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比建造使馆更重大的政治活动,同时,也没有比使馆更为复杂的建筑”,如果能站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感悟那些象征国家形象和主权的外交建筑,如神秘的大使馆、领事馆等,你也一样会和《新闻周刊》首席政治记者霍华德·法恩曼顿生同感:历史已不在时光的河道里随意流淌,而是被结实的水泥凝固在了可以被视觉触摸、被心灵感知的实体中,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饶有趣味的衍变。
《外交与建筑——美国海外使领馆建造实录》就是这样一本用文字和图片构建“外交”和“建筑”两个宏大主题的优秀专著。在简·洛菲勒的阐释下,“外交”不再是谈判桌上的唇枪舌战,也不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而是如此含情脉脉又温文尔雅地,化身为那些“象征美国民主和理想主义却又常被人们忽视的”外交建筑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檐,在设计者的智慧和情绪,以及建设者的辛勤和汗水里灼灼闪光。这些“耀眼的珠宝盒”或奢华、或内敛、或开放、或封闭、或靓丽、或平庸,既是母国“艺术、文化、政治理念的展示场”,也和所在国的本土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它们既是母国向全世界昭示自我形象的文化名片、政治广告、宣传工具,也是所在国人民通读建筑主人的一本教科书、一面镜子、一座桥梁。
作者以其深厚的建筑学功底和对于外交史实的了解,帮助我们学习建筑艺术和特色的同时,或探究不为人所知的外交事件和历史疑云,或体味二战以来美国外交建筑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政治和权力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暗中角力。文字无声,却迸发出刀光剑影,照样令人惊心动魄。
如果你从这本书中知道了美国驻莫斯科使馆办公室遭人窃听事件的来龙去脉,你就不会惊异于为何美国2008年修建新的驻华大使馆时甚至不惜血本,从本土不远万里,运送所有的材料和工人来到中国。你还更深地咀嚼出“外交无小事”这句话的更深层含义。这些使馆建筑因为被赋予了更为重大的使命,隐藏了更多的私隐,就比普通民居陡然多了几分神秘和庄严,它们是政权一种形式上的具化和概念上的延伸,你也会越发觉得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引人入胜,又颇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著作。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像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用如此诗意的语句描述圆明园的瑰丽,就像长城之于攻防,泰姬陵之于爱情,金字塔之于生死、紫禁城之于皇权……这些看似静默无声的建筑也因为意寓了无穷无尽的含义和寄托,从而灵动、鲜活起来,成为可堪阅览和研究的文化读本。
因此,合上《外交与建筑——美国海外使领馆建造实录》的书页,去北京亮马桥新建成的美国驻华大使馆看看,你也许会更透彻地了解:从1926到2008年岁月的云谲波诡里,美国政府何以凭着钢铁和石头在沉浮衰荣中尽展美国的海外形象。或许,你会蓦然发觉:这个中国人既爱之,又恨之,既是学习榜样,又是竞争对手的美利坚合众国,不是大洋彼岸遥不可及的一只“纸老虎”,更像是我们身边的~个平常的街坊邻居——无论是地理位置上,还是心理情感上,都是如此。
然而,这位邻居永远只能让你闻到从他家中传来的饭菜香,却不可能让你轻易发现掌勺的究竟是谁。
《外交与建筑——美国海外使领馆建造实录》就是这样一本用文字和图片构建“外交”和“建筑”两个宏大主题的优秀专著。在简·洛菲勒的阐释下,“外交”不再是谈判桌上的唇枪舌战,也不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而是如此含情脉脉又温文尔雅地,化身为那些“象征美国民主和理想主义却又常被人们忽视的”外交建筑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檐,在设计者的智慧和情绪,以及建设者的辛勤和汗水里灼灼闪光。这些“耀眼的珠宝盒”或奢华、或内敛、或开放、或封闭、或靓丽、或平庸,既是母国“艺术、文化、政治理念的展示场”,也和所在国的本土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它们既是母国向全世界昭示自我形象的文化名片、政治广告、宣传工具,也是所在国人民通读建筑主人的一本教科书、一面镜子、一座桥梁。
作者以其深厚的建筑学功底和对于外交史实的了解,帮助我们学习建筑艺术和特色的同时,或探究不为人所知的外交事件和历史疑云,或体味二战以来美国外交建筑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政治和权力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暗中角力。文字无声,却迸发出刀光剑影,照样令人惊心动魄。
如果你从这本书中知道了美国驻莫斯科使馆办公室遭人窃听事件的来龙去脉,你就不会惊异于为何美国2008年修建新的驻华大使馆时甚至不惜血本,从本土不远万里,运送所有的材料和工人来到中国。你还更深地咀嚼出“外交无小事”这句话的更深层含义。这些使馆建筑因为被赋予了更为重大的使命,隐藏了更多的私隐,就比普通民居陡然多了几分神秘和庄严,它们是政权一种形式上的具化和概念上的延伸,你也会越发觉得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引人入胜,又颇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著作。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像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用如此诗意的语句描述圆明园的瑰丽,就像长城之于攻防,泰姬陵之于爱情,金字塔之于生死、紫禁城之于皇权……这些看似静默无声的建筑也因为意寓了无穷无尽的含义和寄托,从而灵动、鲜活起来,成为可堪阅览和研究的文化读本。
因此,合上《外交与建筑——美国海外使领馆建造实录》的书页,去北京亮马桥新建成的美国驻华大使馆看看,你也许会更透彻地了解:从1926到2008年岁月的云谲波诡里,美国政府何以凭着钢铁和石头在沉浮衰荣中尽展美国的海外形象。或许,你会蓦然发觉:这个中国人既爱之,又恨之,既是学习榜样,又是竞争对手的美利坚合众国,不是大洋彼岸遥不可及的一只“纸老虎”,更像是我们身边的~个平常的街坊邻居——无论是地理位置上,还是心理情感上,都是如此。
然而,这位邻居永远只能让你闻到从他家中传来的饭菜香,却不可能让你轻易发现掌勺的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