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按照某区块工业化转驱部署安排,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在65井组外围转驱了薄差油藏组74井组。目前蒸汽驱处于开发中后期递减阶段,且该井组总体位于区块边部,油藏条件较差:东北角区隔夹层发育、逐层汽驱注采关系不对应;东部发育边底水,油井普遍高含水;南部边缘油层薄,油井产量低等等。通过地质体精细研究,调整汽驱剖面,扩大汽驱波及体积,优化工艺技术等多种手段,有效改善蒸汽驱开发效果,对同类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精细研究;油藏条件差;汽驱效果;意义
1.油藏概况
蒸汽驱井组位于区块外围合采区,油藏埋深650~1050米,地层倾角5 ~ 25°,油层厚度30.1m,孔隙度24.7%,渗透率1683毫达西,属中孔高渗储层。含油面积3.15km2,地质储量1885.4×104t。
按储层物性发育及地理位置把井组分为五个区域。各区域油藏条件差异大,总体来看,西部高倾角区油藏条件最好,其次是西南边缘区和东南边缘区,东北角和边底水最差。
目前区块井组总井数373口,开井254口,蒸汽驱开发已历经十三年的时间,目前已进入蒸汽驱开发后期剥蚀阶段。由于受油藏条件、操作参数、汽窜、平面及纵向动用不均等问题影响越发严重,导致蒸汽驱汽驱效果越来越差。
2.影响汽驱效果原因分析
2.1受油藏条件影响
2.1.1东北角区
(1)隔层多,汽驱效果差。东北角区位于区块边缘,油层发育较差,单层厚度薄,隔层多,井间变化大。(2)部分油井莲Ⅱ油层不同程度断失,注采不对应。东北角区受断层影响部分油井莲Ⅱ油层不同程度断失,影响井区汽驱效果。井区低产井较多,目前井网难以提高井区汽驱效果。(3)吞吐阶段周期产量低,部分井组地层压力高
2.1.2边底水区
(1)边底水发育,高含水井多。边底水区由于边底水侵入,部分井组水淹严重,转驱后只增液不增油,高含水井多,汽驱开发效果差,油藏热利用率低
2.1.3南部薄层区
(1)油层薄,注采连通差。(2)位于构造边部,储层物性差。
2.2受操作参数影响
2.2.1长注井分注不合格,纵向吸汽不均
分注不合格将导致生产井层间矛盾的加剧,注汽井吸汽量多的油层蒸汽推进速度快,对应的生产井容易出现高温生产,影响汽驱效果。
2.2.2井网不完善,汽腔扩展不均
由于沉积部位不同,蒸汽易沿主河道方向优势推进,蒸汽平面波及具有方向性,生产井受效不均衡,井间存在剩余油未得到动用。部分井网不规则,在目前井网井距条件下,注采井網难以达到预期驱替效果。
2.2.3注汽强度大,油井发生汽窜
部分井组根据吸汽剖面等监测资料计算实际注汽强度偏大,加剧井组内层间矛盾,使主力层提前汽窜,通过统计井组共有6个井组目前注汽强度偏大。
3.改善汽驱效果技术对策
3.1 关闭汽驱无效井组,提高蒸汽的热利用效率
东北角区储层物性较差,动用程度低,地层压力较高,部分井组汽驱效果差。4-K6、6-K9井组隔夹层发育,油层连通程度低,油藏热利用率低,由注汽井停注转生产井,日减少注汽量170t。
3.2开展边底水井封层堵水,降低水侵影响
边底水区由于边底水侵入,部分井组水淹严重,注入热量部分被水吸收,热能利用率降低,转驱后只增液不增油,汽驱开发效果差。2015年关闭5个无效井组,2019年封层堵水1个井组。
3.3通过井别转换,达到改变蒸汽流向,扩大蒸汽波及体积
井组部分井区目前井网很难提高汽驱效果,通过调整注采井网、转换注采井别,达到改变蒸汽流向、扩大蒸汽波及体积、增加蒸汽扫油面积,提高驱替效率的目的。
在边底水区与东北角区实施开展平面转向注汽试验,以进一步达到打破原有注采平衡(稳产),扩大蒸汽波及范围,增加油井受效方向,进而达到增加汽驱产量的目的。截止目前井组共实施蒸汽转向井组3个:0-24、01-024、3-30累增油3418t。
3.4 实施工艺技术,提高油藏纵向动用程度
(1)选层分注技术
