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中,由于我国高校录取测试还是以现实主义绘画基本功为考试内容,学生们练习的是绘画基本功,如素描、色彩、速写等等这些应考题目。不可否认,这是艺术初级阶段要经历的内容,但并非所有艺术家必须经历的训练。艺术发展到今天,从现代主义绘画开始到后现代绘画,很多我们今天训练的内容,已经不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基本能力。而在这样的国情下,我国的高校考试标准其实是比较单一和片面的。但更可怕的是,艺考商业化后带来的对艺术扭曲教育,直接导致当下艺术教育培训违背艺术规律,以应试、技巧、高分为嚎头进行大面积的技术培训,在生产垃圾的同时也抹杀了年轻人具有的艺术才情。
在上课时学生说:“老师,毕加索的画画的一点也不像,我看不懂。”这让笔者想起在美术馆看画的一幕,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站在毕加索《哭泣的女人》画前,用稚嫩的童音说:“妈妈,快看这个女人哭的多伤心啊,把脸都哭丑了,像个大妖怪。”与其说童言无忌,不如说童心本真!她是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这件艺术品,而不是别人的见解。没有了心灵的感受,等于没有了自己!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在欣赏艺术品时,是凭所知还是凭所见?”此“知”是别人的见解,并非自己。此“见”是自己所见,是自我,是自己对自我的尊重,是对自己用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的尊重。我们接受的中国教育是知道多少,而不是感受多少、创造多少,整日嚼着别人嚼剩下的面包,还美其名曰“知识”。毕加索说过一句话:“我十几岁就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了,但是我却花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原来毕加索也在追求艺术的本真!
针对目前的美术招生考试,我们还是要逐渐适应并有所突破,教师决不能为考而教,学生绝不能为上大学而学。笔者主张:在教授科目考试内容的同时引入对學生艺术潜能的挖掘,同过用艺术的思维和眼光去判断、去学习。在完成考试科目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艺术的思维模式,并对以后进入高校深造打下良好基础,以避免应试化造成的技术工人多于艺术人才。
具体实施时需要把这些理念带入教学中,并通过运用这样的理念将派生出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达到应试目的的同时,学会艺术的思考方法,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笔者的教学主张核心是尊重基本艺术规律并按照艺术思维进行训练,通过教学达到两个目的:第一,让学生具有当前体制下的应考能力。第二,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艺术的思维模式,反对应试,反对取巧,注重观念、注重自身艺术潜能的挖掘,与大学的艺术教育接轨,并从观念和理解上达到质的链接。
下面就几个典型的课例谈谈在美术专业训练中笔者对学生艺术上的潜能发掘与引导。
课例一:关于大师
几乎所有教师都会对学生说要向大师学习。然而,作为学生自身,对经典绘画作品判读能力的局限性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从大师作品中吸取营养。作为教师很多时候对大师作品的分析不过是说他们怎么画的好一类的解释。而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把大师作品中的优点,如处理手法、思路等给学生分析出来并具体实施到训练当中,这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初步让学生接触并运用一些简单的处理手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如实地体现在作品当中,这样才不愧于谈大师、学大师。如在静物训练中,部分学生对线条的排列把握不好,笔者找出德国大师丢勒的素描作品问学生,他的线条是怎么排列的?学生发现他的线条是沿着结构走的,从而体会出新的绘画方法。
课例二:头像的训练
针对高考,重点院校一般都考头像,所以此科目非常重要。要训练学生对人物特征的把握、明暗造型规律的掌控以及个人艺术个性的张扬。头像的训练是在造型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本质。例如,学生有照抄表面的现象,笔者会说有的摄影作品中黑白效果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然而我们如果盲目地加强光影对比而忽略了基本结构,那么就会出现照抄表面的错误。
课例三:速写的训练
速写对造型敏感度的培养、艺术特性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画,要研究画面构成、比例关系、个人感受等等。毕加索画的毛绒绒的小鸡十分逗人,但他在画一只小公鸡时,就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出一只鸡的外形,他想画出它的争强好斗、它的粗野无礼和它的愚蠢无知。换句话说,他使用了漫画手法,但他的漫画是多么令人信服啊!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虽然一个人的能力不能扭转体制,更无法明证高考指挥棒的方向,但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却有能力在自己耕耘的一片土地上播撒种子。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美术教学会越来越多元化,培养出更多的真正的艺术人才!
