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数学本身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和严密性,对学习者的逻辑能力要求很高,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能力;培养
一、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注重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也应注重对学生数学综合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即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征、个性特点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測、验证、推理等能力,进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传统的、单一枯燥的讲述方式不利于学生开展思维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来作为搭建问题情境的素材,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态度。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图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性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怎样的三条线能够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条线不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实践从而解决问题。
二、实施开放性教学诱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地表现和发展。
笔者鉴于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借此来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敢于表达自我,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促使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展,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并提供后盾力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受教材、教师影响的封闭模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交流、探究、思考、实践空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鸡兔同笼”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独立记录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等。
其次,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独立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对于问题的认知层次和思维水平、解决方法等都不尽相同。
再次,让学生呈现问题结果,有的用画图分析、有的列表、有的直接是算式、有的是方程等,进而让每个方式的学生代表讲解自己的思维。
最后,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丰富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范畴。
三、运用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新课标中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内容方面明确提出应用意识的具体指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在课堂中,我积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应用题教学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应用题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应用题产生兴趣,增强学生想解决问题目的欲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他们积极自主地探究解题方法,从而掌握解题的策略。因而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成功创设情境,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掌握学习解应用题的策略作出好的铺垫。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时,精心创设出一个具体的、适合滋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亲临和应对,去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时实实在在地感到的确需要使用策略,而且是需要使用这样的策略。如学生在一年级玩数的分解游戏中,生①“我有9颗小石头”,生②“我出5颗”。生③“9颗小石头你分了5颗,那么我就得4颗。”也有学生就从6开始数到9,而得出了4颗。可见,他们那时只知道这是数的分解的方法,并不知道这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由此看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亲历从“方法”到“策略”的过程,并且适时地将学生“方法”认识提升为“策略”认识。
四、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育学生多换角度思考,教师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去改变学生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我在“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学生在对长方形的特证和图形周长的认知基础上,就有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生①:6+4+6+4=20(厘米),生②:6×2+4×2=20(厘米),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和实践,以及教师的演示,学生又找到了另一种解法:(6+4)×2=20(厘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五、结束语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乌云格日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3(10).
[2]李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才智,2013(20).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能力;培养
一、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注重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也应注重对学生数学综合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即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征、个性特点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測、验证、推理等能力,进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传统的、单一枯燥的讲述方式不利于学生开展思维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来作为搭建问题情境的素材,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态度。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图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性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怎样的三条线能够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条线不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实践从而解决问题。
二、实施开放性教学诱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地表现和发展。
笔者鉴于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借此来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敢于表达自我,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促使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展,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并提供后盾力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受教材、教师影响的封闭模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交流、探究、思考、实践空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鸡兔同笼”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独立记录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等。
其次,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独立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对于问题的认知层次和思维水平、解决方法等都不尽相同。
再次,让学生呈现问题结果,有的用画图分析、有的列表、有的直接是算式、有的是方程等,进而让每个方式的学生代表讲解自己的思维。
最后,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丰富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范畴。
三、运用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新课标中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内容方面明确提出应用意识的具体指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在课堂中,我积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应用题教学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应用题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应用题产生兴趣,增强学生想解决问题目的欲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他们积极自主地探究解题方法,从而掌握解题的策略。因而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成功创设情境,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掌握学习解应用题的策略作出好的铺垫。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时,精心创设出一个具体的、适合滋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亲临和应对,去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时实实在在地感到的确需要使用策略,而且是需要使用这样的策略。如学生在一年级玩数的分解游戏中,生①“我有9颗小石头”,生②“我出5颗”。生③“9颗小石头你分了5颗,那么我就得4颗。”也有学生就从6开始数到9,而得出了4颗。可见,他们那时只知道这是数的分解的方法,并不知道这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由此看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亲历从“方法”到“策略”的过程,并且适时地将学生“方法”认识提升为“策略”认识。
四、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育学生多换角度思考,教师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去改变学生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我在“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学生在对长方形的特证和图形周长的认知基础上,就有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生①:6+4+6+4=20(厘米),生②:6×2+4×2=20(厘米),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和实践,以及教师的演示,学生又找到了另一种解法:(6+4)×2=20(厘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五、结束语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乌云格日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3(10).
[2]李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才智,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