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专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院校,较强调各学科和专业的应用性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却存在一些问题。该文将针对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见解。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大专院校;学生;培养;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3044(2011)09-209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课程已得到广泛重视并开展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中,而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社会性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才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是大专教育的主要目标,它主要培养具有本科文化水平和具有高级专门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与其他教育不同,大专生的计算机教育更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1 大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及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更新较慢
如今各大专院校已配备了相应计算机设备。但是介于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原有的硬软件设备很容易就被淘汰掉,这一现状已成为院校以及教师极为棘手的问题。采取有效手段应对这一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2)学生计算机能力良莠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目前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均已开始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已具备相当程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但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各地的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材编制的差异都会影响其计算机能力基础。
3)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部分计算机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内容紧跟教材,教学方法也只是简单的教师讲授,学生上机操作的简单重复。在课后与学生缺少交流,难以互相提升。教师应根据计算机课程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多样性有弹性的教学。这样既能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还能引起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4)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
大专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而在此基础之上的计算机教学却与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应用相脱节,致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降低并与社会要求不符。因此大专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应与实际应用需求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
2 大专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实际研究,该文将针对大专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提出相关几点策略。
1)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利用率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以致使各个院校软硬件的更新、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难题。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面。这些数据中心正常运转的管理和维护则由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并由他们来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来供用户使用。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用户都可以任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在云上实现随需随用。用户终端的功能将会被大大简化,而诸多复杂的功能都将转移到终端背后的网络上去完成。[1]借助云计算的优势,学校只需要与网络连通,就可将一切处理和运算交给网络上的“云端”去处理,实现硬件和软件的共享,而不必进行大量的投资去更新设备。云计算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设备更新、维护的成本。未来在“云”的帮助下,将给计算机教育带来更多福利。
2)加大教师培训,改变教师观念
本文所要强调的教师培训不仅指教师知识和软件学习的培训。而是提倡培训教师不仅具备教学时的知识量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的学习,更要在培训中加入计算机发展前沿的知识、软硬件的信息接触,从而拓展教师的知识范围和眼界,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学生传递更多新的使用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量。在理论方面,教师培训也应该紧密联系教育领域的发展,及时传授给教师最新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的授课更具弹性。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谨记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计算机这种应用性强的课堂上,简单的教师传授学生上机操作的教学方法应该摒弃。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面对不同性格、兴趣、水平的学生,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2]本研究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例。案例教学,即首先通过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对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让学生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完成案例操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完成案例的制作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采用案例教学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提高了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处理能力。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生活性、实用性、层次性,并且要与所交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并且可以多案例教学,这样才能充分激起不同学生的兴趣。
4)改善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运作程序的统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更重要是学生自己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有可能到达好的学习效果。[4]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方法也是重要关键。多数学生在其他课程中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却不强,这是因为计算机课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它的学习方式和其他课程是有区别的。作为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下及时与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传授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对本门知识进行管理、联系和应用。
5)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仅仅是粉笔黑板的简单组合,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使得教学变的丰富多彩。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增加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探索的欲望并将自己所拥有的计算机知识实用化和生活化,就需要教师在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的环境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图形动画、声光影像等功能。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因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
6)针对大专学生的专业性
很多学生在课外发现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用处不大,和自己的知识范围和技能没有交叉点。针对大专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课堂授课的知识与所教学生他们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如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出于学生专业设计的,多方面搜寻一些专业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解决。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是相关联的,专业上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解决的,并且我具有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也取决于教师如何将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知识相整合。
3 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正和大专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但是在其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就需要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寻找解决方法,该文仅提出个别观点,以期能在计算机教学中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徐化祥.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0).
[2] 单维锋,丰继林,高方平.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0,(5).
[3] 郭芫伸.浅谈大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误区[J].中国科技息,2007,(22).
[4] 梁樱花.现代教育技术在大专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6,(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大专院校;学生;培养;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3044(2011)09-209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课程已得到广泛重视并开展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中,而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社会性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才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是大专教育的主要目标,它主要培养具有本科文化水平和具有高级专门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与其他教育不同,大专生的计算机教育更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1 大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及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更新较慢
如今各大专院校已配备了相应计算机设备。但是介于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原有的硬软件设备很容易就被淘汰掉,这一现状已成为院校以及教师极为棘手的问题。采取有效手段应对这一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2)学生计算机能力良莠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目前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均已开始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已具备相当程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但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各地的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材编制的差异都会影响其计算机能力基础。
3)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部分计算机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内容紧跟教材,教学方法也只是简单的教师讲授,学生上机操作的简单重复。在课后与学生缺少交流,难以互相提升。教师应根据计算机课程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多样性有弹性的教学。这样既能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还能引起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4)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
大专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而在此基础之上的计算机教学却与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应用相脱节,致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降低并与社会要求不符。因此大专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应与实际应用需求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
2 大专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实际研究,该文将针对大专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提出相关几点策略。
1)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利用率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以致使各个院校软硬件的更新、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难题。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面。这些数据中心正常运转的管理和维护则由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并由他们来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来供用户使用。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用户都可以任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在云上实现随需随用。用户终端的功能将会被大大简化,而诸多复杂的功能都将转移到终端背后的网络上去完成。[1]借助云计算的优势,学校只需要与网络连通,就可将一切处理和运算交给网络上的“云端”去处理,实现硬件和软件的共享,而不必进行大量的投资去更新设备。云计算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设备更新、维护的成本。未来在“云”的帮助下,将给计算机教育带来更多福利。
2)加大教师培训,改变教师观念
本文所要强调的教师培训不仅指教师知识和软件学习的培训。而是提倡培训教师不仅具备教学时的知识量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的学习,更要在培训中加入计算机发展前沿的知识、软硬件的信息接触,从而拓展教师的知识范围和眼界,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学生传递更多新的使用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量。在理论方面,教师培训也应该紧密联系教育领域的发展,及时传授给教师最新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的授课更具弹性。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谨记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计算机这种应用性强的课堂上,简单的教师传授学生上机操作的教学方法应该摒弃。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面对不同性格、兴趣、水平的学生,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2]本研究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例。案例教学,即首先通过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对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让学生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完成案例操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完成案例的制作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采用案例教学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提高了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处理能力。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生活性、实用性、层次性,并且要与所交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并且可以多案例教学,这样才能充分激起不同学生的兴趣。
4)改善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运作程序的统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更重要是学生自己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有可能到达好的学习效果。[4]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方法也是重要关键。多数学生在其他课程中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却不强,这是因为计算机课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它的学习方式和其他课程是有区别的。作为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下及时与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传授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对本门知识进行管理、联系和应用。
5)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仅仅是粉笔黑板的简单组合,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使得教学变的丰富多彩。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增加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探索的欲望并将自己所拥有的计算机知识实用化和生活化,就需要教师在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的环境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图形动画、声光影像等功能。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因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
6)针对大专学生的专业性
很多学生在课外发现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用处不大,和自己的知识范围和技能没有交叉点。针对大专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课堂授课的知识与所教学生他们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如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出于学生专业设计的,多方面搜寻一些专业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解决。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是相关联的,专业上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解决的,并且我具有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也取决于教师如何将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知识相整合。
3 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正和大专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但是在其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就需要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寻找解决方法,该文仅提出个别观点,以期能在计算机教学中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徐化祥.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0).
[2] 单维锋,丰继林,高方平.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0,(5).
[3] 郭芫伸.浅谈大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误区[J].中国科技息,2007,(22).
[4] 梁樱花.现代教育技术在大专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