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格派代表
导演: 河野圭太 编剧: 三谷幸喜主演: 田村正和 / 西村雅彦 / 小林隆 / 中森明菜 / 堺正章 / 古手川祐子 / 笑福亭鹤瓶 / 坂东三津五郎 / 木之实奈奈 / 小林稔侍 / 鹿贺丈史 / 石黑贤 / 小堺一机 / 桃井薰 / 菅原文太类型: 喜剧 /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首播日期: 1994-04-13 集数: 12
喜欢读日本推理小说的读者对“本格派”都不会陌生。所谓“本格”并非指著名的南美物理学家,是为日语,意思是最原味的。本格派不注重写实,而以惊险离奇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诡计,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且读者与故事中的侦探永远站在一个平面,彼此拥有相同数量线索,在猜测凶手中寻找阅读乐趣。
日剧《古畑任三郎》作为本格派的代表,从悬念的设置、罪犯的动机、侦探发现蛛丝马迹、得到确凿证据,在45分钟内都能够得到丝丝入扣的展示。编剧是日本鼎鼎大名的三谷幸喜,豆瓣里的拥趸喜欢叫他“三谷大神”,地位可见一斑。
前两年人艺大戏《喜剧的忧伤》正是改编自三谷幸喜的电影《笑之大学》。
我曾经在柴门文(《东京爱情故事》的编剧)的随笔集中间接了解到这位编剧的作风:喜欢用图表和坐标的方式写故事大纲,并且用百分比来标注事件的危机含量。这让忠实于灵感写作的柴门文大开眼界,并且自叹弗如。其实在我看来,柴小姐大可不必艳羡,一个善于谈恋爱,一个善于画迷宫,手法迥异,那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三谷幸喜的图表和数据确实帮他把繁琐的线索拾掇得干净利索,这有利于观众和剧中的古畑任三郎侦探一起进行“头脑风暴”,继而捉拿真凶;一集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千奇百怪,作案手法也都光怪陆离,但若从剧作结构分析,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影片的开头,每次都由老帅哥田村正和所饰演的古畑任三郎侦探穿着一身黑衣从一片黑暗中走出,诡异地一笑,然后“突兀”地告诉你一个小常识或小真理,诸如“用旧的丝袜,我教你一个废物利用的方法,把它套到前端比较宽的拖鞋上,然后在家里走走看,你就可以很轻巧的漫游其中。丝袜这东西嘛,呵呵,还真是很方便哩!”当你诧异这可能是“家政女皇”类节目时,耐心往下看,你会发现凶手的谋杀工具正是丝袜——大脑往前倒带,回忆起侦探说“丝袜这东西”时诡异的笑,便有些不寒而栗。
没错,故事一开始便告诉你最重要的信息。你觉得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会破坏悬念?不。《古畑任三郎》可不是靠悬念取胜的。这并非我的主观臆测,不信你看每集故事开头的前5分钟,往往都是直接交代杀人凶手是谁,然后侦探出场。
这和通常的侦探故事,大相径庭。想起以前我去图书馆借阅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小说,刚看开篇却被不知哪个缺德的前读者用钢笔把某个人名圈起来标注:“此人正是凶手!”彼时我恨不得把书砸在“剧透”的那个人脸上,阅读的兴趣败坏大半。
剧透凶手是为了发挥思维的乐趣
《古畑任三郎》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想来是为了把思维的乐趣发挥到极致——这亦是本格派的精髓所在。想想看,一个45分钟的故事,如果关注的重心放在“凶手是谁”的点上,很容易做成一个因为所以式的案情说明文;反过来,如果一开始就剧透凶手是谁,那么关注的重心必然在逻辑和细节上——凶手和观众都已知道谜底,但故事的主角古畑任三郎并不知道,于是,一场40分钟的博弈开始啦。
