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办高校对外交流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0206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民办高校对外交流工作起步晚、资金投入不足、国际化师资水平低、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成果难以产生等问题,提出新时代广西民办高校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对策:更新观念,立足实际,明确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目标;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对外开放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师生双向流动和跨国科研;依托行业优势和特色学科,实施差异化对外合作策略;结合地方实际,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推动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出去。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校 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交流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093-04
  2016年以来,教育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2016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这是新时代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2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其中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中的基本原则之一为“坚持开放发展”,即以“三大定位”为统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面向东盟、衔接欧美日韩、对接港澳台地区、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全方位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广西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对“开放发展,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四个要求:打造面向东盟的教育开放合作高地、推进与发达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扩大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省际教育交流合作。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际,作为广西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如何在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如何应对国际形势大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自身发展特色调整发展战略,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广西民办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现状、成效与困境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官网公布的2019年全区高校名单(78所),广西的民办高校共计25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13所: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南宁学院和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民办专科高校12所: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桂林山水職业学院、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济职业学院、广西科技职业学院、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广西中远职业学院、玉柴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桂林生命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解上述25所广西民办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概况,本文将回收的有效问卷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在发放调查问卷过程中发现,由于设有外事部门并已独立开展外事工作的高校以本科院校为主,大部分专科民办高校尚未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因此此次调查仅成功发放1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份。10份问卷中,本科院校9份,专科院校1份;其中独立学院8份,完全民办高校2份。
  (一)广西民办高校对外交流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化发展目标未落实,学生派出规模不大,留学生教育刚起步,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占全区高校数量三分之一强的民办高校在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方面普遍起步较晚、平台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有受访民办高校全部都设有独立的外事部门(国际交流处/对外交流与合作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等),100%的学校都在办学定位中强调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80%的学校成立了学校外事工作委员会或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但只有50%的学校制定了全校范围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仅30%的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或类似机构,10%的学校在境外设立了教学或研究机构。由此可见,虽然绝大部分接受调查的高校都强调了国际化教育在办学中的重要性、基本机构设置和制度保障,但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上还未完全落到实处。
  在对外交流工作已起步的民办高校中,90%都开展了学生出境交流项目,开展项目情况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大部分受调查高校针对学生开设的出境交流项目有“3+1”(3年国内+1年国外)交流项目、赴台交流项目、暑期赴美社会实践项目、出境夏令营/冬令营项目、出境游学项目、交换生项目和中外“3+1”双学位项目。其中,较受学生欢迎、出境人数较多的项目为出境游学项目(40%)、“3+1”交流项目(30%)与赴台交流项目(30%)。尽管上述高校绝大部分都开设了各种出境交流项目,但实际年均出境交流人数不多,各校分布不均。其中,4所高校年均派出学生规模在50人以下(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南宁学院、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2所高校为50~100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2所为100~150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1所为300~400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此外,学生出境交流学习实习的主要目的地以泰国、越南、印尼、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为主(70%),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次之(40%),少量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30%)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综上所述,在学生出境交流方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办学17年来累计选派5544名学生出境学习实习的总数位于全区独立学院之首。
