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读写结合,加强写法的渗透和习作训练;在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兴趣,注重写法的指导和习作评价,创新习作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学生能采取多种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通过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实现表达心声和与人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习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是对学生识字、写字、分析、判断、思维、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把观察积累、亲身经历和阅读所得等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和发表见解的专项训练。习作训练能促进学生从小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向人们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养都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法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特别要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和指导,这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热爱写作,进而笔耕不辍,也会因此爱上阅读,因为“语文在于积累,作文在于阅读”。有人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我信“阅读是写作的催化剂”,因为大量广泛的阅读是写作的坚实基础。
笔者建议教师在单元导读课中,根据单元专题和习作要求,提前布置学生做好习作准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有用的语文知识,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语言、学写法、受教育”。特别是教师要结合课文主题、内容、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立意、选材、安排结构和写法技巧,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片段的阅读习惯。
笔者建议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结合课文特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知识。比如“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说明方法”,包括“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等;“写作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包括“首尾呼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承上启下、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文章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通过文章的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写作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学以致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笔者建议阅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教师要善于发现读写契合点,以文本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的训练。鼓励学生“学会模仿,更要学会创造”,要求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笔者给大家提供一些围绕课文内容和写法进行练笔的做法:文中词句换一换,抓住词句练一练,抓住留白补一补,观察插图写一写,顺着情节扩一扩,展开想象叙一叙,变换文体改一改,迁移写法仿一仿,加工信息编一编,阅读所得记一记。
二、准确把握和使用教材
语文教材一般都把“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一起编写,其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选择有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口语表达),还要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相结合,注意拓宽话题范围,使学生有话可讲,有的还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交流后再指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书面表达)。其目的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倾听、应对、表达、书写等语言交际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加强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体现教材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指导和讲评中,要紧密结合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创新习作教学过程,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化的有阅读价值的文章。
三、解决学生习作困惑
学生在习作时会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写作动机:很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为何写?二是写作内容:没啥写——写什么?三是写作技能:没有词句,不会表达,不懂结构文章——怎么写?很多学生“不愿写”,主要是个人不喜欢写和缺少写作情境,很多学生“没的写”,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加工、转换与改造的能力。
如《一件快乐的事》这篇文章,写了“妹妹”在放学路上,捡到十元钱并买了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后感到很快乐。作文交给老师后,老师很生气,给了个“C”。妹妹看见自己的作文得了“C”,既生气,又困惑:我说的是真话,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可老师为什么给我作文“C”呢?回到家后,姐姐教导妹妹:“你写上把这十元钱交给警察叔叔,老师不就给你“A”了吗?妹妹说:“那我还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你们怎样评价妹妹、姐姐、老师?有人这样点评:妹妹确实是写了真情实感,老师却给“C”,这样以后谁还敢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呢?姐姐的教导不就是教妹妹在作文中说假话吗?可是妹妹这样的真情实感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认为,妹妹是在真实写作,符合作文评价的首要标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单用一个“真”的标准还不够,写作的基本标准不仅仅是真。妹妹的作文缺什么?妹妹的快乐还停留在人性中的初级阶段。写作的基本标准之二应该是“善”。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算得上真诚写作,所谓真诚写作,应该是希望大家都好。好作文除了“真”和“善”,还有“美”,即精心写作。那么我们来想想,妹妹的作文可以这样续写吗?
“妹妹回到家,爸爸教导她不可以这么做”。那妹妹还快乐吗?假如我们让妹妹来个自我教育,“妹妹听了爸爸说的话,心想:快乐是因为我捡到了钱,而这钱毕竟是别人的,丢钱的人一定很难过。这样一想,我不能快乐。不过后来我把钱交给警察并找到失主后又快乐起来,因为我发现我已经可以自我教育了。”这样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写作过程就是自我教育成長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习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是对学生识字、写字、分析、判断、思维、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把观察积累、亲身经历和阅读所得等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和发表见解的专项训练。习作训练能促进学生从小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向人们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养都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法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特别要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和指导,这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热爱写作,进而笔耕不辍,也会因此爱上阅读,因为“语文在于积累,作文在于阅读”。有人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我信“阅读是写作的催化剂”,因为大量广泛的阅读是写作的坚实基础。
笔者建议教师在单元导读课中,根据单元专题和习作要求,提前布置学生做好习作准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有用的语文知识,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语言、学写法、受教育”。特别是教师要结合课文主题、内容、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立意、选材、安排结构和写法技巧,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片段的阅读习惯。
笔者建议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结合课文特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知识。比如“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说明方法”,包括“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等;“写作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包括“首尾呼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承上启下、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文章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通过文章的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写作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学以致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笔者建议阅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教师要善于发现读写契合点,以文本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的训练。鼓励学生“学会模仿,更要学会创造”,要求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笔者给大家提供一些围绕课文内容和写法进行练笔的做法:文中词句换一换,抓住词句练一练,抓住留白补一补,观察插图写一写,顺着情节扩一扩,展开想象叙一叙,变换文体改一改,迁移写法仿一仿,加工信息编一编,阅读所得记一记。
二、准确把握和使用教材
语文教材一般都把“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一起编写,其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选择有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口语表达),还要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相结合,注意拓宽话题范围,使学生有话可讲,有的还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交流后再指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书面表达)。其目的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倾听、应对、表达、书写等语言交际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加强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体现教材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指导和讲评中,要紧密结合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创新习作教学过程,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化的有阅读价值的文章。
三、解决学生习作困惑
学生在习作时会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写作动机:很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为何写?二是写作内容:没啥写——写什么?三是写作技能:没有词句,不会表达,不懂结构文章——怎么写?很多学生“不愿写”,主要是个人不喜欢写和缺少写作情境,很多学生“没的写”,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加工、转换与改造的能力。
如《一件快乐的事》这篇文章,写了“妹妹”在放学路上,捡到十元钱并买了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后感到很快乐。作文交给老师后,老师很生气,给了个“C”。妹妹看见自己的作文得了“C”,既生气,又困惑:我说的是真话,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可老师为什么给我作文“C”呢?回到家后,姐姐教导妹妹:“你写上把这十元钱交给警察叔叔,老师不就给你“A”了吗?妹妹说:“那我还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你们怎样评价妹妹、姐姐、老师?有人这样点评:妹妹确实是写了真情实感,老师却给“C”,这样以后谁还敢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呢?姐姐的教导不就是教妹妹在作文中说假话吗?可是妹妹这样的真情实感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认为,妹妹是在真实写作,符合作文评价的首要标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单用一个“真”的标准还不够,写作的基本标准不仅仅是真。妹妹的作文缺什么?妹妹的快乐还停留在人性中的初级阶段。写作的基本标准之二应该是“善”。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算得上真诚写作,所谓真诚写作,应该是希望大家都好。好作文除了“真”和“善”,还有“美”,即精心写作。那么我们来想想,妹妹的作文可以这样续写吗?
“妹妹回到家,爸爸教导她不可以这么做”。那妹妹还快乐吗?假如我们让妹妹来个自我教育,“妹妹听了爸爸说的话,心想:快乐是因为我捡到了钱,而这钱毕竟是别人的,丢钱的人一定很难过。这样一想,我不能快乐。不过后来我把钱交给警察并找到失主后又快乐起来,因为我发现我已经可以自我教育了。”这样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写作过程就是自我教育成長的过程。