已经是红3师的政委。一天,肃反委员会给红3师交来一份“AB团”分子名单,要黄克诚抓人。黄克诚坚决不肯,说道:“以前是说地主富农钻进革命队伍破坏革命,可是在你们要抓的人里面,有哪一个是地主富农?这全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啊!他们怎么会是反革命呢?”肃反委员会的人蛮横得很,说:“他们就是反革命,一定得抓。”黄克诚看到名单上有两人是优秀连队干部,实在不忍心让他们被抓走,就暗自派人传信,让这两人跑到附近山上躲起来。每天,黄克诚派人送饭上山去。
  尽管如此,这两人的踪迹后来还是被肃反委员会的人发现了,他们抓走了这两个连队干部,并很快杀掉了。黄克诚悲痛万分,他质问肃反委员会为什么滥杀无辜,这一下他被怀疑有政治问题了,也被肃反委员会的人抓了起来。
  彭德怀得知此事,立即赶到红3师,问委员会的人为什么要抓黄克诚,肃反委员会的人拿不出黄克诚是“AB团”的证据,就说他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彭德怀气愤地说:“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可以斗争嘛,怎么能采取捕杀的办法呢?”
  肃反委员会的人理屈词穷,只好将黄克诚释放了。黄克诚幸免一死,但他的师政委职务被撤了,降到师司令部去当了个秘书。按级别论,他被连降5级。
  这是他第一次被撤职。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开始在军事上露头。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决议,规定长江以南的红军夺取赣江流域的吉安、南昌等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的红军积极进攻,造成威胁武汉、平汉铁路的态势。
  根据中央的指示,红1方面军开始进攻赣州,红3军团担任战役的主攻任务。黄克诚此时又被提为红1师的政委,他带着部队来到赣州城下,一看地形对红军进攻极为不利,组织部队攻击数次均受挫。黄克诚本来对红军贸然攻打大城市就持反对意见,这时更感到不应与敌人硬拼,于是他给军团部写信,要求撤围,但是没人理睬他。
  过了几日,白军的援兵到达,赣州城内的白军乘势反扑,红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黄克诚看到形势危急,急忙下令撤退,减少了部队损失。
  红军骨干保存了下来,黄克诚却遭到“左”倾盲动分子的批判。3月,军团政治部召开干部会议批判黄克诚,指责他对抗中央路线。黄克诚不服,在会上同批判他的人发生激烈争论,说:“现在不服,将来也不打算认错,准备再争论20年!”他这种态度激怒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认为他不能带兵,撤销了他的红1师政委的职务,下放到师教导营当了政委。这一降,又是降5级。
  1933年4月,在彭德怀的直接干预下,黄克诚再度被启用,担任了红3军团政治部代主任,不久,任红4师政委。
  这一年9月,蒋介石调动100万大军,对红军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达50万人以上。而这时,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指挥中央红军作战的是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他完全以正规战、阵地战的形式要求红军与白军作战,提出的作战方针是“保卫苏区每一寸土地”, “御敌于国门之外”。
  对于这些错误的策略和方针,黄克诚很快就意识到了。他向军团领导谈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和建议。考虑到自己一再被批判为右倾,屡次向中央建议而不被采纳的情况,他恳请军团领导出面向中央建议。
  黄克诚对彭德怀说:“这样打下去,红军是要被搞垮的,一点儿出路也没有。你现在讲话还能起点作用,是不是你向中央提个建议,请毛泽东出来指挥,或许可以扭转局势。”
  彭德怀与黄克诚有同感,却有难言之隐。他对黄克诚说道:“你别再提意见了,再提你就要被赶出红军了。”
  黄克诚道:“我又不是哑巴,有话怎么能不讲呢?”