受油藏先天储层物性发育影响,部分井纵向上动用不均,高渗层动用程度高,低渗层动用程度低。有针对性地实施选层注汽,提高低渗层动用程度。截止目前74井组共实施选层分注井15口,累计增液2.59×104t,累计增油0.47×104t。
(2)高温调剖技术
封堵高渗层,提高低渗层的动用程度。汽窜井均位于沉积主河道上,高孔、高渗部位是汽驱见效的优势部位。
以汽窜井19-033为例:该井油层整体发育好,主力层注采连通好。井温资料显示,莲Ⅰ油层组2砂岩体3号层为主力吸汽层。油井发生汽窜后,产量呈下降趋势。通过对该井实施化学堵窜,目前日产液27t,日产油3t,井口温度70℃。
截止目前74井组共实施高温调剖井5口,累增液4079t,累增油847t。
(3)添加助排剂
对主力油层发育稳定,注采连通好的油井有针对性地采用化学添加剂,提高蒸汽开发效果。
3.5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油藏平面动用程度
根据蒸汽驱反九点注采井网的设计,通过井网、井况调查,按照下列原则完善注采井网及注采对应关系。
(1)对油层厚度大于10米、井距大于70米,且无采液井点部位部署新井。
(2)老井井损严重,且无法大修的井进行更新。对井下发生套变、落物等导致井况变差,影响油井正常生产井实施大修技术。
3.6 对分注不合格井实施动管柱作业,同心管注汽。
注汽井动管柱选井原则:(1)、原注汽井主力油层吸汽差,动用程度低。(2)、纵向非均质严重,层间吸汽差异过大(分配误差大于30%)。(3)、无注汽井老井眼或老井眼无法利用。(4)、化学调剖有效期短。
3.7 开展注汽速度调控,延缓突破,提高均衡驱替效果。
(1)平面汽窜严重井组,下调注汽量,降低注汽强度,延缓突破。
(2)针对转驱后运行不正常井组,整体上调注汽量,提高井组采注比。
4结论及建议
(1)边部薄差油藏通过应用实施各类技术措施,改善了油井的吸汽剖面,提高了油层纵向上的动用程度,从而达到了提高井组蒸汽驱效果的目的。
(2)实施新井、侧钻等措施,完善井网、增加储量。
(3)对井组平面内蒸汽波及较为均衡、纵向上因油层非均质性强、主力层动用程度偏高等因素造成单层指近的井组进行注汽量优化。
作者简介:
徐喆(1988-),女,助理工程师,2015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系地质工程专业,现从事油气田开发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精细研究;油藏条件差;汽驱效果;意义
1.油藏概况
蒸汽驱井组位于区块外围合采区,油藏埋深650~1050米,地层倾角5 ~ 25°,油层厚度30.1m,孔隙度24.7%,渗透率1683毫达西,属中孔高渗储层。含油面积3.15km2,地质储量1885.4×104t。
按储层物性发育及地理位置把井组分为五个区域。各区域油藏条件差异大,总体来看,西部高倾角区油藏条件最好,其次是西南边缘区和东南边缘区,东北角和边底水最差。
目前区块井组总井数373口,开井254口,蒸汽驱开发已历经十三年的时间,目前已进入蒸汽驱开发后期剥蚀阶段。由于受油藏条件、操作参数、汽窜、平面及纵向动用不均等问题影响越发严重,导致蒸汽驱汽驱效果越来越差。
2.影响汽驱效果原因分析
2.1受油藏条件影响
2.1.1东北角区
(1)隔层多,汽驱效果差。东北角区位于区块边缘,油层发育较差,单层厚度薄,隔层多,井间变化大。(2)部分油井莲Ⅱ油层不同程度断失,注采不对应。东北角区受断层影响部分油井莲Ⅱ油层不同程度断失,影响井区汽驱效果。井区低产井较多,目前井网难以提高井区汽驱效果。(3)吞吐阶段周期产量低,部分井组地层压力高
2.1.2边底水区
(1)边底水发育,高含水井多。边底水区由于边底水侵入,部分井组水淹严重,转驱后只增液不增油,高含水井多,汽驱开发效果差,油藏热利用率低
2.1.3南部薄层区
(1)油层薄,注采连通差。(2)位于构造边部,储层物性差。
2.2受操作参数影响
2.2.1长注井分注不合格,纵向吸汽不均
分注不合格将导致生产井层间矛盾的加剧,注汽井吸汽量多的油层蒸汽推进速度快,对应的生产井容易出现高温生产,影响汽驱效果。