  在留学生教育方面,10所受访高校中仅4所取得招收国际学生资质,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年均招生数为100~150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年均招生数50人以下,其余2所高校虽已具备招收国际学生资格,但实际上并未开始接收留学生。上述两所高校招生来源国以泰国、越南、印尼、老挝等传统东南亚国家为主,开设项目有学历生、语言进修生、交换生、短期游学和带薪实习项目等。在留学生教育方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位于全区独立学院之首,其余受访民办高校普遍刚起步,或者处于尚未正式启动阶段。   此外,在外籍教师和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师资方面,受访民办高校中6所高校聘有1~5名外籍教师,4所高校未聘有外籍教师;仅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聘有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教师。在选派教职工出境交流、访学、进修和攻读学位方面,6所高校年均1~5人,1所高校6~10人,2所高校11~15人,而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派出力度较大,年均派出教师15人以上。上述高校中有50%的学校认为教师出境交流和外籍或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教师对本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较大,30%的高校认为作用一般。
  (二)广西民办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成果不突出,深层次国际合作项目难产生,困难与挑战并存。受访高校中70%不认为本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成效突出。尽管受访民办高校普遍开拓各类学生出境交流项目,但实际派出规模并没有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和国民收入提高而大幅提升。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自2005年首次派出41名学生出境交流以来,该校15年来累计派出5544名学生,年均派出规模为369人。但该校派出高峰在2007年至2010年,当时年均派出人数640人,其中以2009年的702人为最高峰值。但此后几年保持在380人左右,从2015年至2018年又下滑至年均250人左右。而其他独立学院年派出规模都在150人以下。除学生出境交流外,各校均尝试开拓各类对外交流活动以提高本校声誉,但目前并未出现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对外交流项目品牌,在受访的8所独立学院和2所民办高校中也尚未成功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境外成立培训或科研机构;在教师交流、跨国科研合作和承办各类国际会议和论坛方面亦未有建树者。
  除广西民办高校建校时间晚,对外交流工作起点低的普遍因素,广西民办高校开展对外交流工作还面临着诸多的内部困难和外部挑战。具体见表2。
  受访广西民办高校对外交流工作除遭遇表2所示的内部困难外,也面临诸多外部挑战,如全区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市场较为饱和(20%)、各高校相关专业设置同质化(30%)、部分国家排华情绪和政治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30%)、全球范围的天灾人祸和某些传染病的全球蔓延(60%)等方面。
  二、新时代广西民办高校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立足实际,结合服务当下与谋划长远,明确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目标。要真正扩大广西民办高校的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需要自上而下达成共识,立足地缘优势,结合自身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谋划长远。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沿海自治区,拥有约1595千米大陆海岸线,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首府南宁还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但较之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三国接壤的邻省云南,广西的地缘优势并非独一无二。云南沿边12所高校均位于距国境线200公里以内,与缅、老、越三国相交互,与泰国、柬埔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相毗邻,沿边、开放、交互优势极为明显。这些高校的办学定位为“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和东南亚”。 广西大部分高校的办学定位也围绕着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但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找准定位、明确目标,这并非易事。广西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更多需要考虑现实因素和发展水平的限制。调查研究显示,广西民办高校办学时间晚、资金投入不足、国际化师资水平不足、人员流动和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等因素导致高水平、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成果难以产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浮于表层。因此,广西民办高校在制定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目标和规划时,必须了解自身优势劣势,对比分析同类高校甚至是邻省高校情况,不仅要服务于自身高校当下的发展要求,也要服务于广西经济发展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需求。谋划长远,即做规划时不仅要看到当下的利益和需求,还要把10年、2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发展变化的可能纳入考虑范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办高校必须结合国家发展、地方发展的方向,做好顶层设计、中长期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实现服务国家发展和地方发展相结合,把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作为提升民办高校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对外开放相关制度,提高对外交流工作效能。广西民办高校目前共25所,但据调查结果显示,仅52%的高校真正开展了对外交流工作,且以本科院校为主。虽然绝大部分受调查高校都强调了国际化教育在办学中的重要性,基本机构设置和制度也有保障,但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上还未完全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广西民办高校整体的对外交流工作整体处于半起步状态,起点低、平台低。因此,要真正融入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时代中,主动服务地方和国家,广西民办高校应抓住历史机遇,成立对外交流机制,设立独立外事工作部门,建立健全师生出入境、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跨国科研合作、引进高素质外籍师资、留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制度与办法。同时,建立纵向从校领导到外事部门到广大师生、横向从外事部门到各教学院系到各相关行政部门的双联动对外交流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教学院系和行政部门参与对外交流工作的积极性,摒弃对外交流工作和教育国际化仅仅是外事部门责任的片面想法,提高对外交流工作的效能。此外,还应定期召开全校范围的外事工作会议,加强宣传和教育,促使全校进一步树立国际化观念,把扩大对外开放和教育国际化作为加速提升教育整体实力的重要途径。