为了吸引观众,每一集的凶手都是当红明星客串,如唐泽寿明、山下智子、福山雅治、江口洋介、中森明菜等;与此同时,为了故事更有趣味、更丰富,所以每一个故事的主角,其职业和身份都悬殊很大,但合并同类项之后,又总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凶手清一色都是德高望重、有社会地位和行业资历的名人,像是钢琴家、漫画家、名医生、CEO等。在破案的同时,亦能欣赏到关于行业内的一些奇闻异事和八卦囧事,当然,这对编剧的要求更高,不能浮皮潦草,必须深谙每一个细节——新派的落语表演者因为对老段子的不熟悉而露出马脚;教会学校教师恪守规章在杀人时开门使得制造的自杀现场露出破绽……
或许是为了节省时间,凶手多数不幸就在案发现场,让古畑侦探能够很容易锁定盘诘。他们都不是职业惯犯,但毕竟都是知识分子,头脑聪明、做事缜密、反应机敏——我认为这种设置不是俗套,而是对古畑侦探、亦是对观众的一种出于智识上的尊重。此外,他们的杀人动机都比较即兴,都不是因着自己本质上的恶去犯罪,而是机缘巧合,面对上苍的安排,作为一个无助的人不得不铤而走险。有的是误杀后的慌忙,有的是代替法律惩戒恶人。他们都会让观众产生一丝怜悯。
古畑侦探的断案手法其实也可以很轻易地总结:一是先通过一些细节来断定对方撒谎,继而列入“嫌疑名单”;然后再通过“挖沟”或“使诈”的方式,让嫌疑人暴露出更多疑点——这些疑点中,总会有一个会成为呈堂证供个的重要证据——一个足以,再多就是堆砌;好的侦探片一定是减法,而非加法。
但这些疑点并不醒目,它们和真相的关系不是直线,尚有一段“思维连连看”的距离。在正式解答之前,总有一个暗场,虽然只有一秒钟,但这是对观众最后提示的时间。接下来,古畑侦探可要做结案陈词啦!最后的大结局往往是凶手臣服于古畑侦探科学家一般缜密而无懈可击的推理过程,然后认罪伏法。
侦探亦绅士
以上就是《古畑任三郎》的剧作结构。有新鲜的突破,但亦有许多雷同的窠臼。有朋友说,看一两集新鲜,可越往后就越没劲。我想一方面可能因为话剧式的单调场景比较沉闷,其次每集的故事确实有些参差不齐。其实,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也不是每个故事都精彩好看,但是从《血字的研究》开始,柯南道尔就生动刻画了福尔摩斯的形象,所以看到后面的故事,与其说我们关心故事,不如说我们更关心福尔摩斯的反应。《古畑任三郎》亦是深谙此道,主人公个性鲜明,且贯穿始终。本剧还有个译名叫《绅士刑警》,可以说概括了古畑任三郎给人的第一印象:一身风衣,面带微笑,弯腰鞠躬,礼让三分;与办起案来可以趴到桌子底下去的福尔摩斯不同,他总是慢条斯理,动作幅度极小,几乎就是沉思、叉手、踱步等几个经典动作。直到真相水落石出,他对凶手都是一个标准的弯腰,示意“请”的动作收尾。但——古畑侦探并非一以贯之的优雅,他亦有露马脚的时候。
有一集,古畑侦探的推理被证明是错的时候,他显得很尴尬,但拒绝承认,而是不断扯谎,左支右绌,狼狈得很可爱;还有一集,古畑侦探掉起书袋,讲了三支箭的典故,寓意为团结就是力量,可是他手中的三支箭却轻易被折断——这种解构式写法不仅无损人物魅力,反而更显真实更富喜感。当然这种小技巧只能偶尔为之,否则就无厘头了。
古畑侦探有一次忽然抱怨起来,“有观众写信问我为什么事件常会发生在我身边,这似乎太假了!虽说这只是场戏剧,但主角那种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这未免太不合理了。还有观众问我为什么总能一下子就能找到正确的嫌疑犯……哎,因为每集只有45分钟的时间要破案,希望大家不要太苛求。”
这或许是三谷幸喜在“借尸还魂”,作为编剧的他在生活中应该受到过不少这样的责难吧?与美剧《犯罪心理》、《电锯杀人狂》之类靠感官刺激的作品相比,本格派的谋杀更注重“谋”的成分与纯度——不管古畑任三郎的畑斗,还是阿加莎的手杖,他们并非装饰品,而是象征着一种对外部世界规则的探知和尊重。然而又必须承认,那个缓慢而矜持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