在上课时学生说:“老师,毕加索的画画的一点也不像,我看不懂。”这让笔者想起在美术馆看画的一幕,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站在毕加索《哭泣的女人》画前,用稚嫩的童音说:“妈妈,快看这个女人哭的多伤心啊,把脸都哭丑了,像个大妖怪。”与其说童言无忌,不如说童心本真!她是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这件艺术品,而不是别人的见解。没有了心灵的感受,等于没有了自己!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在欣赏艺术品时,是凭所知还是凭所见?”此“知”是别人的见解,并非自己。此“见”是自己所见,是自我,是自己对自我的尊重,是对自己用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的尊重。我们接受的中国教育是知道多少,而不是感受多少、创造多少,整日嚼着别人嚼剩下的面包,还美其名曰“知识”。毕加索说过一句话:“我十几岁就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了,但是我却花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原来毕加索也在追求艺术的本真!
针对目前的美术招生考试,我们还是要逐渐适应并有所突破,教师决不能为考而教,学生绝不能为上大学而学。笔者主张:在教授科目考试内容的同时引入对學生艺术潜能的挖掘,同过用艺术的思维和眼光去判断、去学习。在完成考试科目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艺术的思维模式,并对以后进入高校深造打下良好基础,以避免应试化造成的技术工人多于艺术人才。
具体实施时需要把这些理念带入教学中,并通过运用这样的理念将派生出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达到应试目的的同时,学会艺术的思考方法,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笔者的教学主张核心是尊重基本艺术规律并按照艺术思维进行训练,通过教学达到两个目的:第一,让学生具有当前体制下的应考能力。第二,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艺术的思维模式,反对应试,反对取巧,注重观念、注重自身艺术潜能的挖掘,与大学的艺术教育接轨,并从观念和理解上达到质的链接。
下面就几个典型的课例谈谈在美术专业训练中笔者对学生艺术上的潜能发掘与引导。
课例一:关于大师
几乎所有教师都会对学生说要向大师学习。然而,作为学生自身,对经典绘画作品判读能力的局限性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从大师作品中吸取营养。作为教师很多时候对大师作品的分析不过是说他们怎么画的好一类的解释。而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把大师作品中的优点,如处理手法、思路等给学生分析出来并具体实施到训练当中,这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初步让学生接触并运用一些简单的处理手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如实地体现在作品当中,这样才不愧于谈大师、学大师。如在静物训练中,部分学生对线条的排列把握不好,笔者找出德国大师丢勒的素描作品问学生,他的线条是怎么排列的?学生发现他的线条是沿着结构走的,从而体会出新的绘画方法。
课例二:头像的训练
针对高考,重点院校一般都考头像,所以此科目非常重要。要训练学生对人物特征的把握、明暗造型规律的掌控以及个人艺术个性的张扬。头像的训练是在造型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本质。例如,学生有照抄表面的现象,笔者会说有的摄影作品中黑白效果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然而我们如果盲目地加强光影对比而忽略了基本结构,那么就会出现照抄表面的错误。
课例三:速写的训练
速写对造型敏感度的培养、艺术特性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画,要研究画面构成、比例关系、个人感受等等。毕加索画的毛绒绒的小鸡十分逗人,但他在画一只小公鸡时,就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出一只鸡的外形,他想画出它的争强好斗、它的粗野无礼和它的愚蠢无知。换句话说,他使用了漫画手法,但他的漫画是多么令人信服啊!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虽然一个人的能力不能扭转体制,更无法明证高考指挥棒的方向,但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却有能力在自己耕耘的一片土地上播撒种子。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美术教学会越来越多元化,培养出更多的真正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