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隔离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t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9日上午,我接到东莞分厂人事部门的通知:“所有从湖北经过的也好,从湖北回来的也好,都要进行自我隔离14天。”同一时间,她又在群里发了广东省政府延迟2月10日开工的文件。
   我是河南信阳人,返工上班自然是要经过武汉周边。
   穿透一张屏幕,我看到她的一张冰冷的脸。这场疫情,不仅把湖北贴上了标签,且挨着湖北的河南也不能幸免,这两个省,大有成为众矢之的的可能?这段时间,网上出现大量各种嫌弃武汉与信阳的条幅标语,什么远离武汉人,远离湖北人,不要与信阳人接触等等,这些都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神经。
   我们何错之有?我们何其无辜!
   但我也只好回应她说:好吧,我表示理解。
   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型冠状病毒,因为其传染性从而人人自危。而隔离就是要杜绝传染源,以免传染给其他人。大道理我也懂,小道理我也明白,但其它省份对于湖北甚至河南人的异样忌讳,总让我们的心中,憋着一股子不平与委屈。
   其实我于27日夜里就到了深圳总厂,正在进行自我隔离,除一次全副武装包裹严实的外出采购生活必须品外,我与老公便把自己关在30平方米的小屋,不走亲友不串隔壁舅舅家的门。有门卫过来,我们与他站在阳台几米远的地方说话。
   这并非我们的第一次隔离。
   我的老家在信阳边缘的一个小镇。因为春节前购票紧张,我们没有抢到直达信阳的车次,只抢到由广州南转乘武汉的G4689高铁。那是1月17日,广东的天气不算寒冷。恰逢年关时分,走在哪里都是喜气洋洋,大红的灯笼高高地挂着,人们忙着购物置办年货。大街小巷没有一个人戴口罩。这之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从网上看过,但我们得到的新闻消息是可防可控没发现人传人。所以,百姓的生活一切都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人人欢乐过大年。特别是我们这些打工者,千里迢迢地奔波回家,只想着见见孩子见见父母,好好地团聚重温天伦之乐。
   这天深夜,我与老公上了高铁,高铁到达武汉时是18日凌晨三点左右。候车室的人很多,都是换乘的人们,因为寒冷加之正是睡意正浓时分,所以很少有人说话。在我的印象中,彼时偌大的候车室只有一个女孩戴口罩,且还时不时拉下来透气,她在我座位对面不时站起来到处走动着。那时的气氛是安静平和且温馨的,人人归心似箭。那时的我们,谁也没有想到,武汉即将成为湖北疫情高发隔离的一部分。
   生活,总是在开始的时候,把隐晦与残忍一藏再藏,然后再出其不意地推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措手不及惊慌失措且还被真相撕裂得痛心疾首。
   这天早上8点左右我们抵达了信阳东站。故乡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几只麻雀对快地叫着,时高时低地盘旋;广场周边的一些树木被刺骨的风剪裁得光秃秃的,虬枝四下伸展着,一些常绿的灌木虽有些萧条倒也别有风韵,一些腊梅树种植其中,黄的骨朵红的骨朵,散发着不惧严寒的气息。空气中,到处都飘浮着氤氲的香气。
   那时的温度只有4度,头顶上的天空灰蒙蒙的,没有太阳。只因回家的美好,被乡音包裹的我们,看到故乡的一切都甚感甜蜜惬意。儿子开车到高铁站来接我们,我们兴高采烈地开着玩笑,一路叽叽喳喳地说到乡下老家,他中午饭都来不及吃,赶到镇里与同学打了一个下午的蓝球;而我则与老公匆忙地回了一趟娘家。一年未见,父母的头发似乎又白了不少,这让我感觉挺内疚的。
   都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在大时代生活的鞭打下,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个个背井离乡,只剩下年迈的老人留守家中。
   楼上楼下地打扫卫生洗洗刷刷,累并开心着,偶尔翻下各作协群的消息。直到1月21日,我在网上看到钟南山专家表示:“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这时候的我,才大吃一惊,内心惶恐不安,就急忙告诉正在宰鹅的老公:“新闻出来了,新冠肺炎是传染病,武汉还是疫情高发区,我们停留过怎么办?”