导演: 河野圭太 编剧: 三谷幸喜主演: 田村正和 / 西村雅彦 / 小林隆 / 中森明菜 / 堺正章 / 古手川祐子 / 笑福亭鹤瓶 / 坂东三津五郎 / 木之实奈奈 / 小林稔侍 / 鹿贺丈史 / 石黑贤 / 小堺一机 / 桃井薰 / 菅原文太类型: 喜剧 /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首播日期: 1994-04-13 集数: 12
喜欢读日本推理小说的读者对“本格派”都不会陌生。所谓“本格”并非指著名的南美物理学家,是为日语,意思是最原味的。本格派不注重写实,而以惊险离奇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诡计,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且读者与故事中的侦探永远站在一个平面,彼此拥有相同数量线索,在猜测凶手中寻找阅读乐趣。
日剧《古畑任三郎》作为本格派的代表,从悬念的设置、罪犯的动机、侦探发现蛛丝马迹、得到确凿证据,在45分钟内都能够得到丝丝入扣的展示。编剧是日本鼎鼎大名的三谷幸喜,豆瓣里的拥趸喜欢叫他“三谷大神”,地位可见一斑。
前两年人艺大戏《喜剧的忧伤》正是改编自三谷幸喜的电影《笑之大学》。
我曾经在柴门文(《东京爱情故事》的编剧)的随笔集中间接了解到这位编剧的作风:喜欢用图表和坐标的方式写故事大纲,并且用百分比来标注事件的危机含量。这让忠实于灵感写作的柴门文大开眼界,并且自叹弗如。其实在我看来,柴小姐大可不必艳羡,一个善于谈恋爱,一个善于画迷宫,手法迥异,那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三谷幸喜的图表和数据确实帮他把繁琐的线索拾掇得干净利索,这有利于观众和剧中的古畑任三郎侦探一起进行“头脑风暴”,继而捉拿真凶;一集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千奇百怪,作案手法也都光怪陆离,但若从剧作结构分析,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影片的开头,每次都由老帅哥田村正和所饰演的古畑任三郎侦探穿着一身黑衣从一片黑暗中走出,诡异地一笑,然后“突兀”地告诉你一个小常识或小真理,诸如“用旧的丝袜,我教你一个废物利用的方法,把它套到前端比较宽的拖鞋上,然后在家里走走看,你就可以很轻巧的漫游其中。丝袜这东西嘛,呵呵,还真是很方便哩!”当你诧异这可能是“家政女皇”类节目时,耐心往下看,你会发现凶手的谋杀工具正是丝袜——大脑往前倒带,回忆起侦探说“丝袜这东西”时诡异的笑,便有些不寒而栗。
没错,故事一开始便告诉你最重要的信息。你觉得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会破坏悬念?不。《古畑任三郎》可不是靠悬念取胜的。这并非我的主观臆测,不信你看每集故事开头的前5分钟,往往都是直接交代杀人凶手是谁,然后侦探出场。
这和通常的侦探故事,大相径庭。想起以前我去图书馆借阅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小说,刚看开篇却被不知哪个缺德的前读者用钢笔把某个人名圈起来标注:“此人正是凶手!”彼时我恨不得把书砸在“剧透”的那个人脸上,阅读的兴趣败坏大半。
剧透凶手是为了发挥思维的乐趣
《古畑任三郎》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想来是为了把思维的乐趣发挥到极致——这亦是本格派的精髓所在。想想看,一个45分钟的故事,如果关注的重心放在“凶手是谁”的点上,很容易做成一个因为所以式的案情说明文;反过来,如果一开始就剧透凶手是谁,那么关注的重心必然在逻辑和细节上——凶手和观众都已知道谜底,但故事的主角古畑任三郎并不知道,于是,一场40分钟的博弈开始啦。