  彭德怀当时尚能忍耐,没有将黄克诚的意见向中央反映,但是到后来红军损失越来越大时,彭德怀也忍耐不住了,他当着李德的面,说李德是“图上作业的战术家”,骂李德“崽卖爷田心不痛”。
  李德听了暴跳如雷,与彭德怀对骂了起来。
  错误的军事策略和方针,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西行的征途艰苦而漫长。黄克诚率领红4师披荆斩棘,在强渡湘江时,部队损失折半。黄克诚对红军骨干的损失深感痛心,他找到一位上级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由于黄克诚长期以来被视为右倾,这次谈话再次被误解,上级怀疑他对革命悲观失望,缺乏信心,免去了他师政委的职务。过了一些日子,才让他至U红2师5团当政委。
  这第三次撤职降了1级。
  黄克诚第四次被“撤职”还是在长征路上。
  红军穿过草地后,中央派了几个干部到红3军团工作。一天,他们发现3军团个别战士违反群众纪律,偷吃了老百姓的东西。本来这在当时极为艰苦的环境里算不上一件大事,许多红军战士是吃草根树皮翻过雪山涉过草地的,对“偷吃”东西的事教育一下即可。但中央来的干部却上纲上线,认为这些战上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提出要在红3军团整顿纪律和审查干部,对他们认为问题严重的人,甚至要处死。
  黄克诚当即对这种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说违反纪律固然不对,但应以教育为主,不能采取对待敌人的办法来对待自己人。何况红军刚刚走出草地,大家被拖得精疲力竭,眼下的情况仍很困难,马上进行纪律整顿和审干很不合适。
  结果,黄克诚又被认为不可靠,不适合带部队,不能当领导。先是免了他团政委的职务,到军事裁判所当所长。
  红军在哈达铺稍作休整后,继续向陕北进发。由于这时红军官兵身体素质很差,掉队的人数逐日增加。部队保卫机关的某些人竟认为战士掉队与情绪萎靡有关,于是又采取了残酷的惩罚措施。
  惩罚任务交给了军事裁判所,但是黄克诚实在不忍心下手处理那些战士,手下留情了。一天,部队抓到一个管理科长,他曾在作战中被打断一只胳膊,只因为掉队和丢掉几名伤兵,便被认为是叛变。保卫部门要处死这个科长,黄克诚于心不忍,便去找纵队司令说情。不料正碰上政治部 门两个领导,见状将黄克诚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你连这点小事都处理不了,真不中用!”
  那位管理科长被押走了。黄克诚这个军事裁判所长形同虚设姑且不说,他自己的处境也面临险恶。一个领导人当时冷冷地说:“像黄克诚这样的人,连当个红军战士也不够格。”言下之意,该把黄克诚清理出红军队伍。当时黄克诚身体极差,但他咬紧牙关跟着部队行军,生怕掉队被“处理”了。
  红军到达陕北后,黄克诚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再度被启用。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克诚担任了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1940年8月,344旅。挺进华中。10月,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在苏北会师。随后,黄克诚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任U币长兼政委。
  1942年1月,饶漱石代理中共华中局书记,他出于个人私利,不。顾大局,硬是将在新四军中威信很高的陈毅排挤出华中局。陈毅走后,饶漱石还在华中局会议上议论陈毅的是非。黄克诚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饶漱石的做法提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让陈毅军长离开华中局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对华中的整个工作是非常不利的。毛泽东和朱德在一起工作多年,彼此也有过不同意见和分歧,但他们始终团结合作得很好。你刚来不久,就把陈毅挤走了,实在不应该。”
  说得饶漱石两眼直发愣,半晌无话。
  1943年4月,华中局召开会议,布置开展“抢救运动”。黄克诚想起党内历次肃反扩大化的教训,对“抢救运动”提出了不同看法,建议大敌当前不要搞“抢救运动”,以免伤害无辜同志,但他的意见没有被接受。
  会议结束后,黄克诚打定主意不搞“抢救运动”,他通知第3师和苏北各地委,一律不搞“抢救运动”。如果发现可疑情况,由主管部门解决处理。这样,在苏北和新四军3师的整风中,形势一直较平稳,最后也没发生什么问题。
  一天,黄克诚遇上新四军7师政委曾希圣,发现他闷闷不乐,再三询问之下,曾希圣说自己的妻子可能是特务。
  黄克诚大吃一惊,继而表示怀疑,问曾希圣怎么知道老婆是特务?
  曾希圣说,有一个与他妻子是同学的女干部供认自己是特务,并揭发曾的妻子也是特务。
  黄克诚觉得事情蹊跷,找到了那位“坦白交待”的女干部。那女干部见黄克诚找自己谈话,以为又是来套口供的,又大讲一通她们特务组织的情况,讲得有鼻子有眼,使人莫辨真假。然而黄克诚已经发现了里面的破绽,便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要她打掉顾虑,向组织说实话,否则,既对革命事业不利,又害了自己和他人。
  听到黄克诚这番话,那位女干部趴在桌子上放声大哭起来,说自己前面说的全是胡编乱造的假话。
  黄克诚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女干部回答道,别人对她进行“抢救”,她说真话别人不相信,大会小会斗争逼供。她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胡乱编造一些事情,没想到胡编乱造反而受到表扬,从此她便开始胡说八道了。
  黄克诚闻言感到痛心,自己的同志被自己人搞成这个样子,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过后,他找到饶漱石,建议对被“抢救”的干部重新进行甄别或平反。这一次,饶漱石同意了。
  在苏北地区,黄克诚遭遇了他一生中的第五次被撤职。那是在打曹甸的时候,黄克诚在战前对敌我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他致电华中指挥部说,我军无攻坚武器,历史上用速战速决猛打猛冲的战术攻击敌人的坚固据点,极少成功过。曹甸敌人的工事坚固,兵力较多。我军猛打猛冲不但胜利把握不大,并且将招致重大伤亡。
  黄克诚建议,先扫清敌人据点外围工事,然后筑垒掘沟,逐渐消耗敌人。
  华中指挥部没有采纳黄克诚的意见,仍采用猛打猛冲的战法。虽然突破了敌人的前沿阵地,终因敌核心阵地坚固,无法攻克,而我军却遭受较大的伤亡。