   我老公的脸色顿时拉了下来。说实话,那一刻,我分明感觉他的慌乱,他掏出手机,半天划拉不开屏幕。
   至于我们家,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七八岁的儿童,一家十一口人,一天到晚都呆在一起,若我与老公带了病毒,谁也不能幸免;而我儿子还见过他同学,他同学又有各自的家人;回家这三天,其间我与老公还上街购物一次;我表妹还带着孩子来过我们家;而表妹后来又回到阿姨家,她虽然与孩子没有上街,可是阿姨一家三口肯定有人上过街……
   一想到疫情我就头痛如焚,一座大山堵在我的心头。我这个悲情主义者,把事情想得越来越糟糕,我焦灼我不安。
   我老公强颜欢笑地安慰我:“这概率太低了,我们走时病毒并没有爆发,也没有传出来,不要慌。”
   我们俩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告诉家人先自我隔离,我们全家都不要外出与任何人接触,外面同样不安全,附近有人也在武汉打工返家;若需购货,只在下午集市上没有人时再去。家里年轻人都表示理解与赞成,但是公婆的态度却是满不在乎:“怕什么,我们这里山清水秀,那年非典时,都没有搞倒一个人。”是的,家中大部分的老人家,不看电视不看新闻,天天吃饱喝足扎堆聊聊天晒晒太阳,一副岁月静好生活足矣的模样。
   我们好说歹说,凭着两张三寸不烂之舌晓以利害、全方位地讲解比喻,又掐中他们的软肋说家中有孩子……如此云云,终于他们都答应不再外出乱窜。
   家门紧闭。买不到医用酒精,我们就把所有房间洒上几瓶白酒,到处打扫干净。小孩子困在家中自找乐子,要么在院里骑自行车要么穿上溜冰鞋轉圈玩,有时又会跑到房间写一会儿作业。大人们包饺子、清洗厨房、墙壁、窗户,努力地维持过年的气氛。晚上,一家人围着炉子,看电视的看电视刷手机的刷手机打牌的打牌,万里长城哗哗地一响就是十一点。
   这场疫情,使各家各户不再串门不再扎堆。偶有小孩子憋不住拉开大门往外跑,大人则跟在后面穷追猛喊,有时候拳脚上阵,一时间鬼哭狼嚎,拧回家中,把好吃好玩的全部堆了出来,任小霸王们胡吃海喝。真闹腾得厉害,我们就是一顿家法伺候,男女混合双打,哭哭泣泣一阵子就会老实了半天。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或刷新着朋友圈,看到的都是有关疫情的消息。面对不断更新上升的患者人数及死亡率,我难过揪心: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活在真空下与之隔绝。面对同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病毒或情绪上的感染者。
   谁也没有想到,疫情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每一天,确诊与疑似人数“嗖嗖”上升。23日,武汉宣布封城,我更加忐忑,心神不宁,数着指头算回来了第六天,身体无异样,家中老小无异样,想想病毒的发作期一般为3-5天,最慢不超过14天,我的心还是悬着,一再暗暗祷告:千万不要有事,万万不要让我感冒……
   这时候,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人走动,村支部的大喇叭叫得我们更是如临大敌:“各家各户,若有武汉回来的人,自觉全部不要出来。大过年的,家里啥也有;若没有,电话里说一声,其他人帮忙送到门口。任何人,不许走亲朋,不许串门。宅在家中,勤洗手,多通风,没事你们跳跳家庭舞。”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河南人在防预方面,率先发挥了超级硬核的管理作风。据网上曝光,许多公共场所,至进入1月份以来就开始消毒;疫情出来后,马上升为一级防控,各城市小区每日率先消毒测量体温。至于我们各村,不用说,21日开始,高音喇叭,大铁锣,人员蹲点……势必要把疫情阻隔在各个管辖区外。