为了吸引观众,每一集的凶手都是当红明星客串,如唐泽寿明、山下智子、福山雅治、江口洋介、中森明菜等;与此同时,为了故事更有趣味、更丰富,所以每一个故事的主角,其职业和身份都悬殊很大,但合并同类项之后,又总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凶手清一色都是德高望重、有社会地位和行业资历的名人,像是钢琴家、漫画家、名医生、CEO等。在破案的同时,亦能欣赏到关于行业内的一些奇闻异事和八卦囧事,当然,这对编剧的要求更高,不能浮皮潦草,必须深谙每一个细节——新派的落语表演者因为对老段子的不熟悉而露出马脚;教会学校教师恪守规章在杀人时开门使得制造的自杀现场露出破绽……
或许是为了节省时间,凶手多数不幸就在案发现场,让古畑侦探能够很容易锁定盘诘。他们都不是职业惯犯,但毕竟都是知识分子,头脑聪明、做事缜密、反应机敏——我认为这种设置不是俗套,而是对古畑侦探、亦是对观众的一种出于智识上的尊重。此外,他们的杀人动机都比较即兴,都不是因着自己本质上的恶去犯罪,而是机缘巧合,面对上苍的安排,作为一个无助的人不得不铤而走险。有的是误杀后的慌忙,有的是代替法律惩戒恶人。他们都会让观众产生一丝怜悯。
古畑侦探的断案手法其实也可以很轻易地总结:一是先通过一些细节来断定对方撒谎,继而列入“嫌疑名单”;然后再通过“挖沟”或“使诈”的方式,让嫌疑人暴露出更多疑点——这些疑点中,总会有一个会成为呈堂证供个的重要证据——一个足以,再多就是堆砌;好的侦探片一定是减法,而非加法。
但这些疑点并不醒目,它们和真相的关系不是直线,尚有一段“思维连连看”的距离。在正式解答之前,总有一个暗场,虽然只有一秒钟,但这是对观众最后提示的时间。接下来,古畑侦探可要做结案陈词啦!最后的大结局往往是凶手臣服于古畑侦探科学家一般缜密而无懈可击的推理过程,然后认罪伏法。
侦探亦绅士
以上就是《古畑任三郎》的剧作结构。有新鲜的突破,但亦有许多雷同的窠臼。有朋友说,看一两集新鲜,可越往后就越没劲。我想一方面可能因为话剧式的单调场景比较沉闷,其次每集的故事确实有些参差不齐。其实,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也不是每个故事都精彩好看,但是从《血字的研究》开始,柯南道尔就生动刻画了福尔摩斯的形象,所以看到后面的故事,与其说我们关心故事,不如说我们更关心福尔摩斯的反应。《古畑任三郎》亦是深谙此道,主人公个性鲜明,且贯穿始终。本剧还有个译名叫《绅士刑警》,可以说概括了古畑任三郎给人的第一印象:一身风衣,面带微笑,弯腰鞠躬,礼让三分;与办起案来可以趴到桌子底下去的福尔摩斯不同,他总是慢条斯理,动作幅度极小,几乎就是沉思、叉手、踱步等几个经典动作。直到真相水落石出,他对凶手都是一个标准的弯腰,示意“请”的动作收尾。但——古畑侦探并非一以贯之的优雅,他亦有露马脚的时候。
有一集,古畑侦探的推理被证明是错的时候,他显得很尴尬,但拒绝承认,而是不断扯谎,左支右绌,狼狈得很可爱;还有一集,古畑侦探掉起书袋,讲了三支箭的典故,寓意为团结就是力量,可是他手中的三支箭却轻易被折断——这种解构式写法不仅无损人物魅力,反而更显真实更富喜感。当然这种小技巧只能偶尔为之,否则就无厘头了。
古畑侦探有一次忽然抱怨起来,“有观众写信问我为什么事件常会发生在我身边,这似乎太假了!虽说这只是场戏剧,但主角那种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这未免太不合理了。还有观众问我为什么总能一下子就能找到正确的嫌疑犯……哎,因为每集只有45分钟的时间要破案,希望大家不要太苛求。”
这或许是三谷幸喜在“借尸还魂”,作为编剧的他在生活中应该受到过不少这样的责难吧?与美剧《犯罪心理》、《电锯杀人狂》之类靠感官刺激的作品相比,本格派的谋杀更注重“谋”的成分与纯度——不管古畑任三郎的畑斗,还是阿加莎的手杖,他们并非装饰品,而是象征着一种对外部世界规则的探知和尊重。然而又必须承认,那个缓慢而矜持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