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自主意识,这与其在学习中过分依赖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改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研究。本文从变“执行者”为“开发者”,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新领域;变“讲授者”为“对话者”,让学生自主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变“领导者”为“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引导交流 反思 自主学习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但现在的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的现象层出不穷,教师大多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如此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欲望在逐渐削弱。作为教师,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深入反思,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根据个人的教学体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变“执行者”为“开发者”,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新领域
课改以前,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练习的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和配套的相应练习。课改以来,新教材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领域,延伸了学习的内容。但仍有不少教师喜欢按部就班,不能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相应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教材为基准,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拓宽学生自主学习领域的知识内容。
如:教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时,我发现教材内容相对于九义教材有了一定的调整,引进了等式基本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认知基础,还回避了形如a-x=b和a÷x=b这两种比较复杂的题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两种类型的题目是不可避免的,如教材练习十二的第5题:“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千米?”学生解答时,常常顺自己的思路列出方程110-2x=30,可是却发现自己解决不了,只好再改变思路列式为2x+30=110,这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因此,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新旧教材优势:先引导学生用逆运算关系解简易方程,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解形如a-x=b和a÷x=b这两种比较复杂的题型了,等到接触类似2x+30=110的方程时再引入等式基本性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自主学习得到了加强。
2变“讲授者”为“对话者”,让学生自主交流成为学习主人
《课标》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但我们的教师总是因放心不下,生怕某些知识点未能讲清楚,学生不理解,所以,滔滔不绝地讲授,这样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被教师所占用。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在教学中,可让班上的优秀生上课或辅导学困生,通过伙伴之间的交流来探讨知识,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形成生与生之间的“对话”, 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好的方法的形成,让学生自主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 “一个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24厘米,是高的2.4倍,梯形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就可以让优秀生给全班同学讲解本题的解题思路,帮助学困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实践证明,通过生与生的“对话”,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更加强烈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适时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凡是学生自已能够解决的问题,大胆放手;如果遇到学生自已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样一来,教师的主导性就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变“领导者”为“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新课程实施中,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学中,为了解决课堂上的疑难问题和症结,教师时常独占讲台,带领学生们在题海间穿梭。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下是我的做法:
3.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新知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措施。但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学生预习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自主的学习。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这样的预习题目。(1)书上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什么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是怎样进行操作的?为什么要变成这种图形?(2)转变后图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3)转变后图形的什么部分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关系?有什么关系?(4)你能根据转变后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5)你知道以上求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到了什么数学方法吗?(6)除了书上的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有了这些问题的引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可以独自经历从解读教材到超越教材的心路历程,不仅提前理解了教材,提高了课堂探究知识的起点,而且为今后预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作为引导者,只需在上课中适时进行点拨,从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做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予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2引导学生课堂自主探究
《课标》在每一个学段都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事常常感到惊奇和疑问。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开展教学,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并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促进他们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
如: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猜测马铃薯的体积大约有多少立方厘米?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马铃薯的体积。面对这个不规则物体,学生一时无法直接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是否能把它转化为我们所学的知识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容器来测量。集思广益之后,得出结论:像马铃薯这种不规则物体,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知识把它转化成有规则的形状来求。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情景的教学,把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课题,可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自主探索新知的兴趣。
3.3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反思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常帮学生分析错因,并且希望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很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往往造成学生按部就班,收效甚微。
我们应该从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出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是自主学习中的关键,反思可以使学生自己拨开迷雾,看清“庐山真面目”,它不但提高学习效率,也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我都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如:在学习了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我出示了一道练习“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2米。这堆煤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反思如下:“做作业时我没认真审题,忽略了题目中‘圆锥’这一个重要的信息,如果解题时我能结合生活中煤堆的形状来考虑,就不会漏乘三分之一了,今后我一定要注意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审题时要给重点词标上记号……”通过自我反思,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调节与自我评价,并自主地调整学习方法,真正把自我监控和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9-160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10-215
[3]范文贵.小学反思性教学[Z].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0:3-5
[4]胡妙玲.整合新旧教材优化方程教学[J].福建教育2009(12):54-56