  (三)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经费投入,设立多项目资金资助,促进师生双向人员流动和跨国科研合作。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是高投入的教育,但实际上,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比,它的教育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一是中央及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不足;二是行业或企业投入的资金落实不到位;三是校友能提供的资助更是极其有限。如前所述,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民办高校认为影响该校对外交流工作开展的内部因素含“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独立学院为例,民众普遍认为就读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应比较好,毕竟其每年学费远高于普通公办本专科院校的收费标准。按该逻辑推断,独立学院的学生出境交流的规模应该大于其他收费较低的本专科院校。但实际上,由于对本科学历的需求,近年来各独立学院贫困生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赴欧美发达国家留学每年至少15万起步的花费让很多有心出国交流的学生望而却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在2019年11月针对2019级国际贸易系新生开展《在校生出国留学意向调查》,回收的267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66%的学生留学预算为3~5万元/年,19%为5~8万元,仅有4%的学生留学预算为18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要扩大民办高校的对外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流动规模,设立出境交流资助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除参考公办院校的出国交流期间减免学费、设立出国交流奖学金等措施外,民办高校可考虑与境外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及培训场地,按照境外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后直接输送到协议企业就业。这样不仅能实现产教融合全程式育人,获取人才培养资金和先进设施支持,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毕业生境外就业率。此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跨国科研合作和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等方面工作也需要通过设立完善的制度、扩宽经费筹措渠道等措施来增加经费投入。   (四)以行业优势和特色学科为依托,实施差异化对外合作策略。广西民办高校要想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发挥作用,首先需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自身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和作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GDP约2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GDP比重约32%。沿线国家整体产业竞争力弱,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沿线国家教育水平偏低;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产业人才数量少,人才资源的匮乏制约着大多数沿线国家的产业发展;2013—2017年,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约占我国与沿线国家整体进出口贸易额比重的一半,尤其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国与我国贸易往来最为密切。基于广西所处地缘优势和近年来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实际,《广西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对我区教育事业对外开放发展的定位中,“面向东盟”“打造面向东盟的教育开放合作高地”是重要的指导原则。因此,掌握广西经济水平发展以及东盟各国经济互动、产业分布及人才需求,对于广西民办高校扩大对外开放和人才培养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者,广西民办高校要了解自身及同类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分析研究自身人才培养与东盟各产业对接联系的可行性,实施差异化对外交流合作策略。仅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有泰语专业本科招生的高校有23所、越南语12所、印度尼西亚语9所、柬埔寨语3所、老挝语3所、菲律宾语1所、马来语3所、缅甸语5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国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主要外语高校和一些地方高校相继成立了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以“中国—东盟”开头的各类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从2016年至今,广西更多高校开设了东南亚非通用语种,其中以泰语最多,越南语次之,东南亚非通用语招生人数不停增长,而通过第二外语方式学习东南亚语种的非专业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如广西外国语学院,作为广西区最早的全民办本科高校之一,其特色专业即语种齐全的外语专业,除了常规英语、日语、法语等专业外,还有泰语、越南语、印尼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和老挝语等8个外语本科专业,是广西外国语专业在校生数最多、语种最多的高校。截至2019年9月,该校共招收1447名国际生,派送4546名学生出境合作高校接受学分互认的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因此,广西民办高校在扩大对外开放时必须了解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以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为基础,并避开同质化学科建设,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的品牌项目。
  (五)结合地方实际,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推动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出去”。地方高校“走出去”一定程度需要以当地政府、企业为依托,获取更多资源,借力而上,顺势而为。在财政、土地等资源投入上,地方公办高校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拨款和土地划拨等方式获取,但民办高校在获取此种资源和拨款方面却占据了先天劣势。除通过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外,广西民办高校可参考区内外优秀职业技术学院做法,结合地方实际,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下积极推动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出去”。如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深化国际化办学水平,引入国际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将德国工商大会(AHK)和手工业协会(HWK)技能认证标准、英国职业资格标准、欧洲侍酒师执业资格标准等国外先进标准内化为校本的学生职业能力、课程、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该校还与沙特卡坦尼集团、柳工集团共建沙特卡坦尼学院,共同打造“中国标准”的工匠人才。尽管民办高校在获取政府和国家政策及资金支持方面难与公办院校同日而语,但各类优秀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专业、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与地方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引入国际认证标准的做法是可以积极参考并实际运用的。鉴于泰国多行业对掌握泰、英、中三种语言人才的大量需求,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与泰国皇权集团(KING POWER)建立了海外教育实习基地。2018年该校选派50名不同专业赴泰留学学生在皇权集团进行了为期3個月的实习,并最终促成16名毕业生在该集团就业。此为该校首次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促进毕业生海外就业,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市场需求的成功尝试。
  【参考文献】
  [1]熊建辉.面向2035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
  [2]赫南明,等.云南沿边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6(8).