   疫情是敌人,各级政府与领导都是将军元帅,带领着我们这些百姓士兵,做好四面八方的防守。我深信,在我们的严防死守下,我们最终能战胜这个敌人。
   24日凌晨,大年的鞭炮此伏彼此地响起,这搁在以往,我的视觉我的听觉,我的全部身心及灵魂,都会被祥和与兴奋充盈一一过新年,谁不是兴高采烈的?可是今年这个新年,因为疫情,人人都过得闹心添堵。
   我始终绕不过自己曾在武汉转乘过的事实,我一直为它惶惶不安。偏巧这天中午时分,我有些发烧,我在惊慌之余,把弟媳喊入房门,我做了最坏的打算:“我发烧了,如果下午不退烧……”我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弟媳明显地后退两步,脸色瞬间大变。我敏感的心像针扎一样难受:我的亲人,这些天我们吃喝在一起,若我真感染了你们能全身而退?但我还是不动声色地接着说:“家中的米我看过了,可以吃两个月左右;萝卜土豆莲藕青菜肉类可以吃好久;取暖用的木柴在门外檐下,如果我真隔离了,全家可能被封门,你们要先把木柴移进来,天冷好取暖。”
   “你个乌鸦嘴。谁让你昨晚脱了棉袄洗头发?不感冒才怪。赶紧吃2粒感冒药睡一觉就好了。”我老公进门喝道。吃药的时候,我加大了用量,一下子吃了四粒感冒胶囊。谢天谢地,这四粒药让我一下子没再持续发烧。
   1月26日中午,我接到12306的信息通知:“你购买的2月1日G4677列车因故停运……”
   这是我们返程广东的车次,从信阳直达深圳。那时的广东省政府,还没有通知所有大小企业延迟开工。我查票的结果,除了27日有票外,往后的日期全部没票。我把这一结果告诉老公,他执意要提前走。作为一个工厂的全盘管理者,他视工厂如家,一辈子就为一个工厂服务,没接到老板延迟开工的通知,他是不会改变日期的,宁可提前也不迟到。但我不想走,我的理由很简单,我们曾路过武汉至今才过去9天,还没有超过隔离期,万一我们身上有病毒,岂不是害了一车人?我们争吵起来。
   “这样吧,我先走,你后走?”他说道,又加上一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哎,我只好从了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动动手指头买了两张27日信阳到广州南的高铁票。
   仓促下,我们把自己包裹得像一名冲在最前线的生化人员:戴上帽子,眼镜,口罩。这样的打扮,连我自己也认不出自己。经过两道安检,两次体温检测,一切顺利得出乎意料。车子开动后,我才发现,车厢没几个人。这时的我,才稍减轻一些负罪感。除了喝水,我们全程没有摘下口罩。
   进入深圳后,我们也进入14天的真正隔离,每天白菜与萝卜鸡蛋地过日子,在30来平方米的地盘转来转去:看看电视看看网络,转眼就过去了4天。一切安好,一切还在惶惶:不知道,这场疫情还要经过多少天?
   冲在最前沿的是那些白衣天使,他們才是最危险的战士。每一天,他们穿上防护服,不停地工作,竭力地从病魔手中抢回每一个病人。他们用他们的双手与医术,与疫情较量斗争,把中国的百姓隔离在安全线内。
   这场疫情,无疑给2020年新春蒙上了一层悲情色彩。面对来势汹涌的疫情,我想起作家王宇的一句话:这个春节,大家化整为零地生活,以家庭为单位,继续生长着春天的希望。
其他文献
站在春天的人,就像春天最先来到的风景线  (只是他们以责任忘记惊恐)  请让我把你们当成美丽虚无的一部分  花朵的一部分  因为你们是春天的先行者  手中拿着体温计迎对每一个人  仿佛你们是站在时间之外的人  而我们正如对面行走的狮子,谁也无法确认自身的  野性  春天的细雨又下了起来,下一个关口  还有下一个你们  当我们和站台道别  而你们还在原处。如果歌唱是一场雨水  我更愿意把眼泪加入其中
期刊
一   我的父亲覃兴华放下二郎锤的时候,有点像神仙。他的师傅和师兄弟们喜欢吼一句山歌:我的幺妹儿啊,你的那个脖子哦啷个哪样白哟!   父亲有时也会跟着师傅和师兄弟们吼,他跟着吼的时候,一定是他心仪的林家幺妹儿——我的母亲出现了。此时,母亲走在山路上,身体一扭一扭的,直到看不见了,父亲还呆呆地望着身影消失的地方。几个月后,父亲又来到了有他心上人的山寨,只是父亲此时还不知道,他今天代人来打样的新娘子,