2.2.2井网不完善,汽腔扩展不均
由于沉积部位不同,蒸汽易沿主河道方向优势推进,蒸汽平面波及具有方向性,生产井受效不均衡,井间存在剩余油未得到动用。部分井网不规则,在目前井网井距条件下,注采井網难以达到预期驱替效果。
2.2.3注汽强度大,油井发生汽窜
部分井组根据吸汽剖面等监测资料计算实际注汽强度偏大,加剧井组内层间矛盾,使主力层提前汽窜,通过统计井组共有6个井组目前注汽强度偏大。
3.改善汽驱效果技术对策
3.1 关闭汽驱无效井组,提高蒸汽的热利用效率
东北角区储层物性较差,动用程度低,地层压力较高,部分井组汽驱效果差。4-K6、6-K9井组隔夹层发育,油层连通程度低,油藏热利用率低,由注汽井停注转生产井,日减少注汽量170t。
3.2开展边底水井封层堵水,降低水侵影响
边底水区由于边底水侵入,部分井组水淹严重,注入热量部分被水吸收,热能利用率降低,转驱后只增液不增油,汽驱开发效果差。2015年关闭5个无效井组,2019年封层堵水1个井组。
3.3通过井别转换,达到改变蒸汽流向,扩大蒸汽波及体积
井组部分井区目前井网很难提高汽驱效果,通过调整注采井网、转换注采井别,达到改变蒸汽流向、扩大蒸汽波及体积、增加蒸汽扫油面积,提高驱替效率的目的。
在边底水区与东北角区实施开展平面转向注汽试验,以进一步达到打破原有注采平衡(稳产),扩大蒸汽波及范围,增加油井受效方向,进而达到增加汽驱产量的目的。截止目前井组共实施蒸汽转向井组3个:0-24、01-024、3-30累增油3418t。
3.4 实施工艺技术,提高油藏纵向动用程度
(1)选层分注技术
受油藏先天储层物性发育影响,部分井纵向上动用不均,高渗层动用程度高,低渗层动用程度低。有针对性地实施选层注汽,提高低渗层动用程度。截止目前74井组共实施选层分注井15口,累计增液2.59×104t,累计增油0.47×104t。
(2)高温调剖技术
封堵高渗层,提高低渗层的动用程度。汽窜井均位于沉积主河道上,高孔、高渗部位是汽驱见效的优势部位。
以汽窜井19-033为例:该井油层整体发育好,主力层注采连通好。井温资料显示,莲Ⅰ油层组2砂岩体3号层为主力吸汽层。油井发生汽窜后,产量呈下降趋势。通过对该井实施化学堵窜,目前日产液27t,日产油3t,井口温度70℃。
截止目前74井组共实施高温调剖井5口,累增液4079t,累增油847t。
(3)添加助排剂
对主力油层发育稳定,注采连通好的油井有针对性地采用化学添加剂,提高蒸汽开发效果。
3.5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油藏平面动用程度
根据蒸汽驱反九点注采井网的设计,通过井网、井况调查,按照下列原则完善注采井网及注采对应关系。
(1)对油层厚度大于10米、井距大于70米,且无采液井点部位部署新井。
(2)老井井损严重,且无法大修的井进行更新。对井下发生套变、落物等导致井况变差,影响油井正常生产井实施大修技术。
3.6 对分注不合格井实施动管柱作业,同心管注汽。
注汽井动管柱选井原则:(1)、原注汽井主力油层吸汽差,动用程度低。(2)、纵向非均质严重,层间吸汽差异过大(分配误差大于30%)。(3)、无注汽井老井眼或老井眼无法利用。(4)、化学调剖有效期短。
3.7 开展注汽速度调控,延缓突破,提高均衡驱替效果。
(1)平面汽窜严重井组,下调注汽量,降低注汽强度,延缓突破。
(2)针对转驱后运行不正常井组,整体上调注汽量,提高井组采注比。
4结论及建议
(1)边部薄差油藏通过应用实施各类技术措施,改善了油井的吸汽剖面,提高了油层纵向上的动用程度,从而达到了提高井组蒸汽驱效果的目的。
(2)实施新井、侧钻等措施,完善井网、增加储量。
(3)对井组平面内蒸汽波及较为均衡、纵向上因油层非均质性强、主力层动用程度偏高等因素造成单层指近的井组进行注汽量优化。
作者简介:
徐喆(1988-),女,助理工程师,2015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系地质工程专业,现从事油气田开发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