[5]董京峰.论自主学习的特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http://www.lnedu.net,2005.03.17/2010.07.10
[6]张和平.浅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http:// /xpnhxx.lyge.cn/,2008.05.27
关键词:引导交流 反思 自主学习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但现在的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的现象层出不穷,教师大多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如此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欲望在逐渐削弱。作为教师,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深入反思,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根据个人的教学体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变“执行者”为“开发者”,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新领域
课改以前,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练习的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和配套的相应练习。课改以来,新教材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领域,延伸了学习的内容。但仍有不少教师喜欢按部就班,不能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相应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教材为基准,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拓宽学生自主学习领域的知识内容。
如:教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时,我发现教材内容相对于九义教材有了一定的调整,引进了等式基本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认知基础,还回避了形如a-x=b和a÷x=b这两种比较复杂的题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两种类型的题目是不可避免的,如教材练习十二的第5题:“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千米?”学生解答时,常常顺自己的思路列出方程110-2x=30,可是却发现自己解决不了,只好再改变思路列式为2x+30=110,这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因此,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新旧教材优势:先引导学生用逆运算关系解简易方程,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解形如a-x=b和a÷x=b这两种比较复杂的题型了,等到接触类似2x+30=110的方程时再引入等式基本性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自主学习得到了加强。
2变“讲授者”为“对话者”,让学生自主交流成为学习主人
《课标》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但我们的教师总是因放心不下,生怕某些知识点未能讲清楚,学生不理解,所以,滔滔不绝地讲授,这样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被教师所占用。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在教学中,可让班上的优秀生上课或辅导学困生,通过伙伴之间的交流来探讨知识,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形成生与生之间的“对话”, 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好的方法的形成,让学生自主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 “一个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24厘米,是高的2.4倍,梯形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就可以让优秀生给全班同学讲解本题的解题思路,帮助学困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实践证明,通过生与生的“对话”,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更加强烈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适时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凡是学生自已能够解决的问题,大胆放手;如果遇到学生自已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样一来,教师的主导性就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变“领导者”为“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新课程实施中,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学中,为了解决课堂上的疑难问题和症结,教师时常独占讲台,带领学生们在题海间穿梭。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下是我的做法:
3.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新知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措施。但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学生预习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自主的学习。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这样的预习题目。(1)书上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什么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是怎样进行操作的?为什么要变成这种图形?(2)转变后图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3)转变后图形的什么部分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关系?有什么关系?(4)你能根据转变后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5)你知道以上求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到了什么数学方法吗?(6)除了书上的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有了这些问题的引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可以独自经历从解读教材到超越教材的心路历程,不仅提前理解了教材,提高了课堂探究知识的起点,而且为今后预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作为引导者,只需在上课中适时进行点拨,从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做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予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2引导学生课堂自主探究
《课标》在每一个学段都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事常常感到惊奇和疑问。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开展教学,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并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促进他们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
如: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猜测马铃薯的体积大约有多少立方厘米?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马铃薯的体积。面对这个不规则物体,学生一时无法直接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是否能把它转化为我们所学的知识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容器来测量。集思广益之后,得出结论:像马铃薯这种不规则物体,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知识把它转化成有规则的形状来求。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情景的教学,把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课题,可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自主探索新知的兴趣。
3.3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反思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常帮学生分析错因,并且希望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很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往往造成学生按部就班,收效甚微。
我们应该从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出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是自主学习中的关键,反思可以使学生自己拨开迷雾,看清“庐山真面目”,它不但提高学习效率,也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我都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如:在学习了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我出示了一道练习“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2米。这堆煤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反思如下:“做作业时我没认真审题,忽略了题目中‘圆锥’这一个重要的信息,如果解题时我能结合生活中煤堆的形状来考虑,就不会漏乘三分之一了,今后我一定要注意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审题时要给重点词标上记号……”通过自我反思,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调节与自我评价,并自主地调整学习方法,真正把自我监控和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9-160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10-215
[3]范文贵.小学反思性教学[Z].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0:3-5
[4]胡妙玲.整合新旧教材优化方程教学[J].福建教育2009(12):54-56
[5]董京峰.论自主学习的特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http://www.lnedu.net,2005.03.17/2010.07.10
[6]张和平.浅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http:// /xpnhxx.lyge.cn/,200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