  战斗没打好,上面却责怪黄克诚保守,作战乏力,撤了他的师长职务,只保留政委一职。
  这次还算幸运,没有全撸,师政委还是正师职干部。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与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进行了密切的情报合作,多年以来,双方的这次合作一直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中苏为什么进行情报合作?中苏如何进行情报合作?中苏情报合作的成果又如何?近年来,随着史学研究的逐渐深入,答案慢慢的清晰了起来。    背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面对强大的日军,国民党政府开始积极在国际上寻求援助,他们首先想到的
期刊
南方地区作战的需求  催生了一代铁甲轻骑    20世纪50年代末,我军装甲兵部队主要装备的是前苏联的T-34中型坦克等装甲战-斗车辆,并形成了以中型坦克为主的装备体系和格局。由于T-34坦克战斗全重达34吨(后来装备部队的国产59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也达36吨),因而机动时对道路相桥梁的通行能力要求较高。由于建国初期我国南方高等级的道路较少、桥梁的通行能力较低,加之南方水网稻田密布,因此,中型坦克
期刊
笑里藏刀奸诈战  深夜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清晨,刚度过周末狂欢夜的驻珍珠港美国水兵还在睡觉。突然,日本海军舰载机飞临珍珠港上空狂轰滥炸,海面和水下舰艇也对停泊在港中的美舰实施鱼雷攻击,美国驻太平洋的最大的海军基地顿时被炸成了一滩烂泥。美国总统罗斯福得知这一消息后懊丧地说,12月7日这天是美国的“国耻日”。第二天,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了这一不愿宣布的消息。日本突袭珍珠港顿时成了轰动全
期刊
1799年拿破仑在推翻督政府后,即准备粉碎1788年建立起来的以英国为首的第二次反法联盟。他先后同奥地利和俄国签订了和约,使英国陷于孤立,被迫停战议和。1802年3月27日,英法双方签订了《亚眠和约》,但这个合约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休战条约而已,双方都在破坏和约。拿破仑利用战争的间隙,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英国针锋相对,拒绝从马耳他撤军。1803年5月,两国重新宣战。  宣战之后,英国海军部长圣·芬森
期刊
苏联是最早建立地空导弹部队的国家。苏联地空导弹部队装备的第一种地空导弹是C-25型,西方称之为萨姆-Ⅰ,它是由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研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人已研制出“蝴蝶”、“莱茵女儿”、“瀑布”几种地空导弹,但是未来得及装备部队和使用,便成了苏、美的战利品。苏联组织了上百名学者和工程师,其中包括不少被俘的原德国导弹专家,加紧研制防空导弹,萨姆-Ⅰ就是在“瀑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
期刊
中途岛,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该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为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旦失守,唇亡齿寒,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不保。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始,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期刊
编者按:朱洪禧,山东潍坊人,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西海军分区直属中队副指导员,1951年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部宣传干事、海军快艇31大队中队政委。1954年,他率舰艇中队,一举击沉国民党海军的“太平”号护航驱逐舰,创造了我海军鱼雷快艇部队组建以来的首次成功战例。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朱洪禧出任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被授予中将军衔。本文中,朱老回忆了当年我军鱼
期刊
玉震,湖南浏阳人,1929年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一野第1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王震?”毛泽东眉毛一拂,“喔,久闻大名哩!”    1930年9月,浏阳河畔镇头市村北,红3军团政委滕代远把王震和徐洪介绍给毛泽东:“王震,湘鄂赣边长浏湘特区委书记,赤卫队第6师政委,兼浏北游击第1支队支部书记。这次打长沙,1支队队长张正坤、政委苏牢分别受伤,王
期刊
刘亚楼,福建人,1929年参加革命,曾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四野14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苏军少校”一蹦成了“东总”参谋长,年仅36岁,提拔之快,令苏军同行瞠目。    1946年5月,经林彪、罗荣桓推荐,中共中央东北局向中央军委报告,刘亚楼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那一年,刘亚楼年仅36岁。  从那以后,在东北黑土地上,在东北局与中共中央的报告往来中, “林罗刘”的大
期刊
杨得志,湖南醴陵人,1928年参加革命,曾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野战军第19兵团司令员、一野第19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桶得志提着那支杂牌枪,迅速朝山上跑去,到跟前才看清,班长躺倒在地。被子弹打穿的肠子流了一地。  “叫什么名字?”  “杨得志。”  “多大啦?”  “17。 ”  “家住哪儿?”  “湖南醴陵南阳桥村。”  “哦,家里还有什么人呀?  “有爸爸、姐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