期刊
鼠年伊始,举国上下欢度春节之时,新型冠状病毒瘟神般发生。我的目光,紧盯在抗击疫情的一条条信息上,我的心绪随着一个个事迹起起伏伏。此刻,我想寄出明信片以表心愿。  1   我要寄一张明信片给英雄的城市武汉:你正经受着考验,坚韧与执着挺立起英雄的重冠,奋力抗击,直面困难,你们隔离自己无悔无怨。但是,你不是孤城,你不孤单!   我们都把你挂牵,无数战士已奋战第一线,无数物质供应源源不断。科研人员奋力攻关
期刊
疫情信息充斥网络,口罩脱销,菜价也在走高。   春芳叫醒丈夫有根,“葛朗台”快起来吧去买菜。有根揉揉眼睛,买什么菜啊?这几天谁还敢出来吃饭,咱们小饭馆要开张也得等疫情过去。   有根下岗以后就和春芳一起在县城租个门面,开了一家小饭馆。有根过日子精打细算一根钉舍不得扔,春芳总叫他“葛朗台”。而春芳对人热情大方,两口子相辅相成,小饭馆生意红红火火。   让你起来就起来,别磨磨叽叽的。春芳白愣一眼有根,
期刊
中秋前的那个周末,阳光降低身姿,将温度稀释得如同灯光一样轻柔,几片柳絮一般的云儿悠闲地在天空中漫步。在江南一座小县城的县妇科医院的窗外,桂花飘香,一簇簇挂在树上的金色花朵,笑意盈盈,与阳光紧紧相拥。而窗内却是厚厚的白色窗帘,让阳光在窗外徒叹奈何。因为,这里是产房,妇产科医生与护士正在紧张的给一个女人接生。大家虽然有条不紊,然而,看得出医疗车里准备的医疗器材在紧张的伸着脖子。   白色的墙壁,静立房
期刊
允许自己蓬头垢面写下这些文字  填补这个庚子年的漏洞  允许自己不戴口罩蜗居在屏幕前  哀悼每一个无法走进春天的生命  那些生命成为天堂的葳蕤  大地陷入惶恐的沉默  我亦缄默,我不敢翻开新数据  总怕疫情偷袭一首诗的无能为力  空荡荡的街市还有未融的薄雪  仿佛在等我这个懦弱的诗人  给每一个文字适当的宽度和暖度  诗歌也许会在春天发芽  进入一场繁芜的梦境  我不原谅自己  变形的人性注定是这
期刊
依然摆脱不了时间的追赶,那么,来吧  迅速到岗  阻拦走向危险的人群,我们警惕呼吸,警惕感染  让一只口罩,测温器跑在前边。  还有这个冬天,春節  还有生命中不朽的一刻,我们都在。  即使新冠肺炎笼罩了时间  我们依然相信疫情会在爱中消弭。  在依河而居的青海贵德  这抗疫的现场,白衣天使,可爱的警察  让平庸的日子变成伟大的人们  一切还显得那么仓促  一切都已顺理成章井井有序。  一切仿佛提
期刊
忽然间,人人都开始寻找安慰  街上人很少,人人戴着口罩  看不清彼此的面容  感受得到彼此的不安和复杂的心情  满街的口罩,让日子在泪水的后面发酵  忽然想起一個叫伍连德的人,想起  他发明现代口罩的时候应该想不到,有一天  口罩会成为人们抢购的生活必需品  故事内外的一些人和事,让一层薄薄的纱布  把生活变得拧巴,有点点的无奈  眼神之外,是手迹画处的祈祷  至于风景,短暂的清晰追不上徘徊的脚步
期刊
乡村不需要洪钟大吕  但是不能没有这些声音  那些挂在村口的大喇叭  是铁都要忍不住张嘴  针对这次武汉战疫  盖州的土地是前沿就不是后方  而喇叭阵阵是村屯放出马蹄  每家和每户不再圈养最好的马  每个白天都是他们放出来的河水  老人头上的皱纹都是岸出来排队  每一行田垄组成警惕的诗行  到了萤火虫也不肯休息目光  大喇叭是村干部观念开始爆响  如果說过去是哲学没达到共识  现在是每家每户都能融
期刊
1.琼浆玉液   陶湖尿床,湿了裤子湿了床单不说,还满溢地跑,汇成一涓细流,沿着床板缝隙往下滴。   冯涛睡在他的下床铺,做着口渴的梦。那尿滴就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滴进了他张开的大嘴巴里。   这哥俩,一个愿拉,一个愿接,一点儿也不浪费。   醒来的时候这事成了校园今天头条新闻,从宿舍到校园都笑翻了天。   冯涛也没什么大动作,还自嘲说,天赐玉液。   不过这事没有完。   冯涛想,好你个湖哥,你让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