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七岁半来加拿大,他曾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应该是“世界人”吧。
人可以生活在世界的任何一隅,但需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知道自己的根,即使对它还不是很了解,但那仍是对心灵的抚慰。
昨天儿子要填一张表格,问我他是以怎样的身份来到加拿大的,是哪一种移民。我很惊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他也是移民。
我们是第一代移民,我们读书、工作,不管遇到怎样的不如意,都会说:“我们是第一代,我们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融入主流社会,他们不会像我们这样,好像有两个人生,在中国是一生,出了国是另一生。”
有一天,儿子和我谈起中国文化,谈起古诗和小说,谈起商周和三国时代。我津津乐道地说着,并没有想到他的感受,直到他说:“妈妈,你有很多中国文化的知识。”我很自豪地说:“那当然了,我是中国人啊!”儿子说:“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我想我是‘世界人’。”
儿子这样说时,带着某种淡淡的感伤,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带到加拿大,现在他会三种语言——英语、法语和中文。有一段时间,儿子不知道自己的母语是什么,有人说:“你梦里说什么语言,那就是你的母语。”他说:“我梦里三种语言都有,可哪一种才是我的母语呢?”
儿子的朋友除了当地的白人、黑人,还有印度人、南美人等等,他们相处甚好。但是他还有一个朋友群,这个群是清一色的华人,他们是儿子来到加拿大之后结交的从欢迎班到小学的朋友,每年暑假他们都会野营一次,或者一起去吃顿早茶。这群人多数都姓张,我们叫他们“张氏兄弟”,虽然他们来自中国的大江南北。
儿子很想有一个身份认同,在学习了东方文化后,这种认同感就更加强烈了。我们曾经就割袍断义等很多问题讨论过,他有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我想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并存使然。
有一次他称自己是“中国制造”, 说自己是一代半移民:“‘加拿大制造’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有个弟弟,他就是二代移民。”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与“加拿大制造”中间隔了半代人。
我这才明白,儿子的这一代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我们努力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时,他们也在学习,而我们身上有的三十年的中国文化却让他们感到熟悉而陌生,让他们明白又困惑。相对于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他们的视野很开阔,无根的感觉也更多。我是谁,我到底归属于哪种文化?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处在不同的价值观中。
或许他们并不是失落,只是一种不确定。
2013年夏天,我们决定带儿子回中国旅游,这个决定源于儿子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浓的兴趣。我想是时候了,趁着他的翅膀还没硬到单飞,而我们还能走南闯北,这是我们三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交集。
我们从蒙特利尔出发,先到了北京。故宫、北海,都给儿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看了故宫的飞檐,看了左青龙右白虎的建筑风格,看了做成龙头模样的排水管道和被八国联军用刀刺过的琉金水缸,我们还在雨中登上了居庸关的长城。
我们去西湖看古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去太湖看西施、范蠡泛舟之地,去乌镇看中国独特的水乡,我们在黄梅雨中咏“梅子黄时雨”的古老诗句……所有纸上的文字就这样化为眼前的景致。
在中国的两个月里,儿子的中文飞速提高。在家看电视时,他看到古装故事片会上网去查那段历史背景,他感叹中国历史的悠久,还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他在电视上听京剧,一听就爱上了,他说:“我们一定要去现场看一场京剧,这个唱腔真好真特别。”他兴致勃勃的样子,好像是第一次出国。是的,他有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他可以在其中收益良多。
在家庭聚会中,他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奶奶生日时,姊妹们都会说一串串祝福词,儿子就不会了。有亲友让他用英语、法语说,他很窘。后来他很失落地说:“我们在加拿大的亲人太少了,我都不懂这些礼节。”
他对中国同龄人的生活很感兴趣,对集体洗澡也很奇怪,他很难想象如果自己对哈利(他的朋友)说“我们去洗澡吧”,哈利会怎样。“他一定会被吓跑的!”儿子笑眯眯地说。
假期结束,我们回到加拿大,带了一本厚厚的《中国民俗史》,这是在中国时儿子的枕边书。进加拿大海关时,儿子晃一晃手中的书说:“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哦。”那一刻,我看到他为祖国的文化而无比骄傲。
我希望他找到了自己的根,即使他对中国的某些东西还很不了解,但愿这次旅行对他的心灵是一次抚慰。
是啊,我们可以生活在世界的任何一隅,但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人可以生活在世界的任何一隅,但需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知道自己的根,即使对它还不是很了解,但那仍是对心灵的抚慰。
昨天儿子要填一张表格,问我他是以怎样的身份来到加拿大的,是哪一种移民。我很惊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他也是移民。
我们是第一代移民,我们读书、工作,不管遇到怎样的不如意,都会说:“我们是第一代,我们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融入主流社会,他们不会像我们这样,好像有两个人生,在中国是一生,出了国是另一生。”
有一天,儿子和我谈起中国文化,谈起古诗和小说,谈起商周和三国时代。我津津乐道地说着,并没有想到他的感受,直到他说:“妈妈,你有很多中国文化的知识。”我很自豪地说:“那当然了,我是中国人啊!”儿子说:“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我想我是‘世界人’。”
儿子这样说时,带着某种淡淡的感伤,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带到加拿大,现在他会三种语言——英语、法语和中文。有一段时间,儿子不知道自己的母语是什么,有人说:“你梦里说什么语言,那就是你的母语。”他说:“我梦里三种语言都有,可哪一种才是我的母语呢?”