  [3]刘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
  [4]林勇.“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模式论丛,2017(35).
  【作者简介】莫 凡(1983— ),女,广西陆川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英美文学;黄大周(1973— ),男,广西东兰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黄贵森(1982— ),男,广西合山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以“趣、情、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本人将其归纳为以下三步曲。    一、以趣引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的“好之”、“乐之”指的就是兴趣。一般来说,兴趣发展规律分为: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兴趣。学生良好的兴趣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
期刊
她深受学生欢迎,连续七年被学生评为“我最喜欢的老师”;她屡获殊荣,曾获得广西优秀教师、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等光荣称号;她专业过硬,是广西第二期园丁工程初中数学师资培训导师、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中学数学特约研究员;她潜心育人,为孩子推开了数学殿堂的大门……她,就是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的特级教师李星辉。    风格独特受欢迎    1981年,李老师初执教鞭,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二十七年的教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为视角,分析了近十年广西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状况,研究发现:广西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立项总体层次不高,主要分布在国家一般、教育部重点及国家青年基金课题;科研资源集聚,未实现科研整体效益。因此,提出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推进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加强教育学相关学科建设,激发师范院校的科研潜力;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科学研究开展等对策。  【关键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教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信息素养教育意识不足、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教育体系未建立、缺乏人才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教师信息教学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教学软硬件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出基于嵌入式教育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工作任务,嵌入专业课程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专业 嵌入式教育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论述高职院校大学生廉洁观的培育,在高职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将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意识教育、法治观念教育与廉洁观教育结合起来,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相融合,用讲故事的方法讲理论,推动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创新高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廉洁观 高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本文对高职院校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实践措施:以职教集团为平台,理顺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机械研发中心,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校政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电类专业群 校企合作 订单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046-03  随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金字塔式”高职秘书人才素质构成,阐述广西高职文秘专业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目标以及实现目标须遵循的原则,论述借鉴互联网思维、依托区位优势、构建“四双制”高职秘书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策略,以及将第二课堂纳入文秘课程开发范畴、以“双创课程”为抓手探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同步进行首岗适应能力培养和多崗迁移能力渗透、架构多专业渗透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模块等有效改革措施。  【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校中厂”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机融合对深化产教融合内涵的意义,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校中厂”协同机制提出创新“一平台,双循环,多通道”的德技并修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形成“技、产、尖”三突出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探索智能家居产业未来新业态等措施,深度实现产教融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局面,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科技园绩效评价中构建科学有效绩效评价体系的意识不强、财务独立性不够、绩效指标及其权重设计的合理性不够、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且绩效指标可比性不足等问题,以江西省为例探索高校科技园联盟共享机制建设,提出具体的对策:制定联盟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与利益共享;提高绩效评价意识,构建合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升科技园创新绩效,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培育协同合作文化,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优化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针对应用型高校专业转型发展的需求,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以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切入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基于“5+1”架构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五个环节分别是项目教学、社团辅助、学科竞赛、企业项目和师资培育,一个平台是自主学习支撑平台,从而推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管、促、创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工科 “5+1”架构 软件工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