儿子的朋友除了当地的白人、黑人,还有印度人、南美人等等,他们相处甚好。但是他还有一个朋友群,这个群是清一色的华人,他们是儿子来到加拿大之后结交的从欢迎班到小学的朋友,每年暑假他们都会野营一次,或者一起去吃顿早茶。这群人多数都姓张,我们叫他们“张氏兄弟”,虽然他们来自中国的大江南北。
儿子很想有一个身份认同,在学习了东方文化后,这种认同感就更加强烈了。我们曾经就割袍断义等很多问题讨论过,他有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我想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并存使然。
有一次他称自己是“中国制造”, 说自己是一代半移民:“‘加拿大制造’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有个弟弟,他就是二代移民。”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与“加拿大制造”中间隔了半代人。
我这才明白,儿子的这一代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我们努力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时,他们也在学习,而我们身上有的三十年的中国文化却让他们感到熟悉而陌生,让他们明白又困惑。相对于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他们的视野很开阔,无根的感觉也更多。我是谁,我到底归属于哪种文化?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处在不同的价值观中。
或许他们并不是失落,只是一种不确定。
2013年夏天,我们决定带儿子回中国旅游,这个决定源于儿子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浓的兴趣。我想是时候了,趁着他的翅膀还没硬到单飞,而我们还能走南闯北,这是我们三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交集。
我们从蒙特利尔出发,先到了北京。故宫、北海,都给儿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看了故宫的飞檐,看了左青龙右白虎的建筑风格,看了做成龙头模样的排水管道和被八国联军用刀刺过的琉金水缸,我们还在雨中登上了居庸关的长城。
我们去西湖看古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去太湖看西施、范蠡泛舟之地,去乌镇看中国独特的水乡,我们在黄梅雨中咏“梅子黄时雨”的古老诗句……所有纸上的文字就这样化为眼前的景致。
在中国的两个月里,儿子的中文飞速提高。在家看电视时,他看到古装故事片会上网去查那段历史背景,他感叹中国历史的悠久,还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他在电视上听京剧,一听就爱上了,他说:“我们一定要去现场看一场京剧,这个唱腔真好真特别。”他兴致勃勃的样子,好像是第一次出国。是的,他有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他可以在其中收益良多。
在家庭聚会中,他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奶奶生日时,姊妹们都会说一串串祝福词,儿子就不会了。有亲友让他用英语、法语说,他很窘。后来他很失落地说:“我们在加拿大的亲人太少了,我都不懂这些礼节。”
他对中国同龄人的生活很感兴趣,对集体洗澡也很奇怪,他很难想象如果自己对哈利(他的朋友)说“我们去洗澡吧”,哈利会怎样。“他一定会被吓跑的!”儿子笑眯眯地说。
假期结束,我们回到加拿大,带了一本厚厚的《中国民俗史》,这是在中国时儿子的枕边书。进加拿大海关时,儿子晃一晃手中的书说:“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哦。”那一刻,我看到他为祖国的文化而无比骄傲。
我希望他找到了自己的根,即使他对中国的某些东西还很不了解,但愿这次旅行对他的心灵是一次抚慰。
是啊,我们可以生活在世界的任何一隅,但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